新書推薦: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HK$
96.8
《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经典入门(第3版)
》
售價:HK$
142.9
《
无冕之王:齐桓公与齐国崛起
》
售價:HK$
63.8
《
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4)
》
售價:HK$
98.0
《
黄庭经详解(全2册)
》
售價:HK$
141.6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HK$
9784.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
編輯推薦: |
本书由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任顾问与学术文章撰稿,上海本土文化研究者、著名平面设计师姜庆共任整体设计。薛理勇作为长期研究上海史方面的专家,从城市学、史料学与社会学的角度,为本书奠定其独有的文献价值。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摄影集以往出版过,但拍摄地点如此集中(陆家嘴周边),拍摄持续时间长达十年,整体拍摄质量如此上乘,拍摄视角如此有意味,编排和写作如此有学术性的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摄影集着实少见。书籍从地域学的角度重作素材整理与研究,不单单是一本影像志,更是社会学研究文本。
|
內容簡介: |
《浦东人家:19972006十年变迁图志》(中英对照)记录了1997年始浦东十年的变迁历程。收入本书稿的主要为陆家嘴一带的影像,涵盖陆家嘴、烂泥渡路、东宁路、东昌路、歇浦路、银城路、望江路、上南路、十八间、民生路等东方明珠塔周边地块。本书以拍摄时间为序,浓缩了深刻的人文历史背景,从城市学、社会学角度呈现和阐述的图文画册。书内的照片均是首次公开发表,对于广大市民、老照片的收藏者和爱好者,对于浦东历史以及海派文化的研究者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史档案。
|
關於作者: |
吴建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藏族人像写真》摄影画册;1999年,在德国柏林举办《西藏人像》、《浦东老家》等摄影展;200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山里的太阳》摄影画册;2003年,在上海陆家嘴绿地举办《浦东老家》摄影展;2006年,赴美国参加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黑白暗房表现学习班进修。2015年,长城系列作品获巴黎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摄影类金奖、终身成就奖。
|
目錄:
|
看浦东:19972006薛理勇
作品
附录
拍摄偶记 吴建平
浦东地区部分地名变迁 赵解平
我拍老浦东人的生活吴建平
致谢
|
內容試閱:
|
看浦东:19972006
薛理勇
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照相的主要功能是捕捉瞬间,使空间永存,此只是一种记录方式。成语有述而不作,出自《论语》,意为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当照相机日益普及,照相技术日益进步,它除了一般的捕捉瞬间功能外,摄影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观察力,把捕捉瞬间作为一种创作,于是,照相或摄影又超越艺术本身,是摄影师表达自己对社会、事物的理解和态度,由捕捉瞬间进入到作品创作,由述而不作进步到述而又作。这是摄影作品或摄影师更高的境界。自上海建埠以来,为上海留下写真者众多,尤现今拍摄上海新貌、浦东新貌的摄影师亦大有人在,但像吴建平这样拍摄浦东人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他的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回过头,讲一讲何谓浦东。纵贯上海的黄浦江,把上海分割为浦西和浦东。上海人把河道拐弯处,河岸内凹处叫作湾,外凸处形似动物的嘴或角,称之嘴或角。黄浦江曲折多弯,它流经外滩后形成一个180 度的急转弯,在浦东形成一个外凸的嘴,这里是明朝诗文家、书法家,官至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的陆深(14771544年,字子渊,号俨山)的家乡,于是被叫作陆家嘴。浦东、浦西只是以黄浦江为界划分出来的地理区域名称,而不是行政区域名称。从广义上来讲,黄浦江以东的区域都可以叫作浦东,黄浦江以西的区域都可以叫作浦西。
地名不能无限制地延伸,清雍正以前,浦东界浜(高桥港)以北,隶属嘉定县;以南,隶属上海县。雍正初,析嘉定县东部置宝山县;析上海县东南部置南汇县;嘉庆十五年(1810 年),析上海县东北部置川沙厅,1912 年改川沙县。从此,浦东地区分别属于上海、宝山、川沙、南汇四县。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上海特别市(1929年改上海市),将南汇县之周浦、宝山县之浦东的区域划入上海市,于是浦东地区又分隶上海市、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新中国成立后,又把浦东滨江的区域分别划归杨浦区、黄浦区、南市区,于是,狭义上的浦东则指黄浦江东岸濒黄浦江的上海市和上海县的区境。
近代以后,上海浦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国际大都会,外滩更是繁华,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而由于黄浦江的分割,浦东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沿江集中了大量的码头、工厂、作坊,密集着无数的贫民窟、棚户区,与对岸的浦西、外滩反差巨大。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成了上海人的口头禅。
1990年4月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开发开放浦东的政策和措施。9月,国务院批准了开放浦东的具体政策规定。陆家嘴成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排头兵、急先锋,从此如白驹过隙,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立即感觉到这是一个捕捉瞬间,为城市留下记忆,反映城乡巨变的好机会。那时我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长期从事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于是便有机会认识了许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也见识了他们拍摄的无数照片。2003 年,陆家嘴开发集团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浦东陆家嘴联合举办我拍老浦东人的生活摄影展览会,这实际上是吴建平先生的个人摄影展览,由此见到了令人眼睛一亮的照片,并认识了吴建平先生。
吴先生是浙江衢州人,父亲是电工,他自幼跟随父亲在全国各地的水电站工地颠沛流离,没有太多固定的朋友,照相机就成了他的朋友,拍照片成了他的兴趣爱好。他的作品在水电站工地展出,不少被放成大照片挂在工地十分显眼的位置。1997 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与朋友在上海东方明珠旋转餐厅小聚,居高临下,放眼望去,发现在高耸的东方明珠脚下居然还有那么多低矮的民房群,一新一旧,形成十分鲜明的时代落差感。善于捕捉瞬间的吴建平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摄影母题。他一反当时大多数摄影师的功利主义争拍浦东的变化,讴歌改革开放成就;而是别出心裁,选择老浦东人的生活,为浦东新区留下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至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吴建平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为了时刻记录这些转瞬即逝的变化,虽家居浙江,却几十次地往返于浙沪之间,无怨无悔,自己承担费用,不计体力、精力和时间的消耗,坚持不懈,长年在浦东走街串巷,串门访友。许多浦东人因此认识了这位从外地来的摄影师,从早期拍摄的拒绝、防范到之后亲切地称他小吴。不少人家甚至允许他随意出入自家门庭,任意拍摄,使吴先生的影像记录工作未受任何阻挠;有的人家因暂时外出,还会客气地对他说:我马上回来,等我回来再拍。熟视无睹是人的通病,上海人看惯了上海人的生活状态,会显得麻木不仁,吴先生是浙江人,反而能以另一种眼光观察上海人,观察上海的浦东人。吴先生曾对我说,他在上海拍摄的几年中,主要精力集中在浦东,也去过上海其他的地区,他认为,上海区域面积不大,但是,不同地区的人在生活习惯诸方面还是会有细小的差异的。我赞同他的看法,也正是由于长期坚持,不懈努力,吴先生以自己的睿智和摄影师特有的观察力,令其拍摄的照片不仅是瞬间艺术,还带有文艺创作;不仅记录了老浦东的上海状态,还用生动活泼的画面叙述了老浦东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当然也是用另一种方式讴歌浦东开放的光辉成就。
吴先生的照片大多摄于20、21世纪之交,并对每张照片作了详细的记录。而这一时期也是浦东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关键时间节点,在浦东的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是浦东道路重作规划、调整,区域功能重作划分的重要时刻。一些老浦东人最为熟悉的小路在建设中被注销了,老浦东人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很难根据当时的影像记录找到今日相应的位置。如吴先生记录的烂泥渡路是今天的浦明路北段,其昌栈是今天的钱仓街,其他如东宁路、望江路、冰厂田路、仁记路、高资路、海兴路等均在所谓的小陆家嘴区域。好在吴先生的影像是记录当年浦东人在动迁前后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浦东的风景,他以一位外来者对上海的好奇与关注,以一位纪实摄影家敏锐的艺术眼光与职业精神,忠实捕捉了1997年至2006年间浦东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百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