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
編輯推薦: |
由《档案学通讯》杂志社策划出版的档案学经典著作系列丛书,以经典的眼光检视档案学著作发展历史,既是重温经典,领略其中的学识智慧,也为后世学术发展提供了启迪和示范。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三本档案学方面的著述组成,包括何嘉荪和傅荣校合著的《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陈永生《档案学论衡》、胡鸿杰《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等著作,这些著述或是对现有中国档案学体系中各分支(衍生)学科的功能地位作出解析,指出了学科在演进、发展过程中盲目性、异化倾向甚至学术泡沫等问题,以及针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某种不适,探寻并勾勒了中国档案学在转型时期的学科改造和矫正路径;或者对文件运动的客观规律作了深人的探讨,既系统地论述了文件运动中的诸多现象、法则和规律,又从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回答了档案学理论研究自身和档案工作实践向档案学提出的诸多问题,具有导向性和启示性;或是综合了档案学界对档案学自身问题研究及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通过这些丰富的材料对档案学自身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就档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作出评价。
|
關於作者: |
《档案学通讯》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档案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央级权威学术期刊,是我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的首位核心期刊。
|
目錄:
|
档案学论衡
一部优秀的档案学理论专著读陈永生的《档案学论衡》
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
新角度 新研究评《文件运动规律研究》
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
别开生面的档案学世纪巡礼
|
內容試閱:
|
一个很偶然机会,有幸拜读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胡鸿杰教授所著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和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以下简称《模式》。2011年9月修订再版,并更名为《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以下简称《评析》)一书。该书对中国档案学近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作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宏观审视,可谓档案学研究中别开生面的世纪巡礼,读来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笔者以为,全书对档案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全面检讨了自诞生以来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以及在这一模式下理论与实践纠葛的种种表现;二是通过对现有中国档案学体系中各分支(衍生)学科的功能地位的解析,指出了学科在演进、发展过程中盲目性、异化倾向甚至学术泡沫等问题,以及针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某种不适,探寻并勾勒了中国档案学在转型时期的学科改造和矫正路径。
该书作者长期讲授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导论等管理类课程,因此能广泛涉猎西方的管理学理论,但又不为其所限,而是从管理学的视角对中国档案学的历史积淀及现实状况进行纵向回顾、梳理和横向观照、比较,凸显了现有学科体系的整体功能,同时也使中国档案学的前世今生与发展脉络毕现。
档案学学科性质与功能定位经历了一个行政学分支--历史学辅助学科--管理科学分支的曲折转换过程。笔者理解,所谓模式,就是档案学的学科归属与价值取向,是采取行政学的定位,还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的定位,抑或是管理学的定位。
中国档案学产生的直接诱因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发起的"行政效率运动",其理论设计--文书档案连锁法的价值取向是为有效提高政府系统的行政管理效率。假如当时也像如今,每一学科均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彼时的档案学则应归属于行政学的范畴。虽然近代档案学汇集了行政界、史学界和档案教育界三大领域的学术力量,但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是行政界的学者,当时的档案学著作也大多出自于他们之手,套用今天的话说,档案学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他们手上。解放以后,由于中共党史及明清史学科建设的需要和研究的深入,更由于前苏联档案学的学科建制移植,如文献公布学和文件保管技术学的传入,档案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位逐渐向历史学科倾斜,从学科设置(中国档案史、政治制度史、中国共产党组织沿革史及通史课程等)到名称(历史档案系)无不深深打上历史学分支学科的标签和印记。新中国建立初期大规模的历史档案编纂与公布工作,又进一步强化了档案学科作为历史学辅助学科的功能地位,也就是"为历史研究提供素材"、"为历史研究服务"的目标定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档案学界开始尝试告别历史学(母体)辅助学科的从属地位,力争向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回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历史上档案、历史一体传统、新中国建立以后专业及学科建设的思维定势等,这些尝试很难有大的突破。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教育部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目录》(1997年版)中才首次将档案学列入管理学的名下。
作为一本专门研究、梳理中国档案学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并对已有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及其成果进行评析的著作,对档案学逻辑起点问题的研讨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自1993年第4期《上海档案》刊载的未署名文章《档案定义之争》首次提出档案学的逻辑起点开始,有关逻辑起点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档案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长盛不衰。一方面,逻辑起点问题本身固然是档案学为数不多的几个颇有理论内涵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档案学作为一个学科谋求自身价值与独立性必备的要素。否则,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不是能够真正成立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也会成为人们质疑档案学及其学科体系价值的杀手锏。逻辑起点问题是档案学的元问题、母课题,是所有档案学理论的出发点与基石。在胡鸿杰教授看来,"我国档案学形成了关于管理程序的系统分析和管理资源的重新整合等理论优势,这在管理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学对管理活动的直接影响,是通过对一种管理资源--文件的重新整合来实现的","档案学的理论内核其实就是文件管理", 因此,"中国档案学是一门以管理的基本方式--文件(的归宿)为逻辑起点的学科",而仅仅研究档案对于建构一门学科则是存在欠缺的,"随着管理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日趋现代化,文件与''档案''的差别将越来越小"。 这种观点无疑要比将档案、档案定义、档案本质属性、档案物质实体的双元构成等作为逻辑起点的认识更有说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