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HK$
98.6
《
钛经济
》
售價:HK$
77.3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HK$
322.6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HK$
109.8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HK$
72.8
|
內容簡介: |
不平衡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核心话题与 经典论域,但国内学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化的问题史 和思想史梳理。付清松编*的《不平衡发展--从马克 思到尼尔史密斯》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不 平衡地理发展理论为参照,将不平衡发展置于资本 主义自身界限和克服界限的视域当中,考察马克思主 义在发展过程中其整体结构的三边关系,即时空 条件、对时空条件的诊断理论以及政治策略之间的 关联和互动,分析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时空条件的变 迁而在历史认识论、理论的叙事逻辑和模式等方面发 生的相应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平衡地理发展理 论进行初步介绍、评述和定位。
|
關於作者: |
付清松,男,山东曲阜人,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现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培育人选;主要理论兴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与空间理论等。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0多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参编*作1部,译*1部。
|
目錄:
|
序言
导言 不平衡地理发展:资本幸存和批判的新路径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不平衡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核心论点
上篇 不平衡发展叙事的历史脉络与逻辑变迁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不平衡发展与解放策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裂隙及弹性政治
第一节 不平衡发展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叙事
第二节 不平衡发展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叙事
第三节 不平衡发展与阶级解放的基本策略
小结普遍性、必然性和时间性偏好与策略的空间难题
第二章 不平衡发展的经典帝国主义叙事与革命战场东移
全球地理扩张与资本幸存的旧殖民主义拐杖
第一节 卢森堡和列宁的不平衡发展叙事
第二节 墙内开花墙外结果:革命主战场的偏移
第三节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争
小结历史必然性叙事与空间策略的辩证法
第三章 不平衡发展的新帝国主义叙事与第三世界解放
经济榨取与资本逃生的新殖民主义后门
第一节 不平衡发展的新帝国主义叙事
第二节 不平衡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
小结从西欧到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化与叙事变迁
第四章 不平衡发展的空间生产叙事与解放政治的空间化
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内部生存绿地的再开拓
第一节 城市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幸存
第二节 空间生产与空间政治学
小结马克思主义历史认知、叙事和策略的空间转向
下篇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建构
第五章 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叙事上
资本积累与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资本的空间定位与不平衡发展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地理辩证法
第三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跷跷板理论
小结不平衡地理发展:资本幸存的空间机制和界限
第六章 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叙事中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综合性分析框架
第一节 综合性框架的方法论内核
第二节 时空构造过程与不平衡地理发展
第三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的统一场论
小结不平衡地理发展: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的综合产物
第七章 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叙事下
作为解放政治时空前提的不平衡地理发展
第一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分析学
第二节 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的政治学
小结理论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前提在何种意义上归来?
结语 不平衡发展问题的当代理论定位和现实意蕴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的不平衡
发展与解放策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裂隙及弹性政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平衡发展的认知存在两个基本层次,即不平衡发展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前者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齐一性与非齐一性,即历史抽象或历史规律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广义上的不平衡发展,在这一视域下,资本主义不过是众多文明中的一种类型而已。后者是关于经典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大量论述,表明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形成、运行和幸存的常态化条件。由于马克思要完成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证,在叙事模式上存在时间性偏好,暂时压抑了资本幸存逻辑和不平衡发展的空间纬度。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始终存在裂隙,马克思恩格斯不断地尝试在理论和革命策略之间进行协调。在坚持整体革命和国际原则的前提下,他们主要思考了三种革命道路:一是1848年欧洲革命之前,他们设想通过欧洲整体革命解决诸如德国这样落后国家的解放问题,这是一种以必然性和普遍性冲销特殊和偶然的思路;二是在生命中后期,他们认为可以借助殖民地的革命火种引爆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从革命有机联系的角度利用特殊和偶然性推动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他们一直将革命的希望、主战场和落脚点放在西欧;三是马克思晚年站在历史地理发展的多样性基础上,重视通往共产主义的别样选择,将东方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方案,但他仍强调这种可能性只能在与西方革命的互动中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