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森林疗法:拥抱大自然、获得幸福的季节性方法
》
售價:HK$
74.8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HK$
185.9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HK$
76.8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1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396.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HK$
63.8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HK$
94.6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HK$
217.8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个分享致富的时代!
互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的*终归宿分享!
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分享经济,政府鼓励分享经济发展。
滴滴、Uber、小猪短租、Airbnb把自己不需要的分享出去,换来的是金钱、友谊、内心的喜乐,不会分享的人在分享经济时代寸步难行。
|
內容簡介: |
分享经济时代正在改变我们的个性养成、社交建立、执政水平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改变也带来了恐惧,许多人对此感到绝望,认为分享的方式使得我们变得更加愚蠢、粗俗、困惑,并且容易受到各种威胁的攻击。
《分享经济时代》一书打破了人们旧有的习惯。贾维斯基于大量的采访,为我们介绍了在分享的基础上取得了不菲成就的人们,并探索出一种非凡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协作、思考、组织和创造。同时,贾维斯也分析了隐私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从而理解并保护我们的隐私。
|
關於作者: |
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s),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教授,网络上人气最高、名气最大的媒介博客之一的博主,伦敦《卫报》新媒体专栏特约撰稿人,多次入选世界媒体领袖100强。著有全球数字领域权威著作《Google将带来什么?》(What Would Google Do?)。
|
目錄:
|
前言 001
引言
一个信息分享的时代
第一章
分享的倡导者:马克扎克伯格
第二章
分享的选择
注重隐私的德国人 035
德国人的矛盾之处 041
我的分享 044
我的隐私 051
第三章
分享的优势
构建关系网 059
你好陌生人 062
协作 064
众人的力量 067
永不完美 071
百无禁忌 074
至高的荣誉 076
天使守护 078
第四章
隐私与分享的历史碰撞
邪恶的柯达拍照者 083
科技进步的大恐惧 086
现代分享的形成 090
公共领域 094
第五章
公共印刷术
古腾堡的礼物 103
大众媒体的形成与毁灭 112
第六章
什么是隐私?
你如何定义隐私? 121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隐私? 131
隐私与分享的伦理规范 140
第七章
分享有几许?
其实,真正的公众就是我们 147
怎样算过度分享 150
第八章
作为公众的你
身份与荣誉 163
对于分享的建议 168
第九章
分享产业
公共经济 177
埃文威廉姆斯:博客和Twitter的创始人 179
丹尼斯克罗利:Dodgeball和Foursquare的创始人 189
菲利普卡普兰:Blippy的创始人 195
乔希哈里斯:我们生活在公众的视野之下 200
第十章
彻底分享的公司
想象 209
生产:制作荷马模型 213
科技:裸体的怪胎 219
媒体:墙上的另一块砖 223
零售:社会商店 231
极端化 237
第十一章
民治
消灭秘密 245
超越开放性协作
251
第十二章
网络正能量
谁来引导分享 261
分享的规则 268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分享的倡导者:马克扎克伯格
我带着儿子杰克去Facebook位于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总部采访马克扎克伯格。在我们刚刚进入他那砌着玻璃墙的会议室时,扎克伯格奔进了会议室,略显紧张不安,说他需要擦掉白板上的字迹。我暗骂自己没有先看一下白板上的内容。所以我没有对扎克伯格公司的机密造成威胁。在Facebook很容易找到像这样显而易见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Facebook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对彼此分享,但是公司的信息却对公众有所隐瞒。它的创始人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善于社交,但是扎克伯格本人正如一位对他非常了解的人曾经跟我开玩笑的那样却是个极其厌恶社交的人。扎克伯格的神秘性不在于他的知名度而在于他是如此具有神秘感的一个人。他就像谜一样,外表充满书生气的他却成了大亨。
在他擦白板的时候,我望向窗外,在山峦上看到了由美国戴尔公司生产的硕大的监视器。一个大屏幕孤零零地矗立在那儿,屏幕上面显示的是一个偌大红色数字45,还有一个倒计时的时钟在下面滴答作响。有什么事情将在45天之后发生吗?我问道。那时我们将有许多新产品投放市场。扎克伯格说。从他的话中,我听不出任何其他的讯息。他似乎有一种尽可能少说话的天赋。那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在一些高级的专题讨论会上在众多成绩非凡的大亨中间观察他,不论是在瑞士的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还是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Monterey)召开的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公司会议上。扎克伯格总是只说他内心所想的,除此之外不会多说一个字。他从不胡说,也不会大谈公共关系来消磨时间并以此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他也不会刻意去讨好他的提问者或者他的观众。他说话总是很直接,从不拐弯抹角,但不失礼貌。他并没有被如何应对媒体的这种训练所影响。我甚至觉得他在面对聚光灯时还有一点害怕,反正起码是不喜欢它。他只说他不得不说的,并且不耐烦地向前移动。那就是他为什么会被人称为怪胎,以及在被聚光灯包围的时候,他直愣愣地注视的样子给了他这一美誉。甚至有一些人业余诊断他患有亚斯伯格综合征。但即便我有资格诊断,我也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扎克伯格从那以后改变了他面对镜头时的局促不安。一对一的谈话,他虽然有些紧张但是也很有魅力。他记得时刻要面带微笑。在很多人面前,他也不会感觉那么不自在了,甚至是会见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他也表现得很轻松自如。关于那只钟,我仍然不能从他的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当我在Twitter上提出那只钟的迷惑时,比我数学好的数学家们计算出了45天之后将是《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首次公映的日子,这部电影是2010年的作品,是描述关于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的。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并不是很喜欢,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对扎克伯格和所有的所谓怪胎们、企业家们、互联网以及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的一种攻击:是对狂热爱好者们复仇的报复。剧本作者阿伦索尔金(Aaron Sorkin)承认他对Facebook一无所知,他也不在意事实如何。我并不希望我所描述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他在《纽约》杂志上说,我只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电影情节是虚构的,这部小说只是愿意相信互联网这个东西不是一次革命,而只不过是一些很奇怪的喜欢玩弄机器的人,一些在大学里我们并不喜欢的男孩子们创造出来的东西。用纽约马克哈里斯(Mark Harris)的话说,《社交网络》是,旧的媒体向新媒体发起的蓄意的攻击。
杰克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认为这部电影是在鼓励创业。在随机调查中,作为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test),我发现了在对《社交网络》这部电影的认识上所存在的年龄上的差异: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比我更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讨厌扎克伯格;而像杰克那个年龄的人则更倾向于喜欢这部电影并且把扎克伯格看成是一位成功者。我分析了这一差异。我讨厌这部电影,但是我很崇拜扎克伯格。我相信他对于未来互相联系的世界有自己的远见,并且有技能和决心去实现它。目的才最重要。正如电影里所描述的,如果他只是出于对自己玩世不恭的目的行事获得公众的关注,变得富有,得到女朋友然后控制我们所泄露的信息并加以利用。但是如果相反,他有更高的目标帮助我们分享,互相建立联系,使得这个世界更加公开化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尊重他,就像杰克和我尊重他一样。
我是真正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当中的一员,扎克伯格告诉我说,谷歌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出现的,然后相继出现了亚马逊、维基百科、
iTunes和Napster。每年都会有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现在你可以查询你想要的任何信息,你也可以得到相关的参考资料。你可以下载任何你喜欢听的歌曲。你可以获得去任何地方的导航信息。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了。
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到了他固有的乐观,这使得我们更加喜欢他:如果正确的工具和力量掌握在正确的人手中,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总的说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是有利的,扎克伯格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信息共享,所有的人都互相建立联系。乐观的人要相信他的团队,授予他这样做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保护他。扎克伯格相信他正在帮助我们大家学会分享,这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公开,更加透明,带来更多的信任和责任,让世界更加健全。他说,那即是他创设Facebook的初衷而并不是像《社交网络》这部电影中倾向于让我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找一个女朋友他早已经有了女朋友,一直到现在都是同一位女士,他女朋友的名字叫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也并不是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他想强迫我们所有的人都分享自己的信息。他强调说,他只是在发明一些工具来帮助人们做他们以前想做却无法做到的事情。他认为,他并不是在改变人类的本性,他只是在使分享成为可能。
在互联网和诸如Facebook这样的社交工具发明之前,他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黑幕。我们当时并没有像现在有这样的选择和能力:在我们所拥有的文化里,我们要么只是生产者,要么只是消费者那是一个被分裂开来的社会这有点不合情理。分享的工具,包括媒体,只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而现在却掌握在我们所有人的手里。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你的信息是完全非公开的吗,而是哪些信息是你愿意和大家分享的,哪些不是。
扎克伯格说他想给予他的用户们对公开和非公开的信息的控制。如果那是事实,那么为什么他总是不断地陷入关于隐私问题的麻烦当中呢?有以下原因:一些人抱怨Facebook中没有足够的对隐私控制的设置。鉴于此公司增加了隐私控制的设置。但是之后抱怨又变成这些设置太复杂。因为它们太复杂,所以用户宁愿不使用它们,而依赖于Facebook上的默认设置。但是使Facebook的用户感到震惊的是这些默认设置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信息更加公开,甚至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而且Facebook一向都不善于与用户沟通。当我告诉扎克伯格在这本书中我所阐述的关于分享优势的观点时,他承认,关于这一争论我希望您比我们的运气好。我觉得我们擅长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却不擅长用语言表达出人们的欲望具体是什么。有人会把那称为不完全陈述。
每当Facebook创造出新产品,他们都习惯于先发布,然后再询问用户产品所存在的问题,事后再去处理用户的不满,并不断改进,甚至干脆撤销新产品。与其说这是一种测试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激怒用户的方法(就好比把所有的用户都扔进池塘里然后再去救他们)。在2006年引进好友动态(News
Feed)服务的时候引发了第一次抗议,这项服务编辑朋友的最新情况并把这些情况显示在其他朋友的网页上。这激怒了一些使用者并且使他们感到厌恶。即使当你从一个朋友的网页点击进入另一位朋友的网页中,每一个人的动态都是可见的情况下,一下子看到所有朋友的趣闻自动地汇总并不断地呈现出来,使得一些使用者感到震惊和担忧。现在他们看到他们新建立的关系或者与别人的交流都呈现在好友面前仿佛新闻一样。许多人都反对这一服务,他们发动了团体抗议,用Facebook自己的工具来对抗Facebook。扎克伯格觉得这一事件很有讽刺意味,这次抗议用News
Feed来传播抗议News Feed。有人发起了抗议组织,他说道,然后这个抗议组织不断地发展壮大,通过News Feed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一组织。在《脸谱效应》一书中,戴维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说,一个抗议团体,一天之内,从500人激增到70万人。扎克伯格不得不重新进行部署。他向用户们致歉。我们这次的确弄糟了,他在博客上写道,对于这些新功能我们没有做好解释工作,甚至更糟的是没能让你们去控制它们我们没有立即建立适当的对隐私的控制设置。这是我们的重大失误,对此我深感抱歉。他进行了调整,允许使用者可以控制哪些内容显示在News
Feed上,哪些不显示。但是他一直都相信使用者们会喜欢News Feed的。结果证明他是对的。News Feed在Facebook使用者的主流中变成了使人上瘾的毒药,它刚发布不久就由于成千上万的网页浏览量而使这一服务一度拥堵不堪。
在下一次抗议中,扎克伯格真的投降了。这次抗议源于他的广告服务Beacon,这一服务可以与朋友分享用户所购买的物品。一种产品还能比朋友的推荐更能获得市场吗?但是Beacon的设计不够精细。比如会出现这种情况,在丈夫送给妻子礼物之前妻子就已经知道丈夫给她买了一枚戒指。扎克伯格认为人们显示出一种欲望那就是分享他们在Facebook之外所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告诉朋友他们看了什么电影。但是把同样的设想应用于一些非常敏感、非常隐私的信息中,在使用者们不知情,也没有获得使用者同意的情况下,那就是错误的,包括在Beacon上所购买的物品这些很隐私的信息。Facebook总是做出让人吃惊的举动。这次风波之后,扎克伯格做出了一些改进,但最后他放弃了并且删除了Beacon服务。我想要建议他的是,对于一个广告的未来(以及消亡)仍然有发展的空间,因为朋友的推荐会成为开拓市场的最可靠的形式。我在后面会讲述一项叫作Blippy的服务,它可以让其使用者直接从其信用卡中与朋友或者全世界分享其所购买的物品。扎克伯格说Blippy由于其明确性而被使用者所接受,而Beacon是错误的因为它使使用者感到不安。
在其下一次也是最具反响的一次抗议中至少在社交媒体的专家范围内是这么认为的Facebook很多次都不声不响地修改了它隐私的默认设置。博主马特麦克科恩(Matt McKeon)绘制了一幅相关联的网络图来表现这些年Facebook默认设置的变化情况。在2005年,他指出,默认设置会让你的图片和动态板上的留言你在Facebook主页上所说的话仅对你的朋友和网络好友(那时,即指你的大学同学)可见;到了2010年,这一设置使得这些内容对所有Facebook的用户和整个网络都是公开的。在2005年,你的好友列表仅对你的其他朋友和大学同学公开;在2009年,你的好友列表所有Facebook用户都可见而后扩展到整个网络。因此,扎克伯格被指控暴露了用户的生活和想法。这次Facebook为隐私设置创设了简明的、独立的网页来回应用户的
指控。
我认为Facebook对于分享的定义与其说是卑怯的不如说是迷惑的。它把创建我们的公众团体(即我们在Facebook上的朋友圈)的理念与向公众分享(此处的公众指整个互联网和全世界)混淆了。Facebook创建的工具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建立和管理我们自己的朋友圈,我们自己的社群,即我们自己的公众。其他工具,诸如博客、Twitter、网络相簿Flickr、视频分享YouTube等可以让我们对任何人,即所有的公众发表言论和广播。当Facebook混淆了这两类公众的时候,就会把我们认为只能被我们自己的公众看到的新信息却对所有的公众公开了,这样会使它的使用者感到困惑和担忧,他们只对一些朋友所说的话现在却能够被世界的广播系统听到。在我们新型的公共社会诞生初期,在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刚刚学会了怎样与世界交流的时候,困惑是令人害怕的。数字时代的迷惘即是作者安德鲁金(Andrew Keen)在Twitter上所描述的感觉(也是他所著的书的书名)。
扎克伯格、他的团队,以及他们那一代人似乎不能深刻地去领会,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领会这些恐惧的强烈程度。他们伴随着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开放的文化成长起来,已经明白了怎么去管理它。我只是认为每一个人都通过这些东西来思考。扎克伯格说道。他以及他的同伴有时被称为数字原生代,因为他们比像我这个年龄的外来移民更理解这一新世界的领域和语言。数字原生代这一短语在传统出版业巨头鲁珀特默多克于2005年对报业编辑们的讲话中得以推广,但它却已经不为大众所接受,因为它暗示了年轻人生来就具有在互联网上保护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事实上,他们也是需要后天学习这些东西的,说不定成年人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空间、信任和尊重方面,年轻人可以在发展他们新的社会准则的过程中互相学习。
Facebook不再像它2004年创建初期那样仅服务于大学生,扎克伯格记得当时他绘制了一幅社交网络图这幅图描述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网以及信息如何通过它进行传播这幅图就画在他哈佛大学宿舍的白板上。现在,他说,每一个人都是观众。所以,Facebook不得不考虑到每个人的欲望。他的目标是在这个模式之外创立Facebook,你可以与所有适当的人分享你的信息而不必真正地去参与并调整很多东西考虑系统的复杂性这并不是5亿人的工作。简言之就是信任系统的预定值。我原本以为在有组织的大学生活中实现通用的预设值因为在大学里2005的班级与2015的班级不会有什么关联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用Facebook自己的话说,关系很复杂。但是扎克伯格认为人们使用Facebook并不会因为年龄和种族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Facebook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就是因为每个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有朋友和家人,他们希望能与朋友和家人时刻保持联系。他说,Facebook尽量获取一些不太敏感的信息比如你的名字,你的朋友列表通过设置使这些信息公开,而剩下的信息只有你的朋友才能看到,同时尽量不用太多他人的信息而使朋友受到打扰。在Facebook努力使对隐私的控制最大化,并且使隐私之争最小化时,我想知道Facebook是否关闭了很多信息。当有人想加我为好友,而我想了解他们是谁的时候,我被限制查看那些信息。在这次讨论中,我们可以忽略Facebook本质上是一个分享信息的地方。
在Facebook、谷歌以及其他的网络服务努力鼓励我们分享的同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凭直觉了解我们的意图。他们想搜集关于我们的一些信息,这样他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他们的网页内容、服务和广告并向我们推荐。这些服务器会竞相找到更多的方式使我们泄露相关的信息比如我们的住址、需求、品位、关系、历史这样他们就可以向我们推荐,比如,在知道我们现在的方位,我们喜欢什么,以及我们的朋友是谁,他们又喜欢什么的情况下,为我们每一个人推荐完美的餐馆(通过给我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优惠券而赚钱)。这些服务与隐私拥护者们的意图产生了冲突,因为抓住并分析我们所产生的信息从而预测我们的需求这种做法有点像暗中监视或是读心术。你们是怎么知道我要去法国的?小心翼翼的用户开始质问谷歌。先生,很有可能是因为您搜索了巴黎。
扎克伯格相信通过回馈给你信息,关于你自己的生活你的朋友以及你和他们都喜欢做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你会对你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可以学习一些你以前学习不到的东西这样可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好一些。这样傲慢的语气令人印象深刻:使人类生活得更好。谷歌只是想搜集组织我们的信息。扎克伯格把Facebook看作下一阶段互联网向人性化演变的标尺。人们只是在互联网上爬行,他说,但是爬行并不能得到任何关于人们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在我们的脑子里。所以,为了创建那项服务,你需要建立能让人们分享的工具。他认为他所主张的模式正是Facebook与被Facebook所取代的事物的另一个区别:在Facebook上所有关于你的信息,是你自己选择公开的。而在此之前的最后一波网站不是以这种方式运作的。广告网站从你的行为当中收集关于你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信息是匿名的所有可以把你作为广告目标的信息,但是这个过程是在暗中进行的。在Facebook上,你得到一个关于绿日乐队的广告,很可能是因为你说过你喜欢绿日乐队我认为人们对事物有更多控制力的模式将会变得更加强大以及更富有表现力。在他谈论的过程中,我开始认为应该把谷歌看成是第三方网站,因为它是关于其他人的,即所谓的他们。Facebook应该成为第一方网站,因为它是关于我和我们的。
扎克伯格已经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资产。华尔街对此表示不屑但是硅谷没有2007年微软投资Facebook的价值达到了150亿美元的报价。到了2011年,一些学者认定这一投资价值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500亿美元,甚至是1000亿美元。我相信他正在创建一项更伟大的事业,这一事业用数据作为新的通货:我们用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来交换我们需要的信息。我们获得的回报是相互关联的。扎克伯格不同意我的说法,说我的想法不是正确的构架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互换,而不是数据与数据的交换。记住使用者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先前出现的定位服务谷歌地图(Google Latitude)和路谱网(Loopt)要求你向全世界分享你的位置却没有给出这样做的理由(但是却有很好的理由不这样做)。之后出现的服务像Foursquare还有Facebook
Places可以让你与朋友分享你的地理位置,这样你们就可以碰面。你与Facebook交流,告诉它你正在做什么,作为回报你就可以与朋友交流。用交流来交换交流。
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不仅仅是一家科技型企业,更是一家社会学企业。我觉得这一说法很发人深省。与其说他是一位工程师他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社会工程师,为人类建立系统,帮助我们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以及他希望我们做的事情。就拿Facebook上的朋友列表来说,没有人想要坐下来列一张朋友的清单。人们说想要用扎克伯格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他们自己的朋友子群。但是实际上,谁会费神去那样做?我曾经尝试着在我的通讯录上建立通讯子群秉性比较古怪的人放在这儿,新闻业的同事放在那儿,家人放在另一个地方但是这真的很乏味,我很快就放弃了。当你在Facebook上与某个人交朋友,并且他们也愿意与你建立朋友关系时,那么你就附带着完成了你的朋友列表。你这样做的原因,扎克伯格说,是因为这就像一次很酷的握手。这样的握手总计达100亿次。一旦人们分享了自己的私人信息,那么这些分享的小的行为就会叠加。一些人认为保护自己的隐私比较好,扎克伯格说,然而我们总是跳出来说这样不好,人们想要同他人分享一些信息,并保留一些信息,这是事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发现分享的价值,这样他们就愿意分享更多的内容。这就是他创建这一服务的初衷,分享得越多,享受到的乐趣就越多,就会获得更多的益处。
扎克伯格对于摩尔定律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我姑且把它称为扎克定律,虽然他自己不这样称呼。它规定:今年,人们将分享两倍于去年的信息,那么明年,他们又会分享两倍于今年的信息。这样Facebook就会拥有更多的用户也许从今天的7.5亿将会很快增加到10亿用户们又会增加他们所分享的信息量。同时,Facebook的一位投资者,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告诉我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变得越来越善于理解并使用所有的服务数据,而它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今天远程的系统预置一切都是匿名的,扎克伯格悲叹道,将来,所有的事情都应该与用户的身份绑定,那样它们才会更有价值。他对此已经有了总体规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