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HK$
43.8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也斯的《山光水影》,使读者在人影匆匆、泛眼的风光里头,看到许多人们视而不见的香港面貌。他把香港的山水,都放到恰当的位置,引起人们的游兴逸致。他对香港这城市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自童年时代从近乎乡村的黄竹坑搬到北角,也斯便处处留神。香港这座城市的街道、人群、山水、光影、颜色、欢乐与哀伤,构成了《山光水影》一书的内容。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香港的曲径、香港的态度、香港的声音和香港的山光水影。著名华文作家梁文道先生说:当我回到香港,想要迅速地重新认识这个我出生的故土的时候,我发现也斯给了我一条很独特的门径。他是今天华文世界*好的作家之一。
內容簡介:
也斯的《山光水影》,使,读者在人影匆匆、泛眼的风光里头,看到许多人们视而不见的香港面貌。他把香港的山水,都放到恰当的位置,引起人们的游兴逸致。他对香港这城市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自童年时代从近乎乡村的黄竹坑搬到北角,也斯便处处留神。香港这座城市的街道、人群、山水、光影、颜色、欢乐与哀伤,构成了《山光水影》一书的内容。
本书属于海象文丛系列作品之一。
關於作者:
也斯,原名梁秉钧,生于广东新会,在香港长大,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小说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本地文艺创作发展。除牛津版作品外,还有《雷声与蝉鸣》、《布拉格的明信片》、《食事地域志》、《游诗》、《半途》、《博物馆》、《越界书简》,英译诗集《City at the End of Time: Poems by Leung Pingkwan》和《Travelling with a Bitter Melon: Selected Poems 1973-1998》,德译诗集《蔬菜的政治》等等。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后为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于2013年1月6日逝世。
目錄 :
.冷
暖
深深浅浅的绿色 1 2
花 灯 1 4
竹 琴 1 6
米 1 8
久茸 1 10
花 生 1 12
草地上的午餐 1 14
文字班瑰花 1 16
两层玻璃外的冬天 1 18
小巴的倒后镜 1 20
祈愿达摩 1 22
母 亲 1 24
两个少女 1 26
一团面粉 1 28
给画拍照 1 30
晒太阳的方法 1 32
民新街 1 34
清凉的天气 1 37
夜 1 43
钱 币 1 45
雨 1 47
彩虹的胜利 1 49
圣诞卡 1 51
赤 柱 1 53
早上的事 1 55
电视上的车声 1 57
旧书新果 1 59
. 山
水
风中的营 1 62
天 梯 1 64
蒲台岛 1 66
鹿 颈 1 68
大自然的错误 1 70
一杯热腾腾的东西 1 72
雾 1 74
长洲,凌晨三时半的雨 1 76
向月亮唱歌 1 79
大屿山 1 81
烟与颜色 1 85
路、屋宇、海水 1 87
烂头东北 I 89
夜行 I 100
.声光
笑容可掬的脸 I 108
金属的心跳 I 110
老人 I 112
不可能的梦 I 114
画的说话 I 116
请勿触摸 I 118
强烈的个性 I 120
表达情感的舞蹈 I 123
陌生人与亲人 I 126
《冬暖》的细节 I 129
祝福 I 131
影响 I 134
雷诺亚的午餐 I 136
女待日记 I 138
拘谨的与自然的 I 140
阿普阿雷阿土 I 143
活地阿伦 I 145
差利 I 147
如此演戏生涯 I 149
燃不着的烟草 I 151
傻大姐 \ 153
恋爱中的女人 \ 155
时流上的造像 \ 157
独舞的人 \ 159
请白者 \ 161
. 表
里
父与子 \ 166
小孩与蚊 \ 168
阿 以 \ 170
赖 床 \ 172
烧鸭师傅 \ 174:
饼店老板 \ 176
满口袋都是纸条的人 \ 178
逝 者 \ 180
坟 场 \ 184:
新年前后 \ 189
浪漫和世故的混合 \ 196
办娱乐刊物的朋友 \ 198
不愿变狼的羊 \ 205
远去的人 \ 207
后 记 \ 214
內容試閱 :
文学家也斯(山光水影序)
黄梵
读也斯先生的散文,会让人有突然不再眼瞎的醒觉。此前我读过他的《在柏林走路》一书,他的学识、谦逊、爱港的拳拳之心,让他能看清香港诸多文化问题的答案,其时人已在德国。他盛赞德国时,很难不想到香港文化的欠缺。就连在图宾根参加闻一多研讨会,也带给他世界主义的感触:异乡的评论和演绎令我们反省:很难再狭隘地说只有中国人才懂中国文学,反而应该珍惜跳出狭隘观点的交流他似乎命中注定,要成为矫正香港文化的一代先驱。他早年是对夏宇等台湾诗人产生了影响的香港诗人,其第一本诗集署名梁秉钧。关于他的诗,于坚去年在南方都市报上写过一篇夸赞文章,他内疚先生这么好的诗,他竟发现得这么晚,他俩本该一见如故。德国比中国大陆更早发现先生诗作的好,继邀请北岛、顾城、杨炼、舒婷之后,德国国际文化交流署把发现好诗人的目光,转向了先生。上述《在柏林走路》一书,便是先生那次作为诗人受邀访德的成果。考虑到诗是先生早年创作的核心,我用诗的眼光看待先生后来的散文写作,也就合情合理,并不为过。打个有点抽象的比方,诗之于先生其它体裁的写作,犹如泛神论者的神之于万物,哪怕捡到一朵落花,他们也会对潜入了落花的神性恭敬有加。
诗是先生散文中看不见的灵魂,这本《山光水影》便是极好的例子。如果说这些短文的精短,不只是因为报纸专栏篇幅的限制,也取决于这些短文具有的诗心,一定会有人质疑我。但我想说,这些短文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先生选择了一种诗性语言,这种语言的根本智慧在于克制,和对悖论的迷恋。小岛睡了。小岛并没有睡。那些躺在门前帆布床上的人静了,但还有我们,还有这场凌晨三时半的雨。(《长洲,凌晨三时半的雨》)对事物知与未知之间,生活一切还不曾固定下来的那些光阴是最美的,但也是最充满焦虑的就像这个雾的故事。(《雾》)没有事情是完美的,当风在外面怒吼,而这是你在黑暗世界上唯一的营,你会珍惜枯枝的火光、吵闹的笑语。(《风中的营》)先生善于把事物的两面拉入短文,同时打开正反,来产生悖论似的妙趣。这不是无关宏旨的策略,恰恰是先生从诗继承的最妙的思维,使得他总能看见事物的另一面。另一面之所以被人们忽视,是因为它不只是客观物象,身临其境也未必能看到。这另一面来自诗人的主观凝视,若无一颗比常人深的诗心,另一面就会雁过无痕。在《晒太阳的方式》中,先生不会略过正常晒法,但人群中隐着一个少女的胆怯晒法,也没逃过他那双被诗训练的眼睛,双脚却是暗灰色,那是因为她穿了丝袜这双灰暗的腿,像两头臃肿而犹豫的野兽,试探地爬上前面低低的铁栏,举起头,笨拙地转动,初次尝到阳光的滋味。在《早上的事》结尾,先生写道:我忍不住想:我这样体谅机器,机器也会同样体谅我吗?清风哗笑着在我头顶经过。诗心不止令先生始终难舍事物的两面,使他看得更远、更多,也让他心有旁骛。
先生着力旁骛的,当然是充满诗性的语言。细品先生的散文会发现,他的散文多数是逐句追随出来的,后一句追随前一句,前一句的节奏、语感、意象,都成为后一句的向导,文章意图并非事先预设,是依靠语言逐字逐句完成的一场发现。读者不得不跟着他的视线一起寻找,没有找到之前,读者会把文章主旨寄托于结尾。先生安排起结尾来,颇似美国作家卡佛,并不在乎读者索要的重要意义,常靠平淡无奇将意义悬置,令传统读者不太适应,如《路、房宇、海水》《一杯热腾腾的东西》《雨》等。这种顺应语言寻找之旅的写法,当然来自诗歌,也使散文不再变得一模一样,因为语言的每一次摸索前行,很难走同一条老路。语言通过摸索,既丢失了规整、一致,也造就了散文多样的面貌。比较《一团面粉》《烂头东北》《路、房宇、海水》等,可以看清它们大不相同的外貌,都来自对语言的尊重和顺应。记得大陆有人曾向我抱怨先生散文的驳杂,是的,这本《山光水影》与我读过的另一本《在柏林行走》,确实不像同一人的作品,但我对驳杂的看法大不一样。驳杂恰恰揭示了散文有更广袤的新疆土、新可能,也让读者懂得,美的创造不是中规中矩的一劳永逸,美是需要不断越界的创举。如同台湾散文大师王鼎钧已把小说、戏剧、诗歌悉数化入散文,先生也让他的一些散文具有小说的形貌,比如《一团面粉》《夜行》《圣诞卡》等,但抵达的来路与王鼎钧先生很不一样。大概王鼎钧先生早年的诗,远未有也斯先生诗的成就,前者的散文就不太仰赖语言的敏感摸索,前者靠事先深思熟虑的思考,创造了许多绝妙的说法。我在纽约与王鼎钧先生聊天时,蓦地意识到,他那些说法已先于写作存在,他驾轻就熟,写作时信手拈来。但也斯先生的思考方式,更像一个诗人,一切思想和意味,都仰赖写作之中的语言摸索,正是复杂诗意的驱使,令先生的散文有了更开放的驳杂,也令先生写得出所有的体裁:诗、散文、小说、评论、论文等。我也读过先生的小说集《养龙人师门》,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便有着更丰沛的说服力,那是诗人小说,里面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充满诗的意味,都来自语言克制的恰到好处。先生以这样的诗心写了半个世纪,也该令有心人了解他文章的魅力所在了吧?!
也斯先生的文学事业和身份,更适合用一个笼统的词文学家来概括,与当代津津乐道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等专家概念,格格不入。他的写作完全不受专业划分的束缚,这让我想到每种文化总会旁逸斜出,贡献几个类似的人物,他们意志强大,能力超强,不甘一生做某个体裁的专职奴隶。法国有考克多,美国有沃伦,阿根廷有博尔赫斯,他们都因其丰富的内心,不肯舍弃任何一个体裁。也斯先生身处香港这个倾侧了的社会里(也斯语),却做着和他们相同的事,那血淋淋的精神冲撞,可想而知。也许恰恰处于做文化事倍功半的社会,有心人更能感到诗的必要,因为诗是一切文字美感的源头,惟有它,不会乐于接受商业理性的控制。就诗的本性来说,诗是一种脱离设计的迷思、想象、浪漫、情感,很难成为现实主义文体,先生善用它来写散文,就会在人迹稀少的个人与社会之间,找到重新发现、想象和命名的自由。这是沃伦、博尔赫斯等人写作历程中的真实故事,也是藏在他们多种体裁写作中的共同秘密。也斯先生,这位香港的后来者、集大成者,靠一己之力的摸索,居然殊途同归,和上述境外前辈一样,走上了一条包罗万象的写作之路,即试图把观察和思考,用意味幽远的诗意永远锁牢
2015.10.3.写于南京六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