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HK$
93.5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HK$
888.8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HK$
75.9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HK$
60.5
《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售價:HK$
184.8
《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
》
售價:HK$
107.8
《
戏剧舞蹈人物动态图集(绝美的服装设计和极致的身体动态美感展现)
》
售價:HK$
352.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构建沟通与礼仪的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通过专题和专题解析,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良好态度,提高礼仪素养,协调人际关系。本书注重实用,突出实践,为读者探索并建立良好的职业性的人际关系提供便利。
|
關於作者: |
李昌彧,集美轻工业学校高级讲师,专业教学带头人,从事学校管理、教学十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参与编写公共关系、创业于就业等教材。
|
目錄:
|
目录
第一篇 人际关系篇
第一章 人际交往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人际交往理论
第二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与途径
第二篇 沟通篇
第三章 沟通概述
第一节 沟通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沟通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促成有效的沟通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语言技巧
第二节 肢体语言沟通
第五章 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第一节 沟通的障碍
第二节 沟通障碍的克服
第六章 沟通的方向
第一节 向上沟通:与领导沟通的技巧
第二节 向下沟通:与下属沟通的技巧
第三节 水平沟通:与客户沟通的技巧
第三篇 礼仪篇
第七章 礼仪概述
第一节 礼仪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华传统礼仪
第八章 形象礼仪
第一节 仪容礼仪
第二节 服饰礼仪
第三节 体姿礼仪
第九章 交往礼仪
第一节 称呼与问候礼仪
第二节 见面礼仪
第三节 馈赠礼仪
第四节 餐饮礼仪
第五节 求职面试礼仪
第十章 职业礼仪
第一节 接待与拜访礼仪
第二节 电话礼仪
第三节 位次礼仪
第四节 仪式礼仪
第十一章 宗教礼仪
第一节 佛教礼仪
第二节 道教礼仪
第三节 基督教礼仪
第四节 伊斯兰教礼仪
第十二章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和港澳台地区的习俗礼仪
第一节 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习俗礼仪与禁忌
第二节 南方地区少数民族习俗礼仪与禁忌
第三节 港澳台地区的习俗礼仪与禁忌
|
內容試閱:
|
一、社会交换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涉及物质的交换,同时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人们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关系中回报与成本的评价和体验。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知觉到的一段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自己在关系中所得到的回报;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和能够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关系的可能程度。总之,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回报是关系中令人愉悦的一面,它让人觉得一段关系是值得的并应加以巩固。成本则相反,因为交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还可能意味着大量的冲突。所有友谊和浪漫关系都会有自己的成本,如忍受他人令人不悦的一些习惯和个性。人们对关系结果的评估是对成本和回报进行的直接比较,关注的是关系对自己是有盈余的(回报大于成本),还是亏空的(成本大于回报)。如果一段关系对某人来说总是亏空的,他往往会中止这种不平衡关系;反之,则会维系这种关系。
二、自我表露理论
所谓自我表露,就是通常所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给对方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你对他(她)相当信任,愿意有进一步的交往。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在非常亲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达到所谓无话不说的地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往往只愿将部分隐私袒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要,人们还有沟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说一些知心话,亲密关系本身也要求人们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将隐私需求和沟通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三、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
交往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最初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伯恩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三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三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其语言特征为:“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表现为婴儿的冲动,具体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又乱发脾气。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
在P、A、C三种成分中,P、C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与两面性。而A具有自觉性、客观性与探索性,致力于弄清事实真相、事物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具有反省能力。根据PAC理论,不同的心态可以构成不同的交往组合。当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平 行关系时,交往是可持续的,对话可无限制地继续下去。这种交往有六种具体形式:P—P、A—A、C—C、C—P、A—P、C—A。在这六种交往 形式中,P—P双方都自以为是,这不顺眼,那也不好,双方谈得很投机,但都在指责别人。这样的两个人,若一直在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互相助长偏激、苛求的性格。C—C交往则有些“同流合污”的味道,两人一拍即合,但都不负责任。C—P、A—P、C—A均属于互补型的交往,我期望对方的,刚好是对方回应的。这些交往因为互补,所以能够持续,但潜藏着不平等与依赖,长此以往,也不利于交往双方的发展。只有A—A交往是最健康的,大家都本着负责与尊重的原则,力图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因此,A—A交往是最成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