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7.7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9.4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40.3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12.7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8.8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3.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9.4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80.3
|
編輯推薦: |
资深心理咨询师二十年从业精华,科学实用的创伤后成长自助指南。
援引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展现经历创伤后心理变化的不同阶段。
献给所有不愿被伤痛击垮的人,在创伤到来的时候,做出最漂亮的应对。
心理咨询师、高校辅导员、父母必读。
湛庐文化出品。
|
內容簡介: |
疾病、离婚、失恋、暴力伤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人们总把这类经历看作困扰一生的伤疤,因而成为创伤后压力的俘虏,痛苦不堪。心理学家史蒂芬约瑟夫基于先贤、神经生物学家和积极心理学家的智慧,结合大量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经过数十年研究,对创伤即诅咒提出反驳:对于很多人来说,压力或创伤经历也可以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和发动机。
书中讲述了许许多多背负巨大痛苦但仍然坚强的普通人的故事,指出创伤后成长的五个阶段和三大关键。作者采用科学有效的THRIVE心理复原模型,细致讲解人们如何通过六个步骤在创伤后实现自我成长,过上更幸福、更有意义的生活。献给所有不愿被伤痛击垮的人,在创伤到来的时候,做出最漂亮的应对。
|
關於作者: |
(英)史蒂芬约瑟夫
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小组负责人。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对于创伤事件的反应,创伤后压力与成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等。
英国心理学会注册高级心理治疗师,英国健康和职业关怀委员会注册健康咨询心理学家。
在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专注于研究灾难幸存者,以及他们如何重新适应社会的课题。
定期为《赫芬顿邮报》《今日心理学》撰写专栏文章。
|
目錄:
|
中文版序
前言 每个人都能成为超级英雄
第一部分 直面创伤
01 从苦难中寻找意义:创伤的积极面
幸存者的积极改变
悲剧乐观主义
关注创伤的积极面
02 苦痛之殇:创伤的消极面
创伤的成因
炮弹休克
从创伤到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界线
03 负荷过重的大脑:创伤的生理机制
大脑的侵入性反应
大脑的恐惧警报系统
条件反射与削弱疗法
第二部分 重建内心世界
04 越受创,越强大:创伤后的积极转变
创伤后成长的三大变化
压力促发积极改变
创伤后成长的连锁反应
05 重新绘制心灵地图:碎花瓶理论
抚平心理创伤的5个阶段
创伤摧毁假设世界
重建假设世界
碎花瓶理论
认知同化
06 真正的治愈来自自己的给予:创伤后成长之路
回避性应对策略
趋近性应对策略
创伤后成长皆在自身
第三部分 疗愈
07 挺住,意味着一切:抚平创伤的心理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创伤后心理幸福感变化问卷
15分钟情感日记:表达性写作
08 新生:心理复原的THRIVE模型
与创伤后心理压力有关的常见问题
创伤后成长的三大关键
自助指南:THRIVE模型
步骤指导1:自我评估
步骤指导2:孕育希望
步骤指导3:讲述新的故事
步骤指导4:发现变化
步骤指导5:评估变化
步骤指导6:以实际行动表明成长
结语:那些受过的伤让我们勇往直前
致谢
译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抚平心理创伤的5个阶段
我们要将注意力从神经生物学转移到人类行为研究上来,就不能不提到马蒂霍洛维茨教授(Mardi Horowitz)。他是创伤研究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专家,他把人类抚平心理创伤的过程划分为下列5个阶段:
●痛哭(outcry)
●麻木和抗拒(numbness and denial)
●入侵式回忆(intrusive re-experiencing)
●理解创伤(working through)
●抚平创伤(completion)
然而这5个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并非所有人都会照此顺序走完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人可能会跳过其中几步,或者代之以其他途径。霍洛维茨教授的理论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他为我们了解创伤康复背后的心理过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
很多人在经历创伤之后,都会立即进入霍洛维茨所谓的痛哭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常会惊惶不安。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女士琳恩,她当时刚好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
有一天,她在结束漫长的工作之后终于能回家了,却赶上糟糕的交通。最终走进家门时,她已经筋疲力竭。她把挎包扔在门口,径直走向冰箱,给自己倒上一杯酒。这时她才发现丈夫还没有回家,家里出奇地冷清。她打开取暖设备,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但她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她走进厨房,发现桌上有张字条,是丈夫留给她的。他说,他曾经是那么爱她,但他不能再继续维持这段婚姻了,他爱上了别人。他在当天早些时候已经搬走了。
琳恩至今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她觉得脚下的地板忽然张开大口,她的心脏开始狂跳,她甚至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心脏病发作了!这让她吓坏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琳恩一直像母亲腹中的胎儿一样蜷缩在床上,有时流泪痛哭,有时大声尖叫。她不能相信自己和迈克尔的婚姻已经走到尽头。我甚至都无法站起来。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在那几天里,我一直昏昏沉沉的。我无法相信这一切。有时候,我会长久地坐在那里,眼光呆滞,盯着一片虚空;有时候,我会忽然想起,他离开我了。
痛哭阶段过去之后,与创伤有关的想法、影像和记忆,会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它们是如此令人沮丧,以致大脑会自动开启防御机制,将它们挡在意识之外。于是我们就来到了第二个阶段:麻木和抗拒。
麻木和抗拒,是重要的自我保护机制。有人在回忆创伤事件的时候,就好像一个自己在演舞台剧,而另一个自己从远处冷眼旁观;又或者如同做梦一般。上述反应都是我们在面对巨大心理压力时的自我保护方式。自我保护还表现为感情麻木。正如一位女士所说的:我感到自己心如铁石。我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封闭起来在周围筑起一道耶利哥之墙(walls of Jericho)。对我来说,这是应对创伤的唯一方式。
有时候创伤事件给人带来的打击实在太大,以至于早在痛哭阶段之前,有人可能就已经开始抗拒事实。在《我还活着》(I Am Alive)一书中,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基蒂哈特(Kitty Hart)这样描述自己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表现出的抗拒:
我耳目所及的,只有尖叫、死亡和喷着浓烟的焚尸炉。黑沉的煤渣和焚尸的气味充满空气这就像是一场可怕的噩梦。过了好几个星期以后,我才能真正相信这发生的一切。
但是,抗拒和麻木(更常见的说法是回避)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就算我们能暂时将记忆封闭,不让它流入认知,但我们的记忆实在太过强大,它总有一刻会突破封锁。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压制记忆,不去积极处理,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的意志击溃。研究显示,如果我们刻意压制负面感觉,反而可能会提升它出现的频率这就是所谓的回跳效应(rebound effect),也就是霍洛维茨所说的第三阶段:入侵式回忆。
研究者把回跳效应比作一个不受欢迎的室友。假设某栋公寓楼里住着一群租客,他们集体同意将其中一个房客赶出去。有一天,他们趁这个不受欢迎的家伙出门的时候换了外面大门的门锁。他回来后发现进不去了,于是用力敲门。门里的人则装作没听见。他怕自己的动静不够大,就越发用力,但这样也没用。最后他敲累了,坐在门前台阶上睡着了。其他房客听见外面安静下来,都认为他已经走掉了。但是过了不久,敲门声又重新响起,而且比以前更大了。不久后门外又归于沉寂。其他房客心想:这下可好了,讨厌的家伙终于走掉了!但是安静并没有持续太久,那个不受欢迎的房客突然打破窗户冲了进来!回忆是痛苦的,但如果我们不想让回跳发生,就必须勇敢直面。
人们常会在抗拒和入侵式回忆这两个阶段之间来回摇摆。大多数人都能鼓起勇气,尝试把与创伤有关的信息存入长期记忆,但是这个过程实在太过痛苦,一次只能完成一小步。想起一点,就忘记一点这就是所谓的理解创伤。
理解创伤阶段开始之后,人们似乎把自己的感觉隔离起来。他们就好像化身成为旁观者,从远处遥望自己经历过的创伤事件,或者仿佛身在梦中也许大脑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调节创伤压力,不致一时之间给人造成太大冲击。我们不断努力理解创伤的同时,先前的抗拒心理和入侵式回忆逐渐褪去。
于是我们就来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抚平创伤。储存在短期记忆中的创伤回忆,在此阶段终于被转存为长期记忆。
大多数人都能成功度过回避和入侵式回忆阶段,但有人在最开始的痛哭阶段就卡住了,也有人卡在了回避或入侵式回忆阶段,或是在二者之间来回摇摆。
人们难免会为此感到烦恼和恐惧,如果他们不明白自己出了什么状况,困境只会更加严重,人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要发疯了。霍洛维茨教授的理论帮助我们认识到,创伤后心理压力其实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认知过程,人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理解创伤、整合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