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本书作者从事消化科工作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对肝硬化诊疗技术有照丰富的经验和临床治疗病例,编写了多部此方面的书籍。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了肝硬化的治疗,对肝硬化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肝硬化的概述,第二部分为肝硬化的病因病机,第三部分为肝硬化的诊断,第四部分为肝硬化的治疗,第五部分为肝硬化的预后。全书内容实用,具有较强的前沿性。
|
關於作者: |
作者为沈阳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消化科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多篇专著和论文,包括《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内镜图谱》。
|
目錄:
|
第一章概述 11一、肝硬化流行病学 11(一)病毒性因素 11(二)慢性酒精性中毒 11(三)其他因素 11二、肝硬化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特点 11(一)肝硬化形态学特点 12(二)诊断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依据 12(三)肝硬化病理生理学特点 13(四)肝硬化肝外表现 13(五)肝硬化治疗矛盾性难题 15三、肝硬化功能分期与治疗的关系 15(一)肝硬化分期 15(二)肝硬化分期的临床意义 17四、肝硬化晚期发并发症 18(一)顽固性腹水 18(二)肝-肾综合征 18(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18(四)消化道出血 18(五)肝性脑病 18(六)肝-肺综合征 19五、肝硬化临床治疗的科学思维 22(一)循证医学在肝硬化治疗中的重要性 22(二)临床治疗总体思路 24(三)治疗过程中的科学思维 24(四)临床应用药物的双重性 24
第二章肝硬化的病因学 28一、病毒性因素 28(一)乙型肝炎病毒 28(二)丙型肝炎病毒 42二、代谢性因素 50(一)肝脏脂肪代谢 50(二)脂肪肝发病机制 52(三)脂肪肝分类 53(四)脂肪肝的组织病理学分型 54三、自身免疫性因素 55(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55(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56(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58(四)自身免疫性肝病综合征 59(五)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鉴别诊断 60四、循环瘀血性因素 61(一)心源性肝硬化 61(二)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63五、遗传性因素 66(一)肝豆状核变性 66(二)遗传性血色病 71六、寄生虫因素 76(一)血吸虫病 76(二)肝吸虫 78七、化学药物性因素 79(一)药物体内代谢过程 80(二)药物的生物转化 80(三)发病机制 80
第三章肝硬化的形态学 93一、肝脏正常形态学 93(一)肝脏形态 93(二)肝脏分区 93(三)肝脏的管道系统 94(四)肝脏微细结构 96(五)肝脏的超微结构 97二、肝硬化病理形态学 106(一)肝炎病毒性疾病 106(二)代谢性疾病 107(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108(四)循环瘀血性疾病 109(五)遗传性疾病 109(六)寄生虫性疾病 111(七)化学药物性疾病 111三、肝硬化的影像学 112(一)肝脏B超声像 112(二)肝脏CT影像 118(三)肝脏MRI影像 125(四)肝脏血管造影影像 128(五)肝脏瞬时弹性成像 130四、门静脉系统病理改变 131(一)门静脉系统的解剖学特点 131(二)肝脏微循环 132(三)肝硬化的微循环 133(四)门静脉系统病理改变 134
第四章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137一、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137(一)正常肝脏血流动力学 137(二)肝硬化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138(三)肝硬化的反常血流 141二、肝硬化的物质代谢障碍 142(一)正常物质代谢 142(二)肝硬化的物质代谢障碍 143三、肝硬化的水电解质紊乱 144(一)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144(二)血气酸碱分析 145(三)酸碱平衡失常 147(四)血气酸碱分析结果的判读 148四、肝硬化的凝血功能障碍 148(一)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148(二)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148(三)抗凝血系统功能障碍 149(四)纤溶系统功能障碍 149(五)凝血检查的临床意义 149(六)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障碍的矛盾关系 150五、肝硬化的免疫功能障碍 151(一)肝脏免疫功能 151(二)肝脏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154(三)肝硬化的免疫功能障碍 156六、肝硬化的脾功能亢进 157(一)脾脏与肝脏的关系 157(二)脾脏的组织结构 157(三)脾脏血流量及细胞成分 159(四)脾脏生理功能 161(五)脾脏的组织病理学 164(六)脾功能亢进发病机制 164(七)脾功能亢进的骨髓改变 165(八)脾功能亢进的治疗 166七、肝硬化的造血功能障碍 167(一)骨髓的造血功能 167(二)红细胞异常 168(三)粒细胞异常 169(四)血小板异常 169(五)噬肝病毒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170(六)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 171八、肝硬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171(一)骨髓干细胞 171(二)骨髓干细胞移植 173(三) 干细胞移植并发症 174(四)干细胞治疗展望 175
第五章肝硬化的基本治疗原则 182一、病因治疗 182(一)病毒性肝病 182(二)代谢性肝病 182(三)自身免疫性肝病 183(四)循环瘀血性肝病 185(五)遗传性肝病 186(六)寄生虫性肝病 187(七)化学药物中毒性肝病 187二、对症护肝治疗 187(一)营养支持 188(二)护肝药物治疗 189(三)对症治疗 190三、抗肝纤维化治疗 190(一)肝纤维化的病理学特征 190(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190(三)抗肝纤维化治疗 194四、肝功能衰竭治疗 195(一)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196(二)肝衰竭的病理学特点 198(三)肝衰竭的病理与临床诊断的差异 199(四)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199(五)人工肝支持系统 203(六)肝衰竭的预后评估 205
第六章肝硬化营养代谢障碍的治疗 211一、糖代谢障碍 211(一)正常肝脏的糖代谢 211(二)肝硬化的糖代谢障碍 212(三)糖代谢障碍与糖尿病 216二、蛋白质代谢障碍 220(一)正常肝脏的蛋白质代谢 220(二)肝硬化的蛋白质代谢障碍 221三、静脉营养治疗 221(一)营养治疗的途径 222(二)静脉营养液的配制 222(三)静脉营养治疗的并发症 224(四)静脉营养输入方法 225
第七章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229一、正常胆红素代谢 229(一)胆红素的来源途径 229(二)胆红素的生成 229(三)胆红素在肝脏内的代谢 231(三)胆红素的保护作用 236二、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发病机制 237(一)肝硬化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原因 237(二)检测血浆胆红素的临床意义 238三、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241(一)病因治疗 241(二)综合护肝治疗 241(三)针对黄疸治疗 241
第八章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244一、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 244(一)腹水形成的相关因素 244(二)腹水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245(三)顽固性腹水的发生机制 249(四)腹水的性状 249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250(一)腹水的分类和分级 250(二)一般性治疗 251(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51(四)利尿治疗 251(五)难治性腹水的治疗原则 254(六)腹水回输 255(七)顽固性腹水外科和介入治疗 256三、钠摄入与利尿的矛盾 258(一)低钠血症的鉴别 258(二)钠与水的密切关系 259(三)腹水治疗中的限钠和补钠 259四、低血钾与高血钾的处理 260(一)钾离子的体内平衡 260(二)低钾血症的治疗 261(三)高钾血症的治疗 261五、低钾性肾病 261(一)低钾性肾病发病诱因 262(二)低钾性肾病发病机制 262(三)低钾性肾病病理改变 262(四)低钾性肾病治疗 263六、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263(一)HRS临床分型 263(二)HRS发病机制 263(三)肝硬化相关的肾脏病 264(四)HRS诊断 265(五)HRS临床治疗 265七、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 266(一)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 266(二)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病理改变 267(三)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治疗 268
第九章肝硬化的控制感染 272一、抗生素应用原则 272(一)抗生素分类 272(二)抗生素应用原则 272(三)抗生素的耐药问题 273二、预防用药问题 275(一)SBP首次发作高危因素评估 275(二)抗生素预防用药 275三、合并霉菌感染 275(一)抗真菌感染药物分类和作用机理 276(二)抗真菌感染治疗 276四、 细菌性自发性腹膜炎 277(一)SBP病原学 277(二)SBP发病机制 277(三)SBP诊断标准 279(四)SBP治疗方法 279(五)SBP消退和生存的预测 280
第十章肝硬化内科性出血的治疗 283一、肝脏凝血系统功能 283(一)凝血系统 283(二)抗凝血系统 286(三)肝脏在凝血中的作用 290二、凝血障碍与血栓 290(一)血栓的形成 290(二)肝功能衰竭的微循环障碍 292(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92(四)门静脉血栓形成 294三、止血药物与血栓 295(一)肝硬化常用止血药物 296(二)止血药物血栓形成的关系 298四、门静脉高压症胃肠黏膜病变出血 299(一)应激性溃疡 299(二)门静脉高压症性胃病 300
第十一章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305一、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305(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血流动力学 305(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评估 306(三)肝硬化出血病情的评估 307(四)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期和治疗原则 307(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 308(六)止血药物治疗的评价 311(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 311二、输血和补液与出血的关系 311(一)输液与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学 312(二)输液量的调整 312(三)输液成分的合理组成 315三、血管加压素应用与高血压 316(一)血管加压素的副作用 316(二)联合用药抑制副作用 316四、白蛋白的应用与门静脉压的关系 317(一)血浆胶体渗透压与门静脉压的关系 317(二)白蛋白补充方法 317五、气囊压迫止血与营养补充的矛盾 318(一)气囊压迫使用方法 318(二)气囊压迫术的并发症 319(三)气囊压迫的营养问题 319六、普萘洛尔预防用药的利弊关系讨论 319(一)-受体阻滞剂的药理作用 319(二)-受体阻滞剂的副作用 320(三)-受体阻滞剂对肝硬化的影响 320
第十二章肝性脑病的治疗 323一、肝性脑病的临床 323(一)肝性脑病分型 323(二)肝性脑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324(三)肝性脑病发病机制 325(四)肝性脑病神经病理改变 333(五)肝性脑病治疗 333二、肝性脊髓病 335(一)HM发病机制 335(二)HM神经病理改变 336(三)HM临床分期和表现 337(四)HM的治疗 339三、肝性脑病与蛋白质饮食的关系 339(一)肝硬化肝性脑病分类 339(二)肝性脑病的饮食调整 339四、补液与脑水肿 340(一)脑水肿的发病机制 340(二)脑水肿的病理改变 341(三)脑水肿的治疗 341五、谷氨酸盐的临床应用 342(一)谷氨酸盐作用机理 342(二)谷氨酸盐的副作用 343(三)谷氨酸盐的临床应用 343
第十三章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346一、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管理 346(一)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346(二)抗病毒治疗的新认识 347(三)抗病毒治疗目的和局限性 349(四)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法 349(五)持久的免疫控制问题 351(六)治疗观察指标 351(七)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52(八)抗病毒治疗的展望 354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354(一)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毒学特点 354(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355(三)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355三、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 360(一)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毒学特点 360(二)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360(三)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361四、乙、丙肝双重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362(一)双重感染的病毒学特点 362(二)双重感染的抗病毒治疗 363五、肝硬化的免疫治疗 363(一)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 363(二)肝脏免疫功能的特点 364(三)肝硬化的免疫治疗 366
第十四章肝硬化的介入治疗 372一、内镜介入治疗 372(一)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诊断标准 372(二)内镜介入治疗机理 374(三)内镜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374(四)内镜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375(五)内镜介入治疗方法 375(六)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 378(七)内镜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 378(八)内镜介入疗法后的治疗原则 379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379(一)TIPS的适应证 379(二)TIPS的禁忌证 380(三)TIPS的操作方法 380(四)TIPS的并发症处理 381(五)TIPS的死亡率 381三、脾脏栓塞 381(一)脾脏栓塞应用解剖 381(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381(三)脾脏栓塞操作技术 382(四)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383(五)脾脏栓塞的病理变化 384
第十五章肝硬化的外科治疗 387一、门静脉高压症的应用解剖 387(一)脾脏肿大 387(二)形成侧支循环 389(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91(四)门静脉压力分区 394二、外科手术治疗 394(一)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394(二)脾切除术 397(三)门-体静脉分流术 398(四)门-奇静脉断流术 406(五)门-腔静脉分流和门-奇静脉断流联合术 411(六)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412(七)关于脾脏切除的争论 414(八)术式讨论 415三、肝脏移植 417(一)肝移植应用解剖 417(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419(三)肝移植术前准备 419(四)肝脏移植术 420(五)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424(六)肝脏移植的术后治疗 426
第十六章肝硬化肝癌的治疗 433一、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机制 433(一)病毒因素 433(二)黄曲霉素 435(三)铁的蓄积作用 436(四)外因协同作用 436二、肝硬化肝癌的病理形态学 436(一)肝癌的形态学 436(二)肝癌组织病理学 437三、肝硬化肝癌的诊断 437(一)生化学检查 438(二)影像学检查 438(三)肝脏穿刺检查 440(四)肝癌临床分期 440 四、肝硬化肝癌的手术治疗 443(一)手术应用解剖学 443(二)手术的原则 445(三)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445(四)肝癌切除术 446(五)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450五、肝硬化肝癌的X线介入治疗 451(一)TACE的理论基础 451(二)TAC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452(三)TACE操作要点 452(四)TACE术后并发症 453(五)TACE临床应用讨论 453六、肝硬化肝癌的化学消融治疗 455(一)无水酒精注射 455(二)醋酸注射 457(三)化学消融治疗讨论 458七、肝硬化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 459(一)RFA治疗机理 459(二)RFA治疗预案设计 459(三)RFA适应证和禁忌证 461(四)RFA治疗方法 461(五)RFA术后并发症 463八、肝硬化肝癌的微波固化治疗 464(一)PMCT治疗机理 464(二)PMCT治疗方案设计 464(三)PMCT适应证和禁忌证 465(四)PMCT治疗方法 465(五)PMCT术后并发症 466(六)PMCT治疗后影像学改变 467九、肝硬化肝癌的超低温冷冻治疗 467(一)冷冻消融治疗机理 467(二)冷冻消融治疗方案设计 469(三)冷冻消融适应证和禁忌证 471(四)冷冻消融治疗方法 471(五)冷冻消融术后并发症 472十、肝硬化肝癌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472(一)HIFU治疗机理 473(二)HIFU治疗方案设计 473(三)HIFU适应证和禁忌证 474(四)HIFU治疗方法 474(五)HIFU术后并发症 475(六)HIFU治疗后影像学改变 475(七)HIFU的优势和局限性 476十一、肝硬化肝癌的生物物理治疗 477(一)肝癌的激光消融治疗 477(二)肝癌的放射线治疗 478(三)肝癌的同位素治疗 480(四)肝癌的电化学治疗 481(五)适应证和禁忌证 483十二、肝硬化肝癌靶向药物治疗 483(一)靶向药物治疗机制 483(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490(三)治疗方法 490(四)治疗并发症 490十三、肝硬化肝癌合并症的治疗 491(一)上消化道出血 491(二)肝癌破裂腹腔内出血 492(三)肝功能衰竭 492十四、肝癌治疗的多学科合作 492(一)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目的 492(二)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 4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