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小米逻辑

書城自編碼: 278200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作者: 吴正炜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210348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2/2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8.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法国通史(全六卷)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慢慢变富66招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9.7
《华为工作法》
+

HK$ 107.3
《绝不雷同——小米雷军和他的移动互联时代》
+

HK$ 77.7
《互联网+(小米案例版)》
+

HK$ 145.6
《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小米终于开口!)》
內容簡介:
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雷军,可提起金山,提起当下流行的“小米”,大批的粉丝们必定恍然大悟。没错,雷军正是小米科技CEO。小米究竟如何缔造了神话?又是如何在当下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领域异军突起的呢?
本书力求深度挖掘小米内核,找出小米的制胜逻辑,告诉每一个读者,为什么小米可以俘获粉丝的心,可以以横扫千军之状一骑绝尘。
關於作者:
吴正炜,笔名子夜,麦思文化中心作者,辽宁大连人,就读于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兴趣广泛,尤爱看书。对文学、历史、人物传记等领域有浓厚兴趣,常常阅读此类书籍并有深刻体会。在学习之余以写字为乐,曾为各大网站撰写网文多篇。擅长小说和人物传记写作。
目錄
【第一逻辑】崭新的“乔布斯效应”
1 “中国苹果”引发的狂潮3
2 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子商务8
3 小米牛在哪儿13
4 人人皆知的秘密18
5 天空下起了“小米”23
【第二逻辑】小米的制造者
1 不安分的雷军31
2 崇拜的力量36
3 小米七剑客41
4 创始人谈小米45
【第三逻辑】让用户成为参与者
1 使用者的心声55
2 新时代,新消费60
3 口碑是最好的发动机65
4 处理问题的顺序70
5 互联网是最好的资源74
【第四逻辑】从员工到领袖
1 偏执力量81
2 发挥到极致的团队86
3 抛弃KPI90
4 释放每一种能量95
【第五逻辑】潜移默化做精品
1 准确定位101
2 全方位的品牌宣言106
3 做最有爆发力的宣传111
4 从认可度到知名度116
5 打仗:沉住气120
6 从成长到成功:小米式道路125
【第六逻辑】制胜逻辑
1 提升品牌的平台——社会化媒体131
2 在微博上发功135
3 网络发布会的尝试139
4 用微信做服务143
4 合作结出双赢之果149
5 冲击用户的视觉极限154
【第七逻辑】为什么是小米
1 用论坛来赢得用户161
2 打造服务亮点166
3 盯住漏洞赶超同行171
4 一切以方便用户为主176
5 善于学习的小米181
6 雷军有话说186
內容試閱
1 “中国苹果”引发的狂潮
在中国,你听说过乔布斯吗?听说过苹果手机吗?
相信你一定听说过乔布斯,也一定听说过苹果手机,而且,在你认识的人中,肯定会有“苹果迷”,他们对苹果手机的热爱,已经达到“爱疯”了的程度。
在中国,你听说过雷军吗?听说过小米吗?
或许,你从未听说过雷军,也从未听说过小米,但在你周围的人中,肯定也会有人是“米粉”,他们对小米的热爱,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小米”,究竟是什么?
这里的小米,不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食品,而是一个公司的名称,是一个公司创造的一个品牌,一个正在崛起并迅速走红的品牌,它的崛起速度,它创造的销售“神话”,让中国无数年轻人追捧并为之疯狂。
这群被称为“米粉”的人,是高度的手机发烧友,达到“哪里有手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的程度。而小米主打年轻人市场,网络各大论坛为他们而设,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也都有小米官方的影子。在互联网时代,小米在改变着很多东西,而广大消费者也都跟随着小米的脚步在进行着一项重大的“改革”。
以往的手机商业模式被逐渐扭转,小米正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手机行业。它的成功,是值得很多企业和个人思考的。对于企业来说,思考的是如何学习小米的制造和经营模式,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益;而对于个人来说,则是时候想一想我们这个时代了,学习企业文化也是一种修炼。在如今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别说是不学习,就是少学习一会儿都会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将时间倒回2011年8月16日,这一天,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被人们冠以“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标”的798艺术区内,喧闹更胜于往日,场内人潮涌动,从四面八方会聚而来的人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参加在此举行的小米手机发布会。
8月的北京,正是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们一般都喜欢待在室内,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但在798艺术区内,如火般的毒辣辣的太阳却阻挡不了粉丝们的热情,原定于当日下午两点半开始的小米手机发布会,还未开场,场外就聚集了上千人,人们热情澎湃。在场外,他们或试用样机,或排队等待签到,他们都有一种迫切的心情,那就是等待着国内首款双核3G手机——小米手机正式发布。
发布会现场热烈的场面,让本场发布会的主角——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也热情澎湃,他一边对着那些挤不进场内的人连声致歉,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不知道是天气的炎热让他喘不过气来,还是现场热烈的场面超出了他的预期,让他始料未及。
当然,这样的场面他不是没有想过,而现在却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了眼前,雷军心里的一块石头也终于放下了。
不管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的到来,一个事实是:小米火了,确确实实火了。以这场发布会为开端,小米越来越火,火遍了大江南北。
就在这次发布会过去不到半个月,即2011年8月29日,小米开始发售1 000台工程纪念版手机。9月5日,小米手机正式开放网络预订,而让人们包括小米团队都没有想到的是,网络预订竟然如此顺利,只半天时间,预订数量就超过了30万台。而到12月18日,小米手机1第一次正式进行网络售卖的那一天,开始售卖不到5分钟,30万台手机就被抢购一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开门红”带来了好运气,从此开始,小米手机一发而不可收拾,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抢购狂潮。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看一下小米公司自成立以来的销售数据,我们就能体会出不一样的“味道”:
2011年,小米手机首次销售就达到30万台。
2012年,小米手机全年销售量为719万台。
2013年,小米手机全年销售量为1 990万台。
2014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销量为1 100万台。
2014年7月2日,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通过其微博公布了小米手机上半年的销售量:2014年上半年,小米手机的销售量达到了2 611万台。
2014年的“双十一”,这一天,小米手机的销售量为116万台,在手机类目中排名第一。小米电视2总销量为37万台,成交额1.43亿元;除此之外,小米手环支付订单超过9万只,小米移动电源与小米活塞耳机两大配件分列3C配件类目与线控耳机类目的销量第一名,小米平板销量超2万台,小米路由器销量超过10万台。只一天时间,小米官方旗舰店最终成交支付金额为15.6亿元。
从第一台手机的正式发售到现在,短短4年的时间,小米,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国产手机互联网销售的奇迹。
而从这些成倍增长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小米带来的销售狂潮,以及“米粉”们为它痴、为它狂的程度。
而事实也是,小米手机每一次发售时,一些发烧友都如临大敌般守在电脑前,他们会找来网速最快的电脑,在银行卡里存好足够的钱,只等待“一声令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击,那情景,让人情不自禁地抱怨为什么不多生出两只手出来,因为只有两只手,速度还不够快。
互联网从来就不缺少跟进者。小米的销售狂潮自然也让其他同类企业“眼红”。2012年5月的某个晚上,360董事长周鸿祎就在微博上透露,要与“国际国内厂商合作,推出多款360用户特供机”。随后,华为手机很快作为360的合作伙伴浮出水面。百度也在这个月携手长虹以一款由富士康代工、联通包销的低价智能手机,直接加入战局。
也就是说,追捧小米的不仅仅是使用者,也包括一些企业,小米的辐射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对于小米手机掀起的狂潮,对于部分小米粉丝如痴如醉、如癫如狂般追捧的状态,一些人很难理解,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小米手机能掀起这么大的狂潮。不用说局外人,有时候,就连身处其中的雷军也经常会有不自信的感觉。“不就是一部手机吗?”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画一个问号。
是的,小米就是一部手机,一部国产手机,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可以言说,但是,它却仿佛充满了魔力,能够在数分钟内被抢购一空。
追溯起来,小米手机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它没有荣耀的历史,也没有雄厚的背景,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半路出家”,但是,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小米却创造了一个“神话”。那么,它凭的是什么?
说起小米的销售狂潮,我们不得不说一说另一种智能手机产品——原产于美国的苹果。苹果产品在中国的影响力巨大,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连小米团队中的人也不例外。据说,小米团队中的高层就有不少人是苹果产品的粉丝。
乔布斯创造了苹果,所以,人们仿照此说法,把小米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称为“雷布斯”。又因为小米手机的外形与苹果很像,而其零部件的供应商也几乎是清一色的苹果供应商,对此,人们称小米手机为“中国的苹果”。
苹果每推出一款产品,都会在市场上激发一波抢购狂潮。而小米,有过之而无不及。小米手机推出后就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市场上销售最火的国产手机,也创造了一个销售神话,成为人人争相追逐并迫切希望拥有的“战利品”。
如果回望一下小米手机由诞生到迅速发展壮大的历程,就可以看到,小米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引发销售狂潮呢?
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只要你有魄力、有震撼力,那么社会上的资源都是为你准备的。对于网络上的各种社交、财务、传播、人才资源,如果利用得好,那么这些资源就是一个杠杆,利用这个杠杆,足以撼动整个商业界。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很多“乔布斯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
2 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子商务
来自于美国的苹果手机占领了中国的手机市场,成为人人渴望拥有的对象。而现在,中国本土也有了“中国的苹果”,那就是小米。人们把小米手机比喻成“中国的苹果”,个中意味,当然是说小米引发的销售狂潮可比拟人人青睐的苹果手机,虽然苹果手机被大家“爱疯”了,但现在,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苹果”。
小米手机一登场,就创造了一个“开门红”,并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抢购狂潮。原因在哪里?它到底有什么魔力?这些问题对于广大的用户来说都像谜一样。而同行中的企业看到小米在短短几年时间中成长为业内最红的企业,心中当然也是“羡慕嫉妒恨”。而小米能够走到今天的位置,说明它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大家对它,或许既爱又恨吧。
小米手机的大本营是小米科技,这家全称为“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成立于2010年4月,公司专注于IOS、Android等新一代智能手机软件的开发与热点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它的开发系统主要基于Android,在Android的基础上加入小米自身的元素,制造出了一台纯国产的智能手机。互联网是它的标签,也就是说,小米科技是一家互联网企业。这家企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开创了一个销售模式的先河,即没有实体门店,只在互联网上卖手机。
实际上,热心的小米粉丝早已经发现,小米自其产品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浓厚的互联网属性闻名遐迩,小米所走的每一步,都与互联网紧密相关。而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小米选择了走更彻底的互联网模式,即“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手机”。
但是,小米仅仅是手机吗?
这句话看似问得有些不明不白,但实际上却很有意义。小米是一个手机的品牌,但是,生产小米的小米科技,却不仅仅是一个只做手机的公司。在网络时代,手机作为一种硬件设备只是为了更方便我们获取信息而已。而手机背后的各种运营模式,还有手机的应用主题和安装软件,则需要加入互联网络。小米要做的就是,在做手机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和自家手机相匹配的应用。换而言之,雷军的创业团队,其创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卖手机,还卖手机出售以后的后续经营,让小米的用户买到手机以后继续和小米产生即时的联系。
对于小米的商业模式,很多人到现在依然没有看懂。也许,正是因为大家看不懂,小米才保持了一份神秘、一份遐想、一份追逐与渴望。或许,这正是雷军想要的效果。
在不同的场合,雷军都是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他说,他和他的团队是在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手机,所以,“互联网思维”就成了很火的热词,一些人甚至把它定义为小米成功的关键。
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关于“互联网思维”这一解释,大家的说法不一,有人通俗地解释为,如果一个人用微信、微博等来卖东西,再加上一个时髦的电子商务O2O,就是“互联网思维”了。
当然,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也是将“互联网思维”简单化了。
关于互联网思维,“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思维,关键的一点就是利用好网络上的资源,在网络中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人们都说如今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大家的生活重心已经慢慢由现实中的面对面接触转移到虚拟的世界中。说网络是虚拟的,严格来说也不正确。虚拟只是一个对比,是和以前的生活的对比。当社会足够进步,人人都活在网络中的时候,谁又能否认网络社会才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呢?到了那时,我们现在的社会就要成为一种历史。总之,唯有紧跟历史潮流才能够获得生存的本领。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大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变了。这些改变,才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大家的目光已不仅仅局限在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上,而互联网也不再是桌面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而是泛互联网,因为未来的网络形态一定是跨越各种终端设备的,如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手表、眼镜,等等。
在雷军的观念中,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手机,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渠道的互联网化;二是营销的互联网化,即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而基本不通过传统媒体进行营销;三是供应链互联网化。
针对小米的互联网思维,雷军认为,关键是“七字诀”,即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雷军认为的互联网的最核心的思想,也是小米能够取胜的根本。
专注,就是要像苹果手机一样,制作一款手机,并且一年发布一款新产品。这些做法,简单利索,消费者都很清楚。苹果手机之所以能在全球刮起一阵风暴,除了因为苹果手机能带给大家极致的体验之外,还和它的企业文化有关。
小米的专注,表现在不断追求产品的质量上。你不需要做几百款手机,只要做到最好,一款足矣。在信息量如潮水般涌来的今天,专注,就是要把东西做到精致,做得有价值,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小米做手机,从不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每年只专注于一款产品。
极致,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做到极限,做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小米依靠的是互联网,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在信息量巨大的网络中,如果自己的产品质量不够硬,一下子就会被其他信息所掩盖。所以,现在商业竞争拼的是质量,拼的是谁能走得更远。也就是说,谁更有韧劲儿,谁就能控制这个市场。而小米要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一条极致的道路,要把产品做到无人能及。
可以说,小米手机的配置,在同行业甚至在全球都是领先的,在同价位的手机中做到了极致,即使是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也做得非常好。雷军说,极致就是不给自己留退路,全力以赴。“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口碑,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在人人都把客户当上帝的时候,小米却把用户当朋友。小米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在成为一个企业的同时,和消费者做朋友——那种推心置腹的朋友。小米做手机就是为了给朋友生产出最适合他们使用的产品,而且,既要让别人用得舒服,也要让自己用得舒服,达到不分彼此的境界。
只要把产品做好了,就能创造出好的口碑。而小米和广大消费者是朋友,这些“米粉”一旦知道有这么一款极好的手机存在的时候,肯定会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朋友之间的传播,是小米能够在短时间之内红起来的主要原因,并且由于现代信息量密集,使这种信息传播极快。小米定位于互联网这个策略是非常明智的,互联网帮了小米很多。
雷军一直坚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快”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快就是一种力量,快了以后可以掩盖很多问题,企业往往在快速发展的时候风险是最小的,一旦速度慢下来,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
快,才能抢占先机。小米手机的配置是同类手机中很高的,可以说,是领先于行业的。同等价位的手机中,小米手机的运行速度是其他手机不能比的。小米能够提供给大家非常流畅的操作体验。
除了手机的运行速度比较快之外,在工作效率方面,小米一样领先于同行中的大多数企业。例如,有用户对小米手机的系统有意见,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只要把这个建议提出来,向小米的相关部门反映,通常一个星期之后小米就会给出官方回应,而且还会在论坛上公布出来。这样的体验,让消费者得到了极大的自豪感。小米手机的成长,总是有用户的一份贡献在里面。
互联网讲究的就是高质量和高效率。就像新闻报道一样,唯有影响力巨大的新闻才能占据头条多天,一般性的新闻通常几小时就会被拉下线。因为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实在太多,不可能每一条新闻都能停留一天的时间。小米做手机,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抓住大众的心理,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手机使用体验。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