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系统梳理教育信息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势。认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深入论述了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主体事件: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的大辩论、TPACK(整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的广为传播、NETP2010是推进西方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三大标志性事件;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两大标志性事件;教育信息化新阶段激发了诸多观念的更新,并产生了“翻转课堂”“教育大数据”“MOOCs(慕课)”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教育创新。
|
目錄:
|
第一章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及发展阶段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第四节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第五节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经历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
第六节西方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所进行的主要反思与探索
第七节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观念更新与理论思考
第二章关于建构主义教学的大辩论——推进西方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第一节大辩论的背景
第二节大辩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大辩论关注的热点之一——关于学习的定义与内涵
第四节大辩论关注的热点之二——关于知识的类型与内容
第五节大辩论关注的热点之三——关于有效教学的方法
第六节大辩论关注的热点之四——关于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第七节辩论双方在本次大辩论中取得的基本共识
第八节本次大辩论存在的缺陷与遗憾
第三章“TPACK”新理念广为传播——推进西方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二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WebQuest阶段——美国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方法的第一阶段
第三节TELS阶段——美国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方法的第二阶段
第四节TPACK阶段——美国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方法的第三阶段
第五节对上述三个阶段的三种“整合”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第六节结束语
第四章NETP/2010——推进西方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三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NETP/2010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NETP/2010内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之处
第四节NETP/2010提出教育领域的最重大命题及应对举措
第五节关于“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命题的分析与思考
第六节对“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正确认识及应对举措
第七节结束语
第五章推进中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的两大标志性事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为什么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第三节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观念提出的背景
第五节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内涵及实施
第六节支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相关理论
第七节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成因的分析比较
第六章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引发的观念更新——以“B—learning”为标志的教育思想观念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B—learning”——“旧瓶装新酒”的新概念
第二节“B—learning”新含义流行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以“B—learning”为标志的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更新原有教学观念
第四节以“B—learning”为标志的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二——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定义
第五节以“B—learning”为标志的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三——融合原有两种教学设计
第六节以“B—learning”为标志的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之四——变革原有教与学方式
第七章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创新之一
第一节翻转课堂的由来
第二节翻转课堂的发展
第三节翻转课堂的作用与效果
第四节实施翻转课堂的限制条件与面临的挑战
第五节从中国“跨越式教学”与西方翻转课堂的比较中探讨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
第六节中国式翻转课堂的未来发展
第八章教育“大数据”——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创新之二
第九章MOOCs——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创新之三
|
內容試閱:
|
在整个90年代,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一——包括资料查询以及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是要依靠教师去言传身教。在这种主流观念的指引下,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在课前及课后下功夫,而较少在课堂上(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去进行认真的探索。
从美国在整个90年代(包括21世纪初的头几年)实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教学模式上看,确实可以看到上述主流观念所起的作用。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教学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Just—in—Time Teaching(适时教学模式,JiTT)、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based Learning)等。
其中Just—in—Time Teaching主要应用于课前与课后— 教师利用JiTT这种模式在课前将讲授内容、相关资料、重点难点以及预习要求,事先通过网络发布,使学生在上课前能作好充分准备,并要求学生将预习情况与存在问题在上课前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方法及进度;JiTT模式还要求教师布置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网上探究。
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与基于资源的学习,若从本质上看,则和WebQuest一样都是属于基于网络探究的同一类模式(这类模式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由于这类模式都是选择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个实际问题作为探究主题而展开,因而往往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或是一个学科内若干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小组合作探究,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外活动时间,所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与基于资源的学习,实际上可以看成是WebQuest模式的三个子类,而且都属于“课外整合模式”(由于它们要花费大量的课外活动时间,所以不适宜作为课堂教学几十分钟内的“课内整合模式”)。这样,在整个90年代(包括21世纪的头几年)美国实施的主要整合模式就只有WebQuest和JiTT两种;而在实际应用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则是WebQuest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