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售價:HK$
215.6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HK$
83.6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HK$
76.8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編輯推薦: |
1. 用思考记录我们的时代。
2. 发展之道,在于共享;治理之道,在于平衡。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于当代中国的阶层问题与国家治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得日益多元化,私人利益和群体性的利益表达逐步获得正当性,市场和社会从国家的身影下成长起来,未来或可比肩而立。进入21世纪,经济奇迹的另一面逐渐显现出来,环境污染、地区差距和贫富分化正在撕裂中国社会的肌体。如何平衡增长与稳定、经济与环境、国家与社会、效率与公平,以及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化,是当前中国无法回避的难题。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处在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可以大胆地变道超车;那么,当下的中国已然置身于平衡木之上,必须超越左右,整合各方,以制度化的方式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在殊异乃至冲突的利益诉求中寻找公约数。发展之道,在于共享;治理之道,在于平衡。
|
關於作者: |
熊易寒,1980年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近期主要关注城市新移民问题、地方治理、收入不平等和族群冲突,在China Quarterly(《中国季刊》)、《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社会》、《读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复旦大学卓学计划,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代表作为《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该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并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和上海市中华学术精品外译项目。另有论文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与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一等奖。
|
目錄:
|
自序V
第一编中国底层社会观察
命运的政治学
底层、学校与阶级再生产
第二代移民的生活机遇与分配正义
公民劳动者:农民工的尊严、权利与梦想
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
中国农民工真的不重视家庭团聚吗?
流动中的婚姻关系与单亲留守儿童
新穷人的全球图景
第二编失衡:利益分化与社会冲突
沿海地区新阶层的兴起与城市治理
叉腰肌、业委会与社区管理
乡村社会的公共性与村庄治理
市场脱嵌与环境冲突
高校工资改革:人应该比设备贵!
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
第三编政治平衡术
官员GDP崇拜的体制性根源
地方政府要告别压力型体制
环保教育、环境运动与国家战略
寻找公约数:利益政治时代的冲突与协商
后记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命运的政治学
我们更愿意让农民工作为弱者接受我们的帮助,而不愿意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一分子。而事实上,他们不是弱者,他们只是缺少基本的权利。
一、人生的岔路口
1999年9月,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乘坐姑父的小车,进入了我的大学。差不多同一时间,以两分之差落榜的同桌兄弟搭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那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以至于我忘掉了日期。在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那是我人生的一个岔路口。在那一天,我和同桌兄弟一起告别了农村,不同的是,我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而他的户口还留在原地。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和同桌兄弟保持着密切联系。我跟他讲述大学里的逸闻趣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跟我诉说工厂劳动的酸甜苦辣,在那里,再没有人欣赏他漂亮的钢笔字,再没有人崇拜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才华在忙碌的流水线上找不到位置,尤其让他感到挫败的是,高中毕业的他不得不接受一个初中毕业生的管理。我们的生活大相径庭,唯一的共同点是我们都会抱怨食堂的糟糕伙食。大约一年后,随着他工作地点的频繁变动,随着我们共同话题的日益减少,我们渐渐失去了联系。
直到2009年的春节,我们在老家的街头不期而遇。他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他的妻子牵着一个背书包的小女孩。他们夫妇现在在东莞打工,哺乳期的小儿子跟在身边,上学的女儿交由老家的父母照看。我们激动地寒暄着,多数时候都是我在发问,而他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一个月赚多少钱,穷追不舍,让我不知所措。临别握手的时候,我才发现他的右手失去了两根手指!我猛然想起,在多年前通电话的时候,他曾经告诉我,一个工友不小心轧断了手指,这让他忧心忡忡:有一天我的手指会不会也被机器轧断?
他留给我一个手机号码,几天后我打过去却是空号。在那一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我想起十年前的九月,从那时起,我们便分道扬镳了,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只是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十年以后,我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一名政治学者,而他和他的孩子则成为我的研究对象农民工及其子女。命运让我们看起来如此不同,而我知道,我们曾经多么相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