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HK$
75.9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HK$
85.8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HK$
74.8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HK$
105.6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HK$
97.9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HK$
135.1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HK$
118.8
|
編輯推薦: |
本传已饱含激情与想象的笔墨,淋漓酣畅地描述了严复为救国救民不断探索奋进的人生历程,使这位中国近代杰出的改革家和文化巨人的形象如巍峨高山,屹立在我们面前。
——文史专家 陶文鹏
一个动荡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呼唤出一个自身充满激情,也充满矛盾的伟大思想家。作品以强烈的理性精神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以家国为重,忧国忧民的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成长的历程,塑造了性格独特、思想独到的人物形象。
——文学专家 张陵
|
內容簡介: |
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本书以详实的史料,流畅朴实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严复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
關於作者: |
杨肇林,男,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49年9月入伍,1988年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著有《碧海长空》、《知向谁边——毛泽东与中国海军》、《百战将星苏振华》、《顿星云中将》、《海军世家林遵》、《最后的水师提督》等多部长篇传记文学和小说集《封存的航海日志》、散文集《珊瑚海》等。
|
目錄:
|
第一章胸中有物,格格欲吐
第二章梦中突兀见南台
第三章台湾告警,急檄征召
第四章一篇大孝论能奇
第五章ABC与梵呗诵经相应
第六章但愿海波平
第七章期西法衍于中国
第八章重在于学
第九章马尾江与莱茵河
第十章心时际多艰,力任其难
第十一章必能以巨舰争雄于海上
第十二章心用洋人,不为洋人所用
第十三章“万年清”首舰首航
第十四章能否成材,必亲试风涛
第十五章相处不好的邻居
第十六章“示以兵威”
第十七章海洋很广,世界很大
第十八章国士之知忘年交
第十九章“空令岁月易蹉跎”
第二十章立中国水师之本
第二十一章向西方上下求索
第二十二章中夜起而大哭
第二十三章“片土之剩,亦应保全”
第二十四章“决论”三篇,挽救危亡
第二十五章由今之道,变俗图新
第二十六章拳祸,国变,颠沛南下
第二十七章《天演论》与巧姻缘
第二十八章《原富》与山夫
第二十九章“自由”的真谛
第三十章《庄子》新解
第三十一章“筹安会”及其他
第三十二章明灯不熄
附录一严复行年简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胸中有物,
????格格欲吐
清光绪二十年(1894),岁次甲午。小寒大寒又一年,腊月二十五(1895年1月20日),大寒之日,已是小年了,天气奇冷,滴水成冰。室内虽有暖炉,奈何人的心里冷冰冰的,寒气逼人。
夜深了,严复犹独坐几前,反复默诵《拟天马出西北》诗句:
天马出西北,磊落精权奇。
闻有圣主求,能为苜蓿羁!
这是不久前写赠给吕秋樵(增祥)的。他的思绪一向似天马行空,浮想联翩,拟人自况,逾越这局促的“观我生斋”,在广袤的天地间驰骋。他想象,他描述,他既是胸有雄兵百万的将军,又是追风神骏,“鸣镝起边城,羽檄日夜驰”,喜见“天子顾我笑”,“贵在报所知”啊!
“绛纱谅无有,苜蓿聊可嚼。”古人唐庚得知被委任凤州教授之职,欣喜地写下了这诗句。尽管没有锦衣玉食,生活清苦,但是,究竟是被认可,被授予职位了啊!读书人最高的要求不就是上报明主吗?严复感同身受。
过了年,严复就四十有二了,虽然四年前已被任命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校长),但是,终究没有经过科举,没有功名,没有进身,没有名分,说话没有分量,“人微言轻”,不被重视。尽管自己一直认定科举戕害人才,然而,不能不从俗,不能不迁就这百千年来的因袭陈规。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严复屈尊就驾,以三十三岁年长之身,与二十岁的童子一道参加科举。满以为可以手到擒来,谁知命运偏偏作怪。竟然连续四次名落孙山!八年穷经皓首,落得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再执拗的严复,终于觉悟到不是命运不济,而是科举与他无缘。他纵然胸藏锦绣,却不能与科举合拍,不能适应科举的需要,不能讨得主持科举的考官认可,科举笃定要将他拒之门外!他除了摇头叹息,还是摇头叹息。自从光绪六年(1880),二十八岁,应李鸿章要求来到天津兴办北洋水师学堂,已经有十四年,一晃间,已经跨过了中年的门槛,壮志未酬,回首往事,岁月蹉跎,空有满腹经纶,无人赏识。当前,似乎迎来一个转机,闻听当今圣上光绪皇帝亲政以来,求贤若渴,访求富国强兵之策。他向挚友倾吐自己的希冀。吕增祥是挚友,又是亲家,是长子严璩的岳丈,严复向他坦露胸襟:只要能够一展平生抱负,哪怕只有苜蓿菜蔬果腹,那又何妨?不求居庙堂之高,只要圣上能够眷顾,身处江湖之远,也当忧国忧民,一展胸襟,向皇帝进言,贡献赤忱,呈述救国良方。那将是何等惬意,何等快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果能如愿以偿,何异于天马行空!
突然,窗外传来隐隐雷声,严复一震,谛听之下,果然是滚滚雷声。此时,大寒刚过,惊蛰未到,惊蛰前闻雷,实属少有。冬日鸣雷,这是征兆,这是天人感应!
想到这里,严复扫了一眼书案上的玳瑁书镇。书镇是他自制,左下角标明“严复清玩”,是他喜爱之物。那上面镌刻的修、正、仁、和四箴铭,更是他多年修养体会的结晶。“和”的箴铭:“日升月和,乾清坤宁,吉享交泰,天地感应。”
古书屡屡提到上天异常迹象,预示着人世的非常变化,本朝和历代都有先例,都有应验。天人感应,不无道理。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下诏征集治国良策,以变古创新。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说:“朕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他不只是想得到具体方法策略,他谋求的是强国的根本大计,是治世的指导思想。一代大儒董仲舒应运而出。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违背天意,不行仁义,天会出现灾异,给以谴责和警告;政通人和,天降祥瑞给以鼓励。他在《春秋繁露》中鼓吹,“天之不可不敬畏,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僻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他赢得了汉武帝的赏识,独尊儒术,巩固了千百年来的封建统治。
严复扫了一眼桌上的茶盏,一盖、一碗、一托,三件器物成一个完美的组合,缺一不可。这就好比天、地、人和谐统一啊。董仲舒鼓吹天人合一,于中华文化,于维护封建治理,功莫大焉!但是,董仲舒力主尊天、尊君,也窒息了后世对科学的探求,遏制了对民主的探索,实不敢恭维。不过,严复眼下向往的是有汉武帝那样的明君,能够像赏识董仲舒那样,采纳他的救亡图强的良策。
甲午之役,堂堂中国败于蕞尔小国日本,不免令人气短,叫人沮丧。然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经此一事,国人猛醒,变法图强之声四起,街坊巷闾,达官士子,谈国事,议维新,势不可挡,中国必将变化,中国不可不变化!“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也!”可惜,眼下,人人以谈变法维新为时髦,但是,多数人只知热衷于修铁路,办工厂,购兵轮,买枪炮,以为这是维新要务,却不知这只是皮毛,远非根本。康有为、梁启超辈倡导变法维新,颇为得力,颇有成效。然而,他们有没有想到,积重难返,牵一发,动全身,变法谈何容易?不从根本上变起,怎么能够成功?“变法之难,一思变甲,即须变乙,至欲变乙,又须变丙。”看不到这些,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毫厘之差,流入众生识田,将成千里之谬”啊!想到这里,严复“觉一时胸中有物,格格欲吐”。“不揣浅狭,意欲本之格致新理,溯源竟委,发明富强之事。”他要以自己的真知灼见,撰写文章,引起明君、当政者的注目,唤起民众觉醒。
严复卷起袖管,慢慢研墨。古来书家有“磨墨如病夫”的比喻,他先用清水洗净了宿墨,然后耐心地、轻缓地细细研墨,一面心中打着腹稿。
远远的天边,又一阵雷声滚滚而来。严复再次被深深触动了。他文思如潮,佳句连涌。文句不期而至,准确说,是长久酝酿于胸,一发不可收拾。
严复用笔饱蘸浓墨,在纸笺上疾书题目,五个大字:“论世变之亟”。一笔一划,力透纸背。一言一字,发自肺腑。
啊呀,国人赶快警醒吧,今日中国,面临自秦朝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日本倭寇已经侵占安东、大连、旅顺,威海卫也危在旦夕,这还不过是一点端倪,一个开头。俄国、法国、英国、德国虎视眈眈,环伺待机,随时都会猛扑过来。他们想要什么,还用说吗?还忍说吗?列强要把中国瓜分豆剖了啊!
严复展开纸笺,执笔蘸墨,字斟句酌,落在纸上: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噫!今日倭祸特肇端耳。俄、法、英、德,旁午调集,此何为者?此其事尚待深言也哉?尚忍深言也哉!
严复挥毫疾书。
好砚,好墨,好笔,好纸,写来得心应手。唐人孙过庭的《书谱序》,推崇“五合”之说:“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循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严复颇有同感。孙过庭讲的是书法,而写诗做文章也同此一理。有感而发,纸发墨,墨宜纸,“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眼下,得天地感应,胸中有物要吐,下笔千言,如江河直下。
今天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而是由来已久!
严复开宗明义,展开议论:“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今日“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逮今日而始知其危,何异齐桓公以见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哉”。时至今日,中华古国的文明已然如冰遇热,迅速分解融化,有等不了一天就将不复存在的危险。人们这才知道危亡将至,一如齐桓公初听到扁鹊告诉他有病,病在肌肉,他不加理会,不往心里去;当扁鹊警告他有病,病已发展到血脉,他仍然不以为意,掉以轻心;当扁鹊再次警告他有病,病已侵入肠胃,他依然麻木不仁;直到他感觉到病痛的时候,找来扁鹊,扁鹊诊视后,惋惜地告诉说:病已深入膏肓,为时已晚,“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严重到无可救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