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2.1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9.4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7.7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5.7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9.4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2.8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72.5
|
編輯推薦: |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时隔八年踏上故土,这位民国浪子百般情绪,千种思念尽付寄托在了短短两千文的《故都的秋》中,震惊文坛,一时洛阳纸贵。
25岁的时候,他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28岁的时候,他在北京大学授课,著作《茑萝集》大受热捧。
49岁的时候,为抗日救国奔走一生的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至今未解的生死之谜,袅袅无踪。
短短一生留下作品无数,知交故友无不为之扼腕。他的作品,是《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故都的秋》《怀鲁迅》这样的盖世雄文;他的朋友,是鲁迅、郭沫若、林语堂、沈从文这样的风流人杰。
他的散文里,尽是人生即将返回故国却贪恋妓家的年轻大学生,应邀赴任却为当地饮食男女不能自已的风流才子,挚友离世悲痛欲绝的至交好友这些都是他,开创自叙传这一文体的民国真正的文学青年郁达夫。
本书精选郁达夫26篇散文,完整涵盖其所有耳熟能详的代表作,并特别整理了每篇文章的出处背景附于结尾处。力求立体展现这位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民国浪子郁达夫,让读者获
|
內容簡介: |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近百年前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为这北国之秋沉迷辗转。本书以这篇声名远播的文章为根基,收录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怀鲁迅》《志摩在回忆里》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散文名篇,同时精选了《归航》《饮食男女在福州》《日本的文化生活》《回忆鲁迅》等之前少见的作品编辑成书,共26篇。
作为一代人小学时听过的民国文学家中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就像你身边那位热心的学长、真诚的同事,看似大大咧咧,实际上却是敏感忧郁。每篇散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电影一般,呈现了郁达夫自身从文学青年到真诚中年的一生郁达夫的散文没有刻意的感时伤怀,也不渲染人生苦难,而是专注展现自身的细腻变化,文风真实,正是因为真实而潇洒,所以尽显可信。所有文学青年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一百年前的郁达夫早就以自身写尽,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故都的秋》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34年8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3年夏季来京的沈从文曾写信给郁达夫等作家寻求帮助。几位收到信的作家里,小说家郁达夫给了沈从文回应。这回应,是亲自看望了沈从文,为他买了一顿饭,送下一条冬天不可缺少的围巾,还有一篇表达无限激愤的文章。
《饮食男女在福州》
1936年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出任福建省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初次来到福州的郁达夫,在这向来被认为开化较迟之地,感受到了一股蓬勃的新气象。
《回忆鲁迅》
1936年鲁迅病逝,两年后,客居南洋的郁达夫纪录下与鲁迅交往的点点滴滴,这些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鲁迅,身为一个朋友的鲁迅。
|
關於作者: |
郁达夫
(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怀鲁迅》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评价其为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1913年,赴日留学,起初学医,后改学文科
1921年,与郭沫若等日本留学生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45年,于苏门答腊岛被日本宪兵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集:
《沉沦》《茑萝集》《文艺论集》《文学概说》《孤独者的愁哀》
《在寒风里》《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
《达夫日记集》《达夫散文集》《故都的秋》
|
目錄:
|
故都的秋
饮食男女在福州
日本的文化生活
北平的四季
上海的茶楼
钓台的春昼
小春天气
江南的冬景
苏州烟雨记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归航
海上通信
还乡记
打听诗人的消息
零余者
一个人在途上
怀鲁迅
志摩在回忆里
给沫若
送仿吾的行
北国的微音
扬州旧梦寄语堂
与悲鸿的再遇
刘海粟教授
敬悼许地山先生
回忆鲁迅
编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大学毕业,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有饭吃,你这一种定理,是哪一本书上翻来的?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我这一回赶上福州,正及蚌肉上市的时候,所以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特笔记此,聊志口福。
《饮食男女在福州》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怀鲁迅》
《上海的茶楼》
茶,当然是中国的产品,《尔雅》释槚为苦茶,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茶经》分门别类,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神农食经,说茗茶宜久服,令人有功悦志。华伦食论,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因此中国人,差不多人人爱吃茶,天天要吃茶;柴米油盐酱醋茶,至将茶列入了开门七件事之一,为每人每日所不能缺的东西。
外国人的茶,最初当然也系由中国输入的奢侈品,所谓梯、泰(Tea、The)等音,说不定还是闽粤一带土人呼茶的字眼,日记大家
Pepys头一次吃到茶的时候,还娓娓说到它的滋味性质,大书特书,记在他的那部可宝贵的日记里。外国人尚且推崇得如此,也难怪在出产地的中国,遍地都是卢仝、陆羽的信徒了。
茶店的始祖,不知是哪个人;但古时集社,想来总也少不了茶茗的供设;风传到了晋代,嗜茶者愈多,该是茶楼酒馆的极盛之期。以后一直下来,大约世界越乱,国民经济越不充裕的时候,茶馆店的生意也一定越好。何以见得?因为价廉物美,只消有几个钱,就可以在茶楼住半日,见到许多友人,发些牢骚,谈些闲天的缘故。
上面所说的,是关于茶及茶楼的一般的话;上海的茶楼,情形却有点儿不同,这原也像人口过多,五方杂处的大都会中常有的现象,不过在上海,这一种畸形的发达更要使人觉得奇怪而已。
上海的水陆码头,交通要道,以及人口密聚的地方的茶楼,顾客大抵是帮里的人。上茶馆里去解决的事情,第一是是非的公断,即所谓吃讲茶;第二是拐带的商量,女人的跟人逃走,大半是借茶楼出发地的;第三,才是一般好事的人的去消磨时间。所以上海的茶楼,若没这一批人的支持,营业是维持不过去的;而全上海的茶楼总数之中,以专营业这一种营业的茶店居五分之四;其余的一分,像城隍庙里的几家,像小菜场附近的有些,才是名副其实,供人以饮料的茶店。
譬如有某先生的一批徒弟,在某处做了一宗生意,其后更有某先生的同辈的徒弟们出来干涉了,或想分一点肥,或是牺牲者请出来的调人,或者竟系在当场因两不接头而起冲突的诸事件发生之后,大家要开谈判了,就约定时间,约定伙伴,一家上茶馆里去。这时候,参集的人,自然是愈多愈好,文讲讲不下来,改日也许再去武讲的;比他们长一辈的先生们,当然要等到最后不能解决的时候,才来上场。这些帮里的人,也有着便衣的巡捕,也有穿私服的暗探,上面没有公事下来,或牺牲者未进呈子之先,他们当然都是那一票生意经的股东。这是吃讲茶的一般情形,结果大抵由理屈者方面惠茶钞,也许更上饭馆子去吃一次饭都说不定。至于赎票、私奔,或拐带等事情的谈判,表面上的当事人人数自然还要减少;但周围上下,目光炯炯,侧耳探头,装作毫不相干的神气,或坐或立地埋伏在四面的人,为数却也绝不会少,不过紧急事情不发生,他们就可以不必出来罢了。从前的日升楼,现在的一乐天、全羽居、四海升平楼等大茶馆,家家虽则都有禁吃讲茶的牌子挂在那里,但实际上顾客要吃起讲荼来,你又哪里禁止得他们住。
除了这一批有正经任务的短帮茶客之外,日日于一定的时间来一定的地方做顾客的,才是真正的卢仝陆羽们。他们大抵是既有闲而又有钱的上海中产的住民;吃过午饭,或者早晨一早,他们的两只脚,自然走熟的地方走。看报也在那里,吃点点心也在那里,与日日见面的几个熟人谈推背图的实现,说东洋人的打仗,报告邻居一家小户人家的公鸡的生蛋也就在那里。
物以类聚,地借人传,像在跑马厅的附近,城隍庙的境内的许多茶店,多半是或系弄古玩,或系养鸟儿,或者也有专喜欢听说书的专家茶客的集会之所。像湖心亭、春风得意楼等处,虽则并无专门的副作用留存着在,可是有时候,却也会集茶客的大成,坐得济济一堂,把各色有专门嗜好的茶人尽吸在一处的。
至如有女招待的吃茶处,以及游戏场的露天茶棚之类,内容不同,顾客的性质与种类自然又各别了。
上海的茶店业,既然发达到了如此的极盛,自然,随茶店而起的副业,也要必然地滋生出来。第一,卖烧饼、油包,以及小吃品的摊贩,当然是等于眉毛之于眼睛一样,一定是家家茶店门口或近处都有的。第二,是卖假古董小玩意的商人了,你只要在热闹市场里的茶楼上坐他一两个钟头,像这一种小商人起码可以遇见到十人以上。第三,是算命、测字、看相的人。第四,这总算是最新的一种营养者,而数目却也最多,就是航空奖券的推销员。至如卖小报、拾香烟蒂头,以及糖果香烟的叫卖人等,都是这一游戏场中所共有的附属物,还算不得上海茶楼的一种特点。
还有茶楼的夜市,也是上海地方最著名的一种色彩。小时候在乡下,每听见去过上海的人,谈到四马路青莲阁四海升平楼的人肉市场,同在听天方夜谭一样,往往不能够相信。现在因国民经济破产,人口集中都市的结果,这一种肉阵的排列和拉撕的悲喜剧,都不必限于茶楼,也不必限于四马路一角才看得见了,所以不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