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乡村史诗 读懂中国 带你回家 安放乡愁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导演手记 剧本全景公开
373天的时间
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
90分钟的纪录电影
20多项大奖并获奖持续中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非常振奋,撰文称赞。
高峰、梁晓声、白岩松、敬一丹、俞敏洪、陈晓卿等文化名人一致好评,暖心推荐。
|
內容簡介: |
乡村是整个中国的抹不去的底色。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带领团队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驻扎373天,拍摄了荣获20多项大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乡村里的中国》,就是焦波对该片拍摄历程的详实记录。
该书向读者展示了影片拍摄的缘由、困难、进程、人物冲突等丰富的背后细节,对于看过该纪录片的观众,阅读此书可以对片中人物和情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乡村中国有更深刻、更细微的思考;对于没有看过该片的观众,本书则无疑是一位最好的推荐人。
在叙述拍摄历程中的细节的同时,焦波导演自然也披露了他在这373天里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这位对乡村满怀深情的导演是如何去寻找和跟踪拍摄线索、如何思考对乡村生活和人物的表达。阅读本书,是一次与导演的对话,也是一次与乡村中国,甚至与我们自身的对话。
|
關於作者: |
焦波,山东淄博人。著名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研究员职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执委,中华全国摄影协会副主席。南开大学等十所大学兼职(客座)教授,河北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摄影记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图片库艺术总监。
代表作:为爹娘拍摄30年照片和16年录像,为爹娘举办影展、出版摄影散文集、发行纪录电影、成就系列影像作品《俺爹俺娘》;1990年,带队骑车考察红军长征路近一年,出版画册《两万五千里大抒情》;2008年起,收汶川地震六孤儿为徒,教他们摄影摄像,并跟踪拍摄七年,出版摄影散文集《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2012年,带五个学生在沂蒙山区的一个村庄里驻扎373天,拍摄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
|
目錄:
|
序言 001
我有农民身上的那股劲儿 001
这个团队是俺的自家人 017
这个村是俺的梦中情人 029
这个电影是我们的初恋情人 041
杜深忠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才人』 067
张自恩就是这么样的一个『粗拉人』 107
杜滨才和爸爸就是这样的两个『拧巴人』 121
数落数落村子里的另外一些人 149
我们和他们在一块土地上打了个滚儿 173
我把乡愁留在了这个小山村 197
我们都是乡村里的中国人 217
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 脚本 235
附录 289
|
內容試閱:
|
我有农民身上的那股劲儿
我觉得农民始终都在上坡路上,始终是在上坡路上往前滚爬的人。再苦再难都是向前的,始终都是向前的,这是农民人生道路的一个特征。既然往前迈步,前面就有坎坷,前面就有上坡路,你必须爬。敢于走上坡路,这就是最好的正能量。哪怕一个人在路上倒下了,他是往前倒的,他倒在一个坡路上,他的身体仍然是往前倾斜的。
我喜欢乡土题材的作品。我骨子里流淌的是农民的血液,我属于这个阶层,从小到大心里一直没有离开过,况且我的乡村情结比一般人要重一点,我夫人说我是个城市农民,几十年都没融入城里去;再说我对乡村的了解更多一点。所以,对做好这部片子还是有一定的底气的。这样的话,接这样的活可能更加容易点儿,更加自信点儿,做这个片子可能更加容易点儿。同时,这是我非常想做的一个东西。我肯定会努力去做,我做什么事情,只要是我自己认同,就绝对会做到底,而且不达到我的最高水平绝不罢休。
目前不乏有一些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电影,但是真正地反映农民生活的纪录电影还是不多的。张宏森局长说,我希望这部纪录电影在30年、50年后,依然会有人看,那时候看这部影片,就知道这个年代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吃、怎么住、怎么穿的,就知道这个时代人的精神追求是什么。他还强调,一定要拍出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和梦想,一定要拍出他们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的艰辛、坎坷和无奈,更重要的是要拍出在无奈当中的坚持。这是可贵的中国农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精神。
张局长的这些观点,具有相当的高度,我是特别赞赏的。
农民,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身上有着百折不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韧性。这种韧性不是表现在口头上的,而是始终在骨子里的,一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践行。没人整天说自己很坚韧、隐忍、宁折不弯
我的一生也是像农民一样每天这么做事的。
我想去干上一个事情,就要全力以赴来干这个事情,坚持下去。在这一生当中,我还没有多少输的东西,大部分都成功了。敢拼才会赢。人,不能输给自己。
我的优点不多,我唯一肯定自己的就是始终有一股坚持的精神。
记得当年中学毕业回村务农时,我用小推车去十几公里外的煤井买煤,回来全是爬上坡路,我们叫爬崖头。有时候找一个人在前面拉车,我在后面推,两个人一块用力,这样还省点劲儿。但更多时候,没有人在前面拉车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往上推,我们叫一步一步往上拱。走几步,停一下,喘两口气,然后再往上拱。有时半个多小时才能把车拱上一个崖头去。这个崖头爬上去了,歇歇再爬下一个崖头。苦啊!现在想想人生做任何事情不都是爬崖头吗?推到陡坡上去,那就是目标,越过一个一个陡坡,就实现了最终目标,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觉得农民始终都在上坡路上,是始终在上坡路上往前滚爬的人。再苦再难都是向前的,这是农民人生道路的一个特征。既然往前迈步,前面就有坎坷,前面就有上坡路,有上坡路,你就必须爬。敢于走上坡路,这就是最好的正能量。哪怕一个人在路上倒下了,他是往前倒的,他倒在了上坡路上,他的身体仍然是往前倾斜的。
我就是属于始终不会往后倒下的人,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妥协,就想做那种一直往前走,死也要死在上坡路上的人。
杜深忠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才人』
第一次听到喇叭头子里面播放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我就觉得这个琵琶声是圣乐,是天籁之音,我就觉得我一定要拥有它。我也知道我弹不好,但是我想拥有它,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思思念念这个东西。而且这种思念,这个梦想,五十多年没有改变。
你是咱庄里的一个才人。就是苹果(园)比别人管得少点。影片中,村支书张自恩以农民的幽默这样奚落文化人杜深忠。
杜深忠是一个立体的,不是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人物。下面,我用大量篇幅从多方面说说这个与我心心相戚的农民兄弟。
梦想杜深忠
杜深忠十七八岁就喜欢文学,就开始写东西,就是当年的文学青年嘛。高中毕业当了两年兵之后复员回家,就专注文学创作。再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班,学了四届。一直到34岁结婚,十几年实际上完完全全在家里搞创作。他老婆说,结婚第二天他就跑去北京参加学习班了。他博览群书,什么都看,读得很杂。坐火车,沿途所有的车站都下来,捡那些人家从窗子里扔下去的报纸杂志,抱回一摞来,每天都看。
他读了大量的书,除了读书就是书法、写作。邻居老太太说:他爸爸不去给他送壶水去,他不知道要吃饭了。就是痴迷到那个境界。但是一次一次地投稿,一次一次地都被退回,他那些稿件我都看了,编辑给他写的退稿信我也看了。编辑鼓励他,说这些稿件还是离发表有差距。我想,他那时候是在弄脱离现实生活的所谓创作,他如果不是走那条路子,就按照自己所经历的东西如实地写成一些东西,反而能成功。但是那个年代风气也就那样,万千青年一味地挤在文学道路上,模仿有成就的作家们的作品,片面地、挖空心思地去创作,还急于求成,除了凤毛麟角的几个之外,绝大多数就像杜深忠一样一事无成。难能可贵的是,别人放弃了,杜深忠却一如既往,死死追求。他追求了40年,40年来一直想在文学创作上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结果全是退稿,最后连投稿也不投了。现在也懒得写了,但是他在心里面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放弃。他说焦老师,我现在60岁了,仍然没有放弃20岁的梦想,我不甘心。我觉得这就是他的梦想。我想,现在他拿起笔来,不要说创作,把自己人生的故事、经历写出来就是一本好书。
他始终有一种饥渴。他是每天都看电视,是村里唯一每天坚持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人。他还看历史、人文的节目,别的东西不看。他既有一种文化底蕴的深厚,又有一些现代社会的思考。他既有高层次的理论,又脚踏实地每天在那片土地上不断地思考,这个人物他能有这样的高度。
我选择他以后,当时没有故事,一直没有故事。我很苦恼的时候,跟他谈话,突然发现他有很多地方和我们印象中的农民是不一样的,总是有脱离我们平常对农民理解的地方。
所以说让他来充分地展示梦想以及他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到底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怎样永不放弃,把这一点拍好了就成。
我也认为他知道我们要什么。
等到他二胡没拉好,又说要买琵琶的时候,我眼前一亮,故事终于来了。琵琶对于农民的生活,尤其对他家里生活,离得多远啊!我当时有一千个不理解。他说:焦老师,我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听到喇叭头子里面播放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我就觉得这个琵琶声是圣乐,是天籁之音,我就觉得我一定要拥有它。我也知道我弹不好,但是我想拥有它,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思思念念这个东西。而且这种思念,这个梦想,五十多年没有改变。
这就是他认为美这个字的含义,他心里就想要这份美。尽管这种美离他的生活那么远,甚至别人认为他是痴人说梦,绝对是实现不了的,但是他一直在坚持。所以我觉得这个人不得了。尽管这样的人,在村里面实际上显得有些另类,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
他家里的果子不比别人的多,干活不比别人踏实,成天看书、写字,向往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的脱离实际的追求。别人就觉得他吃饱了撑的,况且他还没吃饱,所以太不可思议了。
我觉得这种人物应该多点才是。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化、艺术这方面。我觉得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可能容易一些,盖楼、修马路,提高经济方面是容易的,但是相对来说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很难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我可以预见到,以后观众看到杜深忠,可能会有人提出来,像杜深忠这种人可能在农村还是另类的,你怎么能把他作为主要人物。我认为,他身上是有些缺点,但是他那份梦想、执着,代表了我所想要表达的一个方向提高和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
这是在现实之外的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这是很高层次的一种追求。他并不像别人那样,我每年收多少果子,我有点吃的就行了。他不甘于那样,他一定还要在其他方面再有一个追求。我觉得如果老百姓普遍都很勤恳,都很节俭,生活过好了,而且在精神方面又有很高的追求,那样老百姓的素质一下就提高了。新农民建设很重要的方向,就是这种文化艺术方面素质的提高。但这种提高确实很缓慢,也很艰难。杜深忠有时也感叹:提高农民素质很难很难,有的农民他就是坐上航天飞机,素质也不会提高到哪里去。所以我觉得在这几个人里面,杜深忠大约知道拍他的目的在哪里,拍他的分量有多重。
从文学梦到琵琶梦,他这一辈子的梦想,不再是过去的脱离生活的空想了,而是在踏踏实实去做了。我就想追着他的梦想到底能不能实现这条脉络,来刻画这个有个性的老农。
他的琵琶买成了,我们片子就成功了。
我们都是乡村里的中国人
春雨惊春,节气叠更,冬雪夏雨,黄昏黎明。村庄红了又绿,人儿绿了又红,燕子筑巢惜无泥,农夫撒种欠东风。秋盖心头愁满容,顽疾扰体臆满胸。念光阴,过半载,心憔悴,力无能,今夜又临梧桐雨,叶叶声声,敲打六十翁。
我想记录下这种最真实的乡村里的中国,它意义是什么?要让那么多人看到这个真实的乡村里的中国。
因为以往的这种东西太少,再一个,他们看到的不是真正的乡村。就是说我们有资格,有实际的东西,来做个证明,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乡村,这才是乡村里的中国。这些事情,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中国人的影子,中国的影子。这个乡村所有发生的事情,不单是中国乡村的影子,也是整个中国方方面面所有的、各行各业所有的,不论是哪个角角落落的影子,都有所代表。也可以说,我们都是乡村里的中国人。这些东西打动我,在观众群里的形象也是很立体的。
我们这么一部片子,说它复杂也不复杂,就那么简单一个片子,就那么一个村庄的故事,能引起大家有所思考,我觉得够了。乡村好像很多时候是沉默的,但其实它是特别普遍真实的,因为它在中国占的比重这么多,但是对这一普遍的真实,其实我们了解得非常之少。很多时候它是无声的,并不是发出了很热闹的声响。
中国文化的原点就在乡村,就在土地上,中国人的根,我们的根就在那片土地上。中国又是个农业大国,这么多的乡村,而且现在乡村又在急剧地消失,你想不让它消失也没办法,所以我们承担一个责任,记录它,能把它消失的过程,或者它发展的过程,用摄影机记录下来。我觉得它可以为后代做一个参照,让那些有乡愁的人,有一个安放乡愁的地方,这是他梦中的故乡,他曾有的故乡。让那些已经没有了故乡的人,现在也能在我们片子里重新回到故乡去。还有那些根本就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让他们也能够从这种乡村生活、乡村声音当中,也会感悟到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