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HK$
63.8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HK$
86.9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104.5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HK$
261.8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HK$
96.8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HK$
52.8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編輯推薦: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迈耶
从初入建筑系的大学生,到在建筑行业闯荡多年的建筑师,每个拥有建筑梦的人,都应该会有几个心仪的建筑偶像用来膜拜并激励自己吧。时光荏苒,无论是经历五年千锤百炼的建筑设计的基础夯实,还是投身建筑行业后的摸爬滚打,相信大家对建筑,对建筑大师都有全新的理解和感悟。作为曾经*年轻的普利策获奖大师,理查德·迈耶以其对光影的表现闻名于世! 很多中国建筑师的学习生涯,是从模仿理查德·迈耶的建筑设计手法开始的。
|
內容簡介: |
理查德·迈耶丛书共计六卷,收录了理查德·迈耶以及迈耶工作室近50年来的全部设计作品。迈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迈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还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
本卷为第三卷,收录了理查德迈耶转折时期的作品,本书收录的项目以私人建筑公共建筑项目为主,包括迈耶付出14年心血设计和建造的盖蒂中心。收录的30余个项目,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齐全,文字详实,对建筑专业学生和建筑师有极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理查德迈耶,“纽约五人组”之一。他始终秉持纯粹的柯布西耶风格,以理性主义设计及白色的运用而闻名。他运用柯布西耶的理论建造的房屋数量众多,甚至超过了柯布西耶,包括博物馆、公司总部、私人房屋等。
|
目錄:
|
序
Preface 6
理查德·迈耶后期作品中的三个隐喻
Three Tropes in the
Later Work of
Richard Meier 8
第三阶段
The Third Installment 16
私人建筑项目
Private Buildings and
Projects 21
Rachofsky住宅
Rachofsky House 23
Neugebauer 住宅
Neugebauer House 45
公共建筑项目
Public Buildings and
Projects 51
乌尔姆展览与集会大楼
Exhibition and
Assembly Building 53
海牙市政厅和中央图书馆
City Hague and Central
Library 73
魏斯豪普特集会厅
Weishaupt Forum 93
荷兰皇家造纸厂总部
Royal Dutch Paper
Mills
Headquarters 113
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131
Canal +总部
Canal +Headquarters 155
Espace Pitt 173
Hypolux银行大楼
Hypolux Bank Building 179
戴姆勒-奔驰研究中心
Daimler-Benz Research
Center 193
卡姆登医疗中心
Camden Medical Center 205
Euregio办公楼
Euregio Office
Building 213
汉斯·阿尔普博物馆
Hans Arp Museum 225
瑞士航空公司北美总部大楼
Swissair North
American Headquarters 235
波茨坦广场总体规划
Potsdamer Platz Master
Plan 257
联邦大楼和国家法院
Federal Building and
United States
Courthouse 261
电视和广播博物馆
Museum of Television
Radio 273
联邦大楼和国家法院
Federal Building and
United States
Courthouse 287
加戈塞画廊
Gagosian Gallery 299
Ara Pacis博物馆
Ara Pacis Museum 305
盖蒂中心
The Getty Center 311
2000年教堂
Church of the Year
2000 403
后记
黑与白:关于理查德·迈耶
Postscript
Black on White: On
Richard Meier 420
人物传略年表
Biographical
Chronology 422
参考文献
Selected Bibliography 434
摄影
Photographers 439
合作者 Collaborators 440
|
內容試閱:
|
序
Preface
理查德·迈耶
建筑是一门社会的艺术,它同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这种关联必须经由建筑师的创作得以实现。建筑师拥有某种天赋来超越功能与环境的限制,超越风格的表层状态,通过空间和材料形式,诗意地表现我们人类的关注。
建筑借鉴于历史,它在表达与创新间的相互作用永无止境,同时它还意味着机遇和责任。如果我们意在城市中创造全新的、富有意义的空间场所,则不仅要怀有对社会上的和精神上的一般诉求的认知,还要领悟到我们的社会根植于其中的传统。我们的城市在持续地发展,我们都是变化着的城市模式中的一分子,它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娱乐、商务、交往和出游。这就是为什么将建筑与城市设计同我们这一时代的迫切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经济问题和社会剥削、住房紧缺以及由此带来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可能出现的自由的丧失)联系起来显得如此的重要。城市建筑艺术对于我们的未来从未如此的重要,然而对这种状况的意识几乎在今天的政治领域中消失。在这一点上,不仅在美国,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公众的使命感也都处于一种明显的衰弱状态。
致力于改善城市中被忽视的、污秽的部分,是我们作为建筑师的责任。我们必须寻找到某种途径揭示这些部分,激活它们的活力,提升它们的品质,从而赋予城市结构形式以新的能量。我认为有许多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愿望得以实现,不论我们的建筑在巴黎、洛杉矶,还是在纽约,每种方法都包含着各自的潜力。路易斯·康认为城市应该是“这样的场所,当一个孩子在街道上走过时,能想象出他或她在未来将会成为怎样的人。”我想,这就是我们应该憧憬去创造的城市类型。我们能想象出一座城市,其中的学校、图书馆、医院、工作场所、娱乐和文化设施,都能充分地体现人类在最高境界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要使这一切成为可能,我们必须创造出康所说的“实用性”,这些设施必须是容易接近的。我们知道,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我们因为它所给予的一切而重视它。如果那些设施远离公众、疏远市民,使自己难以被接近,也就失去了公共化的真正意义。
人们聚集的场所必须表达出城市理念核心中所蕴含的灵感。一处公共空间,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的活动,还一定要能够积极地促使人们各种行为的发生,从而将这一空间转化,使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城市生活来说,存在着这两个共生的基本因素:易接近性,伴随着某种动力赋予我们的思想以及形式,即为了获得“实用性”。使这两个基本因素得以提升是建筑师的职责。实现它的一个基本方法是通过连接的建筑,这些建筑将城市广场、街道和构成大部分城市网格的停车场联结在一起。
致力于发展市政的理念——一种渗透在城市空间和偶然的建筑形式中的共享的自然意识——是我们建筑师的责任。我期盼着建筑业能重新回复到对城市结构关心的传统,这种传统像母体一样,聚合并激活了公众领域的本质精神。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认可并提升那些城市行为模式,它们已经存在,但还需要一些正式的限定。我们的任务并不总需要创造全新的场所感。有时调节、改变和重塑已存在的结构会更重要。无论哪种情形,需要改进的城市空间必须遵循各自特定的条件,遵循客观、历史、社会文脉的逻辑发展。
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途径是在城市设计中采用拼贴的手法。这需要清楚地界定公共和私有领域、内部和外部空间,并以巧妙的方式调和这些对立的元素。这种调和将关注于运动和道路——它们穿越城市,连接着城市不同的部分,有时将新与旧直接碰撞在一起。这样连接的建筑不能过度地关注时尚和风格。这种建筑,它追求清晰,而不是表面的效果;它与城市的文化相一致,而不是偏离;它有能力重构我们的城市,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自由。而今天,建筑的这种潜力却常常被完全忽视,新建筑仅仅被认为是孤立的日常用品,与社会或地形没有什么关系。
最近几年,一种新的公共空间已自发地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在大都市新建的购物中心、运动馆、办公楼和政府设施中,我们都有可能非常直接地发现它。在这样的公共建筑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空间,它们虽然是较私密的处理,却依然将私人和公众的使用空间结合在一起,它们和我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日常体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关联。建筑目前面对的一个挑战是如何设计这些新的公共空间,使它们能够传递某种全体的意识,成为城市体验完整的一部分。通常,实现这一点的最佳方法没有必要是最为经济的。
以我的经验,对经济要求,并不总是源于对优雅和简约的追求,而常常是因为为了创造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建筑的愿望。由此,筹集到追加的资金通常是有必要的,这些钱实际上将花费在尽可能好的材料上,从而建成坚固耐久的建筑。作为城市的倡导者,我们应该准备好去辩论,以赞成超越功利、实现建筑质量与耐久性的主张。现在,我们拥有最新的科技,也有志于解决过去那些未曾攻克的难题。我们一直需要并常常缺少的是充足的资金,以便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恰当的、长久的解决途径。我们的目标应当是要求最好的,而不只是最为经济的。由此,用我们的艺术和技术,将市民的领域塑造成一个个表现出人类各种理念的民主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