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潜能觉醒
》
售價:HK$
86.9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HK$
53.9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HK$
53.9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HK$
184.8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HK$
184.8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HK$
140.8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HK$
53.9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9
|
編輯推薦: |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 2009年《老照片》入选“共和国60年60本书”之评语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纪念《老照片》出版一百辑而编纂,包括“草创之忆”“方家视角”“征文集萃”等章节,以及《老照片》百辑封面和《老照片》百辑总目录。作者、读者与编者携手回顾《老照片》走过的难忘历程。
陈丹青、傅国涌、丁东、邵建、杨东平等众名家,以及美国学者爱德华·S.克雷布等与作者、读者一同纵论《老照片》与老照片之种种。
|
目錄:
|
代序:“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 为《老照片》一百辑而写 傅国涌
草创之忆
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汪家明
《老照片》的诞生 冯克力
《老照片》的作者们 冯克力
方家视角
为《老照片》鼓掌 石 止
老照片:新魅力 新话题 孙 珉 吴家瑾 等
“老照片”中的历史 杨东平
新中国的旧事物:关于私人历史记忆的出版物 美〕爱德华·S.克雷布
褴褛的记忆 陈丹青
征文选萃
一路走来十八年 丁 东
丰富20世纪的历史书写 邵 建
读图与读史 杨 潜
我与《老照片》有缘 史耀增
说真话的“老照片” 朱新地
从一见钟情到永远相守 杨廷华
偶然相遇 七度春秋 胡 剑
我与《老照片》 邱三宝
良师益友《老照片》 秦博瑞
我的挚友——《老照片》 苏峰洁
放不下的《老照片》 阿 果
我与《老照片》 赵 絪
《老照片》: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刘长居
我爱读《老照片》 张春来
启蒙的历程 王 任
老照片:存毁之间 高振环
一次美丽的邂逅 杨秀利
我和父亲与《老照片》 黄豆米
你好,《老照片》 丁 丽
附录
《老照片》(1—100辑)总目录
代跋:百姓自己的史述 冯克力
|
內容試閱:
|
《老照片》的诞生
冯克力
缘 起
1994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刚一成立,即倾注人力与物力出版了《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是一部以照片为主,配以简洁的文字,记述1894—1994年中国历史的大型画册。
在编这部画册的过程中,我们征集和接触到大量的历史照片。当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历史照片计有5000多幅,而实际选用到书里的只有2700多幅,一些摄影语言很丰富、很有意味的照片,或因离历史主线较远,或因牵涉到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未能选用。怎样将这些历史照片利用起来,成了一段时间里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
其实,我们所想的不光是怎样利用起这些老照片,更重要的,我们还想把在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中间形成的对老照片的一些特殊的感受传递给读者。通过接触几千张老照片,我们发现照片所记录的历史与文字的叙述,与习见的历史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照片展示的历史是直观的、全息的,有时一幅照片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述说。这些照片当初拍摄的时候,可能很不经意,不过如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某个场景、某种时尚、某些人物,但在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之后,场景中的一什一物,被摄者的一颦一笑,都有了不尽的意蕴。
大约在1995年八九月份的时候,出版社的总编辑汪家明提议出版一种丛书,讲照片背后的故事。最初他想了两个书名,一个是“往事与回忆”,另一个是“老照片”。听他说了之后,大家都觉得还是叫“老照片”好。正赶上要讨论制定下一年的图书出版计划,便将《老照片》也列在了里面。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实的创意,竟带动了中国“图文书”出版的热潮,并一举树立了山东画报出版社在业界的形象。
1996年元旦过后不久,汪家明对我说,《老照片》的创意和选题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有操作起来。他说,他自己很想亲自动手做这个选题,只因身在其位,精力实在顾不上。他觉得我比较适合做这件事,想把我从图书编辑室抽出来(我当时担任图书编辑室的主任),为我组建《老照片》编辑部,专职创办《老照片》;创办期间先由我一个人来做,待做成了,再根据工作需要增加人手。为了减轻我的压力,家明还说,第一年作为创办可以免除我的经济创收指标。见我一时未表态,他让我认真考虑考虑,过两天再答复他。
我在此前曾长期担任《山东画报》的编辑,对图片有一定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在处理图与文的关系方面有意识地在画报上做过一些尝试。我这么快便答应做这件事,还因为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编一种刊物,《老照片》虽然没有刊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刊物,但作为一种拟议中的杂志化图书,已具备了刊物的某些特点。我想我不应该放过这次机会。
见我有意承担,家明很高兴。他向我谈了他对出版《老照片》的一些想法,让我放手去做,思想尽量解放,甚至不妨敏锐一些。还说,书只要编好了,他去跑发行,去卖。作为出版社的掌门人(其时,家明以总编辑的身份全面主持出版社的工作),家明的这种表态以及他所表现出的担当,让我觉得很踏实。他让我尽快拿出一个关于编辑出版《老照片》的方案来,提交社里讨论。
一个多星期以后,我草拟了“《老照片》(丛书)出版构想”。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找出了当时的手稿,原文如下:
丛书性质
这是一本有较高文化品位、面向具有中等以上文化读者的通俗读物。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配以翔实、活泼、意味隽永的文字,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开本与印装形式
采用大32开本,4个印张,内页用70克米黄胶版纸,4封用157克铜版纸,线装。定价不突破10元。
编辑要求
《老照片》(丛书)以专栏为架构,同时编发独立成篇的稿件,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为了增加丛刊的可读性,避免摆在那里翻翻就被扔到一边,以达吸引读者买回家去细细品味之目的,丛刊的文字量将适当加大,图、文在总体上所占比例为图14、文34。照片耐看、文章耐读,是对稿件的基本要求,该带传奇色彩的就传奇起来,该注重趣味性的就趣味起来,该具知识性的就严谨起来,思想该尖锐起来的就尖锐起来,但无论怎样,都要以事实为依据,纪实——这是丛书的灵魂。文章的体裁,则根据照片的内容,力求多样化,传记、散文、随笔、考据、说明均可。长则数千言,短则几百字、几十字,量体而变,不拘一格。每辑稿件掌握在40—50篇。
…………
接下来,“构想”对《老照片》计划开辟的专栏,一一做了描述。其中能够体现《老照片》主旨的专栏有四个。一是“旧事重温”,其表述为:“就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某种现象或某种时尚,且忆且感,以温故知新。”重在强调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反思。二是《故时风物》:“旧时的景物民情,总有让人追怀的地方。”突现了怀旧的基调。三是《私人像簿》,意在为私人化的历史叙述开辟一方园地。四是《秘闻片影》,通过照片披露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
应该说,经过以上的“勾勒”,《老照片》从内容到形式已有了一个可以想见的面貌。
“构想”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发行工作及前景预测”:
在丛书试办阶段,主要依靠高品位书店和邮局报刊零售网络进入市场。待在市场上站住脚跟后,则采取邮局征订发行与上述渠道并举的方针。若市场前景看好,在两三年后,可由每季一辑改为双月一辑。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写在字面上的这些“设想”,后来竟一一成为现实——虽然比预测的时间稍稍晚了一点,在《老照片》出版到第四年(2001年)的时候,出版周期由每季度出一辑改为了双月一辑,也是在那一年里,争取到了邮局的征订发行。
为了约稿的方便,我又拟了一份“征稿启事”,其中对稿件的要求,说了这样一句话:“文章须围绕照片撰写”。当时写下这句话,只是凭了一种感觉,并没怎么去多想。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要求,使得《老照片》确立了自己独有的图文结合的方式,从而也为历史照片这一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走出了一条新路。应该说,图书的 “图(这里的图是指照片)文并茂”并非始自《老照片》,但若仔细考察一下,却不难发现以前的图文书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照片为主的画册,里面的文字只是简短的说明。再有一种则是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附以少量的图片,图片在里面只起一种图释或点缀的作用,基本上游离于文字的叙述之外,可有可无。而《老照片》则通过“文章须围绕照片撰写”这一原则,使照片与文字达到了一种有机的融合。后来有专家评论说,是《老照片》的畅销引领了“图文书”的潮流,我们还真不敢当,但说《老照片》尝试了一种新的图文结合的模式,为读者呈现了一种新的图书样式,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似乎不算为过。
眼看要进入组稿了,这才发现有一个基本问题还没有确定:什么样的照片算老照片?
有人说五十年,有人说十年,还有人认为去年以前的照片就是老照片了。其实,所谓新与老原本就是相对的,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但《老照片》却不能没有自己的界定,而且如何界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照片》的视角与取向。经过多方面的论证,最终我们将老照片的时间限定为距今二十年以前。做出这样的界定,主要是考虑到当时(1996年)往后退二十年正好是1976年,那一年发生的几件大事,使中国人的命运出现了重大转折,中国社会也由此进入了转型阶段,旧的景物、旧的习俗、旧的生活方式以及旧有的观念都加速了消亡和改变。我们认为,当此社会转型之时,《老照片》宜以一种近乎消闲的视角去回眸社会急剧转型之前的生存与发展,从而使人们于不经意间获得某种参照、某种调适。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组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