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作者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书中同乎每篇都有来自教育**线的一个至多个完整案例,结合中外教育、名人名言进行解说,富有热情,善用方法,有理有据,启发性强。
看英才是怎样育成的?这是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本书适用学生,尤其合适教师和家长的阅读。
吴非的文字读来沉重,但这沉重后面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的爱。正因为这种爱,他对一切非人道的“教育”深恶痛绝。他是真正爱孩子的,我甚至可能从书页中感觉到了吴非那颗纯真爱心的温度,简直就是热透纸背――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教育随笔集。内容涉及面颇广,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比较教育,包括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等。作者强调爱的教育和素质教育,本书多从个案出发,实事求是,逻辑缜密,说理透彻,始终贯穿着一种科学精神。
作者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书中几乎每篇都有来自教育**线的一个至多个完整案例,结合中外教育、名人名言进行解说,富有热情,善用方法,有理有据,启发性强。
|
關於作者: |
吴非,本名王栋生,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著名杂文家。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下乡插队劳动,1977年入南京师大中文系就读,1982年起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直到退休。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等。
|
目錄:
|
**辑 学校与教师
我们今天的工作要由未来作评价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
我主张“静养式阅读”
“请你告诉我”
我们应当有什么样的专业态度
每一步都要讲“有效”么?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创造精神
按成绩排名次及其他
怎样对待“教不好”的学生
我不一定全记得学生的姓名
这样的学生可爱么
在学生*需要我们的时候
伤脑筋的“参考答案”
要让学生去思考一些大问题
吃你的馒头去吧!
学生为何不愿发言?
为什么不读小说?
如此“测试”
学校在教学生什么?
“熄灯一小时”的思考
被删枝斫根的大树
母校,你在我心中已经死了
没想到竟有这样的学校
“杰出校友”思痛记
老学生如是说
公开课“公开”了什么
第二辑 体制下的教育
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没有了庄严
你到底想要什么
《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序
教育要和专制争夺下一代
学生从哪里学遵纪守法?
我们还在高地上
80年代有过一段好日子
十年回顾与忧思
除了“政绩”,剩下的仍是难题
2011年基础教育之观察
钱学森究竟还说了些什么
北大何不直接承认“没有能力和魄力”
从一张封面看今日清华
关于校长的教育使命
校长要树立正确的荣誉观
校长为什么会反对教师读书
孩子们在忙什么
留在生命中的印痕
毛泽东少年时爱劳动吗
千万不要忘记
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
师范究竟教了我们什么
慎言“苏派”
第三辑 从家庭到社会
教育之“果”结在未来
人,不能和野兽一样
文明的信心
有关“教师节该不该**”
师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
可怕的是教育伦理观的混乱
人是怎样失了魂的
长大后谁就成了谁
我为什么反对儿童读经
怎样教孩子对付假乞丐
学生这样看《祝福》
如今少年老成精
要让学生关注民生
校园里*早的牛仔裤
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
期待健康的家庭教育
公交车上来了个小霸王
“虎妈式”家庭教育的价值何在
因为渴睡……
孩子们为什么不快乐
“清华北大热”的背后
家长的血汗,孩子的眼泪
|
內容試閱:
|
为什么不读小说
有位小学数学老师说,她从来不读小说,也不让正在上高中的女儿读小说。她说:“我认为读小说浪费时间,考试也考不到。”作为家长,她的话有代表性;但作为教师,她的观点危害性更大。
有学生在随笔中诉苦,说很想读点短篇小说,但是不敢,因为家长反对,班主任也有禁令。还有位同学晚自习做完作业,看了几页小说,书被值班教师没收了。有位理科教师,看学生读《古文观止》也没收,因为“不是教科书”。据说还有不少很过分的事,这里不一一列举了。我觉得,当今许多教师教育素质不高,特别是对母语教育缺乏*基本的了解,以他们那样的文化素质,是不能从事任何学科的教育的。
不准读小说的,把小说看作洪水猛兽的,认为读小说就是不务正业的教师,都是什么样的教师呢?一言以蔽之,是没有文化的教师。可是要说他们没有文化,他们会认为自己读过大学,有专业文凭,而且他们也不是一点文化追求也没有:他们会认为韩剧是优秀文学,武打片够得上经典,卡拉OK才是大众文化,麻将才是真正的益智活动,但是,就是不能读经典小说。看这些教师的年龄,**没有经历过“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年月,怎么也这样有着强烈的“文学盲”情结?我很担心,如果再来一次文革,没准他们会成为烧书的新义和团。——遇上这样的教师,你千万不要和他去争论,因为思维水平不在一个层面上,没法对话。
我以前曾多年指导文学社团活动,那时请作家到学校来做报告,作家提到什么名作,都会引起学生的热烈反应,因为读作品多,能够形成交流。现在我不大敢做这样的事,因为学生不读小说不读诗,也不会进剧场去看话剧,如果请位知名作家来学校,面对表情木然的学生,看到冷清的场面,作家的自尊心会受伤害。可是如果请个影视明星或是“超女”什么的,肯定就不一样了,师生的疯狂程度有可能超出想象。
我曾请图书馆的同事帮助统计各类书籍的借阅率,想知道的学生借阅文学书籍的情况。但直接从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是:我们根本没有时间读小说。而在教科书上学到有关小说的内容时,学生还是自觉地问教师:这篇小说考试考什么?怎么考?
同事的孩子在读小学二年级,他的语文作业也不容易。有一篇课文要回答“小青蛙是怎样看到大海的”,答案可能是为“励志”,让孩子知道:小青蛙通过不懈的努力,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上高山,才能看到大海。(当然,让孩子们读这样的故事,比说青蛙坐井观天要好多了,因为人们对动物的各种诬蔑一直在桎梏儿童的想象力。)不过,这样回答问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乐趣呢?凭什么要逼一只小青蛙去看大海?而那个“参考答案”也无趣,小青蛙为什么不能有点神奇,一步登天,如孙悟空、蜘蛛侠一般?
前段时间看了一些国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相比而言,他们很重视发展少年儿童的想象力,主张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早期就大量接触虚构作品,让他们学会做梦,在这样的学习中懂得创造,而且一以贯之地发展想象力。在法国初中语文教材《初三法语》中有这样几个作文题目:
1、两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神奇的物品。不久后突然发生了好几次不同寻常的事件。其中一个考古学者有些迷信,把事故都归咎于发现的那个东西,另一个却找到了自然的解释。请叙述该故事,并在故事结尾处交待神秘事件的真相,无论是超自然的还是真实的皆可。
2、根据狼人存在的迷信,请构思一个故事,要参照这种迷信方式,讲一件令人焦虑的故事。狼人*后被发现是一只大狗。请谨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代和地点。
……
如果学生没有小说阅读的积累,是不大可能完成这样的作文的。从学生时代起就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保护并发展这种自由思想,他们才有可能与众不同,才有可能去创造。虚构作品给人的教育是一生有用的,它有可能通过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维,形成一种基本的创造素养。由上面的例子想到我们的考试题,全国高考试题中曾有小作文题“小新背小牧上学”(1997年)和“妈妈只洗了一只鞋”(1998年),连如此低幼化的题目,大部分学生也感到不好写,不但缺乏想象力,叙述和描写也有困难。
不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不读诗,不读小说,不看戏剧,会有什么样的危害?也许不一定影响语文高考,然而在未来的生活中,由于他们缺乏想象力,他们将成为没有创造力的一代,也就是说,他们将像前辈人那样,呆滞地躺在“四大发明”和“四大古典名著”之间。
让学生多读读小说,让学生发现他活在人世间,活在自然中,活在历史当中;让他们知道除了现实的世界,还有一个自己想象的、可以创造的世界,他的思维可以纵横驰骋,而不是困在一个到处都插着路标的小小天地中。
哥伦比亚大学幼儿园的墙上,贴着孩子们的“作文”(我估计是教师记录的孩子的讲话)。有个叫查理的孩子说,他用早餐时,一艘飞船在他家着陆,于是他抢在飞船击中他之前,钻进了太空舱,摆弄了许多玩具,不一会儿就来到幼儿园门口。还有一位小朋友米亚说,早餐时他吃了一个太阳,太阳在他嘴里燃烧并且冒出了滚滚浓烟。这是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中记载的见闻。请想一想:如果是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一名儿童向教师说出这样的故事,教师会有多担心!他们会认为这样的孩子太怪,同时很可能会建议家长把孩子带到医院去接受检查。
我甚至认为,到了高中,仍然不让学生看小说,而这个学生又是很听话,不敢偷看的话,那已经来不及了。当今社会上许多平庸的、缺乏创造力的人,大多有这样的过去,——不管他身居何等位置,他所谓的激情只能是嘶喊,他的工作只能是一种简单的复制,即使他靠听话、靠流汗、靠运气得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的生活**不会有诗意的。
不管你教的是什么学科,如果有时间的话,每年应当读几本文学作品,不单是给学生作表率,而是为了检验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情感,检验自己的感悟力和“含人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