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引爆:炸药、硝酸盐和现代世界的形成
》
售價:HK$
85.1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中国报纸新闻文体的嬗变(1978—2008)》采取整合性研究思路,将新闻
文体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历时地考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报纸
新闻文体的实存状态和发展脉络,从中探寻新闻文体与社会生态环境、媒体竞争格局、
媒介技术、新闻评奖制度、读者的接受心理以及新闻从业者自身独立的文体意识(包
括对西方新闻文体观念与技巧的引进与借鉴)、学术界的对应性研究等诸多因素间的
关联,借此寻求新闻文体嬗变背后的普适性规律,最终从“实然”中探索“应然”。
|
關於作者: |
刘勇,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科
研项目3项,出版译著、教材各1部,近年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新闻采访》“安徽
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3)、联合主持《当代媒介素养》“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
课”(2012)。
|
目錄:
|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二、本选题的研究状况
三、本书的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四、本书的核心概念与体例框架
第一章 历史变迁与范式转换:中国报纸新闻文体30年
第一节 新时期报纸新闻文体的发展脉络剖析
一、 1978—1982年:拨乱反正———突出“短新闻”, 强化“可读性”
二、1983—1988年:核心追求———“信息”与“启蒙”
三、1989—1991年:认知转型———启蒙淡出,信息凸显
四、1992—1999年:多元化发展———信息化·故事化·深度化
五、2000—2008年:根本诉求———新闻专业主义
第二节 互动与博弈:三种范式下的新闻文体实践
一、“范式”与新闻文体
二、宣传范式
三、故事范式
四、专业范式
第二章 记录、认可与导向:新闻奖项的设置与新闻文体的发展
第一节 新闻评奖:意识形态与专业标准的二维互动
一、新时期我国新闻评奖的历史沿革
二、新时期我国国家级新闻评奖的特质分析
三、记录、认可与导向:新闻作品评奖对新闻文体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获奖样本背后的文体嬗变
一、标题的变化
二、导语的变化
三、时效性方面的变化
四、引语的变化
五、文体技巧层面的变化
第三章 从自发到自觉:记者文体意识的勃兴与新闻文体创新
第一节 文体意识:从“个体困惑”到新闻专业主义追求
一、现实问题与个体困惑导引记者文体意识的自发
二、新闻改革的内在要求强化记者文体意识的自觉
三、“名记者”在文体创新中具有示范效应
四、新闻专业主义逐渐成为新闻共同体的文体追求
第二节 文体创新:社会生态环境变迁下的主体彰显
一、记者与新闻文体的关系
二、促发记者寻求新闻文体创新的因素剖析
第四章 引领与示范:“名记者”的文体实践及其影响
第一节 穆青与“新闻三论”
一、“散文式新闻”
二、“视觉新闻”
三、“实录性新闻”
第二节 郭玲春对“新华体”的突破
一、“追悼会新闻”的突破
二、常规会议新闻的突破
第三节 张建伟与“张建伟模式”
一、“张建伟模式”的开创
二、会议新闻的再突破
第五章 因应与建构:新闻学术界的研究实践与主要贡献
第一节 文体研究:从“各自为政”到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一、学术界在新时期新闻文体研究中的特征描述
二、学术界对新闻文体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直面时代的问题
一、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大讨论
二、关于“典型报道”的争鸣
三、关于“新闻散文化”的论争
第三节 理念塑造与规范建构
一、引入西方新闻传播理念与方法
二、新闻写作教材的变迁及其影响
结语 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的因素分析与趋势研判
一、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的因素分析
二、报纸新闻文体发展的趋势研判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绪 论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做任何研究之前,首先必须回答的是: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这其中暗含
了该论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我而言,之所以关注1978年以来中国报
纸新闻文体的发展史,主要基于两个层面的考量:
第一,个人“困惑”与专业“论题”的勾连。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的观点,从“环境中的个人困惑”与“社会
结构中的公众论题”的契合处着眼的选题往往具有研究价值。在米尔斯看来,
“环境中的个人困惑”是桩“私人事务”,即指“个人经历和在一定程度上意志
活动所直接接触的社会环境困扰”;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则是桩“公
共事务”,它超越了个人的局部环境和内心世界,“一个论题往往包括了制度安
排中的某个危机,或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矛盾''或‘对立''”。对研究者而
言,依据个人困惑发现的问题,常常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但不一定具有普遍
意义;只有从社会结构中寻找的论题,才具有公共性。这是因为:“我们在各
种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往往是由结构性的变化引起的。所以,要理解许多
个人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超越这些变化来看待它们。”简言之,只有从“个
人困惑”与“公众论题”的契合处思考、发问,才能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
与此相类似,我在寻找研究论题的过程中,就时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牵引。略
微有所区别的是,米尔斯所谓的“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在我这里则被置换
成了“应用新闻学领域的论题”。
一直以来,我在应用新闻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心头常常积淀着些许挥之不
去的疑问。譬如:“为什么新闻业务研究总是难以深入?新闻业务教学是否就
应该是单纯讲授各种采访技巧和体裁写作技法的‘术''?”由此延伸出的问题则
是:“新闻文体为什么会以现在的这些样式呈现?究竟是哪些因素促发了新闻
文体的演变?新闻文体发展的背后又蕴含了哪些规律性的质素?”凡此种种的
问题构成了我关于应用新闻学领域的“个人困惑”。
与此同时,随着阅读与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困惑”又似乎与应用
新闻学领域的某些“论题”有着某种关联。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写作研究基本
循着“纵”与“横”两个向面展开,但二者的研究并不均衡,横向的写作技法
研究至今仍占据了新闻写作研究的主流地位。对此,早在1983年,我国著名
新闻学家王中先生在为《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一书所做的“序言”中就曾
表达了这种担忧:“新闻写作课,这些年来,基本上讲的是各种体裁的写作方
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技能是必要的。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仅仅从
‘横''的方面来讲新闻写作的体裁还不够,容易使学生对各种体裁的认识僵化,
不知其来龙去脉,不知其相互关系,不知其向哪个方面发展。” 然而时至今
日,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一些人喜欢把研究精力花在不同体
裁细小的区别上,为某一概念常常争论不休。实际上,如果对新闻报道的基本
原理不明晰,对新闻报道的整体驾驭能力不强,越是在细枝末节上花费精力,
就越难形成完整的新闻观,就越容易犯教条、僵化、狭隘的错误。” 基于此,
“如何拓展新闻写作研究的方式与方法?如何提升应用新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也就成为了应用新闻学研究领域的“专业论题”。
当我将“个人困惑”与“专业论题”相勾连之后,一系列“真问题”逐渐
凸显,论题的价值也越发清晰。我认为,从纵向维度考察新闻文体的发展进
程,借此来观照社会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读者接受心理的变化、记者文体意
识的转变等,也许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解决“个人困惑”及至“专业论题”的
一条研究“进路”。
第二,论题本身的研究“张力”。
能够以新闻实务问题为切入点,贯穿历史新闻学、理论新闻学与应用新闻
学三大领域,论从史出,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是我心目中关于应用新闻学研究
的某种境界。作为新闻学的三大领域,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原本就是
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是研究者为了研究问题的便利才做了这样的划分,但这并
不表示我们在研究中可以割裂彼此的联系,孤立地进行研究。诚如有学者所
言:“科学家们像解剖人体一样,把自然界分成许多独立的部分,然后对每一
个部分孤立地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在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