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HK$
132.2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HK$
67.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传记名家叶永烈首次披露名人书信,揭秘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重现书信字里行间隐藏的时代风云。
★叶永烈集数十年采访政坛名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之精华,搜寻大历史中的小细节,用大事亲历者的回忆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用温情的笔触、不长的篇幅清晰记下一段段人生,披露书信背后不为人知的传奇和惊奇。
★本书是以叶永烈直接交往中的**手资料写成,不仅令读者广见闻,领略各种各样的名流贤达风采,也可以了解社会与历史,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图文并茂,内含数百张珍贵历史照片和名人书信,精彩重现了那些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知名作家、艺术明星、科学大家的历史命运。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个大宝藏,你不知道的,以及想不到的名人故事,都在这里:
陈云夫人于若木、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毛泽东长媳刘松林、蒋介石女婿陆久之、陈独秀机要秘书郑超麟、“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美国科幻巨头海因莱因、“童话大王”郑渊洁、“ 三毛之父”张乐平、著名诗人汪国真、音乐家贺绿汀……
叶永烈见证了这许多名人的传奇人生,抓住了许多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他用温情的笔触、不长的篇幅清晰记下一段段人生,随手一翻,人物带着历史的烟尘扑面而至。一边是恍悟,一边是感慨,这样的绝笔,该有多少历经沧桑的人会读到唏嘘辗转。
历史的绝笔,写绝了,以后也绝少有人写了。
|
關於作者: |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 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1 岁起发表诗作,19 岁写出第一本书,20 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 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著作为150 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 200 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增订版以及《陈伯达传》,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采访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钱学森》等。
|
目錄:
|
序
长者手札
平生第一封信
冰心称我为“小友”
陈望道不多见的亲笔信
谦和细心的于若木
沉寂之后的千家驹
“死而复生”胡愈之
坦荡的北大校长陆平
“老干部作家”朱仲丽
周恩来叹她“红颜薄命”
“较真”的鲁迅之子周海婴
哲学家艾思奇名字的来历
作家书简
柯灵“煮”字
“蛰”字贯穿施蛰存一生
“掌故作家”郑逸梅
《秋海棠》作者秦瘦鸥画“地图”
散文大家峻青
《文汇报》总编“陈虞老”
“儿童文学宗师”陈伯吹
楼适夷:傅雷不愿因“右派”而改名
周煦良写在氧气瓶前的信
梁实秋长女沉浮记
流沙河释笔名之由来
宗福先与他的《于无声处》
从“豆腐干”起步的胡万春
戴厚英一生三劫
鲜花为陆星儿送行
“童话大王”郑渊洁成名之前
多才多艺汪国真
艺术锦书
贺绿汀的“三重奏”
她期望与我共写《马思聪传》
“三毛之父”张乐平
潇洒淡泊的傅聪
一丝不苟的傅敏
超凡越圣的女钢琴家李翠贞
“二胡皇后”闵惠芬
与电影导演张建亚三次握手
六小龄童的“美猴王”情结
“坐家”庄则栋
记忆中的剧作家吴祖光
手握烟斗的剧作家杜宣
头顶上的艺术家
史海钩沉
毛泽东长媳刘松林的信
低调的毛泽东侄子贺麓成
耄耋罗章龙忆往昔
《红樱桃》·烈士遗孤·罗西北
紫光阁风云中的“小米”
与红色特工面对面
“蒋介石女婿”传奇
特别党员杜重石的风雨岁月
“民国大律师”吴凯声
张灵甫长子忆张灵甫
弟弟忆罗隆基及其三位夫人
他曾是陈独秀机要秘书
他曾是向忠发“同案犯”
张治中秘书提供“重要信息”
陈伯达晚年速写
此王力非彼王力
一封华籍美国人的信
科学华笺
华罗庚的“处女作”
“数学诗人”苏步青
“七国院士”夏鼐的大师风范
与钱学森院士的谈话
彭加木的绝笔
张存浩院士笔下的傅鹰院士
中共党史专家龚育之两封指正函
百岁命笔:“雪侮霜欺香益烈”
高语·高体·高人
女友眼中的高士其
淘书结缘 传为佳话
数典忘祖猕猴桃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催生信”
与梁晓声“漫游未来”
海外飞鸿
她从台北寄来花哨书信
“黑蝙蝠”未亡人的夙愿
“江南命案”·崔蓉芝·陆铿
台湾作家张系国与《幻象》
韩素音的家庭生活
美国科幻巨头来上海
研究沈从文的“洋人”
德国的“中国通”
视角独特的日本学者
相逢莫斯科
附录一
附录二
跋
|
內容試閱:
|
毛泽东长媳刘松林的信
我的手头保存着一张便笺,全文如下:
刘松林同志:
上午我在黄河路301 号市交通运输俱乐部作讲座。电话:××××××。请上海图书馆赵景国同志转告我即可。下午 我有空,可陪你去公安局政保处三科,我已与他们联系。
叶永烈
1986 年12 月23 日
这一便条,当时是我留给刘松林的。
刘松林,又名刘思齐,嫁给了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而她的妹妹张少华(即邵华)则与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结为伉俪。这样姐妹俩嫁兄弟俩的亲上加亲的巧事,其实毛泽东本人也曾有过“先例”:贺子珍跟毛泽东结婚,而贺子珍的妹妹则与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结合。
刘松林为什么要我陪她去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处三科”呢?
那是在20 多天之前——1986 年11 月25 日——我在北京刘松林家中第一次拜访她。她家位于北京市中心,和邵华同住一座独立的小院。她很热情,那天一直谈到晚上11 时。很巧,那天正值杨开慧的侄孙女孙燕来访,谈及关于杨开慧的许多情况。
12 月16 日,我在广西桂林漓江出版社处理好一部书稿,飞回上海。翌日——12 月17 日——晚上,从北京出差上海的刘松林来到我家。那时候,不时兴“打的”,她在上海又没有专车,她是乘坐公共汽车来到我家的。
她说,这次她来上海,住在上海空军招待所(因为她后来的丈夫杨茂之在空军工作),希望能够顺便查清在“文革”中她关押在上海何处——当时,她被蒙上双眼,用汽车送进监狱。
她在“文革”中怎么会被关进上海的监狱呢?
刘松林是被江青下令关押的。那是刘松林和张少华有一天得以见到父亲(毛泽东主席)时问道:“听说,江青要接班,是真的吗?”
毛泽东哈哈一笑:“不会的,她不行!”
这是刘松林亲耳听见的“最高指示”。回家之后,刘松林兴高采烈地把“最高指示”告诉了杨茂之。老杨是个直肠子,心里存不住话。当别人吹嘘江青是“接班人”时,老杨实在忍不住了,说出了那句“最高指示”……江青知道了,唯恐这一“最高指示”在群众中传开, 于是便下令把老杨和刘松林关进监狱。当时,杨茂之在苏北盐城空军基地,刘松林也在那里,所以被押送到上海的监狱。
我问她,那个监狱有什么特点?
她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我被关押在一幢楼房的三楼,窗上安装了铁栅, 从窗口看出去是一片农田。”
她的这一句话,使我明白她那时候关押在上海何处。由于采访的原因,我几乎跑遍当时上海各监狱。她所说的“窗上安装了铁栅”,表明是正规的上海监狱,不是临时关押的场所;她说的“从窗口看出去是一片农田”,表明是上海郊区的监狱。当时上海各监狱差不多都集中在市区,能够“从窗口看出去是一片农田”,表明她关押在位于漕河泾的上海少年管教所。当时,漕河泾一带属上海郊区,即上海县。
在“文革”中,上海少年管教所关押了许多老干部以及文艺界人士。那里关押过陈丕显、曹荻秋。我在采访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时,他说他当时就关押在那里,成了“少年犯”。贺绿汀回忆了一个细节:在关押期间,他到监狱理发室理发,发现地上有很多白发,表明那里关押的大都是老干部。
我当即把我的判断告诉她:在“文革”中,她很可能被关押在漕河泾的上海少年管教所。
12 月18 日晚上,我乘坐公共汽车来到位于上海巨鹿路的上海空军招待所, 在15 楼203 室看望刘松林。她希望能够去上海少年管教所实地看一看,“求证” 一下。我说,我可以帮助联系。
那时候,我家没有电话。12 月19 日晚上,刘松林又乘坐公共汽车,第二次到我家。我告诉她,已经与上海少年管教所联系,明天去他们那里。刘松林很高兴。那天她在我的书房里饶有兴趣地翻看我所收藏的江青(蓝苹)20 世纪30 年代的上百篇报道的剪报以及诸多剧照。
12 月20 日,考虑到要走访监狱,上海空军招待所给刘松林派了一辆越野车,驾驶员叫小王。上午,刘松林与小王来到我家,然后我陪她乘越野车来到漕河泾,来到高高的围墙以及电网包围之下的上海少年管教所。当时,上海少年管教所里还关押着很多少年犯,所以进门要办理相关手续。1985 年那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电影《少年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上海少年管教所所长张谷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张谷雷所长在上海少年管教所工作多年,他根据刘松林所说的从窗口看出去是一片农田,带着我们来到2 号楼,上了三楼。我们沿三楼的走廊往东走,走到尽头朝北的一间屋子——这间囚室当时已经被改用为队长办公室。
刘松林来到窗口,朝外望去,见到一幢幢新盖的楼房。
“那里原先是一片菜地。”张谷雷说。
“这儿原先是——”刘松林指着窗外一片水泥地。
“猪棚!”张谷雷和刘松林几乎同时说道。
就像做地下工作对上了联络暗号似的,刘松林显得非常兴奋。她要找的“‘文革’纪念地”终于找到了。
她在那间屋里走着、看着,陷入痛苦的回忆。她说:“当时,有两个看守成天坐在我的床前,一日三班,严密地监视着我。屋里开着大灯,夜里一片雪亮,我睡不好觉。每一回上厕所,看守都紧跟在后边……”
她还特地去厕所看了看,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发觉电灯原先装在门口, 如今改成朝里了。
“我们在前几年改装的,原先确实装在门口。”张谷雷说道。
刘松林要我给她拍照。在那间囚室里,在大楼前,在大门口,她留下一帧帧“纪念照”。刘松林说:“这些照片,比任何旅游照片都珍贵!”
在找到了“‘文革’纪念地”之后,刘松林提出,希望提审当年押她进上海少年管教所的造反派头头戴立清以及王洪文的机要秘书廖祖康。我知道他们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我采访上海提篮桥监狱多次,跟提篮桥监狱的监狱长王启和、政委牟德欣以及办公室主任都熟悉。于是我们驱车从上海西南的漕河泾,穿过上海市区,来到东北角的提篮桥监狱。
戴立清和廖祖康都是王洪文的“小兄弟”。戴立清在“文革”中造反起家, 当上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粉碎“四人帮”之后,被定为“四人帮”在上海的帮派头目。1982 年8 月21 日,戴立清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 年,剥夺政治权利3 年。
廖祖康则是王洪文贴身秘书。“文革”前,王洪文担任上海国棉十七厂的基干民兵连长时,廖祖康便是王洪文手下的“兵”,他在“文革”中追随王洪文造反,成为王洪文心腹。王洪文从上海调到北京,成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廖祖康作为王洪文的机要秘书也进入中南海。粉碎“四人帮”之后,廖祖康被定为“四人帮”在上海的帮派头目。后来,在1988 年4 月5 日,我在上海一家劳改工厂采访了廖祖康。
当我陪同刘松林来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办公室,监狱长说,戴立清确实关押在这里,廖祖康则在劳改工厂;需要向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处办理相关手续,才可以提审戴立清、廖祖康。我答应为刘松林办理相关手续。
中午,我和刘松林回到巨鹿路上海空军招待所,在那里吃了中饭,刘松林用车送我回家。刘松林告诉我,她在12 月21 日早晨去苏州,两天之后就回上海。
在去苏州之前,她给我写了一封信:
叶永烈同志:
下午我给上海市监狱打了电话,答案是:已请示过市公安局政保处, 政保处的意见是最近公安部有个通知,说“这 些人不宜接触”,因此不同意。
我已定25 日返京。明日到苏州去,下午我去买了票。本打算买票后乘15 路车到徐家汇转车赴你处,没想到4 点钟上 车,6 点多才到北站, 买完票到华山站已9 点一刻了。太晚了,只得作罢。我估计22 号返沪, 最晚23 号。
我回来后若时间尚早,即去你处。请你在22 号晚和23 号给我来次电话。
假使你认识公安局的同志,方便的话,请帮帮忙。不过,他们这两天大概也顾不上了。
问候你的母亲和夫人。
刘松林
1986 年12 月20 日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刘松林当时要买上海至苏州的火车票,是她自己乘坐公共汽车到北站(当时的上海火车站)去买的。
接到刘松林的信,12 月22 日,我去上海建国西路75 号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处(原社会处)三科,朱先生接待了我。我去过那里多次。我在上海采访在押或者假释的政治性人物,通常要事先到那里征得同意,这叫“挂个号”。例如, 我在1984 年11 月13 日采访陈独秀机要秘书、托派领袖郑超麟之前,便在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处“挂个号”。
这一回,朱先生和我一起研究了提审戴立清、廖祖康事宜。朱先生说, 你要去采访这两个人,在我这里办好手续,就可以去。但是刘松林作为当事人,去提审戴立清、廖祖康,恐怕不合适。她需要了解什么问题,可以通过组织,让监狱方面要求戴立清、廖祖康做出交代。她不便直接与戴立清、廖祖康见面。
12 月23 日上午,我路过上海空军招待所,给刘松林留下那张便笺。不久,刘松林从苏州回来。中午,我来到上海空军招待所15 楼203 室看望刘松林, 一起在招待所吃了中饭。下午,招待所派车,送刘松林和我前往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处三科,与科长张世民谈。张世民的意见与先前接待我的朱先生一样。刘松林谈了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张世民表示,可以请上海有关部门提审戴立清、廖祖康,然后把提审记录通过组织途径交给她。刘松林表示感谢。
离开上海市公安局政保处之后,我陪刘松林游览上海徐家汇,然后到我家。这是她第三次来我家。我的母亲请她在家中吃晚饭,她很高兴。她每一回到我家,见到长辈,都很尊敬。
她说,这次上海之行,终于找到了“文革”中关押她的监狱,弄清楚了关押她的来龙去脉,为写作回忆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她告辞之后,就回北京去了。
两个多月之后——1987 年2 月14 日——刘松林从北京给我来信:
叶永烈同志:
您好 !
到上海时多次打搅您,真不知该怎么说才能表达出我对您的谢意和我内心的不安。你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但却为我花 去了那么多 !您的夫人和老母亲对我的热情款待也使我难以忘却。
这次到上海多亏了你,否则我真会一事无成。春节后我还未与政保处联系,我想他们也 够忙的,还是往后拖拖再说 吧。我同你谈的关于我们在“文革”中,尤其是在上海的遭遇,不知你是否准备用,要用的话,请给我打个招呼(事先) 。我已找到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不知是不是你所说的那部书,你好像告诉我是友 谊出版社出的,但这部书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的。
什么时候到北京来时,请给我来个电话,届时或是我去看你,或是你到我家来。问候你的母亲和夫人。
祝
好
松林
1987 年2 月14 日
我在收到刘松林的信之后,于1987 年2 月17 日写了回信:
刘松林同志:
2 月14 日来信收到,谢谢。
照片已冲出,寄上,作个特殊的纪念——回首不堪当年 !
关于您的情况,由于我正忙着别的写作,加上觉得还谈得不够细,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谈一次。如要发表,当然事先请 您阅定。
《青春》月刊今年第1 期发表了王若望一篇短文,受到批评,波及《青春》丛刊。《蓝苹》一文已付印,临时抽下— —虽然此文与王若望毫无关系, 但主编怕再出什么差错。最近似乎缓过一口气儿,说改排在第2 期。
政保处那里,如需要,我可代您再催问一下。
信中所说的《长征》,就是那部书。
我常去京。春节前本要去京一趟,因我去温州了,未能成行。以后去京,再打电话给您。
问全家好 !
叶永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