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HK$
761.2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HK$
61.6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HK$
76.8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HK$
52.8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HK$
74.8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穿过硝烟的军列》是志愿军15军29师师军务科**幸存者郑时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的这只涌现出邱少云等战斗英模的英雄部队在朝鲜战场的征战历程。本书用大量作者亲眼所见的战场细节,为我们还原了在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的惨烈战斗中,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履行军人职责的故事,真实的笔触催人泪下。作者用自己在朝鲜百姓家里养伤所见、及押送战俘并用美军战俘教授方法逃生等情节,引发人们进行战争与人深层关系的思考。
|
內容簡介: |
《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讲述了一个学生兵在朝鲜战场600天的真实遭遇。四川解放时,他只是县中高二的学生。是去读高级工业专科学校,还是进西南军政大学,他面临选择。好不容易考上西南军政大学,朝鲜战争却爆发了,500名军校同学被补充进29师(邱少云师),开拔前线。郑家三兄弟都上前线,首长特别指示,将最小一个留在师部,争取三兄弟中至少有一个活着回国,为老娘送终。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兄弟三人的青春与战争相伴。初恋在枪林弹雨中萌生,友谊用生死鲜血来浇灌,却都在残酷的战火中化成灰烬,但信仰与责任,由此而生……
|
關於作者: |
郑时文(1933年-)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1950年6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1951年3月,随15军29师入朝作战,任29师军务作战科战勤工作员、见习副排长、代理情报所长等,相继参加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元山保卫战等。曾任29师司令部战勤工作员、见习排长、代理情报所长等等,1954年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政治部,1966年转业。一直坚持业余写作。1953年1月在上海《新闻日报》发表战地通讯“一个苹果的故事”,后编入小学《语文》教材;1961年在《解放日报》发表《高高山上的雄鹰》评为“一等大红旗稿”;1982年在《文汇报》发表反映四川人民战胜特大洪灾的报告文学作品《夺回来的城市》;2000年10月为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在《解放军报》发表《守护烈士英灵的日子》,编入全军革命传统教育材料;2013年7月为纪念朝鲜停战60周年在《中国作家网》发表《军礼!以和平的名义》。
|
目錄:
|
前言
第1章考上二野军大
第2章吹响战斗号角
第3章十八昼夜急行军
第4章第五次战役
第5章杀出一条血路
第6章遂安郡休整
第7章白桦树皮日记
第8章重返三八线
第9章上甘岭战役(一)
第10章血战上甘岭(二)
尾声
|
內容試閱:
|
我是1933年8月出生的。我的家乡资中是四川盆地中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县城,依山傍水,城内的老街用青石板铺成,老屋拱斗串架,粉墙黛瓦,院落和院落之间有风火垛子隔开,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傍晚的昏暗中透射出朦胧的曲线。炊烟从古朴清幽的老院子里面飘出来,散发着呛人的柴火味。翠花街上有一个洋人办的福音堂,传出迟缓的钟声。县城背后是重龙山,山上有一个唐朝的古庙,沉闷的暮鼓伴随着四川特有的细雨,点点敲打着沉睡的古镇。
“资中开船吃枇杷,登瀛五里杨柳垭。”苍凉雄浑的沱江号子把资中的名声远播千里。县城南门滨临沱江,江面宽广,波平如镜。江心有个沙洲,芦苇森森,飞鸟成群。洁白的芦花在秋风中如雪一样飞扬。夜幕降临后,野渡上有点点渔火,光影朦胧,随着波涛缓缓起伏。隐约传来船老板喝斥婆姨的吼声,像是发怒,更像亲昵。徐徐江风吹拂着两岸成熟的红橘,坡上是密密的甘蔗林,甜蜜的芬芳令人陶醉。
县城北关外面叫“谷田坝”,平坦开阔,土地肥沃。金秋时节,沉甸甸的稻谷一片金黄,在秋风吹拂下如金浪荡漾,如黄云飘舞。稻子收割以后,田坝关满秋水,白茫茫一片,风荡起涟漪,景色十分迷人。
资中小吃给我的童年留下印象最深。我是郑家老幺。抗战期间,大哥到湘西打游击去了,姐姐到乡村小学教书,三哥和四哥出去当学徒,家道中落,爹患了重病,平时只有我陪着娘。娘会讲客家话,外公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袍哥元老,在资中很有名望。娘把家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坚持供我读书。她喜欢带我到县街小东街逛小吃店:第一家卖油炸马蹄泡,配豌豆泥和牛肉汤,酥酥的,香得人直吞口水;第二家卖羊肉汤锅,店家在子时杀羊熬汤,熬到天亮,汤就白稠得像牛奶,加上葱花、姜末和羊杂,配油炸粑吃;第三家是“刘卖面”,远远就听到幺师的吆喝:“刘师娘,2两干捞带黄,外加两格蒸笼!”勾得人走不动脚!
那时正是抗战时期,重庆是陪都,四川是抗战大后方。美国人修的宏仁医院是川南地区少有的现代医院,救治了不少伤兵。日寇封锁严重,汽油奇缺,国民政府宣布资中、内江一带的甘蔗全部征收为国家战备物资,一夜之间建起好多酒精厂,日夜不停地生产酒精替代汽油,用于运输抗战物资。大半个中国已经沦陷,国民政府只能从四川征兵,很难找到青壮男人了。长沙会战时,送回来的阵亡通知书如雪片一般。
好不容易盼到抗战胜利了,国文老师在课堂上读《新华日报》社论:“自武汉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战场的政治、军事、财政、经济的中心,随着正面战线内移的军民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现在抗战结束了,我们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可是,还没等到感激,重庆谈判失败,内战爆发,四川变得更加破败贫困、民不聊生了。我们四川就像被孩子们吸干了乳汁的母亲,真是无助又无奈。
1949年12月初,蒋介石离开成都,国民党在四川大势已去。资中县立中学内也弥漫着兴奋和期待的气息。有一位邮政局的大叔说是地下党,在他和一个美术老师鼓动下,我们一群家境贫寒的同学准备好锣鼓和红绸来到江边,划船过江去欢迎解放军。不料,我们的船刚刚划到江心,就遭到了国民党飞机的警告性扫射,吓得大家不顾严寒跳进江里,泅渡逃命。
解放军何时打进资中城呢?这就要说到资中的茶馆。只有茶馆里面才可能探听到各种消息。资中的茶馆在解放前非常有名。为啥呢?有两个原因,首先,正是资中的袍哥们在茶馆议定全川暴动的日期,并写在竹板倒进江里做成“水电报”,顺江而下,周知了各路袍哥,也震动朝廷,急调铁路督办大臣端方率湖北新军进川镇压,造成武昌兵力空虚,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而端方行军到资中被杀,更是砍断清廷擎天大柱。所以,辛亥革命是“花开资中、果结武昌”。正因如此,国民政府把资中袍哥领袖尊为“民国元勋”,对他们平日活动的茶馆自然也高看几眼。
第二个原因,资中人开茶馆要用滤缸,就是从沱江取回活水后,要用四口沙缸层层过滤。这种沙缸上下四层,缸中先放半缸鹅卵石,上铺河沙,再铺棕树皮,江水从缸底插的一根竹管流入石阶下的第二口缸;这口缸的底部先放7个拳头大小、七棱八翘、周身都是洞洞眼眼的麻子“鹅卵石”,再放30个核桃大小的“小麻子鹅卵石”,再铺河沙、棕树皮,滤过后流入第三口缸;这口缸的底部先放一尺深的“小麻子鹅卵石”,再放一层用青杠树烧成的杠炭,再放一层“炭精”,再铺河沙和棕树皮,使水滤过以后流入第四口缸贮存备用。滤缸里面用的河沙很有讲究,必须用沱江离资中县城十多里的洞子口、乌龟滩一带的又白又粗的白沙,据说别处的都不行。这样层层滤过的水,清纯、甘甜,贮在缸里放上三五个月都不会发臭。取这种水烧开,滚烫的沸水从茶博士长长的壶嘴倒进盖碗,把茉莉花茶冲得泡沫四起,那沁人肺腑的香味就会四散弥漫开来,让人精神焕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