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HK$
87.4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HK$
77.3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關於作者: |
周伟航,台湾辅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商业周刊》热门专栏博主、联合报udn网络专栏作家。
2013年,他发表《大学生不要当的10种人》一文,引起高度反响与热烈讨论,更有无数多人点赞。无论是他书写大学老师的3点陋习,或谈到“露出世代”,都引起媒体的热切关注与报导
|
目錄:
|
目录
自序
序言
一 想像的开始
二 热血
第一种热血
第二种热血
第三种热血
三 不只是学生
成年的体悟
探索自身的能力
毕业前的最后时刻
谈话力
选系与选菜
四 大学现象录
对大学生活的5个建议
目睹大学之怪现状
教室诸神
大学三达德
五 大学生该避免的事
困组
冲组
无组
六 国际观
找到你在世界中的位置
烟头火光
七 头洗了一半
开学注意事项
要不要读博士
八 手艺人
发面纸
鼎泰丰的炒饭
人后的鞠躬
九 人生初学者
强者的思考
实习人生
进退之间
你听过自己心里的声音吗
下一个世代
面试心机
十 行动的意义
|
內容試閱:
|
别让我们在二三十岁就死去
当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承担了许多不公平与偏见,保守、充满压抑的社会氛围,让他们的竞争力更加薄弱。我们总希望他们能够“快速成型”,但也无意间破坏了他们的可能性。如果年轻人失去了可能性,那只不过又是一个在二三十岁就死去的人。
找到自己人生的料
人生有太多的可能。但你尝试过多少种人生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又怎么改变了你?
你当然曾试过某些可能,做出过一些重大选择,但这些“可能性”或许不够多元,使得你总在老地方绕圈圈。
多数人总认为现在的一切最适合自己,不需要更多。但没试过其他可能,怎么会知道那些不是你想要的?远看就可以知道那不合你的调调?没这种事。你得亲口尝过各种口味,才能确定什么适合你。
你应该尽可能挑战新鲜事情,目标并非样样行,而是透过这类新经验,多搜集一些“料”,将来有需要做出判断时,会比较容易抓住方向。
人生没什么经验,再怎么反省,都想不通透。这就像手边没料,冰箱里只有蛋和米饭,你怎么弄,都是蛋炒饭。
若是手中多了一把葱,看来就有点竞争力。
再来一罐干贝酱?十只虾?两斤牛肉?一盒咖喱块?
等咖喱块入手,你或许会把蛋和虾扔到一旁,改做咖喱牛肉饭。你变化的空间就大了。
但没有料,只有食谱,就是干瞪眼。你得出去闯闯,找到自己的料,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可长辈不都说要追求平稳的生活吗?出去冒险,真的妥当?
我讲的冒险,不是那种流浪冒险。你讲的稳当,也不是真正的稳当。如果你手中只有蛋和饭,那不叫稳当,而是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旁人或许会问:“你拿了酸奶和米线,能怎么合呀?”只要第三样东西进来,你就知道是该丢了酸奶,还是米线,或三样硬合,或这第三样即可撑场,酸奶和米线都该扔了。
但你不试,就永远不知该扔什么。你只能把手上的蛋和饭当成宝,还骗自己那真是宝。
就算试了一圈过后,手上仍然没几个料,你也是逛过一圈,知道哪些料是真正属于你的,你可以变出惊人的花样。而不是站在原点,手上空空,脑也空空。
近代西方的德行伦理学者认为,所谓的“美好人生”,就是去寻找“什么是美好人生”的旅程。一旦你开始尝试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许你会发现,这“采买备料”的经历,就是你人生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年轻人最缺乏的
年轻人缺乏的,是在自然与人文的世界地图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冲动。
这不是说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个国家、城市,就把自己放进去那样,而是在人文与自然的世界里,你要去追问“我应该在哪边?”“我该怎么与外界互动?”“我该如何与所处的环境共同提升,并且追求人生目标?”
我大学时加入兄弟会,至今与这些兄弟还有许多互动。在我们秘密的讨论区中,经常争论基本工资、22千、薪资和经济成长等经济学问题。对于基本工资,当然是分成“要调涨”与“不调,甚至废除”的左右两派在吵。他们经常吵,吵翻天,但总没办法达成结论。隔一阵子,又会再次把冷饭挖出来热炒。
吵的内容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我们很热衷于吵这个议题,认为吵这个议题是有意义的。
但我们和基本工资根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基本工资不是我们人生的“主要关怀”。我的兄弟们(我们是起源自台大的兄弟会)的薪水,是基本工资的数倍,有人可能是十数倍。基本工资调不调,对我们没啥影响。
这些人根本是人生胜利组,大可不管失败组去死的那种胜利组,但他们还是“管了”,管得很认真,吵到动了真气。
不过,真正和这事直接相关的人呢?担心自己会领22千的大学生呢?他们不是不担心,也不是没想过,但就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所以交给“比较强的大人来解决”,自己就停止思考了。
“就交给他们来解决吧。”这是把自己的人生责任往外推出去,推给虚无的、不知道在哪的社会精英,自己只是蹲在那等待救世主。
经过激烈的爆发后,多数的年轻人才第一次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在于自己,也只有自己能找到对自身有意义的答案。
年轻人,要自己想。
你要建立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要亲手把自己放在世界的某个城市的某个角落,你也要亲手把自己放在社会的某个层级之中。
什么是“正确的”、“适合的”,也要你亲自确认。你得自己吸收足够的知识来下判断,来构建对世界的观感,找到对你自己有意义的答案。
行动的意义
不论你现在是十五岁,还是五十岁,改变都必须慢慢来。人不可能废了三十年,在第三十一年突然变圣人。
不管最后是否成功,改变本身就有意义,你要亲自操作才知道。不要因为操作或学习不顺,就觉得是否哪里(自己,或是我,或是世界)出了问题。
有做总比没做好,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只要比昨天多做一点点,多知道一点点,就是大成就。
我常要求不知怎么改善自我的人去学一些罕见的外语,或是考无用的证书。这是一种练心的机会,但也会有人质疑,学这些不是很无聊吗?
但重点就是无聊,无聊才能磨炼心志,它的意义要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察觉。事前决定的价值,不见得是真正能感动你的意义。
我还是很菜的自助旅行者时,曾经一个人在日本九州岛乱闯。
为了省钱,我几乎都是用走的,乱走一通,最后停在一个没人的破烂火车站,有个自助客也流浪到那里。
我们两人在站前的长椅上晾着,等着一小时一班的火车。
彼此简单示意都是外国自助客后,他用英文问我:“你要去哪?”
“不知道。”
他又问:“那你在这干吗?”
“不太清楚。我看地图上有个车站就走过来了。”
他哈哈大笑:“我也是。看地图上有个车站就走过来了。”
十几年后的现在,我已经忘了那次旅行中的大部分细节,却还记得最后他说:“不管这天气有多狗屎,不管我们的旅行有多烂,我们至少都走到这边了。”他打开包包,送我一瓶可乐。
“我们居然到了日本人都不想来的地方,烂到没人想来的地方,但至少我们都有走过这一段,才会知道这里有多烂。不觉得应该庆祝一下吗?”
他拿起手中一瓶不明的褐色液体,与我干杯。
每当有人问我旅行的意义,我都会想起那瓶可乐——专属于我的可乐。
你也该出发去找属于你自己的可乐。
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能力强项
我小学的时候,一直困惑于某件事情。
“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不是什么深层哲学思考,而是现实的困扰。
我小学三到六年级,是在集中教学式的资优班里度过。我们这一班,是国小二年级下学期,经过一连串的考试筛选出来,全班共有二十六人。
这个班特别强调国文与数学,但我并不是国文与数学的资优。有些同学的确数理天赋惊人(小学五年级在算分数数列),有些人文字优美,比现在的我还好上一大截。有些同学擅长美术,少数则像我一样,不知道自己强项在哪,成绩一直很烂。
在这四年里面的所有大小考试,我永远都在班上的倒数三名内。因此,“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成为我生命早期的一大疑惑。
拥有“不会迷路”的能力
直到高中,我多数学科仍不出色,除了一科以外:地理。透过对地理的兴趣,我发现自己拥有某种非常罕见的能力。
我不会迷路。只要看过地图或走过一次,我就不会走错路。
如果我迷路,那一定是旁人叽叽歪歪的乱指方向、乱提意见,造成我的错乱。各种地图集也成为我的闲书,我没事就会翻看,在脑中描绘出那个空间的大致样貌。
然而,在科技昌明的现在,比起车载导航设备,我的人脑定位系统准确度并不特别出色。最后一次真正派上用场,是当兵时指挥部队从黑暗的山林中脱困。
虽无直接作用,但有间接利用。我写学术论文、进行课程设计,或是撰写专栏时,会先在大脑建立虚拟的概念地图,把相关知识和概念一一放进它们该在的位置,接着在3D空间中整理出彼此相连的“道路”。
我可以很快推出论证,也可根据同学表情快速重组课程结构,写文章更是飙风战士,因为太快了,往往错字一堆,但逻辑基本不会有错。
这是我的“能力”,不输给人的能力。而你呢?
你也该探索自身的能力。你不用强迫自己胜过大多数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