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打回老家去》是著名军旅作家、画家李人毅先生继《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后又一部长篇文学纪实作品。在《打回老家去》中,李人毅将关注的目光再次聚集在东北这片热土上,不过这次的主角是一支部队。这是一支传奇的部队,脱胎于毅军,生长于东北,却不得不背土离乡,辗转奔波于四方,然而*后高唱着“打回老家去”一路打进了沈阳城;这是一支顽强的部队,经历过国仇家难,经历过哗变混乱,也经历过起义与新生,他们总是憋了一股劲,攒了一腔血,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饱含了民族情、国耻恨、家乡爱的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容颜。他们是原东北军111师,他们就是那段烽烟岁月的动人传奇!
|
內容簡介: |
《打回老家去》内容简介:《打回老家去》讲述了原东北军111师的起源、发展、壮大以及111师所经历的各重大战斗战役的过程。《打回老家去》从一支原属东北军的部队、一支旧军队开始娓娓道来,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初期因为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而离开了东北家园。然而作为中国军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坚决抗日、渴望回家的。在起义后,这支部队成为了解放东北的重要力量,经历了东北、华北等多次重大战役,他们最终“打回了老家”,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
關於作者: |
作者:李人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海北镇。1969年入伍,历任副教导员、政治处主任等。1989年调入沈阳军区文艺创作室任专职画家、作家。现任人民美术网总编。出版长篇文学作品《国难来袭——“九一八”延续的记忆》《平型关大捷》《雄师苦旅》《十大元帅大结局》《喋血先锋》《安澜曲》等十余部。《一个男人的远村》获1997年“东北文学奖”,《文明与距离》获解放军“昆仑奖”,《勿忘九一八》撰稿获专题片学术一等奖。出版文学、美术为一体的著作有《小榄风情》《新四军将士画集》等。
|
目錄:
|
序 国难当头的“同一首歌”
第一章 关于111 师的前世今生
1.毅军薪尽火传,仅此一部
2.于学忠和毅军
3.张作霖和毅军
4.首任师长董英斌
第二章 东北军的一支劲旅
1.唯有牺牲是属于东北军的
2.常恩多,张学良留下的“伏笔”
3.西安事变中的劲旅:111 师
4.轻兵负重任,孤军战扬州
5.杀向台儿庄主战场
第三章 杀敌锄奸,逼上梁山
1.兵谏传人,大义锄奸
2.蒋介石给常恩多扣上“犯上误国”的帽子
3.盼新生请来了共产党
4.周恩来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 起义,再生
1.将军病榻缠绵播种希望,恶人反攻倒算枉费心机
2.“去找共产党!去找周恩来!”
3.起 义
4.哗变与盟誓
5.新旧交汇点上将星陨落
第五章 打鬼子,新生之师显身手
1.走近副师长郭维城
2.坚守悬崮顶
3.南墙峪突围
第六章 脱胎之变
1.又是一个东北人
2.与美国记者一席谈
3.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
4.在毛泽东的关注下完成历史转变
第七章 翟仲禹与111 师
1.携国难家仇走进东北军
2.常恩多说:“亏你跑来了。”
3.第一次带兵打日寇
4.在万毅指挥下战斗
5.在磨砺中成熟,在战斗里成长
第八章 为抗战胜利而战斗的勇士们
1.从奴隶到英雄
2.“过来吧!是什么时候啦!”
3.解放前槽镇
4.战斗英雄重布山
第九章 东北军的抗日战争
1.主动找日军战斗的各路义勇军
2.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抗战
3.投入全面抗战中的东北军
4.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
第十章 历史拐点中的反思与博弈
1.几代天皇拓展海疆的计划破产了
2.美国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3.民众的呼声和张学良的无奈
4.蒋介石的心肠
5.双方大较量中,东北军成了焦点
第十一章 挺进东北
1.骑着毛驴进沈阳
2.流在东北的血
3.和苏联红军并肩战斗
4.东北人民的“武装警察”剿匪记
第十二章 首战四平
1.国民党来了
2.“铁石部队”覆灭记
3.打出来一个孙永章
第十三章 在林彪注视下的四平保卫战
1.林彪召见翟仲禹
2.三连阵地成为重中之重
3.在林彪注视下,打出个“四平连”
4.打退敌人28 次进攻
5.轻香魂浓
第十四章 其塔木英雄谱
1.一次让毛泽东“甚慰”的战斗
2.马庆祥:从“仇视八路”到“八路英雄”
3.董庆友只身战群敌
4.刘玉春智勇闯冰坡
5.刘甲胜炸地堡
第十五章 来自总部的嘉奖
1.承受战争岁月的“馈赠”
2.写在毛泽东著作中的战绩
3.受到总部通令嘉奖的战例
4.黑林子追击战
第十六章 难论成败的三打四平
1.彭景文的意见被否决了
2.概说三打四平
3.被挡在城外的第三师
4.为尊严而战
5.攻克四平车站
6.天主教堂上红旗飘
7.怀憾四平
第十七章 “放单飞”当主力,虎啸塞北
1.老将挂帅,“小鬼”当家
2.白龙驹庙见证同窗好友的两种命运
3.单独作战围法库
4.雪地大追击
第十八章 终于打回了老家
1.四打四平的预备队
2.辽西大会战的战略机动队
3.在机动中收获
4.打进沈阳的“东北军”
5.彭景文的预言被验证了
6.徜徉在收复家园的欢乐中
7.一个不回家的人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关于111 师的前世今生
就人类发展演进而言,讲究的是薪火相传,无论是族群、还是一个单元机制,人们往往都会探究它的起始。但是,真能寻到根的并不多。就此而言,111师当说是幸运的。
1.毅军薪尽火传,仅此一部
当年的毅军,虽说没能保住大清朝,却也没给上峰丢脸,这或许就是它能一代又一代的从清走到民国,继而走进新中国的原因,尽管番号多有变化。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它独特的沿革与建制,从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军事文化。
作为维护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守护者,在军队建制之初,就赋予了它和平的内涵,因而也就一代代薪火相传。就大的集团军来说不难查证,然而具体到一个师,有时还真是很难追溯它的历史。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终于找到了一支值得追根溯源的部队——111 师。
经过抽丝剥茧的考证,111 师是由清王朝的毅军延续而来。毅军成立于清同治元年,即1862 年。当时安徽巡抚唐训方裁撤淮军,于是将淮军的三个营归记到总兵宋庆名下,由其统领。
因宋庆所受的赐封勇号为“毅勇巴图鲁”,所以取勇号第一字作为军号,由是称之为“毅军”。毅军起初在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与捻军作战,至同治八年(1869),西北回民起事,清廷命宋庆带兵从左宗棠西征,于是毅军又转战关陇,约有数年。毅军来到东北是1882 年,这年是光绪八年。宋庆率部驻扎在旅顺,走进了黑土白雪的关东大地。当时清廷正在筹议成立海军,建筑旅顺军港,不能不调重兵驻扎陆路,调宋庆统带毅军防守旅顺算是委以重任。宋庆驻防旅顺十余年,军旅兴盛。醇亲王奕到旅顺阅兵,曾格外夸奖,深得清廷信任。1894 年中日战起,宋庆率兵到辽东鸭绿江边的九连城驻守,所部姜桂题留守旅顺。这支部队从驻防边疆的那一刻起,就感知到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阻击外寇,卫国戍边,那是军人的责任,这责任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担当的事件——讨伐倭寇。
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奏,中国大军云集朝鲜平壤,时间是1894 年7 月22 日,毅军被调出五个营两千余人随宋庆旧部太原镇总兵马玉崑赴朝鲜平壤增援。9 月初驻守城南和大同江东岸船桥里一带。15 日晨,日军混成第九旅团来犯。敌人进攻凶猛,多路、多梯次向我进攻,毅军先以炮火迎击日军,杀伤多人,接着,与敌激战在我阵地前。日军虽然凶猛,但抵不住毅军的顽强,多次进攻均被打退,战斗于午后l 时结束,毅军首战大捷,受到嘉奖。这是这支队伍在抗击外寇战斗中千锤百炼的第一次,就深深镶嵌在了军魂中,书写在史册上。遗憾的是,叶志超畏敌如虎,不战而先竖白旗,丢下数万辎重,狂奔五百余里,逃回国境。虽没战死,但终难逃过惩处,被朝廷革职下狱,险些被斩监候立即执行。当日军侵入中国辽东地区后,毅军在宋庆统帅下,转战于复州 今瓦房店、盖平 今盖县、田庄台等地,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值得一提的是,在收复海城的战役中,毅军作战勇敢,又为军旗增辉添彩。自毅军成立后,便常驻中国的东北,在辽吉黑三省守土戍边,大部分时间都与日寇和沙俄军队过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成为清军一支抵御倭夷的劲旅。之后毅军还曾协同吴俊升在黑龙江等地剿匪,此时的东北,已然成了这支部队的第二故乡。而毅军的历任首领:宋庆、马玉崑、姜桂题、米振标等,又都与本土的奉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毅军后来被改编为武卫左军,也驻防过直隶 今河北。该军与嵩武军又通称豫军。辛亥革命后,武卫军又改称毅军。有关这段历史,学者黄曾元考证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宋庆逝世,清廷任马玉崑总统武卫左军,但其中有老毅军八营则拨归姜桂题统率。……此时武卫左军共四十营有半,内炮兵两营,骑兵三营,余皆步兵。步兵每营500 人,骑兵每营250 骑,炮兵每营约300人,此为毅军人数最多时代。其时军饷仍半由豫省协饷。
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起,清廷很怕战事会展至长城一带,震惊内地,于是将武卫左军调扎热河,以资戒备。马玉崑亲驻热境平泉,防线起喜峰口直至阜新,事定后又回通州原防。光三十一年、三十二年(1905、1906)间,武卫左军十营由统领陈希义、赵倜、马廉溥 玉崑之子 统率赴黑龙江呼兰、绥化、巴彦一带协剿蒙古陶什陶之乱,在黑龙江驻扎年余,始回通州原防。光绪三十四年(1908),马玉崑逝世,清廷以姜桂题为武卫左军总统。姜桂题本宋庆部将,甲午宋庆赴防九连城,以姜桂题留守旅顺,旅顺不久失守,姜桂题被革职。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凯练新建陆军于小站,以姜桂题宿将,任为翼长,自是隶武卫右军。袁世凯后来做了山东巡抚,姜桂题亦调驻山东。《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与德宗将回京,李鸿章嘱袁世凯派姜桂题率兵赴河南弹压地面,迎接车驾。自后姜桂题所部遂入卫京师。宋庆既逝,老毅军八营即拨归姜桂题统率。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兵制,姜桂题先为北洋左翼翼长,未几奉命办长江防务,驻浦口,于是率老毅军八营赴防,扩充为江防军二十营。马玉崑既逝,姜桂题代统武卫左军,北来接事,所带江防毅军则由后任总统江防各军之提督张勋接统。
辛亥革命前后,武卫左军又改称毅军,因武卫各军名称已久有变革,
不复存在,独此军尚沿旧称,于是仍改为毅军。黄曾元的这篇考证文章,发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的《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 第三卷 总第9—12 辑》,接下来,该文对毅军与111 师对接,做考证如下:辛亥江宁之役,江防毅军中赵荣华所统三营不及北撤,遂属于南军林述庆;继调湖北,属于黎天才,编为鄂军第一师之一团,后扩充为第十八混成旅,赵荣华、于学忠相继为旅长。于学忠亦山东蓬莱籍,其父于文孚久隶毅军任管带,光绪间随宋庆驻防旅顺。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于学忠生于旅顺。后毅军移防通州,设武卫左军随营学堂,以培养将弁。于学忠年十八入堂肄业,习步科,毕业后,历任排、连长,米振标为林西镇守使时,任为副官长。1918 年,赵荣华在湖北编第十八混成旅,成立炮营,电召于任营长。于学忠既至湖北,历营、团长,后竞代赵荣华任第十八混成旅旅长。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深加倚重,晋陆军第二十六师师长。二十六师者本为曹锟弟曹锳所统帅番号,至是以与于学忠。不久又授为长江上游副司令,再晋陆军第九军军长。1926 年,张作霖与吴佩孚合作,直军既溃,吴佩孚入川,余部完整者只于学忠一军。张作霖少隶毅军,既与于学忠父有旧,又知其所部精强,遂以奉直合作之谊招其隶东北。初为东北陆军第二十军军长,热河失陷,张学良下野后,又改为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长。其所部原由清季之江防毅军历经姜桂题、张勋统带者递接扩展而成,是以即谓之为毅军旧部,亦无不可。毅军既消灭,薪尽火传,仅此一部。烟云变灭,今都成往事矣。文中指出东北军的51 军“原由清季之江防毅军历经姜桂题、张勋统带者递接扩展而成,是以即谓之为毅军旧部”,那么51 军第一师之111 师则无疑由毅军沿革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