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HK$
139.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HK$
54.8
《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售價:HK$
86.9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HK$
129.8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HK$
162.8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HK$
152.9
|
編輯推薦: |
推荐一: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世界未解之谜。内容涵括人物传奇、文化迷踪、天外来客、生前身后、人体密码、历史悬案、生物谜团、科技奇观九个方面,图文并茂。
推荐二:解读权威、客观、全面
本书用生动的文字将未解的谜团向读者娓娓道来,对每一个未解之谜,都不做主观的率性判断,而是站在科学的角度,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提出,展示给读者。具有研究意义和探索价值。
推荐三:《世界未解之谜》为小开本,轻型纸印刷,轻巧便携。双色插图,装帧精美,版式清新活泼,带来超值的阅读享受。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具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世界未解之谜。从人物传奇、文化迷踪、天外来客、生前身后、人体密码、历史悬案、生物谜团、科技奇观八个方面,揭示谜团背后的真相,以满足其读者的探奇心和求知欲。
|
目錄:
|
第一章 人物传奇
马可 波罗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
伊丽莎白一世为何终身未嫁
谁是真正的莎士比亚
歌德心中的恋人
解密达 芬奇
香妃之谜
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
性感女神玛丽莲 梦露
肯尼迪遗孀下嫁希腊船王
第二章 文化迷踪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挪亚方舟
史前“处女禁忌”是怎么回事
特洛伊战争的遗址在哪里
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吗
非洲原始岩画之谜
秘鲁纳斯卡巨画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样起源的
东非是人类发源地吗
“法老咒语”屡屡应验
印加开颅手术之谜
第三章 天外来客
UFO真的光顾地球了吗
外星人入侵美苏军事基地
UFO与飞机的较量
外星人绑架地球人
对火星人的考察
外星婴儿从天而降
地球上的外星人种族
地球上的外星人替身
美国真的存有外星人尸体吗
第四章 生前身后
苏格拉底因何而死
亚历山大大帝死亡之谜
“上帝之鞭”阿提拉
拿破仑为何英年早逝
汉密尔顿是怎样死的
画家凡 高为什么要自杀
毕加索是纵欲身亡吗
香消玉殒戴安娜
第五章 人体密码
梦游之谜
双胞胎真的有心灵感应吗
人体生物钟之谜
瑜伽创造的奇迹
指纹中隐藏的人体密码
人体自燃之谜
人究竟能活多久
神奇的人体辉光
阿尔卑斯山冰人之谜
肉身不腐之谜
第六章 历史悬案
亚历山大灯塔之谜
法国历史上的“铁面人”
彼得大帝遗嘱之谜
普希金真的死于决斗吗
“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
偷袭珍珠港内幕
肯尼迪遇刺悬案
阿波罗登月是骗局吗
第七章 生物谜团
恐龙灭绝之谜/184
动物迁徙靠什么导航
动物怎样预知地震
动物杀幼仔之谜
动物的杀过行为
记仇的动物
动物也能知恩图报
鲨鱼救美
印度落鸟村群鸟自杀之谜
大象墓地
“吃人魔王”日轮花
植物自卫之谜
植物中的“运动员”
会跳舞的风流草
会走路的植物——卷柏
第八章 科技奇观
50万年前的汽车火花塞
水晶头骨
记忆真的能够移植吗
球状闪电
月球上的轰炸机
散布多处的麦田怪圈
“幽灵飞机”和“鬼船”之谜
艾滋病从何而来
|
內容試閱:
|
马可 波罗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
一部书,第一次为西方人开启了东方之门,让很多欧洲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心怀东方情结。然而,这部奇书却又遭到众人的质疑。是作者的杜撰,还是作者本身的经历更让人怀疑?
《马可 波罗游记》
1254年,马可 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当地的富商大贾,为了一些商业活动,经常奔走于地中海东部。
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父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跋涉,经过四年多的旅行,在1275年到达蒙古大汗驻所上都,见到了当时很渴望了解欧洲情况的忽必烈。在1275年至1292年的17年间,马可 波罗一直以客卿的身份在元朝供职,因为办事认真、谨慎,受到忽必烈器重。马可 波罗来到中国后,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他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除了视事京城,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 足迹远至中国的西南及邻国缅甸、暹罗(今泰国)、越南、印度,并曾巡游中国南方各省,还做过扬州地方官。马可 波罗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的民风民情、物产状况,回来向大汗报告。
1292年夏天,利用护送蒙古公主到波斯(今伊朗)的机会,马可 波罗与父亲和叔父三人从泉州出发,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回到阔别多年的威尼斯。带回许多东方珍宝的马可 波罗成了富豪,人称“百万君”。但同时也得了“百万谎言的人”的称号,因为很多威尼斯人认为他的“天方夜谭”不可相信。
回国后,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对热那亚人的战争,被俘入狱。在狱中通过他的口述,由同狱的比萨文学家鲁斯提执笔,完成了流传后世的《马可 波罗游记》(亦名《东方见闻录》)。这本书问世后就被大量翻译、出版,成为中世纪最畅销、影响欧洲人最大的游记著作,至今已有五六十种不同版本,成为风靡一时的“世界一大奇书”。
质疑《马可 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以来,人们就对它的真实性不断提出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主要的疑点。
疑点之一: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臣子,又是外国人的身份,在当时的朝廷应该是引人注目的。但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却找不到关于马可 波罗的记载。一些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 波罗。
疑点之二:《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很多地方的统计资料都很模糊,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变成灰茫茫的一片,对蒙古皇帝的家谱也说得含混不清。他在书中提到的两地距离,有些极为精准,有些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疑点之三:茶和汉字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当时中国女子裹脚也是异于域外的一个鲜明现象,但马可?波罗在书中从未提到中国的书法,也没说喝茶,更没有对女子裹脚的描述。
疑点之四:书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地名,采纳了不少波斯语的叫法。对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些描写,错误之处也很多。
也有欧洲学者说,你或许会怀疑马可 波罗到底都去过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深信马可 波罗确实来过中国,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如果有人质疑,也是因代笔的鲁斯提一向喜欢渲染、添加想象,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
伊丽莎白一世为何终身未嫁
伊丽莎白的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国家建立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此时英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拥有了世界上一流的海军,一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渐渐崛起。可她为何终身不嫁,使自己成为“童贞女王”呢?
囚徒女王
1533年9月7日,伊丽莎白出生在格林威治宫。母亲是安娜 博林,父亲是英王亨利八世。她从小在王宫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553年7月,英王爱德华六世生命垂危,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和伊丽莎白成为首选继承人,围绕王位继承问题出现了各种利益集团的斗争。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玛丽成为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对玛丽女王表示了充分的支持,然而玛丽女王无法容忍卧榻之侧将来可能成为王位继承人的伊丽莎白。玛丽登上王位后,以伊丽莎白信奉新教为由,对伊丽莎白进行了迫害。为了缓和与女王的矛盾,伊丽莎白违心地接受了天主教。1553年10月,伊丽莎白决定离开女王,但是,不久,一批贵族密谋废黜玛丽的活动败露,这次事件使伊丽莎白受到牵连,虽然她对这次阴谋一无所知,但她的特殊身份使她成为一些政客和阴谋家手中的“王牌”。玛丽女王更感到伊丽莎白是对她王权的最大威胁,伊丽莎白的境况更加危险了。
玛丽女王立即让伊丽莎白来伦敦,1554年3月15日,伊丽莎白被送入皇家监狱伦敦塔。伊丽莎白悲愤至极,乃至绝望。但天无绝人之路,阴谋的策划者、参与者拒绝指控她。不久,因为证据不够充分,政府下令将伊丽莎白从伦敦塔释放出来,把她流放到一个偏远的小镇,伊丽莎白总算逃出了这场劫难。1555年3月,在伊丽莎白10个月的流放生活后,玛丽最终下令释放她。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玛丽的猜忌无法消除,伊丽莎白提心吊胆地生活在玛丽的威胁下。而玛丽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她既要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王位,又要面临无子女的痛苦,挥之不去的情感创伤缠绕着她。
1558年11月17日,玛丽女王因病去世。伊丽莎白历经磨难后,最终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
伊丽莎白登上王位后,立即着手巩固王权,加强统治,不久,通过了《至尊法令》,要求英国的宗教组织对国王宣誓效忠,不受任何外来势力的干涉,她还拒绝了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的求婚。她的举动,维护了英国的独立,受到了英国臣民的热烈拥护。
伊丽莎白被广泛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她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国家建立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增强,英格兰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称“伊丽莎白时代”。
嫁给英国
伊丽莎白女王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经济繁荣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她的个人生活问题却引起了众多历史学家的猜测,她的终身未嫁更成为历史之谜。
伊丽莎白几经周折登上英国王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伊丽莎白即位后,鉴于政治联姻的危害。于是女王用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借口漠然面对众多求婚者的热情,以致她终身未嫁。
女王并未为此感到后悔、遗憾,从此成为了英国人民的“公共情人”,有人说她嫁给了英国,女王似乎很乐意接受这个说法,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她和臣民的关系是长期调情的关系。”女王经常用一种温情脉脉的姿态处理王国内部各种复杂的关系,或许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化解了王国臣民的恩恩怨怨,受到了臣民更加深切的爱戴。女王嫁给了英帝国,她也并不孤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