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理人文(第1辑)
》
售價:HK$
107.8
《
俘虏危机:大英帝国崛起的背面(1600~1850)
》
售價:HK$
130.9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售價:HK$
65.8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HK$
79.2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HK$
107.8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HK$
49.5
《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全五册)
》
售價:HK$
316.8
《
家族财富传承:实务案例与解决方案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时代的记忆,一部“菜鸟”变“大咖”的独门秘籍!
第一次采访、第一次上镜、第一次亲临战场,采访过 400多位国际政要的水均益,也曾有过青涩时期,面对镜头时后背出汗、腿肚子发抖;也曾有过初入职场的迷茫,差点“下海”做了公关部经理……
一起当“夜猫子”的崔永元,暗中较着劲的白岩松,发挥“超能量”的敬一丹,青春澎湃的他们,不畏尝试、不惧失败,奋斗在新闻理想的最前沿……
波黑内战时,他在萨拉热窝贴着墙壁躲避冷枪;巴以巷战中,他在两军对垒时被催泪弹击中;香港回归夜里,他肃穆地唱着国歌;科威特解放时,他欢乐地跳起了肚皮舞……
为了专访克林顿,他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为了“搞定”叶利钦,他跟俄罗斯保镖上演“步步惊心”;曼德拉助他“露脸”,卡斯特罗与他唱同一首歌……与影响世界的风云人物过招,他有哪些秘籍?
|
內容簡介: |
《前沿故事》以2015年的全新视角,重新梳理水均益30年精彩新闻生涯和传奇人生经历,讲述其如何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菜鸟记者”,成长为遍访世界风云人物的“一代名嘴”,与读者分享成长与成功的励志秘籍。《前沿故事》以2015年的全新视角,重新梳理水均益30年精彩新闻生涯和传奇人生经历,讲述其如何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菜鸟记者”,成长为遍访世界风云人物的“一代名嘴”,与读者分享成长与成功的励志秘籍。
朝气蓬勃的青葱岁月、热血沸腾的新闻理想、惊险有趣的采访故事,使《前沿故事》1998年一出版即狂销50万册,成为影响一代人走上新闻之路的“教科书”。书中水均益想方设法采访克林顿等“小记者搞定大人物”的故事,更成为传媒界分析采访技巧的经典案例。
本书对“98版”所有故事进行修订与续写,重新调整内文结构、目录全换、增删数次,使时间跨度从1984年直到2015年,让读者有更佳的阅读体验;新增与球星贝克汉姆交往、2014年世界杯“炮轰”刘建宏、怀念父亲等数万字全新内容;并重新选择精美图片、设计排版,首次曝光水均益独家珍藏照片。
|
關於作者: |
水均益,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主持人、国际问题专家。
1984年入职新华社,曾任新华社中东分社记者;1993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先后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世界》《国际观察》《高端访问》《360°》《环球视线》等节目任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等职务。
新闻从业30年,以报道国际大事件为主。曾深入战地,参与过海湾战争、波黑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等战争报道;专访过普京、克林顿、安南、潘基文、比尔·盖茨等400多位国际政要和世界风云人物,是中央电视台专访国际政要的“第一品牌”。
|
目錄:
|
水均益,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主持人、国际问题专家。
1984年入职新华社,曾任新华社中东分社记者;1993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先后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世界》《国际观察》《高端访问》《360°》《环球视线》等节目任记者、主持人、制片人等职务。
新闻从业30年,以报道国际大事件为主。曾深入战地,参与过海湾战争、波黑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等战争报道;专访过普京、克林顿、安南、潘基文、比尔·盖茨等400多位国际政要和世界风云人物,是中央电视台专访国际政要的“第一品牌”。
|
內容試閱:
|
“冒充”台长采访李铁映
到了停机坪才发现,和我们一样冲锋陷阵的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不下五六十人。我在心里暗暗叫苦:等一会李铁映等领导同志到飞机旁为代表团送行时,记者之间恐怕免不了一场“恶战”。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桩遭遇。
那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一进大会堂,我的眼睛就开始搜寻可以采访的对象。按一般规律,这种搜寻当然是首先寻找“官大”的,然后再看有没有“名气大”的,即使在国外我想也脱不了这个俗套。
那天的音乐会客人中,“最高贵宾”是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还没有经历过几次手持话筒采访领导人的我,显然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决定采访“荣老板”。
中场休息的时候,荣副主席被人簇拥着走进了贵宾休息室。我便拉着摄像记者在休息室到入口处之间的一处地方悄悄地“埋伏”下来。
音乐会下半场开始的铃声刚一响过,荣毅仁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就在他和我们将要擦肩而过的时候,我手拿话筒,一个箭步冲了上去。
“荣副主席,我们是中央电视台记者……”还没等我把这句话说完,几个彪形大汉饿虎扑食般扑向了我,其中一个像老鹰抓小鸡一样,一把将我拎了起来,扔在了五六米开外的地方。等我再回头透过人群缝隙看时,只见荣副主席正侧过头,以一种莫名其妙的眼神,似乎在寻找着刚才那位自称是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人。见没有什么情况,荣副主席这才转身走进了大会堂。这一切发生在瞬间,至今我还记得摄像记者按我们的“预谋”把镜头对准了荣毅仁,却不见水均益,环顾四周才找到我那双瞪圆的大眼睛。
现场采访往往就是这样。
今天采访李铁映会让我有什么结果呢?
按照国内各新闻单位当时的惯例,任何一条新闻是否重要,会不会摆在重要版面或者显著位置,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要看在这条新闻里出现的领导人的重要程度。“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和当时举国关注的“申办奥运”这两个因素,足以让众多记者争先恐后地进行采访。
按照欢送仪式流程,李铁映等领导同志要在飞机舷梯下一侧和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所有的记者则被安排在另一侧的一块固定区域。这块区域用粗粗的隔离绳将记者们围在里面,外面则每隔两步站着一名身强力壮的警卫人员,随时将“不安分分子”抓回隔离区域内。情节严重的则会被“红牌”罚出场外,甚至事后通知所在单位,吊销其采访资格。正是由于如此严格的纪律,要采访一位国家级领导人,既有很大的难度,还要冒一定的风险。
我和摄像记者被圈进采访区域内以后,就开始盘算如何能够在这样的局面下冒一次险,试着“逮”一下李铁映。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通过李铁映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正式提出采访请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作人员十有八九会告诉你:写一份盖有单位公章的正式报告,交上来再说吧。如果在现场即兴采访,撇开事后的麻烦不说,单是如何能够跨过隔离绳接近重兵把守的采访对象,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人民大会堂的遭遇已经让我充分领教了这一点。
“没准他会专门走向记者区,说两句吧?”摄像记者对我说,像是在安慰我。我心想:你一定是外国电视新闻看多了。
想到这儿,一个绝妙的主意突然在我脑子里产生了:白宫草坪外,每天早晨总有一大批记者在那里守株待兔。每当总统出现在草坪上时,时而会有某个记者在画面外高呼:早上好,总统先生。赶上总统心情好的时候,也许会回过头来,冲记者们说上两句。这两句有时候就成了当日的白宫新闻。我为什么不如法炮制?
李铁映一行向飞机舷梯旁走了过来。记者区里照相机、摄像机噼啪乱作一团。代表团主要成员一一和铁映同志握手,登上了舷梯,回身向送行的人群招手致意。铁映同志频频向舷梯上的人们招手,他背对着我们这个方向,离我们大概有十几米。
“铁映同志,您好!”我大喊一声。
铁映同志果然本能地回过头来。
“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
铁映同志点点头,冲我这个方向笑笑。
这时我拽了一把手中连接话筒和摄像机的话筒线,肩扛着摄像机正在拍摄的摄像记者一个激灵,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我毫不犹豫,一步跨过拦着我们的隔离绳,摄像记者也跨了过来,扛着机器跟着我跑。
我手里拿着话筒,一边快速向铁映同志靠拢,一边继续我的问题:“铁映同志,请问您在23日奥委会宣布主办城市的时候会看电视转播吗?”
在铁映同志笑容可掬地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们及时站在了他的跟前。一切都像是经过了排练,非常准确。记者区外的警卫和铁映身边的警卫都像我预料中的那样,开始听到我高呼“铁映同志”的时候只是微微地一震,当看到铁映同志的反应后他们默许了我们的行动。
当然,如果说这次采访有什么不完美的话,问题就出在我的身上。回到电视台,把录像带放进机器里一看,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原来,当时由于紧张,我高呼了“铁映同志”后,在说“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这句话时,竟出现口误,说成了“我是中央电视台台长”!
我至今也不明白,我为什么偏偏在“台长”和“记者”两个字上出现口误了呢?因为我压根儿也没打算篡台长的权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