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华道德楷模(近代卷)

書城自編碼: 257256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白云涛 主编, 张侃侃 陈家新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093555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0/26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2.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 》

售價:HK$ 91.8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HK$ 62.7
家族财富传承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HK$ 154.6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0.7
《清香流动:品茶的游戏》
+

HK$ 58.4
《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
+

HK$ 39.0
《中华对联故事 中国古典》
+

HK$ 95.4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精装,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
+

HK$ 52.5
《清明节》
內容簡介:
讲述中国近代(1840-1949)人物的传统美德(道德故事),以“爱国是道德的首要要求”为基本依据,分为民族大义,国之忠魂、爱国情操,誉满天下、促进发展,推动进步、为国为民,慷慨赴义、热血丹心,勇于奉献等五大类,收入了林则徐、邓世昌、谭嗣同、秋瑾…杨靖宇、赵一曼、赵登禹、狼牙山五壮士…向警予、杨开慧、董存瑞、江竹筠…戎冠秀、张思德、闻一多、吴运铎…等50位道德楷模。 每个人物都有生平简介,笔墨着重于其对应的爱国、奉献、推动历史进步等事迹,并配置肖像、插图。
關於作者:
白云涛,男,历史学硕士,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已出版图书多部。仅在我社就出版了《百年中国社会图谱》(全10卷)、《落日依旧辉煌》(全2卷)、《中华女杰》(全3卷)等多部作品。
目錄
民族大义,国之忠魂



林则徐 为国为民的禁烟英雄 003

一 为中国人的健康而禁烟 003

二 不受贿赂,坚决查烟 005

三 虎门销烟,扬眉吐气 007



邓世昌 魂扬黄海,壮我国威 010

一 我国第一批优秀海军军官中的佼佼者 010

二 严格训练屡立战功 012

三 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014



杨靖宇 令敌人折服的抗联英雄 017

一 抛家舍业、出生入死的革命者 017

二 天才的游击战略家和组织者 018

三 威震东北的抗联司令 021

四 令敌人折服的英雄 022





赵一曼 血洒珠河的抗日女杰 024

一 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024

二 走向新生活 026

三 血洒珠河 028



张自忠 将军血染大洪山 031

一 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 031

二 喜峰口战役,刀光闪烁气峥嵘 033

三 “华北特号汉奸”,身背骂名志尤钢 034

四 浴血战临沂,将军威名震敌胆 035

五 壮志未酬身先死,将军血染大洪山 036



佟麟阁 奋战至最后一滴血 040

一 亲民爱兵、善于治军 040

二 “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 042

三 “奋战至最后一滴血” 044



赵登禹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 047

一 战斗在队伍的最前沿 047

二 大敌当前,主将岂能畏缩不前? 049

三 血染大红门 052



谢晋元 这块土地是我们中国的 055

一 少怀大志投笔从戎 055

二 “只要有一个人在,这块土地就是我们中国的” 056

三 孤军营里的四年抗争 059



冷 云 宁死不降的投江女英雄 062

一 乌斯河畔的战斗 062

二 拼死掩护大队战友 063

三 宁死不降愤然投江 065



狼牙山五壮士 宁死不屈的燕赵英雄 069

一 抗日烽火中入伍 069

二 危难时刻受命 071

三 狼牙山上谱壮歌 073



马本斋 岂容日寇践中华 077

一 决心为回族的解放奋斗到底 077

二 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079

三 汉回各族模范,母子两代英雄 081



李 林 华侨英雄,抗日女杰 084

一 抑制不住的爱国激情 084

二 在抗日救亡工作中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 087

三 战斗在抗日最前线 087

四 为掩护部队突围壮烈殉国 090



左 权 太行浩气传千古 092

一 身经百战,具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092

二 博览群书,深具丰厚的理论修养 093

三 治军有方,丰富的军队建设思想 094

四 保卫总部,以身殉国的最高指挥官 095



爱国情操,誉满天下



谭嗣同 舍生取义,从容赴死 099

一 慷慨悲歌士,驱车燕赵间 099

二 为了维新,不怕杀身灭族 102

三 面对死亡,我自横刀向天笑 104



邹 容 撰《革命军》,流革命血 107

一 追求新学的少年 107

二 革命的马前卒 108

三 义不独生英雄早逝 110



陈天华 以自己的生命敲响警世钟 113

一 少年壮志,“匈奴”未灭誓不娶妻 113

二 杰出的革命宣传家 114

三 蹈海殉国,以死鸣响警世钟 117



秋 瑾 鉴湖女侠,“中国贞德” 119

一 巾帼女杰参加革命 119

二 为革命不惜牺牲的中国贞德 121



蔡 锷 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125

一 “流血救民吾辈事” 125

二 “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127

三 “将军拔剑南天起” 129

四 英年早逝,举国哀鸣 130



方志敏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133

一 征程未竟,身陷囹圄 133

二 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136

三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137





张学良 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140

一 东北易帜,结束国家四分五裂 140

二 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维护国家统一 142

三 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抗战 143



吉鸿昌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46

一 我是中国人 146

二 投身抗日洪流 148

三 死了也不能倒下 150



促进发展,推动进步



魏 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155

一 《海国图志》:“中国知西学之始” 155

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 158

三 “墙内开花墙外香” 159



严 复 精通西学第一人 162

一 学习知识,培养人才 162

二 宣传维新理论 164

三 译著《天演论》,影响海内外 166

四 精通西学第一人 168



孙中山 为国为民 奋斗终生 170

一 革命救国,成立同盟会 170

二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72

三 国共合作,拯救中国 174





蔡元培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78

一 曾经腐败的北大 178

二 执掌北大:不拘一格纳贤才 180

三 “兼容并包”,鼓励思想争鸣 182

四 身体力行,以身垂范 184



梁启超 “中国之新民”的呼唤者 186

一 与康有为齐名的维新巨子 186

二 “中国之新民”的呼唤者 188

三 百科全书式人物 189



陈独秀 文化启蒙,民主先驱 194

一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 194

二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7

三 思想和贡献,影响深远 199



李大钊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201

一 立志“再造中华” 201

二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党的创始人 203

三 领导工运农运,为革命献身 206



胡 适 提倡新文化,抨击旧传统 209

一 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 209

二 自由主义思想家 211

三 中国现代学术史、思想史的奠基人 213



鲁 迅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脊梁 216

一 从救人到救国 216

二 “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 217

三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20



冼星海 为大众谱出心声的人民音乐家 223

一 怀抱音乐梦想战胜生活困苦 223

二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 225

三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 227



聂 耳 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231

一 音乐界的拼命三郎 231

二 以音乐唤醒国人的觉悟 233

三 不朽的旋律,时代的号角 235



为国为民,慷慨赴义



施 洋 劳工律师,慷慨就义 239

一 为穷人,为救中国而读书 239

二 五四运动的旗手 240

三 中国首位劳工律师 242

四 为了劳工,流尽最后一滴血 243



林祥谦 宁可牺牲也不复工 245

一 富有反抗精神的勇敢少年 245

二 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246

三 宁可牺牲也不复工 249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251

一 背叛家庭,投身革命 251

二 热血青春,无怨无悔 253

三 为国为民浩气长存 254

向警予 不在敌人屠刀下求生 257

一 为教育救国不辞辛苦 257

二 为妇女解放而斗争 260

三 面对死亡慷慨疾呼 261



杨开慧 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 264

一 夫唱妇随,为党默默工作 264

二 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 267



瞿秋白 为共产主义勇于赴死 272

一 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仰 273

二 面对挫折不气馁 274

三 抱定了必死的信念 275

四 生死面前大义凛然 277



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281

一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大的心愿 281

二 为革命而死,死的光荣 285



董存瑞 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 289

一 战斗中锤炼自己 289

二 屡建奇勋立大功 290

三 英雄舍身炸碉堡 292



江竹筠 中国的“丹娘”,永远的丰碑 295

一 心甘情愿地执行一种特殊任务 295

二 为保护党的组织而坚贞不屈 298

三 像丹娘一样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300





热血丹心,勇于奉献



戎冠秀 “子弟兵的母亲” 305

一 积极抗日,舍生忘死救伤员 305

二 为了人民子弟兵,贡献自己全部的爱 308

三 新中国成立后,对子弟兵的热爱不减当年 310



明德英 八路军的沂蒙红嫂 312

一 用乳汁喂养八路军伤员 312

二 从死亡线上救回庄新民 314

三 好红嫂,永难忘 316



白求恩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318

一 “如果只考虑我个人的安危,我就不会到中国来”

318

二 “我是‘O’型,就抽我的血” 321

三 “假使我还有一点支持的力量……” 323



张思德 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326

一 一个平凡的红军战士 326

二 服从命令,任劳任怨 328

三 为了抢救战友而牺牲 329



李公朴 为和平民主而献身 332

一 正义少年赴美求学 332

二 为抗战而奋斗的“七君子”之一 333

三 “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335



闻一多 宁死不屈的民主斗士 338

一 进步思想成就伟业的诗人 338

二 满怀爱国情怀潜心钻研的学者 341

三 以红烛精神投身革命的斗士 343



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46

一 立志投身教育事业 346

二 近代教育的先驱 348

三 鞠躬尽瘁的民主斗士 351



吴运铎 “把一生献给党”的中国“保尔” 354

一 我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 354

二 把一切献给党 356

三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359



陈嘉庚 华侨领袖,实业兴国 361

一 少年随父下南洋,海外打拼储巨资 361

二 兴教强国为宗旨,倾尽所有建学校 363



后 记 368
內容試閱
民族大义,国之忠魂



林则徐

为国为民的禁烟英雄



林则徐(1785—1850),生于福建省候官(现在的闽侯县)。父亲林宾日,当地的教书先生。林则徐是中国清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曾经担任湖广、陕甘和云贵的总督,官至一品。因为主张严禁残害中国人民的鸦片、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深受全中国人的敬仰。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一 为中国人的健康而禁烟



中国清王朝的道光年间,国内形势日渐衰败。主要表现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官场贪污成风,军备不足,武器落后,军纪败坏。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

与此同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崛起。尤其是英国在18、19世纪工业大革命后,具有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虎门销烟



他们看到中国庞大的潜在市场,想方设法要突破各种障碍,到中国来占领。而中国政府坚持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向中国倾销其工业产品的预谋遇到了最大的阻碍。为了寻找突破口,他们选择了鸦片这种毒品,来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英帝国主义先把纺织品运到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运到中国,再把中国的茶叶、生丝等运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各国的毒贩们看到中国这个巨大的毒品市场,蜂拥而至,除了英国,美国、俄国等毒贩也从中亚地区向中国的北方贩卖鸦片。他们官商勾结,甚至出动兵船在近海与毒贩交易,把大量的鸦片运到中国境内。他们在全国各地开设烟馆,使得不少中国人沾染上了毒瘾。



由于鸦片进口量的急剧增加,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王朝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更为可怕的是,鸦片烟的泛滥,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染上毒瘾的人形容枯槁,为了吸食鸦片,“瘾君子”们变卖家产,使得一个个家庭陷入家破人亡的境遇。甚至有的军队中也出现了不少“瘾君子”,士兵们丢掉了武器,拿起了烟枪,使得部队丧失了战斗力。就连道光皇帝在即位前也曾经吸食过鸦片,后来猛然醒悟才戒掉了烟瘾。这种局面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华民族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林则徐在担任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的时候,就积极主张禁烟。在他的辖区内,他把贩卖鸦片的毒贩和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鉴于林则徐禁烟的成功,道光皇帝有了想在全国禁烟的想法。他召林则徐入京,一连八天,天天和林则徐在一起商谈禁烟的事情。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统领全国禁烟。

林则徐成为钦差大臣之后,引起一些反对禁烟的人和满洲贵族的不满。但禁烟是道光皇帝的主张,碍于皇帝的面子,他们不敢公开反对,却在暗中阻挠。以琦善为首的反对派,几番向林则徐威迫利诱。当时龚自珍对林则徐的安危很是担忧,他提议林则徐带着部队前往广东,更愿随林则徐一同南下,一旦发生战争,也可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林则徐不想让朋友卷入政治旋涡,便婉拒了龚自珍的好意。



二 不受贿赂,坚决查烟



林则徐于1839年正月到达广州。他首先明察暗访,详细地调查鸦片走私的情况。他命令那些和外国商人接触最多的行商,到越华书院集中,听候传唤。这些行商们的嗅觉很灵敏,感觉到大事不好,老奸巨猾的行商们拿出他们惯用的伎俩——行贿。行商头目伍绍荣妄图以巨资贿赂林则徐,面对金钱的诱惑,林则徐大声斥责他:“本官不要你的钱,要你的脑袋!”行商们一看,林则徐不吃这一套,再也不敢用金钱来收买林则徐了。

在经过详尽的调查之后,林则徐发现鸦片烟之所以泛滥成灾,正是由于走私鸦片能获得暴利。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商人勾结帝国主义列强,把鸦片大量运进中国领土。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一方面命令外国烟贩把烟枪等吸食大烟的烟具上缴,一方面大力整顿海防,阻断烟贩们的走私渠道。一个月以后,林则徐发出告示,限期在3日内将英国趸船上的鸦片全部收缴并保证以后永不夹带鸦片,如有违反,“货尽没官,人即正法”。3天的期限到了,外国烟贩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将鸦片全部交上来,只是交出了一小部分,想敷衍了事,蒙混过关。林则徐采取果断措施,第四天即下令传讯抗拒缴烟的带头人,英国大烟贩颠地。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却为颠地通风报信,怂恿他连夜逃跑。还在暗中鼓动烟贩拒绝上缴鸦片,让所有英国船只开到香港去,那里有英国军舰的保护,只要到了香港,林则徐就拿他们没有办法了。林则徐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派出中国水师的舰船,拦住英国船只的去路。对停泊在黄埔港的外轮实行封仓,一律不准装卸货物,不准继续做买卖。外商雇佣的中国工人全部撤离,并派兵包围了驻外商馆,除了提供必要的食物和饮水外,停止其他的物资供应。与此同时,再次发出收缴鸦片的通知。妄图逃跑的大烟贩颠地也没能逃走,而是被当地的渔民截住,抓了回来。此时,义律再也没有花招可耍,只好表示屈服,同意将英国烟贩的鸦片全部交出来。

林则徐、邓廷桢等人,亲自乘坐着船只在虎门监督,收缴了英国船只夹带的全部鸦片。在接到道光皇帝就地销毁鸦片的谕旨后,他们准备在虎门销毁鸦片烟。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远乡近邻的男女百姓争相赶到虎门海滩,大家要亲眼看一看,这些毒害中国人的鸦片烟被如何彻底销毁。人们高兴得如同过年一般。





林则徐手迹







三 虎门销烟,扬眉吐气



1839年6月3日,是虎门销烟正式开始的日子。林则徐命人在虎门搭起了一座礼台,礼台前面挂着“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东海口事务大臣节制水陆各营总督部堂林”的横幅,并且邀请广东各级官员全部出席。由于销烟是在海滩上公开进行的,又赶上是端午节前后,因此人们纷纷前往虎门浅滩观看。一些外商、记者、传教士等,也专程从澳门等地赶来参观。当然,这里没有一个是英国人。在这些人当中,也有的是不相信林则徐能有办法把所有的鸦片完整销毁,于是前来进行实地考证的。林则徐干脆给他们机会,让外国观察员进入到销烟池边,近距离观看销烟的方法,并且沿途详细讲解。

进入销烟的海滩,大家一眼就看到为销烟开凿的两口15丈见方的大塘。这大塘前面设有涵洞,后面通着水沟。林则徐先祭拜了海神,然后在邓廷桢、关天培等官员的陪同下,登上虎门观礼台,观看销烟。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脚板的工人,站在木板上,把劈成小瓣的鸦片抛入放有盐、石灰的池塘中。顿时,销烟池中升起大团大团的白烟,这时候再把涵洞的门打开,销毁了的鸦片随着潮水被冲入大海,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欢呼着,跳跃着,笑容绽放在每个中国人的脸上。外国记者待观看全部过程后,皆心悦诚服,向林则徐脱帽致敬。《澳门月报》《季度评论》《新加坡自由新闻》《广州纪时报》等中外报纸,大篇幅连续报道了虎门销烟的盛况,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影响。虎门销烟也得到了反对鸦片贸易的众多外国人的支持及肯定。

整个销烟活动进行了20多天,一共销毁了鸦片19179箱加2119袋,总重2376254斤。

虎门销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并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这次禁烟运动,增强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烟所具有的危害性的认识。同时,更使全国人民看清了英帝国主义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因此,人们把林则徐尊为民族英雄,他清廉、正直的品质也为华夏的后人所传颂。但是,“虎门销烟”并没有挽救清王朝衰败的局面,反而为英国侵略中国制造了借口。根本原因在于,英国政府早就准备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只不过成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进入半殖民的脚步,也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然而,腐败的清王朝早就被侵略者吓破了胆,他们把一切罪责强加在林则徐等人身上。林则徐被革职,遣送到新疆伊犁,禁烟运动也随之夭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忍辱负重的形象令人难忘。他堪称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





澳门林则徐纪念馆雕像









邓世昌

魂扬黄海,壮我国威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生于广东番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捐躯报国。邓世昌壮烈殉国后,举国悲愤,光绪帝为他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一 我国第一批优秀海军军官中的佼佼者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邓世昌出身于广东番禹的一家富裕人家,原籍广东东莞。少年时期,曾跟随父亲邓焕庄移居上海。上海是我国近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开明的父亲让邓世昌跟随西方人学习了英语、算术等西学课程。也正是跟随父亲在上海的日子里,少年邓世昌便亲眼目睹了外国兵舰在黄浦江上横冲直撞,胡作非为,使他感到国家要有强大的海军,才能不受外人欺凌。

1867年,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开办了培养造船人才的制造学堂(前学堂)和驾驶轮船人才的驾驶管轮学堂(后学堂)。因法国长于制造、英国长于驾驶,因此分别以法文和英文授课。

起初,学堂仅招收福建本地的16岁以下,粗通文墨、聪颖伶俐的学生,如刘步蟾、林泰曾、严复等。后因生源不足,招生范围扩大到广东、香港等地,且年龄放宽到20岁。得知此消息的邓世昌,请求父亲准其应考,得到了父亲的支持。1868年,怀着救国志愿的邓世昌,以各门考试都是“优”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成为驾驶班的第一届学生。那一年,邓世昌已经18岁,比大部分同学都大3、4岁。年幼时就怀有发展我国海军抵御外敌梦想的邓世昌,十分珍惜在船政学堂学习的机会,学习目的明确且刻苦。

要成为真正的海军军官,不仅要学好理论,在练习舰的实习也非常重要。1873年,邓世昌和同学们一起登上“建威”练习舰,开始了海上远航。这次航习,先后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历时4个月,在练习舰经受了各种考验。去时由教员驾驶,各学员记录航海日记,测量太阳和星座的位置,练习操纵各种仪器。返航时学员轮流驾驶,教师将航海日记仔细勘对。邓世昌经过二年舰课实习后顺利毕业。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而且通过学习对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以及中外交涉例文等也都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在随练习舰到南洋的实习中,表现出实际驾驶、管理舰船很高的素质和技能,深得外教好评。邓世昌因年龄较大比较稳重和老练,也深得沈葆桢的重视,说他是“最伶俐的青年”,是公认的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中的佼佼者。







二 严格训练屡立战功



1874年,由于邓世昌在学习期间的优异表现,被沈葆祯以五品军功,任“琛航”运船大副。邓世昌经历了保卫台湾,赴朝作战等抵御日本侵略的战斗,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1875年,邓世昌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入侵台湾,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诸要塞,补六品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因捕海盗有功,升任五品守备,加都司衔。1879年,清政府大办海军,执掌筹建海军大权的李鸿章听说邓世昌才干出众,调他到北洋海军。1882年,朝鲜内乱,日本拟出兵干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赴朝,邓世昌随行,由于邓世昌率“扬威”迅速赴仁川,较日本兵船早到,粉碎了日本企图扩大侵略的计划。事件平息后,清政府赐予邓世昌“勃勇巴图鲁”的称号。

在北洋舰队期间,满怀救国热情的邓世昌为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可谓殚精竭虑。当时北洋海军舰上官员多陆居,连军士亦常离船游逛,邓世昌忠于职守,极少离舰登岸。他和士兵同甘共苦,同时很注意对士兵进行爱国教育,经常在军中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1891年,北洋海军举行第一次会校,邓世昌督察船务尤力,不肯休息。有人担心他累坏身体,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古人以身许国为职志,何况我们身为军人,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的生命算不了什么。我们应该不怕艰险,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才是。”在中法战争期间,适值邓世昌的祖父和父亲双亡,但他以军人的卫国天职为重,未请假回家。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得了“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邓世昌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本可以留洋深造,但由于国内缺乏海军人才,因而邓世昌一直坚守岗位未能出国留学。但由于其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实战经验,多次被派往国外接受新的舰船。他每次出国都认真考查西方海军情况,在参观英、法、德各国海军营垒时,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而且于回国途中积极率部演练海战战术与航海技术。

1880年,记名提督丁汝昌去英国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快舰,邓世昌随行并亲自驾驶“扬威”舰。他们驾驶着悬挂中国旗帜的军舰在大洋上航行,这不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同时也使欧洲各国知道了中国海军,并在航行中获得了各国的尊敬。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终日变阵必数次”,时而操火险,时而操水险,时而作备攻状,时或作攻敌计。他在训练中严格要求部属,人们称赞他带领海军士兵“使船如使马”,就像在陆地上一样灵活。因接舰有功,邓世昌升副将,任“致远”舰管带。后来,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任“致远”舰管带。





致远舰官兵。中间左为邓世昌,右为北洋水师总教习、英人琅威理







甲午海战油画

三 黄海海战壮烈殉国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为支援平壤的清军,清政府雇佣招商局5艘轮船运兵,令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主力护航。参加护航的有“定远”舰和邓世昌为管带的“致远”等12艘舰。9月17日,在返回旅顺途中,与正在寻找北洋舰队主力的日本舰队相遇。日本舰队发现北洋舰队后以“吉野”等4艘快舰组成的第一游击队为先锋,以旗舰松岛等6舰组成的本队在后,形成一字竖阵,凶恶地向北洋舰队扑来。丁汝昌下令迎敌,列成人字阵向日本联合舰队冲去,黄海海战爆发。

双方交火不久,旗舰“定远”桅杆被日舰排炮打断,帅旗被打落,丁汝昌也身受重伤,整个舰队有失去指挥而陷于混乱的危险。紧急时刻,邓世昌知难而进,立即在自己舰上竖起帅旗,从而稳定了军心。海战进行到白热化阶段以后,日木联合舰队将一字竖阵变为太极阵,把北洋舰队人字阵裹于中间,北洋舰队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接着,致远等三舰又被划出阵外,陷入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包围之中。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邓世昌毫不气馁,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

号称“帝国精锐”的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等4艘快舰,驶至旗舰“定远”前方,企图攻击旗舰。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开足马力,挡在“定远”前方,使旗舰转危为安。但“致远”却招致日本舰队围攻,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于是邓世昌决心放手一搏,指挥战舰全力撞向日舰“吉野”号。日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45岁。

邓世昌为国殉难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山东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的遗体,连当时英法海军在场观战者,无不称赞他“忠勇为不可及”。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邓世昌是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其在海战中显现的誓与战舰共存亡的民族气概和爱国精神名垂千古。邓世昌的这种忧国忧民和为国家和民族大义,勇于牺牲自己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



杨靖宇



令敌人折服的抗联英雄

杨靖宇(1905.2.13—1940.2.23),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化名张贯一、乃超、杨靖宇,河南确山人。中共党员,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抗日名将。1940年2月因叛徒出卖,在深山密林中被日军围困杀害。







一 抛家舍业、出生入死的革命者



杨靖宇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4年国共合作时期,为配合北伐军进军河南,毅然从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辍学返乡,任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1927年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入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春,杨靖宇带着尚未痊愈的枪伤,到确山、信阳、开封、洛阳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其间曾三次被捕,经党组织营救后脱险。

杨靖宇17岁结婚,生有一双儿女。但是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年在外奔波,无法顾及家庭。他妻子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女,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靠种几亩薄地为生,生活异常艰难,常常靠借贷度日。1928年杨靖宇在小女儿出生的第五天,为服从组织需要,毅然离开家乡奔赴新的战斗岗位,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李湾村。他离开家乡不久,国民党就抄了他的家。敌人的迫害、贫困的折磨使得杨靖宇的母亲和妻子先后离世。

1929年春党组织派他奔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抚顺煤矿工人开展反对日帝的斗争。他深入煤矿作宣传,积极组织工会。他把矿工们当成自己的父老兄弟,和他们一同劳动、生活。矿工也把他当作最贴心的兄弟。

杨靖宇组织矿工们发动了为增加工资、抗议无理由裁员的大罢工,取得了胜利。然而由于叛徒告密,他不幸被捕入狱,日本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还让叛徒出面对质,杨靖宇毫不动摇,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半点党的机密。日特只好把他转送到中国法庭。法官以“破坏国际友好”的罪名将其判刑一年半。杨靖宇刑满释放后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往哈尔滨工作。由于沈阳互济会被敌人破坏,杨靖宇的行踪暴露,在他出狱后的第三天再次被捕。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营救出来。

久经折磨、虚弱不堪的杨靖宇不顾身体,刚出狱就赶到哈尔滨,找到党组织要求工作。他先后任东北反日学会党团书记、中共哈尔滨道外区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他积极发展党员,在群众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4年多的白区工作中,他5次坐牢,经历了复杂、恶劣的斗争环境考验,身心得到锻炼,政治上更加成熟稳健。



二 天才的游击战略家和组织者



1932年秋杨靖宇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开始领导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他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委,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杨靖宇领导游击队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粉碎了敌人4次围攻,并主动出击,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进行大小战斗60余次,打死打伤日伪军130余人,缴获许多武器弹药。游击队在战斗中越战越强,由建队时的不足百人,扩大到250余人,名扬南满。杨靖宇被誉为“非常难得的游击战争领导者”,成为南满游击队的灵魂。

1933年1月26日,党中央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指出党在东北的迫切任务是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贯彻“1.26”指示精神,杨靖宇决定取消红军番号,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他积极奔走于磐石、海龙、伊通之间,联络、争取各路抗日军,壮大抗日力量。在游击队与抗日军的几次联合作战取得胜利后,各路抗日军对杨靖宇及其游击队分外钦佩,出现各抗日武装大联合的局面。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在磐石成立,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它标志着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南满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引起日伪统治者不安,他们调集日伪军1万余人,分3期对磐石、伊通、桦甸等县进行40天的大讨伐。磐石游击区遭到严重破坏。杨靖宇和磐石县委为保存实力采取避实就虚、积极防御方针,南下开辟新的根据地。他们一路上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受到抗日群众的欢迎。独立师挺进江南后,奇袭三源浦,捣毁铁路工程局、伪警察署和兵营,然后北上智取凉水河子,强攻临江县八道江。素以奸诈著称的伪军邵本良部被打得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整日疲于奔命。独立师南征北战、节节胜利,不仅打击了日伪军气焰,而且扩大影响,许多抗日军前来接受领导。此后独立师驰骋南满大地,连续进行了通化水曲柳、临江三岔子、金川大荒沟、临江林子头等系列战役,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34年4月杨靖宇率部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到1934年8月,独立师已发展到800余人。所属部队活动区域已扩展到辉发江南北两岸10余县,给日伪在南满的反动统治造成了极大威胁。日本关东军惊呼:“枪支齐整、异常凶猛。”

自南下以来,杨靖宇与邵本良部进行了反复较量,1936年4月15日,杨靖宇率部在辑安县伏击伪军骑兵教导团,毙敌10余人,俘敌40余人。4月30日,将邵本良部引入包围圈,打垮其1个营,毙伤敌人80多名,缴获迫击炮1门、机枪2挺、长短枪百余只,其他军用物资甚多。8月4日,在通化四道江设伏痛击邵本良部,邵逃跑,日本指导官英俊志雄被击毙。从此邵本良一蹶不振,年底在懊恼中死去。

在游击战争中,杨靖宇潜心研究战术、认真总结经验。提出“四不打”作战原则:地形不利不打、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付出代价太大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太大不打。在作战中他灵活运用声东击西、突然袭击、避实就虚、调虎离山、围点打援、化妆袭击等游击战术。他没有时间撰写军事著作,但人们从他的实践中得出了这位高级指挥干部的作战思想,公认他是“天才的游击战略家和组织者”。





油画:杨靖宇将军(孙立新绘画)



三 威震东北的抗联司令



1936年6月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威震东北。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抗联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劝,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

1937年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为牵制日本关东军入关,配合、支援全国抗战,杨靖宇率抗联第一路军主动出击,制订袭击奉海铁路(沈阳至梅河口)作战计划,进行了新宾黄土岗战斗;又在广大群众的配合和支持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宽甸县双山子、四平街痛击日军守备队,毙伤日军水出、陆岛队长以下30余人,在本溪县碱厂沟与日军牛岛部队交战,击毙牛岛队长以下50余人。在本溪县大石湖、桓仁县大甸子、冷沟等地,多次与日伪军激战,有力地钳制了日本侵略军。

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把东北作为征服中国的战略基地。东北抗联的存在,似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动摇了日伪反动统治,敌人称杨靖宇为“满洲治安之癌”。为此,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日伪军警6万余人,对杨靖宇及抗联一路军进行“大讨伐”,特别强调:“对于捕杀匪首杨靖宇等须全力以赴。”其行动策略是:“同时遇到抗联和抗日山林队,专打抗联,不打山林队;若是同时遇到杨靖宇和其他抗联部队,专打杨靖宇,不打其他抗联。”在军事讨伐的同时,日伪当局采取收买汉奸、政治诱降、组建叛徒武装等方式,对抗联进行分化瓦解。至此,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极端艰难的时期。在反“讨伐”斗争中,杨靖宇率部采取夜袭、伏击、迂回等游击战术,与敌周旋苦战。1938年,杨靖宇指挥部队开展一系列斗争:袭击老岭隧道工地敌人,取得蚊子沟、土口子、长岗、岔沟、木箕河、大蒲柴河战斗的胜利,击毙日本指挥官西田重隆,消灭了日伪称之为“剿匪之花”的伪满军“索旅”,粉碎了敌人策划的“东边道大讨伐”。



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中的东北抗联战士雕塑



四 令敌人折服的英雄



进入冬季,斗争更加艰苦,抗联战士缺衣少食,经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些树皮、野菜、草根。没有鞋穿,就用麻袋片或破布把脚包起来在雪地上行军,常常是空腹与敌军搏斗。由于敌人实行了“梳篦式讨伐”和“狗蝇子战术”,战士们甩掉一股敌人不久又遇到一股敌人,体力消耗很大。加上长白山地冻天寒,气温经常是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不少战士都冻掉了手指和脚趾。由于缺医少药,许多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1938年夏,因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抗联一路军活动更加艰难,在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被4万多日伪军层层包围。天上有敌机,地上有机枪大炮和运送粮食、弹药的汽车。为掩护各部队转移,杨司令带领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敌人,由机枪连开路,生生撕开一条口子。当部队突围到五金顶子时,敌人又纠集了更多的兵力,战士们很难得到休整。1940年2月,杨靖宇和战士们同吃着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静地对警卫员说:“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会成功的。”此后5天,他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2月23日下午,敌人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围了杨靖宇。他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壮烈牺牲。当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壮士喋血,为争民族之气,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称:“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杨靖宇纪念碑



赵一曼



血洒珠河的抗日女杰



赵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又叫李一超。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抗日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的政委。她率领军民多次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一次浴血奋战中,不幸被日寇俘虏。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慷慨就义,为国捐躯。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后来人称她为抗日民族英雄,中国人民的好女儿。



一 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赵一曼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县徐家乡伯阳嘴的一个地主家庭。当赵一曼开始读书时,老师就是大姐夫郑佑之。在大姐夫的影响下,赵一曼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一次大姐夫问她:你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这让赵一曼陷入了沉思:自己今后的命运将会由谁来安排呢?天亮时,她终于想明白了:“从现在起要发奋读书,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1921年冬天。大姐夫郑佑之来到赵一曼的家里,向赵一曼讲俄国的十月革命,讲五四运动,临走时给她留下了全套教科书,还有一本字典。赵一曼如获至宝,每个星期,她都会把习题、作文、日记托人交给大姐夫批改。后来,她又开始学习英文。大姐夫把一个个字母都注上注音符号,教给她拼音方法。她看不懂的,就写信去问,再有不清楚的地方,就等假期弟弟回来问。就这样,她读完了第一册英文课本。后来,大姐夫又给她寄来一批书报,有《中国共产党宣言》《新青年》《觉悟》《妇女周报》,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小册子。赵一曼从中学到了许多革命道理。

1923年,赵一曼在大姐夫郑佑之的培养下,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她终于不再苦闷和彷徨。1924年6月,赵一曼写了一篇自述文章《请看我的家庭》,寄给《女星》和上海《妇女周报》,她在文章中写道:“我自生长在这黑暗家庭中十数载以来,并没有见过丝毫的光亮。阎王似的家长哥哥就把我关在那铁篱城里,受那黑暗之苦。近数载以来,多蒙现社会的新学诸君,在那高山顶上,大声疾呼,隐隐的声音,也吹入我铁篱城中来了……我到这个时期,已经觉悟了……务望亲爱的同志,援助我,替我做主呀!……”

文章被刊登在8月11日出版的第51期《女星》上,该刊以《在家长似的哥嫂下生活的李一超女士求援》为题,发表了赵一曼的文章,并加了编者按语,希望读者能帮助赵一曼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赵一曼的文章发表后,虽然遭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但也得到了社会舆论和朋友们的支持。大姐夫郑佑之也复信支持鼓励她,并要她把妇女组织起来,共同反抗封建势力。1925年4月,白花场妇女解放同盟会正式成立了,李坤杰为会长,赵一曼任文书,负责内外联络,以及处理日常事务。赵一曼鼓动妇女们“要做人,不做任人宰割的羊羔!”这引起了豪绅、地主们的不安,他们指使流氓、地痞跟妇女们作对,明里暗里搞破坏活动。他们向妇女解放同盟会的门前扔垃圾、泼粪便。有一次,赵一曼和几个女伴开完会回家,几个流氓跟在她们后面嘲笑说:“嘻嘻,是个大脚丫!还没穿耳朵!”

赵一曼和同伴们一起跳到路边,每人拣起一块石头,愤怒地对流氓说:“你们哪个敢再说一句,敢向前再走一步,我们就砸烂他的脑壳!”流氓们吓得转身逃跑了。

赵一曼还向成渝两地和宜宾各进步团体发出呼吁,很快得到了这些进步团体的支持,有的报纸还发表文章声援。妇女解放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以胡丹楹等为首的当地封建势力,也被迫收敛了他们对妇女解放同盟会的破坏行为。





赵一曼和她的儿子



二 走向新生活



1926年2月,赵一曼由青年团员转为中共党员,还费尽周折取得母亲同意,去县城宜宾女子中学读书,她长久的读书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在学校里,赵一曼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她根据团县委指示,动员女同学参加社会活动,并且带头唱歌、演戏,组织时事讨论。在中共宜宾特支的领导下,宜宾女中成立了学生会,赵一曼被选为交际干事,同时担负宜宾学联的宣传工作。她还在县党部负责妇女工作并负责指导。她时常带领同学上街宣传,和男校的同学举行联欢活动等,人称“疯丫头”赵一曼,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

1927年初,赵一曼经党组织推荐,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此前名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进入了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批女兵的行列。赵一曼非常喜欢军队生活,睡觉时,鞋子、服装、军帽、绑带、皮带都要放在一定的地方。按教程她学会了队列、进攻,还学会了各种射击技巧。

“宁汉合流”以后,军校被迫停办。1927年9月,党组织派赵一曼去苏联学习。在去苏联的途中,赵一曼结识了黄埔军校六期的学员、湖南青年陈达邦,他们在相处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交往不到半年,赵一曼突然宣布结婚。有人劝她说:“人生只有一次爱情,何况现在也不是安排个人生活的时候。”赵一曼微笑着说:“正因为我不愿让私生活耗去更多的时间,才作出这个

选择。”

由于学习的繁重,赵一曼的肺病加重了。党组织考虑到苏联寒冷的气候对赵一曼的病情不利,于是决定让赵一曼提前回国。1928年,赵一曼只身一人,来到湖北宜昌这个陌生的地方,通过一个船员的帮助,在江边租了一间板棚。这里的工作虽然不多,却很烦琐。她要分发文件,有时要去买船票,接送过路的同志。在忙碌中,已怀孕的赵一曼生下了儿子,并为儿子取名为“宁儿”。后来,由于联络站暴露了,赵一曼带着宁儿,悄悄离开了宜昌。





赵一曼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第一页



赵一曼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第二页

三 血洒珠河



1928年11月赵一曼回到了上海。九一八事变后,党中央决定加强东北的反日救国运动,派一批干部去东北做工作。赵一曼主动要求前往,投入到新的斗争中去。

这时,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找赵一曼谈话,问她有何打算,赵一曼坚定地回答:“到游击区去!”1934年7月的一天,赵一曼化装成农妇,和医生张险涛、工人老魏一起登上了去珠河的火车。赵一曼来到珠河县,任县委常委、特派员和妇女会负责人。她和战友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拿下了好几个敌人的哨所,夺得的枪支弹药武装了新成立的游击队。

在一个月沉星稀的夜晚,突然,村子外面传来了枪声。房东大娘急忙叫醒熟睡中的赵一曼:“快起来!鬼子来了!”赵一曼赶忙起身,把文件塞进炕洞里,抽身就往外跑。可是赵一曼浓重的南方口音,立刻引起了伪军的怀疑,赵一曼被捕了!在审讯中,赵一曼用强有力的政治攻势,说服了伪军而获得了释放。

这年,赵一曼被任命为第二团的政委。这天,赵一曼和团长王惠同率领第二团在转移途中被鬼子发现,他们被困在了密林之中。这时,已是大雪封山的11月份,储存的粮食很快吃完了,赵一曼鼓励战士们发挥聪明才智与饥饿和寒冷作斗争。于是,战士们就靠猎取野兽度日。一天将近黎明时,被冻醒的赵一曼突然听到四周枪声大作,她猛地跳起来大喊:“敌人来了!准备战斗!”此时,日军横山炮兵预备队、吉田部队、珠河县警察队等500余人,向赵一曼他们的驻地围攻而来。突围中,赵一曼左腕负伤,她咬紧牙关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群后,就滚下了山崖。在山沟里苏醒过来的赵一曼,先后与负伤的战友老于、交通员刘福生、妇女会员杨桂兰碰在一起,她们相互搀扶着躲进了一间窝棚。

几天后,一个汉奸进山发现了正在冒烟的窝棚,就报告了日本人。日本搜山队进山搜查,正好碰上老于去买药,他刚走出窝棚的门,就被鬼子击中倒在雪地里。赵一曼冲出去扶起老于,一颗子弹射进了她的左腿,立刻血流如注。敌人包围过来,抓住了赵一曼和杨桂兰。

敌人在审讯赵一曼时,赵一曼英勇不屈,怒斥张兴武等汉奸枉为中国人,是忘了祖宗的禽兽!气得张兴武拔出尖刀残忍地刺进赵一曼刚愈合的伤口里。敌人不间断地轮番审讯,得到的只有赵一曼的痛骂和斥责。于是他们大施淫威,钢鞭抽、皮鞋踢、烟头烧……。看护人员董宪勋、韩勇义都是有良知的中国人,他们看到敌人这样折磨赵一曼,既难过又同情,就想方设法保护赵一曼,让她少受折磨。赵一曼深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抗争!她决定团结董宪勋、韩勇义一同逃出虎口。

29日早上,换班的警士不见了董宪勋,只见满地砸烂的玻璃和横在门上的铁锁。警厅顿时炸开了锅!他们抓住了送赵一曼的白俄司机,在酷刑下,白俄司机供出了赵一曼的去向。于是,特务们张牙舞爪地追了上来。赵一曼再次被捕。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在车上她给儿子写下了最后一封信:“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但母亲要用爱国的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来到珠河县城,敌人把赵一曼放在马车上“游街示众”。她哼着《红旗歌》,镇静、从容。下车后,赵一曼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敌人的枪口对准她那单薄而坚实的身躯。一名日本军官走到赵一曼跟前低声问:“你还有什么话说吗?”赵一曼把手中的纸卷儿甩过去,大声说:“把这些话传给我家乡的人民,传给我的儿子!”日军的军官看看字条,揣进了衣兜。然后,他向军警们猛一挥手,罪恶的枪弹带着悲呜飞向赵一曼……她的鲜血洒在了祖国的白山黑水之间,染红了祖国温暖的大地……





赵一曼牺牲地雕像



张自忠



将军血染大洪山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又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原西北军将领,中原大战后受政府改编,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参与喜峰口战斗。1935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先后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与北平市市长。先后任59军军长、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参与临沂战役,徐州、武汉、随枣与枣宜会战等。在枣宜会战中殉国,享年49岁。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传奇人物,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官阶最高的将军。



一 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张家为临清望族,其父张树桂(字冬荣)曾任江苏省赣榆县知县,1905年卒于任内。张自忠6岁入私塾,后随父至江苏,由父亲教导。父亲过世后随母扶柩返回临清,1908年进入临清高等小学堂就读,1910年张自忠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在这里他接触到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些进步思想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深的影响,1911年底,他加入同盟会,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当他得知济南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校长丁惟汾是山东省同盟会的负责人,经常向学生传授进步思想,并组织学生参加进步活动,便由天津来到济南,转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投身于山东的革命活动之中。

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的张自忠意识到仅仅依靠四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以及坐在教室里苦读书本来挽救国家民族命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有改变国家命运的希望。经过深思熟虑,张自忠决定投笔从戎。

1914年张自忠前往奉天(今沈阳),投奔驻屯在新民屯的陆军第20师第39旅87团车震团长,从此开始军旅生涯。





张自忠手书



二 喜峰口战役,刀光闪烁气峥嵘



1933年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后,继续往南企图占领长城各要塞,以染指平津。第29军奉命至平津咽喉喜峰口,阻止敌人前进。时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的张自忠被委任为29军前敌总指挥。3月7日,张自忠与第37师师长冯治安在距喜峰口30公里处设立敌前指挥所,9日开始,中日双方在喜峰口周边激战,几处高地失而复得,双方开始拉锯,日军依靠先进的武器以及飞机、坦克、大炮等,对我军造成极大的威胁,我军伤亡惨重,战况极为惨烈。张自忠急令110旅急行军赶赴潵河桥,113旅赶赴滦阳城,增强一线兵力,战局稍稍稳定。

日军武器精良,而我军装备供给都相对很差,如与敌人正面作战,对我军尤为不利。张自忠根据我军装备差的弱点,建议与敌人展开夜战、近身战,经与冯治安及109旅旅长赵登禹商议后,决定进行夜袭。把第一线正面交给王志邦部驻守,赵登禹旅、董升堂团从左翼出潘家口,绕至敌右侧背,攻击喜峰口西侧之敌;113旅226团杨干营从右翼经铁门关出董家口,绕至敌左侧背,攻击喜峰口东侧之敌,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由于西北军的传统,第29军士兵均配一副大刀,因此夜袭队又称为大刀队。11日黄昏,夜袭部队身背大刀,冒着风雪、趁着夜色、踏着崎岖的山路悄悄摸到日军后方。董升堂团于午夜零时赶至北三家子、后杖子日骑兵营地用大刀、手榴弹歼灭日军后向后杖子以北地区前进,与赵登禹部协同作战,进攻日军第28连队,赵登禹部进攻日军第27连队。睡梦中的日军被打得蒙头转向,还没等回过神儿,早已经身首异处,做了刀下鬼。该役共歼敌700余人,有效地遏制了日军对喜峰口及周边地区的进攻。

此后双方僵持于喜峰口,日军一部转攻罗文峪,于是从第37师与第38师各抽调一团至罗文峪,归第29军暂编第2师(师长刘汝明)指挥,再度击退日军。喜峰口大捷,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取得的辉煌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29军的大刀队令敌人闻风丧胆、威震四方。由于在喜峰口与罗文峪等地的战功,张自忠在1935年7月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三 “华北特号汉奸”,身背骂名志尤钢



长城战役后,第29军返回山西,后将察哈尔省的抗日同盟军缴械,全军移驻察哈尔省,张自忠仍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驻宣化。

1935年6月,根据何梅协定,国民政府中央军退出河北省,在日军默许下,第29军进驻平津。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由宋哲元任委员长,启用大批亲日分子担任干部,谋取日本谅解,以延缓日军侵华日程。委员会下辖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北平、天津两市。省市长人选由29军高级干部轮流担任。张自忠任委员,兼察哈尔省省主席与第38师师长。1936年6月改任天津市长,第38师亦移防天津。1937年3月,日军突邀宋哲元访日。为减轻日方压力,宋哲元遂命张自忠率团访日。从4月23日至5月29日,张自忠访问了东京、大阪、神户、奈良、名古屋等地,但日方则宣传为“代表团在日期间受到各方面热烈的招待,满载而归,每个人都满脸喜气,亲日气氛的造成已收到相当效果。”虽然张自忠发表声明称仅考察日本工业,但国内舆论并不相信,自此张自忠被视为亲日派,甚至是“华北特号汉奸”。

1937年的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决定率第29军撤到保定,将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北平市长都交由张自忠代理,以掩护第29军的撤退。

张自忠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逆自忠”。日军侵占北平后要求张自忠通电反蒋,被张自忠严词拒绝。待第29军撤出平津之后,张自忠从8月1日试图逃离北平,他先称病躲进德国医院,后化装成司机助手乘坐美国人的汽车,9月3日才成功抵达天津,又搭乘英国轮船去烟台,再转济南,10月10日在秦德纯与张樾的陪同下,抵达南京,方才脱险。

在济南时,张自忠在致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忠冒险由平而津而济南,刻即赴南京谒委员长,面言一切。……而社会方面颇有不谅解之际,务望诸兄振奋精神,激发勇气,誓扫敌氛,还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国,不能自救,并不能见谅于国人。事实胜于雄辩,必死而后能生。”

中央政府于12月迁至武汉后,升任张自忠为第59军军长,编入第一战区战斗序列。



四 浴血战临沂,将军威名震敌胆



1938年1月,第59军改由第五战区节制,任机动预备队。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第13师团(师团长荻洲立兵)于1938年1月进攻淮河一线,2月初突破第51军(军长于学忠)的防线,在淮河北岸建立了桥头堡。第59军奉命前往救援后,于2月15日抵达前线,对日军展开攻击。到22日,日军在淮河北岸要点小蚌埠被第59军收复,第13师团被迫退回淮河南岸,两军遂在淮河一线对峙。

3月,日军第5师团与我第三军团庞炳勋于多日激战后相峙于临沂,张自忠亲自率部出征,一昼夜强行军180公里以解临沂之围。第59军于3月12日抵达临沂西郊后,在13日至18日,会同第三军团庞炳勋的部队从东、南、西三面夹击日军,经过几昼夜血战,日军“铁军”第5师团被击溃,残敌大部分逃窜。据资料记载,“日军以载重汽车运回尸体一百余车。来不及运回者,就地掩埋者达七八百具。”是役59军伤亡4428人,其中军官199人。张自忠心情难过地对部下说:“多年患难的弟兄们为国家牺牲了,这心里的难过,真比油煎还狠!但我相信,我领导他们走的是一条光明大道,虽死犹荣!军人报国,此其时也!说不定哪天我张自忠也会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这是一个军人在国家危难时应尽的责任。”

21日下午,张自忠率51军奉命冒雨向费县集合,欲进攻日本第10师团左侧背,22日晨抵达费县。被张自忠打得狼狈不堪的日军第5师团板垣征四郎闻张自忠部他调,忙纠集残部、调派援军向临沂地区疯狂反扑。庞炳勋以疲惫之师孤军迎战,被迫退守临沂以东,并发出求援急电。刚刚到达费县的张自忠部不得不火速返还临沂,23日夜10时抵达临沂。全军官兵浴血奋战,誓死坚守阵地。29日援军20军团骑兵团和57军333旅先后到达临沂,30日张自忠下达反攻令,日军仓促逃窜,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丢下大衣拐杖,落荒而逃。最后第5师团被迫往东北撤退。临沂血战粉碎了日军第5师团与第10师团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使之无法合流进攻徐州。造成台儿庄血战时第10师团在台儿庄被围歼的契机。两次血战使日寇号称铁军的第5师团两次败北,打破了日军不可能胜的神话,板垣征四郎几欲自杀。张自忠因功升任第27军团军团长兼第59军军长,辖第59与第92军。同年10月,升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后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从1938年11月至1939年12月,张自忠指挥所部在鄂北进行了数次中小规模战役,歼敌4000余人。国民政府授予宝鼎勋章。加授上将军衔。



五 壮志未酬身先死,将军血染大洪山



由于日军在国民党军的冬季攻势中损失严重,为消除第五战区的威胁,遂调集6个师团并装甲与航空大队,向枣阳与宜昌一线进攻,拉开了枣宜会战的序幕。1940年5月1日,日军第3师团(师团长山胁正隆),第13师团(师团长田中静壹),第15师团(师团长渡边右文)与第39师团(师团长村上啓作)对右翼兵团襄河以东各阵地发动攻击,以期会师于枣阳。3日,右翼兵团长寿店阵地被突破之后,张自忠决定在7日率领第74师至河东以增援第38师与第179师。临行前张自忠写了封信给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内容是:

“仰之我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D、179D取得联络,即率该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设若与179D、38D取不上联络,即带马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小兄张自忠手启五月六日于快活铺。”

张自忠渡河之后,便与第38师与第179师取得联系。由于日军第3与第13师团已于8日会师,第39师团亦已占领枣阳,于是张自忠在11日亲率部队往北追击,以求截断日军退路。此时张自忠所指挥的部队虽然有第38,74,179,180师与骑兵第9师,共5个师的番号,但战斗兵力仅2万人。日军为避免被拦截,令第13与第39师团往南正面攻击张自忠的部队。13日,由于第179与第180师为日军所阻,因此张自忠命第38师为左纵队以接应第179师,他率第74师与骑9师的四个团为右纵队,以接应第180师。日军以第39师团攻击右纵队,在15日将张自忠与第74师围于宜城南瓜店,16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

不久,大群日兵已冲到面前。根据日方资料,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是第一个冲到近前的。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拼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这时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

国民政府在1942年12月31日,明令入祀全国忠烈祠,1944年8月,将宜城县改名自忠县(今宜城市),以资纪念。1946年,获颁荣字第一号荣哀状。

张自忠将军殉国当年8月15日,中共也在延安为其举行了悼念大会。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蒋介石参加张自忠葬礼



张自忠将军墓



天津张自忠故居外广场张自忠雕像



佟麟阁



奋战至最后一滴血



佟麟阁(1892—1937),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1912年入冯玉祥部。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35军军长、暂编11师师长、29军副军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七七事变时在指挥29军抗战中殉国,是抗战后牺牲的首位高级将领。



一 亲民爱兵、善于治军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佟麟阁自幼目睹了八国联军烧杀劫掠强盗行径,深知百姓的疾苦,对贫苦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很早就萌生救国救民的理念。1932年8月,他担任察哈尔省警务处长兼张家口公安局长期间,见当地军警不遵守法令,擅自拘押百姓,对老百姓滥施处罚,感到深恶痛绝。他颁发法令,严饬各县局,遇有案件,非法律所规定的一律不准处罚,违反者严惩不贷。

他爱民如子,打破西北军惯例,对于犯错误的官兵严禁肉体惩罚。凡是能认识到错误并决心改正的,就不追究,对于官兵的一般性错误,主张私下规劝,不再公开批评。倘若问题严重,触犯刑律的按规定执行,未触犯刑律的,便责令他们在适当的场合进行检讨,提出个人改进措施。

他的老长官冯玉祥称赞他“善练兵极细”。他要求官兵之间要亲如骨肉、情同手足。他经常与士兵沟通,及时了解士兵的思想状况,发现士兵有饮食减量或者睡眠不安的情况,马上进行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因为生病原因导致的及时送往医院给予救治;因为家庭出现困难或者变故导致的就对其家庭给予救济,使士兵能够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服役。

他十分重视士兵的文化及技能教育,要求不识字的士兵在三两年务必达到能写家信、能读书的水平,并要求士兵学习生产技能,以便退役后能够独立谋生。

他重视部队的基本功训练,教育部下“只有平时把部队训练好,战时才能杀敌制胜。如果训练时松松垮垮,无异于把一群穿着军装的老百姓弄到战场上去送死。”在军事训练中,他亲自上场示范各种动作,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动作要领,在讲解中简明扼要、详略恰当、深入浅出,使将士们都能听得明白。讲解示范完毕,他要求大家练习,互相参照对比,举一反三,每次训练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他善于治军,军纪严明,“七·七”抗战爆发后,《北平时报》曾经撰文报道,说“佟副军长善治军。29军纪律严明,勇于作战,而与老百姓则秋毫不犯,佟将军训练之力也。‘七·七’后,军士于烈日下守城,每一队前,置水一桶,用开水以止渴。商民感激欲泣,竟献西瓜,士兵坚决不受。对老百姓恭而有礼,杀敌则勇猛无比,堪称模范军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