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是一部非常殊胜的论典, 它的内容很深, 极难掌握, 如果不仰仗各大论师的注释就难以趋入。这次讲解《中论》所依靠的注释主要有: 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和《显句论》、清辩论师的《掌珍论》和《般若灯论释》月称论师以《入中论》开显了《中论》的意义,以《显句论》解释了它的词句,形成了应成派;清辩论师以《掌珍论》开显了《中论》的意义,以《般若灯论释》解释了它的词句,形成了自续派、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以及果仁巴大师等大德的注释。大家可以参考。
梵文: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噶
汉文:中观根本慧论颂
梵文的“扎加”、“那玛”、“美拉”、“芒达玛噶”、“噶Ra
噶”,译为汉文分别是“智慧”、“所谓”、“根本”、“中观”、“颂”。
本论以作用取名。所谓“根本” 有两个意思: 一是所有中
观论典的根本; 二是龙猛菩萨所著《中观六论》的根本。“中观” 也叫般若、智慧、善逝等, 是指远离一切戏论、平等无二的境界。中观分能诠句中观和所诠义中观。能诠句中观是指经论等文字中观, 它分为经中观和论中观。经中观指佛陀二转法轮所宣讲的《般若经》等经典。论中观指中观论师所造的《中观六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般若灯论释》等论典。所诠义中观有基道果的分类: 基中观或基般若是指诸法现空双运的本基; 道中观或道般若是指为了通达果中观所必须经过的方便、智慧双运之道; 果中观或果般若是指色身、法身双运的真实般若。有的论师认为道般若包括资粮道、加行
道, 而有的论师认为只有见道、修道才是道般若。
“慧” 即智慧, 指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和佛陀的智慧。
“论” 有对治和救护的作用。对治指对治相续中的烦恼与分别; 救护指从三恶趣乃至六道轮回中得到救护, 或从一切戏论中得到救护, 从而获得殊胜解脱。
“颂” 即字数相同的句子组成的诗文, 包含品颂和偈颂。
这次传讲《中论》所依的颂词, 大部分是依照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 因为大师的译本非常可靠, 也很流畅; 但少部分与藏文版本差别较大的颂词也作了改动, 这是因为我讲解本论所依靠的注释、讲义绝大部分是藏文, 并且我的传承来自藏文体系。可以肯定的是, 这些重新译过的颂词非常符合藏文版本。
本论的藏文版本是经过两次翻译形成的, 首先由龙幢译师译成藏文, 后来又经日称译师修订、校改。值得一提的是, 藏地古代译经场的规模非常庞大, 翻译的规程也非常严格: 首先由印度的班智达传讲, 然后由译师翻译并校改, 最后还要由班智达审阅通过, 其中还有许多严密的细节, 以这种严格的方式确保了译本的准确和完美。
正文试读二:
甲二论义 分三: 一、宣说见解而顶礼; 二、抉择宣说
中观之见; 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一、宣说见解而顶礼 分二: 一、宣说中观见解; 二、
顶礼宣说者。
丙一、宣说中观见解: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灭,不是常有亦非断灭,不是一体亦非异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一般印度论师在论首都会有顶礼句, 在论末也会有忆念恩德的顶礼句。龙猛菩萨即以前两偈顶礼世尊。此偈开显了佛陀所证所讲的缘起空性之理, 虽仅短短四句, 但已圆满涵摄《中论》的全部内容。
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缘起空性之后, 于《般若经》等众多经典中再再宣说了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的实相。然而佛经浩如烟海, 佛语深邃幽隐, 薄地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其真义。悯于众生的愚痴蒙昧, 龙猛菩萨撰著了《中论》为主的诸多论典, 以理证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
虽然中观宗开显了胜义实相, 但并未遮破名言中的假立显现。全知麦彭仁波切也说, 没有破显现的中观宗。针对名言中的假立法, 我们可以说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然而, 这毕竟是假立、是名言, 并非真实。但众生对此并不了知, 认为生灭、来去等八边真实存在, 于是在轮回中流转不息。为了遣除众生的实执, 寂灭有情的轮回, 中观宗才以胜义理论遮破八边。
生灭、来去等八边戏论是由迷乱分别造成的, 迷乱分别的根源就是执著, 而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都存在着遍计执著和俱生执著。所谓遍计执著, 就是因受外道论典的影响而形成的执著。所谓俱生执著, 就是六道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 由于它从无始以来串习至今, 所以比遍计执著坚固得多。
有了这两种执著就有了迷乱分别, 有了迷乱分别就有了八边戏论, 有了八边戏论则众生永远不能见到万法真相从而流转生死。为了让众生了达实相、息灭轮回, 龙猛菩萨开篇即以总说的方式宣说了诸法远离八边戏论的真实义。
“不生亦不灭”:不管是佛陀还是后来的高僧大德, 在一切如实通达缘起空性者的根本智面前, 诸法首先不生, 究竟不灭, 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没有真实本体。
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中, 这一句是“不生” 在前, “不灭”在后。波罗颇蜜多罗智识译师所译的《般若灯论释》中_____是“不灭亦不起”。而在藏文《中论》的译本中, 这一句译为“不灭亦不生”。对于“不灭亦不生”,果仁巴大师解释说: 诸法之灭若不存在, 其生亦不可成立。意思是, 有了诸法的灭就一定有它的生, 如果遮破了灭, 生也就遮破了。可见, 以“不灭亦不生” 同样可以开显离戏大空性。所以, 不论是“不生亦不灭”,还是“不灭亦不生”,两种译文的意义并不相违, 都是合理的。
“不常亦不断”:众生认为有常有断: 已有的法恒时存在,这是常; 已有的法变成没有, 这是断。然而诸法无生的缘故不会有一个实有的法存在, 所以不常; 没有实有的法存在就不会有它的灭, 所以不断。
“不一亦不异”:如果诸法以自性而存在, 则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异体。然而诸法无生的缘故并无自性存在, 所以不会成为一体; 没有一体, 异体也不可能成立。另外, 如果观察事物的本体, 任何法都由支分组成, 这样分析至微尘、刹那都无实体可得; 实有的一体不存在, 多体也就无法安立。所以, 任何法都不是一体, 也不是异体。
“不来亦不去”:一切法并非从他处而来, 也不往何处而去。虽然众生认为色、心诸法皆有来去, 然而诸法无生无灭的缘故, 哪里会有真实的来去呢?
世人有各种各样的执著: 有、无、是、非、好、坏……既然有这么多执著, 那为何只离八边就是实相呢? 因为, 众生的边戏执著虽有成千上万, 但以生灭等八边完全可以涵摄无余。
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也讲: 所有戏论都可以包括于八边,除了八边之外没有必要再作安立。因此离八边就是离一切边。
远离八边的次第是根据内道、外道、世间人的次第安立
的。内道有实宗多执著生灭二边, 故以不生不灭破除; 外道多执常断二边, 故以不常不断破除; 世间人多执一异、来去四边, 故以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破除。当然也可以根据其他方式安立。
对于离八边, 内道各宗有不同的解释。小乘有部、经部讲离八边, 只抉择到人无我空性, 而保留了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 大乘随理唯识宗讲离八边, 只抉择到人无我和相似的法无我空性, 而保留了成实的依他起识; 中观自续派讲离八边,只抉择到单空, 而保留了名言中的生灭等。
以上各宗虽然从下到上从不同的高度抉择了离八边, 但这些宗派最终都有或粗或细的执著, 所以谁也没有真正抉择到诸法的本体。诸法的本体是大空性, 并不存在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以及成实的心识, 也不是单空。这样的大空性, 只有中观应成派能抉择, 针对上根的所化众生, 应成派以遮除八边的方式直接宣说了大空性的本体。
学习《中论》的目的就是要抉择诸法的实相, 要抉择诸法实相必须跟随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如果只建立无遮单空, 那本论的直接内容就成了世俗谛, 这样的话, 就与佛陀宣说般若、龙猛菩萨诠释般若的究竟意趣不相符。至于本论之究竟意趣,则如《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所言: “此论则以‘缘起而生之真如性, 远离八边戏之实相, 息灭一切戏论’ 作为其所诠内容。”
一切诸法的实相是离于八边的大空性, 这就是释迦如来所宣说的般若教义的甚深内涵。对此教义, 若非龙猛菩萨的理证开显, 我们就无法真实趋入。如同大海中虽伏藏有如意宝, 但如果没有具能力的商主去取宝, 人们就无法享用。同样, 如果没有龙猛师徒的胜义理证, 一般的人, 尤其是现在的后学者,就根本无法趋入如意宝般的般若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