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五版)
》
售價:HK$
195.8
《
儿童自驱型成长训练手册
》
售價:HK$
54.8
《
分布式系统实战派——从简单系统到复杂系统
》
售價:HK$
118.8
《
贝克欧洲史08·帝国暴力和民族动员:1914~1945年的欧洲
》
售價:HK$
75.9
《
美国百所大学都在上的商学课(第五版)
》
售價:HK$
173.8
《
数学的现在:i
》
售價:HK$
64.9
《
中年处男:一份日本社会纪实报告
》
售價:HK$
49.5
《
行动的勇气,畅销书作家弘丹主编,30余位大咖分享人生高效秘诀。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技术哲学家陈昌曙教授曾经多次强调,我们应重视了解国外技术哲学发展的动态,追踪学科前沿,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前人和他人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新意和见解,以求在立足“本土化”的同时,逐步走向“国际化”,这必将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追踪、引进、借鉴国外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前沿成果,使我国的技术哲学与STS研究始终保持在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中,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外技术哲学与STS的研究成果,建立起对话平台,促进技术哲学与STS学术研究的深入。
|
內容簡介: |
苏布拉塔·达斯古普塔在《技术与创造力》一书中分析的技术创造过程的特殊规律极为引人入胜,作者强调技术创造的过程是知识密集型的创意。
本书可称得上是基于认知科学和知识论的技术创造力解读,与现象学的解释具有完全不同的气质,可作为一种素朴的观点供技术哲学界的同行研读、思考。
苏布拉塔·达斯古普塔著的《技术与创造力》以认知科学为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工程技术历史上的著名案例,详实地分析了技术认知解题过程中的知识形成和创造心理机制,为工程传统的技术哲学的案例研究方法与认知科学的范式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作为一种素朴的观点供技术哲学界的同行研读、思考,同时对工程技术实践者也是很好的阅读书籍。
|
關於作者: |
苏布拉塔·达斯古普塔(Subrata Dasgupta),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认知科学学院的教授,相继撰写了《发明与设计中的创造力》(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和《技术与创造力》(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等著作。
|
目錄:
|
总序
总序英文
序
致谢
译者的话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工物:物质与抽象的结合
物质的人工物
内部和外部的环境
抽象的人工物
工艺与工程的差异
人工物的制造过程
计算机软件的“两面神”性质
人工物的不可靠性
第三章 技术问题的产生
需求
不满
好奇心
当问题成为目标
第四章 技术专家作为认知代理人
知识层次的认知
目的
知识
行为
理性和非理性的行为
有限理性
通过扩散激活获取知识
知识体的动力
知识层面过程:理性和非理性
设计作为一个知识层面的过程
原创的与发明式的设计
第五章 发明与设计之间的联系
发明的检验
原创性和创造性
历史性原创的标准
“真正的”发明行为
第六章 技术和假设
成熟假设法
假设法的可检验性
首例燃气涡轮叶片超级合金的案例
凸壳算法的案例
不列颠大桥的案例
第七章 构思过程
古典观点:无法言说
沃勒斯模型
异类结合:无关创意的联结
达尔文模型:变异—选择理论
西蒙顿模型
文森蒂模型
达尔文模型效力如何?
重新讨论超级合金
重新讨论凸壳算法规则
重新讨论不列颠大桥
创意的形成是一种知识层次的加工
作为知识层次加工的微程序发明
罗伯特·斯蒂芬森的管桥理念
创意形成中搜索的作用
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搜索特征
第八章 创造力与人工物的演化
纽可门发动机
埃尼阿克: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系统发展制约个体发育
系统演化法的可测性和其他特征
第九章 技术知识的本质
技术推理中的科学知识:还原论者观点
技术知识:基础科学和技术理论
技术中的数学知识
技术知识:操作的原则
斯蒂芬森的知识,费尔贝恩的知识
重新讨论纽可门的知识
计算机设备发明中的操作原则
相对于软件技术中的操作原则理论
操作原则的本体论
操作原则如何起源
作为图画的操作原则
第十章 具有创造性的技术专家
技术过程富含知识
技术专家是具有理性的人
创意形成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技术专家自由地采纳和形成假设
技术的创造性以演化的历史为条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绪 论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及人类的原始祖先们构思、创造及使用人工物的活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们现在把这些活动都称为技术。正是由于技术的普遍存在性,它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所以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每天的生活,都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
技术除了在历史、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还与心理学、逻辑学有着重要联系。尽管这种联系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地认可,但是当我们联想到技术活动包含着人工物的构思与其实际制造的过程时,技术与心理学、逻辑学的联系也就不言而喻了。从这种意义上讲,技术是一种认知活动——该活动与其他所有的认知过程都相同,包括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本书关注的重点正是技术的这种智能的认知过程。
从智能的视角来探讨技术的观点并不十分普遍。技术专家通常被认为是行动者,一个行动着的男人或女人。事实上,当我们从“智能的”视角来审视“技术专家”这个概念时,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技术本质就是人类的思维。当然对于这样一个观点,一些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坚定地认为人工物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人类思维活动的空间。甚至技术专家本身,尤其是负责传授技术的专家们,也无法认可这个观点。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我是如何以一种沮丧的感觉在那所印度最古老的、最著名的工程学院之一开始我的大学生涯的。在那所学院主楼的大厅里,我看见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印度物理科学家的肖像。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那个神圣的皇家学会的会员,那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显而易见,技术(或者说是工程——在这里两者的区别并不重要)只不过是对制造人工物的相关基础科学的实际应用;这些以智能为主要部分的各种工程学科都是基于物理、化学、数学方面的知识。尽管我们立志成为工程师,但当我们寻找可以鼓舞我们前行的人时,我们更倾向于牛顿、伽利略和拉瓦锡(或者是他们的后继者,那些相片挂在墙上的人),而不是詹姆斯·瓦特、托马斯·爱迪生及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现象,那么,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所接受的大量的教育,包括无论是我的老师们所教授的知识还是他们所说过的话,都无一不让我感知这个现象所反映的事实。我逐渐意识到,这个事实代表了一种在技术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技术不过是科学的从属——这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仍被广泛持有的观点。我近来更是发现,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S. Chandrasekhar)这位见解深刻的思想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
但是,当我完成新生要掌握的基本学科,开始进入下一步的工程科学的学习时——也就是由物理和化学到应用的材料力学及热力学时——这些课程后来又被冶金学研究所取代。我偶尔会反思,在我所学的东西中,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元素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有联系的,当我们“做”工程时这种联系到底是什么,“做”工程与“做”科学到底又有哪些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