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編輯推薦: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中国人的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
1894年.美国出版了这本书的英文版,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对于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对于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贺卫方
內容簡介:
本书是明恩溥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文章合集。作为一个美国传教士,他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用自己的笔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的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關於作者: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著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代表作是《中国人的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他在华生活近五十年,特别熟悉下层农民的生活,对中国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人,并获得了美国国会通过。
王怡翾,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硕士,现为外国文学编辑。
目錄 :
第一章 面子
第二章 节俭
第三章 勤劳
第四章 礼节
第五章 缺乏时间观念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误解的本领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本领
第九章 灵活的固执
第十章 心智混沌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因循守旧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与便利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坚忍与坚持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道
第二十章 仁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心
第二十二章 社会风“气”
第二十三章 共担责任与尊重法律
第二十四章 相互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诚信
第二十六章 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第二十七章 中国的现状与需求
內容試閱 :
勤劳,是指对任何工作表现出的一惯的勤勉和刻苦——对事务持久的关注力。当今世界,勤劳是最受褒奖的美德之一,是始终赢得尊敬的一种品德。
一个民族的勤劳大体由长度、广度和强度三个维度构成;也可以说两个维度是外延属性,一个维度是内涵属性。我们说的长度是指勤劳持续的时间;广度指勤劳的人数;强度指在“一惯地勤勉和刻苦”和“对事务持久的关注力”中投入的精力。总的成果便是这三个要素的产物。偶然前来的游客与常住此地的居民对中国人的印象必然不尽相同,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深切地确信中国人民是勤勉的。
来华不久,当地人给我的最初印象难免让我感到,中国人简直是在各种社会事务中贯彻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的名言:“全心投入,永远投入。
”卫斯理将此奉为一个成功教会的守则。在中国,极少见到游手好闲的人,似乎每个人都在干活。当然也有不少富人,不用工作照样生活富足,只是他们在总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但是他们的生活也并不像外国人表面看到的那么庸碌。中国的富人通常不会退休“放手”事业,而是一直尽心竭力,和白手起家时并无二致。
中国人把自己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让我们看一下各阶层是如何体现这个民族勤劳特质的。
西方人着实难以体念中国人奉行的这种教育体制,其诸多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一个特点却始终令人关注——除了以勤奋赢得奖赏外,别无他法。各路后门永远为花钱买学位的人敞开着,这似乎会严重挫伤每名学生的热情,但这不是卖官鬻爵造成的最恶劣的影响。各省都在抱怨,合格的候补人员远远超过空缺的官位。所有考场,无论级别高低,总是人满为患,哪怕一个小官职也常有万人竞争。通过考察考生为这些晋级考试付出的心力,我们便能真实地了解中国人的勤奋了。《三字经》里讲过一些勤奋苦读的典范,比如有人借着萤火虫的微光学习;有人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耕田一边读书。至今,中国各地成千上万的学生仍在不同程度地仿效着这种传统的勤奋。许多人取得了最初级的学位便不再勤奋,但中国人绝不视这类人为“士”,只有坚持跋涉在狭窄而艰辛的苦读之路上,最终脱颖而出的人才配得上“士”这个荣誉头衔。爷爷、儿子和孙子齐上考场,竞争同一级的学位;付出多年的光阴与顽强的毅力,才在80岁高龄换来心心念念的荣誉,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地方找得出这样的事例?1889年春,《京报》上有几篇奏折论及参加省级科举考试的年迈考生。福建总督上奏说参加秋闱的考生中有9位超过80岁了,两位年逾九旬。他们完成了考试,文章结构严谨,书法沉稳工整。他还说,这些年迈的考生在取得了最初级的学位之后,过去的60年中参加了三次考试,即使第四次名落孙山也会被授予名誉学位。河南总督也同样上奏报说,有13名年过80的考生,还有一位超过90岁了,他们“历九日秋闱考验,行文言辞精当,全无垂暮之气”。这些惊人的报告还是被安徽的奇闻给打败了:35位考生超过了80岁,18位超过了90岁!如此奇观,何处再寻?如果说中国读书人是勤奋不辍的,那么,中国农民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活儿,就像管家一般,永远也做不完。在北方省份,除了隆冬时节比较清闲之外,其他时间里,农民们总有活儿要干,而且是有一大堆活儿要忙。当然,世界各地的农民都或多或少地这样忙碌着,但是,中国农民的勤劳程度是难以超越的。
农民阶层是这样,做苦役的劳工就更是如此了。
他们饥贫交迫,朝不保夕,终生饱受折磨。农民们殚精竭虑地精心照看每一片白菜叶,小心地摘除每一只小害虫。这样耐心的劳作驱虫,让不断飞来的害虫都累得够呛。劳工们也是如此勤劳,寻觅着最琐碎的活计,不但要糊口填饱自己的肚皮,还要养家。到乡村旅行的人总在凌晨被叫起来赶路,据说这是风俗。然而,无论你几点上路,都会看见农民们矮小的身影,他们拿着耙子,背着篓子,四处搜寻着牲口的粪肥。
在没有其他活儿可干时,拾粪就是一件永远得干且永远干不完的活儿了。
时常会看见一些人为生计所迫要打两份工,两份能相互衔接的工作。比如天津的船工在冰封河道之后就接着去拉冰爬犁,那是一种便捷的运输方式。同样,农闲时农民就继续做草帽、编穗带,这些草编制品现在已经成了大量出口的商品。总能见到中国妇女手里拿着鞋底,好像有永远纳不完的针脚似的,即使她们在巷子口聊着家长里短也不会停下手里的活计;又或者拿着线轴在纺棉线,反正她们不会闲着。
将“不知疲倦阶层”的名称授予商人及其雇员最合适不过了。虽然在西方,店员的工作也不轻松,但比起中国的店员,前者简直算是闲散了。因为后者有干不完的活儿。他们的假期少,任务重,只以间歇件的萎靡不振作为调剂。
P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