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5.4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9.4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101.2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101.2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2.1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90.9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7.7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宫伎官伎市井伎 梨园内教坊宜春院
国内首部唐代乐艺机构研究著作
汇集丰富原始文献,追溯大唐文艺兴盛的制度原因
中国文学史从此更加生动
|
內容簡介: |
唐代音乐艺术繁盛,乐艺机构林立,但学界对唐代乐艺机构的考证素来不足。民国后重写文学史、艺术史,普遍认为文艺源于民间,进而影响上层,这种观点致使唐代乐艺的发展面貌更加模糊,阻碍了对词的发生、戏曲的发展等一些重大文艺现象的历史还原。
本书对唐代乐艺机构的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考察了内教坊、梨园、仗内教坊等机构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宫廷女乐、 内园小儿等乐艺人员的归属;对长期流传的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辨析。书中还介绍了分布于各藩镇的官伎及长安市井伎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出唐艺辉煌的制度原因,阐明了大唐宫廷对于唐代文艺的深刻影响。就此而言,本书填补了唐艺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
|
關於作者: |
王立,女,生于1973年,马来亚大学哲学博士,现居加拿大。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兼事创作与翻译。
|
目錄:
|
序一王兆鹏 1
序二潘碧华 5
序三董希平 8
绪论 11
第一章 古代乐户与乐伎
第一节 乐户概述 25
第二节 乐伎概述 36
第二章 唐代政治与乐艺机构变迁
第一节 唐代与乐艺娱乐相关的政治特点 53
第二节 唐代的宫廷娱乐场所 61
第三章 武德内教坊
第一节 武德内教坊的结构建制 73
第二节 武德内教坊的沿革与初唐文艺 84
第四章 宫廷乐艺机构:内教坊
第一节 内教坊的结构建制 91
第二节 内教坊的沿革与唐代文艺 115
第五章 宫廷乐艺机构:梨园
第一节 梨园的结构建制 129
第二节 太常寺法部 146
第三节 梨园与词的兴起 165
附一: “宫内梨园”辨 181
附二: 梨园新院 187
第六章 宫廷乐艺机构:宫廷女乐
第一节 宫廷女乐的结构建制 193
第二节 宫廷女乐系统的沿革与词的传播 209
第七章 宫廷乐艺机构:内园小儿、宣徽院乐艺机构、仗内教坊
第一节 内园小儿 217
第二节 宣徽院乐艺机构 226
第三节 仗内教坊 231
第八章 地方乐艺机构:乐营官伎
第一节 官伎制度的形成 253
第二节 官伎别称与官伎制度之特点 260
第三节 乐营 273
第四节 官伎的来源 279
第九章 市井伎:长安北里之伎
第一节 长安市井伎概述 293
第二节 平康坊之北里 299
第三节 北里之伎“出官使” 303
附录一:翰林内教坊 308
附录二:鼓吹署教坊 310
主要参考文献 318
后记 330
|
內容試閱:
|
序一王兆鹏
文如其人。文学作品如此,学术论文也一样。王立的《唐代教坊考》,就一如其人。
王立行事果断干练,行动力强。她本科读的是农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农药研究。干了两年,离开本行投身图书出版业,做得有声有色。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又改行转向读文学硕士,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如期拿到硕士学位后,只身下南洋,去马来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中国词史和古代音乐史。三年时间,便顺顺当当地完成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而未及博士毕业,她又离开熟悉的创业之地北京,举家移居加拿大,到完全陌生的世界里重新开始。读书、创业,一路打拼,虽历经艰辛,但都如愿以偿。
她做研究,写学术论文,也是这般利索。我原以为,像她这样“半路出家”的博士,写起考据性的论文来,多半会结结巴巴、疙疙瘩瘩,不承想,她的考据文章写来那叫一个利索爽快!全然没有一般博士论文体的生涩堆砌、拖沓冗长。在前辈学者中,能把考据文章写得清通流畅、轻快活泼的,不乏其人,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就堪为典范。但能把考据性的博士论文写得如此简洁流畅,读来让人兴味盎然的,相当罕见,至少我是在王立的论文中才头一回体会到。
初读王立此文的绪论,便觉清风扑面。博士论文的绪论,依例都有文献综述,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梳理,以交代选题的研究基础、存在的问题和自我努力的方向。一般博士论文的综述,往往是罗列成果名称和相关观点,读来冗长而乏味。可王立的综述,简明扼要,但绝不简单草率,在充分掌握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了然于心后直陈已有观点的得失,斩截痛快。前辈时贤的观点,谁是谁非,对在何处,错在哪里,直接点明,毫不含糊。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说得透切、明白。至于正文,更是如此。论文的观点是从大量的文献史料中考辨提炼而来,确切、有理据,但绝不生硬地堆砌材料,而是将史料予以巧妙处理,或全引,或摘引,或撮述,或参见,史料丰盈充实,写来却灵动简要。结论观点,让人信服。
要把考据论文写得灵动鲜活,除了对历史真相和文献资料的透切理解之外,还需要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表达能力。非科班出身的王立,何以能有如此娴熟的语言功底和技巧?原来,王立是“文艺青年”,能诗擅文,曾发表过多篇散文和诗歌、小说,翻译出版过《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和《天堂玫瑰》等。丰富的文学创作和译作的实践经验,磨砺出一副犀利明快的笔锋,因而写起论文来也是行云流水、畅达清通。
王立处事有主见,做学术研究也一样有主见,独立思考而不盲从。历史真相,必经自己深入探索而加以还原,不人云亦云。即使是前辈大师的结论,她也以科学的精神予以质疑求证,绝不随便引用敷衍。如陈寅恪、任半塘两位赫赫有名的前辈, 都将梨园分为“禁苑梨园”与“宫内梨园”,王立经过深入考察后认为其“不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王立此文中诸多新结论、新观点是否正确,自然有待学界的认同,但其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勇气和精神诚为可嘉!
王立与我有着特殊的师承渊源——她的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的董希平教授是我的硕士,她的博士生导师、马来亚大学潘碧华教授与董希平是同门,都是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门下的博士,而我曾在马来亚大学任客座教授,跟潘碧华是同事。因为这层渊源,我与王立颇为熟稔,她的行踪去就,总是第一时间让我知晓,跟我分享她成功的喜悦与奋斗的快乐。
我乐于为她写序,倒不仅仅是因为这层特殊的师承关系,而是有感于此书的特殊贡献。以前看崔令钦的《教坊记》,却不知唐代教坊究竟是怎样的情形;读白居易《琵琶行》的“名属教坊第一部”,不明白这“教坊第一部”究竟意味着什么;诵白居易《长恨歌》的“梨园弟子白发新”,也不清楚梨园与教坊是何关系、有何区别。读罢此书,这些疑问都涣然冰释。
不仅如此,唐代有关音乐机构如武德内教坊、内教坊、左右内教坊、梨园、太常法部、仗内教坊、鼓吹局教坊、宜春院、云韶院、宫廷女乐系统、内园小儿等机构的性质、职能及彼此间的关系,历来混淆不清,王立此文都进行了系统细致的梳理,基本弄清了各机构的所属关系、建置沿革、人员构成、运行机制、日常职能和表演项目,是唐代音乐史、文学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收获,将唐代音乐制度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王立是难得的学术人才,虽然暂离学界,但我期待她能时时回望学术,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继续关注和从事词学和音乐制度史的研究,收获一定更大更多。
二零一五年三月于武昌承欢堂
序二潘碧华
任半塘先生对唐代文艺学推崇备至,认为其足可以成为一门学科——“唐艺学”。任先生自己就撰有关于唐代文学艺术的著作,像《唐声诗》、《唐戏弄》等,身体力行地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为“唐艺”研究指示门径。
大致说来,王立这部《唐代教坊考》也应该属于任先生所说的“唐艺”范畴。
王立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从教坊这个机构入手,翻检大量资料来寻绎唐艺的某些发展规律,这其中有机构文献的考辨,有乐伎活动的描述,有文学发展的剖析,上述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运行于“唐艺”这个系统之内。比起单纯地讨论制度、乐伎、文学各自本身来考察文化本质,这种系统论方法的优势显而易见,获得的结论更科学、也更接近历史本来。
书稿切入角度独特,所以相关的考证虽然繁琐,却只显精密而不让人感觉啰嗦。作者扎实的功底和耐心的经营,使得书稿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对唐代乐艺系统、机构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特别考察了(武德)内教坊、教坊、梨园、仗内教坊等机构的发生、发展;对名目繁多的宫廷艺人的编制、职能、活动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明确了宫廷女乐、内园小儿等的归属。行文中书稿指出并订正了长期流传于学界的一些错误观念。这是文献学的创获,也为后来唐艺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就唐艺学意义而言,这部书稿可谓首部乐艺机构研究专著。其突出特点在:不满足于精审的文献梳理,而是在此基础上,将机构各层面的探讨、延伸对应到文艺活动诸层面。这样,整个研究就活了起来,也使文献研究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各乐艺机构的职责、功能等考辨,揭示了它们与唐代乐艺发展的关联。如对梨园、法曲、官伎、北里市井伎等进行考辨,清晰地说明了词的发生、发展、传播、表演等的主要因素和途径,这是以往治词者容易忽略的,有助于完善词史的描述。又如对教坊、散乐的考察,揭示出了通常戏曲史描述忽略之处。
书稿的视野又是开阔的,在重点描写中央的乐艺机构之外,还介绍了由此所衍生的、分布于各节度使幕府的官伎,介绍了长安北里的市井伎,并探讨了上述两种乐伎的设置、变化、管理等情况。这显示出书稿小中见大、由点及面的构思,以及从一个侧面揭示唐艺辉煌的制度原因的企图。
王立这部书稿,是以她的博士论文为主体修订而成的。她的专业基础很好,对于研究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是她的博士指导教师,论文写作期间她因为同时要处理一些事务,论文做得很辛苦。但是她精力充沛、动手能力很强,总能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最后如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了答辩。论文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好评,我个人也很满意。
现在王立的论文能够出版并广为学界所知,我感到很欣慰。
王立后来移居加拿大,我希望她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好,也祝愿她前程远大。
2015年3月10日于马来亚大学
序三董希平
盛唐气象一直是关注中国文化者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盛唐气象本身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学术界的相关成果也很丰富。然而,眼前这部《唐代教坊考》,还是让人不禁产生耳目一新的惊喜之感。
唐代诸乐艺机构是行政管理工具,但因为其管理对象的性质,于是又具备了影响艺术发展的能力;乐艺机构的管理对象——乐伎,本身既是唐代歌舞、文学等艺术的传播者,又是载体,在某些特定时间或场合,又是创作的参与者;如此,管理机构—乐伎—艺术作品,三者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影响关系。该书正是以此关系作为行文框架,细致论证诸机构的沿革、建制、运作,进而描述其所管理艺人的活动,兼及对相应艺术形式的影响。
如此缜密的分析之下,盛唐气象的辉煌似乎才有了更合理的解释,尽管话题仅限于艺术,甚至是艺术的一小部分:一代艺术的繁荣,民间影响不可或缺,中外交流功不可没,作者们的天赋更是根本,但是相关制度的影响,恐怕也不可忽视。
从制度层面入手考察文学艺术的发展并探讨其规律,前人时贤已多有创获,如《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程千帆)、《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李剑亮)、《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马自力)、《唐代铨选与文学》(王勋成)等等,都是开一时风气的作品。但该书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突出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抓住“教坊”这一核心,有条不紊地由中心而分支、由中央而地方,考察其沿革、活动,直至辨析所辖乐伎活动及诸艺术现象,高屋建瓴,视野开阔,虽线索繁杂却丝毫不乱。让人认识到,唐代艺术浪漫恢弘气质的养成,教坊制度的“顶层设计”功不可没。
该书文献功底扎实,考证严密,基于此而得出的若干结论,或可修正之前已有的看法,或可为以后探讨提供新的参考。该书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而推断出的若干结论,会对唐代文学艺术研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该书的作者王立女士,长期从事文化出版工作,对于文化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和她的爱人李永田先生,曾经有过若干学术合作。他们夫妇性格豪爽,为人厚道,是我能够畅快聊天的朋友。后来王立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我有幸忝为指导教师。在众多同门中,王立聪明能干、乐于助人,受到大家拥戴,大家有事也乐于找她帮忙,是研究生中的“大姐大”。她选择了唐代乐伎这个题目进行硕士论文的写作,博览众书,刻苦努力,论文完成以后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修改,发表在《读库》,也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硕士毕业后,王立申请到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随潘碧华女士攻读博士研究生,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的中国学研究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相当的影响,潘碧华女士也是具有很深造诣的学者,我很看好王立的学术前途。果然,现在她经过修订的硕士、博士论文《唐代教坊考》成书,书稿发来,我看到了王立的辛勤工作,也看到了她的巨大进步,并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王立现在定居加拿大,文化研究与教育一直是她感兴趣并从事的行业,如果可能,我希望她能够继续唐代教坊研究这个题目,对教坊等机构的活动产生于特定文学艺术现象和形式的影响,继续进行细化和深入研究,并进而将领域扩展到唐代其它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探讨上。
是为序。
2015年3月12日
后记
读硕士时,董老师手里的课题是关于宋词演唱,同门几人纷纷试图跟从。彼时尚未写过论文,初生牛犊,妄想先写歌伎,再写演出形式。和老师说题目,老师说,太大,你作不了。缩小到演唱的主体——歌伎。又和老师说题目,老师还是说,太大,你作不了。补了一句,先查文献再说。从宋代文献入手,看了没多久,就被纷繁的各种伎的名称冲昏头脑。溯本求源,看唐代文献。经过两个月密集查阅文献、作摘录、分类,逐渐有了头绪。再和老师说,作官伎。老师许。于是,原本想作宋代的我,留在了唐代。
这一停留,便是六年。写官伎时,顺带写了市井伎,但不敢碰教坊伎——各种教坊、还有梨园等等,太凌乱、复杂。申请博士时定研究课题,在董老师的鼓励下,选了教坊伎。重新翻阅文献。等到作完文献摘录分类后,头脑里已经不能再装任何其他事务,满脑子的拼图碎片。它们仿佛自行构建了一个小宇宙,在我的头脑中旋转不停,从我眼前转过,想抓又抓不住。急切地看各种相关研究著作,不放过任何一丝能启发思考的线索。真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相信任何一位写过博士论文的人都有同感。记得某夜梦中忽醒,对玄宗内教坊与左右教坊的关系赫然明了。就这样一点点地从文献中找到答案,将唐代宫廷、朝廷的各类乐艺机构梳理出来。大脑也仿佛被拎出来,重新摺叠后再放回去。
论文初稿二十万字。交给潘老师审阅,老师说,学校要求论文字数不能超过十万,改了样稿示我。近一年来建立起来的大厦瞬间轰然坍塌。好在地基在,砖石在,还可以重建。老师审过二稿后,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学校要交英文稿。英文第一稿还是被否定了。委托学英文的同学帮忙修改的第二稿亦未获老师首肯。老师督促一定要找英文是母语的编辑修改。恰好此时已搬家至温哥华,辗转找到编辑杰夫。杰夫和我坐在咖啡馆里一句句地改论文。他先看,如果能看明白,就直接对修辞、语法进行修改。可他往往不明白,就要解释给他听。杰夫很认真,遇到他认为逻辑性不强、不能说服他的,坚决不改,一定要我先改写。有时候一句话能讨论一个多小时。历时三个月的地毯式讨论之后,文稿又大改了几次。
外子支持我读书求学,虽然他认为这些纯属兴趣所致。他说:某一领域内全职工作五年以上便可算专门人士,您现在也算是乐伎专家了。我谨慎地指出,只能算唐代的。参加过一次宋代文学年会。组里前辈们讨论的问题我皆懵懵懂懂,等他们谈到唐代教坊时,才斗胆发言。前辈们赞扬我博学,我诚实地回答,陈述博士论文而已,其实也只懂这些。绝非谦辞。花了六年时间,仅对唐代从宫廷朝廷到地方民间的娱乐机构粗涉皮毛,得出的结论还不一定都正确。无论怎样,算是当代研究对唐代乐艺系统这个“无人地带”的微薄建设吧。
历史还原无止境,只能接近,却永难达到真相。一代代学人所做的都是盲人摸象,摸出来的结论多了,凑在一起,便离大象的本来面目近了。有时一闭眼睛,仿佛能看到唐长安的繁华热闹,歌舞不断。不免感喟,唐代真是欢娱的巅峰。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与娱乐紧密相联,娱乐得又那么有艺术性,声色犬马皆不离声。惜其后乐艺一路消散,最终连秦楼楚馆也笙箫渐歇。当责编建议给书取个普及性的名字时,遂想到“欢娱的巅峰”。以此概括唐代的乐艺盛况,不为过。
2015年仲春,二酉书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