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宿主细胞对外来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病毒感染诱导I型干扰素表达信号转导的调控是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这一领域中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该论文的研究工作中,作者通过报告基因筛选鉴定得到新型核酸受体LSM14A,为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提供了一种新的病原分子识别机制;通过Flag亲和层析和质谱鉴定,发现ISG56作为I型干扰素诱导蛋白,负反馈调节病毒感染诱导的I型干扰素表达,揭示了一种新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负反馈调节机制,为细胞抗病毒反应的精细调控提供了新的认识。
|
目錄: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天然免疫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
一、天然免疫概述
二、天然免疫的模式识别受体
第二节 抗病毒天然免疫的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
一、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概述
二、I型干扰素基因转录调控机制
三、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
四、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第三节 病毒诱导I型干扰素表达的早、晚期事件和干扰素效应因子
一、病毒诱导I型干扰素基因表达的早、晚期事件
二、干扰素诱导的效应因子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细胞系、细胞培养和细胞因子
二、病毒
三、抗体
四、表达载体
五、核酸操作及检测试剂盒
六、其他试剂
七、耗材
八、特殊仪器和设备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表达载体构建和质粒纯化
二、细胞培养和瞬时转染
三、原代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转染
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五、蛋白复合物的纯化和质谱鉴定
六、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Blot检测
七、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八、RT—PCR
九、VSV空斑实验
十、体外结合核酸实验
十一、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表达细胞系
十二、细胞核质分离和亚细胞器分离
十三、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一:新型核酸受体L,SMl4A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概述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基因库筛选
二、过量表达LSM14A激活ISRE、NF—KB和IFN—B启动子
三、下调内源性LSM14A表达抑制病毒感染诱导的I型干扰素表达
四、LSM14A参与细胞抗病毒反应
五、LSMl4A参与SeV感染早期I型干扰素的表达
六、人肠癌HCTll6细胞LSMl4A—Flag—Knock—in细胞系的构建
七、LSM14A定位于细胞质
八、LSM14A结合polyI:C和polydA:dT
九、LSM14A与RIG-I、VISA相互作用
十、LSM14A介导I型干扰素表达需要RIG—I的参与
十一、LSM14A、RIG-I、VISA与P—bodies的共定位
第三节 小结和讨论
第四章 实验结果和讨论二:ISG56负反馈调节病毒感染诱导I型干扰素表达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概述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ISG56和ISG54是MITA相互作用蛋白
二、过量表达ISG56抑制病毒诱导的ISRE和IFN—B的激活
三、内源性IS356的表达下调促进病毒感染诱导的IFN—B激活
四、ISG56负调控细胞抗病毒反应
五、ISG56阻断MITA-VISA和MITA—TBK1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
內容試閱:
|
四年的本科和五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我人生中最青春、最重要的九年时光都留在了武汉大学这座美丽的校园里。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经历了成长与历练,获得了友情,还拥有许多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收获与感受,这些我都将受益终身。对此,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舒红兵教授。能够师从舒老师,进入ShuLab这个大家庭,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舒老师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对科研工作的极大热情,无时不感染着我,是我前进途中的航标灯。五年来,舒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及敏锐的洞察力一直对我尽心指导,严格要求,教我如何做好科研工作;同时,舒老师也是一位智者,教会我为人处世的道理;此外,生活中舒老师平易近人,给予我很多关怀和帮助。衷心地感谢舒老师对我所有的指导、关怀和帮助,我将铭记于心。
感谢实验室的刘昱副教授、王延轶副教授、吴叔文老师、刘志刚老师在实验工作和生活上对我的指导、关心和帮助;感谢王延轶副教授在我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郭林教授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杨福全研究员、薛鹏老师在质谱方面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郭德银教授提供重要实验材料以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张晓东教授在体细胞敲除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他们无私的关怀、宝贵的意见和大力的支持,帮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并极大推动了研究工作的进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