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內容簡介: |
《经济管理学术新视角丛书·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源型区域经济效应:基于山西的检验》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开放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的影响。首先,有关FDI对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研究是以产业链作为切入点,通过市场细分将竞争机制引入广义产业链的构建中,探求吸引FDI对东道国主导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煤炭产业链的升级。明确外资流入对其煤炭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检验吸引FDI对山西煤炭产业链升级的影响效果。其次,从不同层面分阶段剖析资源型区域FDI溢出效应与自主创新的互动关系。进而在重新界定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区域的基础上对其FDI溢出效应、吸收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最后,以山西作为资源型区域典型代表,考察其FDl溢出效应与区域自主创新的互动程度,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循环递推的良性互动关系。
|
關於作者: |
肖黎明,1972年7月生,山西省吉县人,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上,副教授。现为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山西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及农村经济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些年来在《经济与管理研究》、《上海经济研究》、《财经科学》、《江西社会科学》及《河南社会科学》等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奖4项。
|
目錄:
|
绪论
上篇 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源型区域产业升级一基于山西广义煤炭产业链的视角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2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
2.1 外资流入促进产业升级的一般性分析
2.2 外资流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3 理论模型应用于煤炭产业的修正和细化
3.1 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3.2 主导产业升级视角的广义煤炭产业链的构建
3.3理论模型下山西煤炭产业链的动态竞争机制分析
3.4 FDI促进山西广义煤炭产业链升级的作用机理
4 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
4.1 理论假设
4.2 模型设定
5 实证检验
5.1 回归估计
5.2 结果分析
5.3 案例研究
5.4 一个简单讨论
6 宏观视角的对策与建议
6.1 继续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既定策略,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
6.2 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促进山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6.3 基于国际国内新形势,实施引进外资促进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战略调整
6.4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环境,以区位优势引导FDI促进山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6.5 有选择性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以此实现山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下篇 FDI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以资源型区域山西为例
8 导论
8.1 研究背景
8.2 研究目的和意义
8.3 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
8.4 创新点和不足
9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9.1 FDI技术溢出效应
9.2 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
9.3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技术进步、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
9.4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山西自主创新的相关研究
9.5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东道国地区自主创新的互动机制
10 山西省FDI与自主创新的发展及现状
10.1 山西省FDI的发展及现状
10.2 山西省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11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区域自主创新的理论框架
11.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11.2 区域自主创新的实现条件
11.3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区域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12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山西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检验
12.1 山西与东部地区FDI技术溢出效应和区域吸收能力的比较
12.2 FDI技术溢出效应与山西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13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13.1 主要结论
13.2 政策启示
13.3 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经济管理学术新视角丛书·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源型区域经济效应:基于山西的检验》:
3 理论模型应用于煤炭产业的修正和细化
3.1山西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3.1.1现状分析从地理分布上看,山西省属于中国中部地区,自古以来就处于连接中国东西部的关键位置,从明清时期开始,山西商人就利用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从而逐渐与中国东部、南部以及西部地区形成已达规模且各具特色的贸易圈,一度成为盐商、茶商和票号的主要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基于区域特殊的资源桌赋优势,山西选择了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诚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因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的地区通常都将相关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作为区域支柱或主导产业,而资源禀赋较低的地区在区域社会分工中通常会选择资源依赖度较低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作为区域产业体系的基础。
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曾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以后,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经济选择了经济发展的非均衡路径,由此也导致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由平衡增长的发展模式向非平衡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反映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就是侧重于实施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将发展重点置于东南沿海地区。
然而,山西的经济发展却陷入某种“怪圈”或“诅咒”,曾经因煤而兴,却最终因煤而衰,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没有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反而成为山西经济发展的“掣肘”,长期以来对于以煤炭为主的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区域经济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与创新的动力。
3.1.2 原因分析(1)中西部地区无法复制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已经开始由结构趋同向结构异化转变,整体上呈现出自东向西的梯度分布状态。与此相对应,国家也适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基于这种现实状况,学术界也形成了各种不同观点,有代表意义的如“梯度推移战略”、“反梯度推移战略”、“东部决战战略”、“西部跃进战略”、“增长极战略”等。总而言之,这些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实施其实正是为了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从整个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出发,顺利推进相关产业由东部向西部的梯度转移,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全局性转移就成为目前需要认真考虑且积极稳妥付诸实施的-个重大战略决策。但是,对于山西来说,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区域的特定禀赋以及发展状况的差异,完全照搬和复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具有可行性,即便可能,也会存在很多困难与障碍,原因在于:
首先,受到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随着中央对地方放权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各省市之间基于政治因素的晋升零和博弈行为,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力度(周黎安,2004)。比如,虽然环渤海经济圈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从而使得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发展轴,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及内蒙古中东部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已日渐成形。但是山西要能够真正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实现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而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却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因为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的城市群而言,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缺乏一个统一的市场,且该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大、民营经济发育缓慢,要素流动及经济活力都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并且区域内缺乏成熟的供应商和物流网络,再加之环渤海经济区内各地发展差距较大,这些又进一步引发了环渤海经济区在经济发展及引进外资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