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HK$
49.5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HK$
52.8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HK$
108.9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HK$
97.9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HK$
437.8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21.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HK$
75.9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中国经济未尽的改革”意义在于,未来几十年中国必然会面临的经济改革,本书多位作者正是从中国经济尚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翔实的数据和科学的论证方法,是读者研究相关问题必备的参阅资料,同时也是读者提高对中国经济见识的科学性的必读书目。
|
內容簡介: |
《中国经济未尽的改革》汇集了复旦大学等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中国政治体系转变进程、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负担能力、行业差距等,从理论高度分析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政策和现实状况,深入浅出,论据充足。该书原本由各位作者用英文写成,英文原版已于2013年7月由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出版。
|
關於作者: |
张军 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香港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他是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发展、产权和制度变化、生产率度量、中国结构改革和经济增长等研究领域的主要学者之一。曾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评论》《亚洲经济学期刊》《亚太经济期刊》《中国经济和商业研究期刊》《东亚评论》发表文章,并撰写或编辑书籍《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麦吉尔-皇后大学出版社,2008)和《中国企业转型》(圣智学习出版公司,2009)。
|
目錄:
|
第一章 转型期国有企业如何突围
第二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
第三章 如何走好城镇化之路:制度“大推进”
第四章 农业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减少农村贫困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农民的贫困现象: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第六章 不同行业间的收入不平等现象:如何缩小差距
第七章 中国医疗体制转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第八章 中国如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收入分配效应
第九章 中国城市居民面临的住房困境
第十章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和区域间均衡发展:新改革议程
第十一章 中国贸易政策的成与败及未来模式
第十二章 节能减排:2009—2049年中国新型发展战略
第十三章 中国经济奇迹的社会基础:论关系型合约的收益与成本
第十四章 中国未来政治改革路径:产权解释
|
內容試閱:
|
中国经济奇迹的社会基础:论关系型合约的收益与成本
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背后的社会制度基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市场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而中国基于关系的社会结构和互联性的制度安排,在转型初期恰能起到弥补市场缺失和正式制度缺位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继续维持基于关系的社会治理模式的成本将越来越高,如有可能催生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不利于统一、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以及加剧收入差距等因素的出现。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转型将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市场力量足够强,从而冲突了社会关系的羁绊,走上了健康的市场化道路;另外一种可能是,市场化的力量被更强大的社会关系所“俘虏”,走上了权贵市场化的道路。拉丁美洲地区等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中国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可能避免第二种市场化道路,而尽可能走上第一种市场化道路。
从1978年算起,中国的经济改革和转型已经走过三十年。三十年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那么,传统中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阶段性特征的基于关系的社会结构,对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经济转型又反过来对这种社会结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到未来的经济转型,都构成一组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正要讨论中国经济迈向市场化转型的社会基础,并回答以上问题。实际上,如果要完整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于其社会结构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将难以理解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制度悖论”:中国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产权保护体系,也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 ,为什么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中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换言之,我们需要探查这背后的替代机制,尤其是,如果视市场交易为一个合约实施的过程,那么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迈向市场化的转型过程中合约实施机制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这样的合约形式对经济组织、进而对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又将有什么样的含义?这些理论问题都亟待回答。
在本文中,我们将论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市场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中国过去30年经济的转型中,由于市场的缺失和不完善,基于关系的社会结构和互联性制度安排作为非正式制度,起到了弥补市场缺失和正式制度缺位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由关系型社会维系的治理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例如:关系型交易的范围比较小,从而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容易将社会分割成“圈内人”和“圈外人”,从而人为地加剧不平等。更重要的是,如果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力或者经济权力结合在一起,则会放大收入差距效应,造成资源误配置和社会不公。因而在此意义上,在前期的转型中,由于市场制度和正式制度的不健全,关系型交易起到了一种有效的弥补和替代作用,构成了中国经济转型取得阶段成功背后的社会基础;但是,又鉴于持续基于关系的交易很有可能会扭曲新生的市场机制,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也面临着潜在的危机。
除以上提及的不利于规模经济和有可能加剧不平等之外,在未来的市场体系建设和制度转型过程中,关系型社会结构对民主与法治的建设也将构成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市场发育和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交易范围越来越大,能够产生一种消解关系型社会的力量,那么,民主和法治建设将可能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如果市场发育嵌入在社会关系中,民主和法治的建设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所以,中国正在进行的继续迈向市场化的转型就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市场的力量足够强,冲突了社会关系的羁绊,从而走上了健康的市场化道路;另外一种可能是,市场化的力量被更强大的社会关系所“俘虏”,从而走上了权贵市场化的道路。拉丁美洲地区等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可能避免第二种市场化道路,而努力走上第一种市场化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