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HK$
89.4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HK$
65.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HK$
188.2
《
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
》
售價:HK$
188.2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103.0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HK$
66.1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
摄影构图法则: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1."火凤凰"是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策划的一系列人文批评丛书,在90年代的文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2.陈思和教授主编,并沿用最初的巴金先生的题词和任意先生设计的徽标。
3.作者都是年轻的具有一定实力和潜力的批评学者。
无论是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家王小波还是曝光率极高的郭敬明、韩寒,无论是热门剧作《步步惊心》还是热炒大片《白鹿原》《小时代》,无论是令人爱令人怨的春节晚会还是80后创作的现状,作者都深刻精准的切中了要害,独到的见解令人茅塞顿开。 --编辑
|
內容簡介: |
该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对于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的论述与批评,尤其以对于韩寒、郭敬明代表的“80后写作”、春节晚会、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主流叙述为主,以缜密而不乏历史洞察力的的细读,将学院派的理论化研究与当下青年的生活实感相结合,通过文学与文化现象讨论青年一代的困境与突围,最终与真实的自我相遇。
|
關於作者: |
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现代中文学刊》责任编辑、"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评委、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从事80年代以来文学、"80后"文学、视觉与网络文化等领域研究,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度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2011年度优秀论文奖,2011年度当选为上海"晨光学者",入选上海市高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
目錄:
|
辑一 幻城突围 001
革命时期的虚无:王小波论 003
个体化与共同体危机
--以"80后"作家上海想象为中心 034
"大时代"的文学现状
--怀念巴尔扎克 056
郭敬明的"幻城"与"宿命" 060
郭敬明:历史的孤儿,物质的病人 066
安妮宝贝:大时代的局外人 069
"女性向"文化:《步步惊心》与穿越小说 075
《风起陇西》:"一曲忠诚的赞歌" 080
《量子江湖》:后新武侠的诞生 085
源自虚无:评《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 092
江湖的秩序
--《神雕侠侣》阅读笔记 098
辑二 文学立场 103
类型文学与现代生活 105
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 110
新世纪底层文学:当文学重返历史 114
文学批评如何回应当下生活 123
面对时代发言的文学批评 126
辑三 中国光影 129
当哈姆雷特遭遇章子怡
--解析《夜宴》 131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
--从《夜宴》到《满城尽带黄金甲》 138
《白鹿原》:牌坊、麦地与乡愁 142
革命中国 戏梦人生
--李安的《色戒》与张爱玲的《色戒》 147
《北京遇上西雅图》:当中国遇上美国 152
苍老的青春 157
《小时代》:"女王加冕" 160
辑四 盛世神话 163
2006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165
2007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171
2008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176
2009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182
2010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188
2011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201
2012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211
2013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细读 216
辑五 "中国梦"三人谈 219
"80后"写作与"中国梦" 221
后记 243
|
內容試閱:
|
郭敬明的"幻城"与"宿命"
一
讨论郭敬明,一般谈到的是他的《小时代》系列,《幻城》等魔幻题材相对较少,有所分析的也往往流于印象式的描述。毕竟,和《小时代》系列的"现实"题材相比,《幻城》《爵迹》等魔幻题材,对于批评家的阅读障碍更大,原来的语词、语法与分析的范式,面对这类作品不得其门而入。
如果说,穿透《小时代》这类现实题材,是要将"上海"还原为"幻城",破却"小时代"的幻觉,重现"大时代"的真相;那么,穿透《幻城》这类魔幻题材,是要将"幻城"还原为"上海",破却"幻城"的幻觉,重现上海所代表的真切历史处境(尤其是1990年代至今这个"漫长的1990年代"的真切历史处境)。概括地说,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走完这个循环,方有可能真实地理解郭敬明,以及更重要的,理解郭敬明所代表的庞大青年群体。抽象地说,只有在本质的层面上讨论郭敬明,在潜意识的层面上讨论郭敬明,而不是在表象的层面上、意识的层面上讨论,才是一种有效的讨论。以往的讨论,比如修辞上的文字是否华丽、有无病句、法律上的作品是否抄袭,都无法真正地解析郭敬明、穿透郭敬明。作为打引号的"郭敬明",既是1990年代的当代史,又是1990年代的潜意识,而且他还证明了,历史与潜意识果然就是一回事,他称其为"宿命"。郭敬明的"魔力",就在这里。
且重温《幻城》,该书于2003年1月底上市,一经出版就获得大量好评,所谓文字绮丽华美,故事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大幻想"和感动人心的力量,销量十分惊人(2003至今,在文学出版市场上,可以说是"郭敬明时代",唯一可能抗衡的是韩寒),郭敬明借此成为当下最畅销的作家。
与此同时,网络上却掀起了另一股"抄袭"风波,认为《幻城》涉嫌严重抄袭日本漫画团体CLAMP成名作《圣传》,继而引起了郭敬明粉丝群与批评者之间长达数年的争论,这一场战争还在进行之中。
在笔者看来,《幻城》一书在世界观设定、剧情、人物、对白、主题、风格等各方面和CLAMP"命运三部曲"--包括《圣传》(1989-1996)、《东京巴比伦》(1990-1993)和《x战记》(1992-2002)三部作品--的确存在大量相似之处。换而言之,《幻城》其实更接近于"同人小说"的定义(同人小说,指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不过,讨论是否"抄袭",从来不是文学批评的首要目的,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幻城》与"命运三部曲"的同与不同,这种差异性是怎么出现的?仅仅是无意识的改写,还是暴露出深层次的历史的症结?这一切的关键点,就在于无论《幻城》还是"命运三部曲"的核心主题"宿命"--怎样的"漫长的1990年代",让郭敬明传达出了如此"中国特色"的、被判定为"无法改变"的宿命?这个"宿命",冥冥般控制一切的"宿命",到底是什么?
二
回到作品,无论是否可以被称为"抄袭",《幻城》模仿了CLAMP"命运三部曲"的重要主题"宿命悲剧论",这一主题在《x战记》和《圣传》中较为突出。比如,《x战记》中,展开了一场赌上地球与人类未来的决战--这结果,将由一个名为神威的少年所决定。神威可以是"代行神之威严者"或"猎取神之威严者"。如果少年选择了前者,就会与"天之龙"合作,为保护人类世界而与"地之龙"决斗;如果选择了后者,就会与"地之龙"合作,破坏现有的世界,创造一个没有被人类污染过的地球。神威本来不屑于这场"可笑"的争斗,但是为了保护亲如手足的邻居封真和小鸟,他最终选择了成为"代行神之威严者"。然而,在他做出决策的一刹那,封真成了"地之龙",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妹妹小鸟。继而,"神威和封真是双生子"的宿命得以揭示:神威无论成为哪一方,封真就会自动转变为对方。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天之龙神威陷入了重重危机。
"命运三部曲"的"宿命悲剧论"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1. 作品初始对宿命主题的确立。在《x战记》中是"天之龙"和"地之龙"的斗争及占星师对于未来悲剧的预测--人类的未来不可改变,封真和神威成为仇敌,"地之龙"将获得胜利,地球最终会走向毁灭。在《圣传》中,这一"宿命"显得更为复杂--虽然有"六星"宿命的预言,但是如何解释这个预言,却贯穿故事的始终。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圣传》剧情在最后高潮部分突然出现逆转。
2. 宿命中没有绝对的"正",也没有绝对的"恶"--面对被"严重污染"的人类社会,是保护已有的文明成果,还是用暴力革命彻底改革?阿修罗和帝释天,究竟谁是"正"谁是"恶"?这些没有标准答案。
3. "人"与"宿命"的抵抗。这是古希腊英雄式的抵抗,但与之不同的是,在以CLAMP为代表的一系列动漫作品中,"抵抗"的力量不是英雄本身的力量与意志,而更加强调一种羁绊--即"约定"和"情感"的力量。与之结合的,正是之前所述的作品人物中常具备的"至纯粹之爱"。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由CLAMP所开创的一种少女漫画的突出模式。
郭敬明的《幻城》中的"宿命悲剧论",有相似的一面,但是又有所不同。在有关"宿命"的确立上,《幻城》开篇有这样一个预言:"卡索,我年轻的王,红莲即将绽放,双星终会汇聚,命运的转轮已经开始,请您耐心等待……"读完全书会发现,这是一个"徒有其表"的预言,且不说这个预言涉嫌明显的模仿(《圣传》中九曜的占星 :"六星陨落,其为背天之暗星……汝所孕育之红莲火焰,将烧尽一切邪恶"),该预言的指向非常模糊,在小说开头匆匆出现后再无下文,并不像在《圣传》中贯穿整个故事。"红莲即将绽放",如果指的是樱空释即将开始他一系列计划的话,那么"双星"又是什么?是指兄弟两人最后的见面?最重要的是,小说中真正的宿命,其实是来自于"渊祭"对于众人命运的操纵,这个"预言"不是形而上层面的,是有现实对应的。
且举一例,小说的核心情节,卡索和樱空释的"宿命"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小说试图通过上一世"囚徒"与"霰雪鸟"的故事,将樱空释的死解释为轮回般的"宿命"。然而,现实是,樱空释的死不是"宿命",而是卡索一手造成的。作者所谓的"宿命",实际上只是"渊祭"的一个游戏,这一悲剧只来自"渊祭"的操纵而已。
三
《幻城》中的渊祭就是"宿命",可以随意地决定他人的人生,而这个"宿命"是"恶"的,他恶意地伤害了诸多人的命运。也就是说,在《幻城》中,宿命不是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东西,而是可以经由一个"上帝"来随意操纵的。而"上帝"本身仿佛是自然存在的。
在这种逻辑之下,什么事情都可以随意发生,只要上帝挥一挥法力无穷的诞星杖,人类存在的意义就被全然抹去。CLAMP的作品决然不同。他的宿命也是"恶"的,但是这个宿命只是一个已占卜的结果,绝不存在所谓"上帝"。CLAMP所要叙述的,就是人类的情感战胜命定"恶"之宿命的故事。
显而易见,郭敬明利用了"宿命"这一概念,成全了"永远是孩子"的幻觉--"我"永远是无辜的,是"宿命"在玩弄"我"。"我"又有什么错呢?上天可以随便改变我的命运。在如此命运之下,我只能做一个"忧伤的孩子"了。
这一逻辑在《幻城》中有充分的体现,正是基于这种情感逻辑,卡索才会永远是一个忧伤的、寂寥的王,所爱的人都走了。造成悲剧的原因在哪里?是"宿命"--他似乎成了一个"生而注定孤独的王"。但有意味的是,现实显然不是这样,他所面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我们"和"宿命",在CLAMP的"宿命悲剧论"中是平等的地位:没有"宿命",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消失了(没有宿命,阿修罗又何以存在?没有宿命,"天之龙"和"地之龙"又何以存在?),"我们"就是为了抵抗"宿命"而生的。在强调"宿命"的同时,更加强调的就是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反抗。在这一观念下,"宿命悲剧论"已经不再是纯粹悲剧,而是生命的"必须",是生命的"意义"。
然而,郭敬明却悄然地把"宿命"置于"我们"之上。悲剧被无限放大,抵抗被无限缩小,人最终成为"宿命"的玩物。这是郭敬明式的对于"宿命"的理解:他的"宿命"是一个酝酿"悲伤"的源泉,无关抵抗,仅供忧伤。
在小说的最后,卡索感到了生命的无望,选择了自杀。这或许就是郭敬明无意识地给予我们的答案。而"自杀"也正是对于CLAMP"宿命悲剧论"最大意义上的反写。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青年一代(又何止青年一代!)的历史能动性丧失殆尽,我们生活的"幻城",真的不可改变吗?我们面对的"宿命",真的亘古常在吗?悲伤逆流成河,这忧伤却如此乏力。
不可否认,郭敬明的"幻城",击中了一代人的潜意识(舍此无法解释他惊人的畅销),将不可讲述的现实以魔幻的方式呈现,这是一种"野草"式的象征性写作,但是郭敬明的"野草"式写作,是为了熄灭地火。从现实到魔幻,从魔幻到现实,郭敬明的所有作品,从时间上营造"小时代",从空间上营造"幻城"--这座新的铁屋子,或者说来自"野草时代"的铁屋子的变形,却不见了"呐喊"。这是一种非魔幻非现实又魔幻又现实的"郭敬明主义"。
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
--从《夜宴》到《满城尽带黄金甲》
压抑的情欲、母子的畸恋、宫廷的阴谋、吃人的晚宴……《满城尽带黄金甲》再次讲述了一个"《夜宴》式"的故事。这或许是两部中国式大片兄弟情谊的写照,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在当下的语境中,以最大限度赢得大众市场(海外国内)为目的的"大片",为什么选择了如此相似的故事模式?其间的"同"与"不同",折射出怎么的文化心理,迎合着怎样的权力逻辑?
讲述"东方奇观"的奢华与沉迷,追求画面的所谓"美学效果","宫廷晚宴"这一场景,恐怕是最合适的故事情境。不是艺术电影,恰恰是这一类"大片",骨子里对观众有深深的轻蔑。在读图时代里,观众被假定成有钱的蠢人,似乎是一群只能识别图片的"乌合之众";电影叙事,仅仅成为连缀一幕幕"奇观"的线索。故而,"大片"不耐烦打磨一个精致的故事,而是选择了最方便的"改编"--一个选择了"西方正典"的核心《哈姆雷特》,另一个选择了现代汉语话剧的典范《雷雨》。一方面,两部名著的情节妇孺皆知,影片不必过多地交代,观众也会很容易理解眼前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两部作品包含着强烈的戏剧性,家庭内部的阴谋与巨变、亲缘关系的错综复杂等等,与《尤利西斯》《城堡》等孤独而沉默的作品相比,更容易被纳入大片生产机制之列。
饶有意味的是,为了最大份额的市场,大片永远不会挑战既有的文化心理。在"海外国内"双重目光的约束下,《夜宴》与《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一个故事原型--母子之间不伦的情欲。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年轻的继母与忧郁的长子的孽恋(为此甚至大幅修改了《哈姆雷特》,把王后从"亲母"修改成"继母")。在海外市场有巨大号召力的两代影后--章子怡与巩俐,分别饰演两位王后。有趣的是,王子的角色,不论是吴彦祖还是刘烨,在影片里都是忧郁而缺乏担当的。借用精神分析批评的概念,两位王子都面临着"阉割的焦虑",专制的父一代压抑着软弱的子一代。在《夜宴》里,王子无鸾远走江南,寄托于茫然的《越人歌》中。只有当亲身父亲这个第一次夺去"婉儿"的男子死讯降临时,他才恢复了勇气回到宫廷。而此时,"婉儿"已经第二次被夺走,像一道灰色的影子,"叔叔"成了"父亲"。无鸾的复仇故而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爱欲与政治。而且爱欲需要用政治的方式表达--"替父报仇",向僭越者讨回王权秩序的正义。我们感受不到一个福丁布拉斯式的王子形象,或许正在于复仇的内驱力是复杂的,包含着自我抵牾与瓦解--先王,既是复仇的对象,也要为其复仇。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王子更加虚弱不堪了,与母后三年的苟合,让他完全丧失了任何伦理上的支撑。王的回宫,必然导致他的出走。有趣的是,在张艺谋的设计里,洞察一切的王反而原谅了他。一个硬邦邦的男权逻辑是"她"先勾引的你。女性被指认成不洁的"他者",是祸乱的根源,故而是需要不断用"药"来矫治的,哪怕这种"矫治"对女性而言意味着"死亡"。
对女性而言,毫无疑问,不论是专制的父一代,或是软弱的子一代,都不是一个理想的征服者。欲望的匮乏与不休的煎熬,使得骨子里歇斯底里的王后,导演了晚宴上的杀戮。"爱"的欲望转化成"死"的欲望,鲜血涂染着开满鲜花的宫廷,周遭的男人纷纷死去,最后则是王后的自我毁灭。两部电影根本谈不上"悲剧",但却都不是大团圆的结局。或可戏谑地说,两部电影无非讲了以下的故事:在混乱的东方宫廷,围绕着一个女人,两代男人先后失败;缺乏强有力的征服者,美丽的东方因之最终毁灭。在后冷战的全球化语境里,两位所谓的第三世界杰出导演,不约而同地讲述了一个殖民主义的寓言。
当然,《满城尽带黄金甲》与《夜宴》的区别在于,在一个近似的"母子"关系中,包含着非常不同的"父子"关系。从这一角度细读两部电影,或可深化我们对交错的权力逻辑的理解。对"父子"而言,"弑父噬子"构成了紧张的对立关系,也推动着情节不断伸延。在《夜宴》中,故事是以父王驾崩开始的,王子回宫所面对的,是一个"伪父亲",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依靠阴谋上台的"伪君王"。身份的"尴尬",注定这一父亲有别于 "父王"同构的"神武"形象。果然,葛优饰演的这一角色始终被情欲所纠缠,最后在控制了局面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自杀身亡。然而,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父子"的形象发生了颇堪玩味的变化。周润发所饰演的父亲,是一个强调"规矩不能乱"的威严君王。他与周杰伦所饰演的二王子第一次相遇,就是父子间一场喻意明显的"比剑"。获胜的国王享受着"父王神武"的颂赞,不无警告地说:"天地万物,朕赐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有趣的是,子一代的反抗,并不指涉"王位""天下"等宏大之物,不再关乎平等、理想、新世界之类的革命诉求,而仅仅是无法接受对"母亲"的暴虐。恰如周杰伦的成名曲之一《爸,我回来了》唱的那样,"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我说的话你甘会听?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难道你手不会痛吗?"我们的王子似乎对政治免疫,上万菊花战士人头落地,仅仅是为了弥合一个问题家庭。而这一切,被近乎讽刺地整合进那句著名的诗里--"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知道是否还有观众记得,这句诗在原初的语境里,往往被比拟成一位期待"冲天香阵透长安"的农民领袖,对革命前景的乐观展望。而这一指涉革命场景的句子,在影片中被完全审美化了,饥荒、革命、剥削阶级的战栗,壮烈的战斗与死亡……这一切被精心地遮蔽于"历史"之外。所谓黄金甲,无非是金黄色的甲胄上,绣着一朵小资产阶级情调的菊花。有论者指出,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这么去写一位"父亲"?我更想问的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开始这么去写一位"儿子"?当反抗丧失了再造新世界的坚定信念,革命必然沦为一场可笑的美学表演。所谓的"80后",享受着"我的地盘听我的"的可疑的"个性"与"自由"时,是否身陷更隐秘的历史的宰制之中?然而,并不能简单地说张艺谋背叛了当年的艺术立场,沦为歌颂权威的御用导演。尽管张艺谋的近作里确实有一股腐烂的帝王气,但是当帝王与叛徒分享着"父子"关系时,问题变得复杂:处死叛徒的同时,也断送了江山的继承者。重阳节的子夜,带来的不是"亦于长久"的家宴,而是三个王子先后死去,菊花台上空空荡荡。影片最后,阉人们洗刷着叛徒的鲜血,在孤独的老国王面前,表演着"仁义礼智信"的大合唱。狡猾的讽刺?真心的颂赞?抑或仅仅是虚无的表演?或如影片开始处提示我们的,"公元928年 唐末 五代十国"。一个英明威武的王朝,已然步入帝国的黄昏,不安的乱世即将降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