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疯狂树屋第4辑104层上下全2册 漫画桥梁书The Treehouse中英文双语版
》
售價:HK$
109.8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
万千心理·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实例
》
售價:HK$
132.2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HK$
67.0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
财富、战争与智慧——二战股市风云录
》
售價:HK$
132.2
《
纳特·特纳的自白
》
售價:HK$
84.0
|
內容簡介: |
与全面阐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的、意义、内容和程序等内容的通常做法不同,本书主要立足于规划编制,均是在探讨规划编制方法的改进策略。本书首先针对城市绿地的功能与空间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并以之为基础,建构包含点、线、面等多元化要素在内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框架,然后针对要素组织框架中的要素类型,提出了包含城市绿地等级划分体系、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和等级规划管制措施体系等在内的等级控制体系,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新的思路。
本书适合于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以及高校师生参考或阅读。
|
目錄:
|
总序
前言
0 绪论
0.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概述
0.2 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需强调要素功能与空间属性的原因
0.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度发展的需求
0.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深度发展的需求
0.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0.3.1 绿地
0.3.2 城市绿地
0.3.3 城市绿地系统
1 规划编制中城市绿地的功能属性
1.1 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属性及其作用特征
1.1.1 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
1.1.2 城市绿地的主导功能与非主导功能
1.2 我国的城市绿地功能分类
1.2.1 《绿标》应用综述
1.2.2 对现行《绿标》特点的进一步思考
1.3 城市绿地类型及其主导功能属性梳理与整合
1.3.1 公园绿地主导功能属性
1.3.2 防护绿地主导功能属性
1.3.3 广场用地主导功能属性
1.3.4 附属绿地主导功能属性
1.3.5 其他绿地主导功能属性
1.4 城市绿地主导功能属性类型整合
2 规划编制中城市绿地的空间属性
2.1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机制
2.1.1 城市建设用地范畴下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机制概述
2.1.2 非建设用地范畴下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机制概述
2.1.3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导向
2.1.4 规划编制中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的空间结构模式和空间要素
2.2.1 相关规划理论中的要素组合模式
2.2.2 规划实践中的空间结构模式
2.2.3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要素在整体空间结构中的责任分工
2.3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空间要素类型及其对应的用地载体
2.3.1 点状要素及其对应的用地载体
2.3.2 线状要素及其对应的用地载体
2.3.3 面状要素及其对应的用地载体
2.4 空间要素体系建构及其用地载体整合
3 基于功能与空间属性细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框架
3.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框架建构的基本导向
3.1.1 功能属性导向
3.1.2 空间属性导向
3.1.3 规划衔接导向
3.1.4 操作实用导向
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框架建构
3.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框架建构的途径
3.2.2 以要素功能特征为标准的子系统划分
3.2.3 以要素空间特征为标准的子系统划分
3.2.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框架建构
3.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框架应用特点
3.3.1 要素用地载体梳理
3.3.2 要素用地指标统计
3.3.3 与城市绿地分类的关系
3.3.4 对于城市用地分类的承接
4 基于功能和空间属性细分的城市绿地系统等级控制体系
4.1 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问题及实证分析
4.1.1 问题概述
4.1.2 实证分析
4.2 城市绿地系统等级控制体系
4.2.1 城市绿地系统的"等级"概念
4.2.2 城市绿地系统等级控制体系的建构价值
4.2.3 城市绿地系统等级控制体系建构的相关理论依据
4.3 城市绿地系统等级控制体系的组成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等级划分框架建构
5.1 城市绿地系统各类要素的功能服务级别特征
5.1.1 点状要素功能服务级别特征
5.1.2 线状要素功能服务级别特征
5.1.3 面状要素功能服务级别特征
5.1.4 规划要素功能服务级别特征整合
5.2 点状要素等级划分框架建构
5.2.1 休闲游憩绿地等级划分
5.2.2 日常防护绿地等级划分
5.2.3 景观形象绿地等级划分
5.2.4 保护培育绿地等级划分
5.3 线状要素等级划分框架建构
5.3.1 休闲游憩绿廊等级划分
5.3.2 日常防护绿廊等级划分
5.3.3 景观形象绿廊等级划分
5.3.4 保护培育绿廊等级划分
5.4 面状要素等级划分框架建构
5.4.1 休闲游憩绿区等级划分
5.4.2 日常防护绿区等级划分
5.4.3 景观形象绿区等级划分
5.4.4 保护培育绿区等级划分
5.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等级划分框架建构与整合
6 城市建设用地范畴下规划要素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框架建构
6.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等级控制指标体系综述
6.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指标特征梳理
6.1.2 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作用特征
6.1.3 城市绿地系统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建构途径
6.2 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空间形态级别特征
6.2.1 城市绿地系统要素个体规模级别特征
6.2.2 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空间布局级别特征
6.2.3 城中绿地总体规模级别特征
6.3 城市绿地系统要素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框架建构
6.3.1 等级个体规模控制指标框架建构
6.3.2 等级布局引导控制指标框架建构
6.3.3 等级总体规模控制指标框架建构
6.3.4 要素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框架建构
6.4 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整合途径与推导要点
6.4.1 基于规划编制的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整合与应用途径综述
6.4.2 基于规划编制的等级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整合基础
6.4.3 基于规划编制的等级规划控制指标值推导分析要点
6.4.4 基于规划编制的等级规划控制指标整合与推导方法辨析--以休闲游憩绿地为例
7 非建设用地范畴下的规划要素等级规划管制体系框架建构
7.1 等级规划管制体系综述
7.1.1 规划管制手段类型梳理
7.1.2 等级规划管制体系作用特征
7.1.3 等级规划管制体系建构途径
7.2 等级规划管制需求
7.2.1 城周绿地等级管制需求
7.2.2 城周绿廊等级管制需求
7.2.3 城周绿区等级管制需求
7.3 等级规划管制需求整合与管制体系框架建构
7.3.1 等级规划管制需求整合
7.3.2 基于规划编制的等级管制体系框架建构与应用综述
附录
附录a 案例"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10-2020)"概述
附录b 国外不同侧重的绿地分类方式
附录c 我国防护绿地现行宽度控制指标数据
附录d 部分城市综合公园规划和使用现状分析以及服务容量调查资料
附录e 各种类型城市广场特征调研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
內容試閱:
|
前言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翡翠项链”,从早期伦敦的“绿带环”到当前风靡世界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发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是人类在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居环境优化及城市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的探索过程。随着当前资源、气候与环境问题的加剧,各国纷纷开始对城市当中的环境保护、空间整合和功能优化等问题展开反思,鉴于城市绿地系统及其相关规划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引导城市结构优化和空间整合方面的巨大功效,其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开始愈发受到重视。
在中国,城市造园实践虽然开展得很早,但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起步则相对较晚。1868年,中国第一个现代城市公园“上海公共花园”(PublicPark)在上海外滩建成运营,标志着中国拉开了现代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序幕。在1949年后,我国的城市绿化建设工作先后在“大地园林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大环境绿化”以及“生态园林绿化”等思想指导下,得以长足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在我国的规划体系中逐渐成形,并最先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进行编制。而随着国家园林城市评选和创建工作得以广泛开展,很多城市纷纷开始专门组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2年相继颁布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这两个文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步入到规范化的发展进程,并且至今仍在规划编制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对城乡统筹、碳汇减排、集约用地、生态安全等可持续性问题的愈发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高的挑战,诸如功能配置细分化、空间结构复杂化、规划要素多元化、用地节约集约化、城乡统筹一体化等议题开始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受到普遍关注,也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的布局理论、规划技术、评价方法等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且涌现出了大量相关成果。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方法长期未能得以及时调整和有针对性的改善,直接造成了规划编制中前沿的规划理论时常仅仅流于形式或目标层面,而难以与我国的规划机制进行有效整合,并用以指导实践操作,并得以最终落实。另一方面,在当前城市发展进程中,随着一系列新的规划挑战与议题的出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主体任务也面临着调整和更新,其也将对固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方法体系形成冲击。重新审视和改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的功能平衡机制、要素组合方式以及规划控制手段等内容成为大势所趋。
本人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幸跟随导师金云峰教授参与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计划中的国家标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范》制定以及佛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2010—2020)等课题,并在博士学位论文当中围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方法的改良和创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该研究也在其后我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任教期间得以进一步延续和拓展,现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本书。
本书主要结合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背景和城市规划的运行机制,首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两大基本问题,即城市绿地的功能属性问题与空间属性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解读。其次,依据城市绿地功能与空间属性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规划要素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建构了基于功能与空间属性细分的规划要素组织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直接针对城市绿地功能与空间属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体系框架建构,其中涉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等级划分框架、建设用地范畴下的规划要素等级控制指标体系框架以及非建设用地范畴下的规划要素等级管制框架三大部分的建构。本人希望通过本书的相关研究能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规划编制实践的发展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谨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在同济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习阶段辛勤培养我的导师金云峰教授以及我在东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合作导师成玉宁教授。感谢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提供宝贵建议和意见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理查德·普朗兹(RichardPlunz)教授,同济大学的吴伟教授、吴承照教授、刘颂教授、张德顺教授、陈蔚镇教授,上海园林设计院的朱祥明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的车生泉教授以及南京林业大学的唐晓岚教授。正是得益于上述各位老师和专家的培养和悉心指导,才能使本人在科研、教学与规划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同时,也感谢一直以来在生活和研究工作中给予我巨大帮助和支持的家人和朋友们,还要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徐步政老师和孙惠玉编辑为本书顺利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周聪惠
2014年6月1日于东南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