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不辞职,去旅行

書城自編碼: 250053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旅遊/地圖旅游随笔
作者: 菜菜
國際書號(ISBN): 9787503251146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1-01
版次: 第一版 印次: 第一次
頁數/字數: 223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3.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HK$ 76.8
香事渊略
《 香事渊略 》

售價:HK$ 108.9
这就是山海经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HK$ 107.8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261.8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HK$ 76.8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HK$ 86.9
有机农业
《 有机农业 》

售價:HK$ 29.5
穿搭也有公式:100个不过时的搭配
《 穿搭也有公式:100个不过时的搭配 》

售價:HK$ 47.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8.5
《台湾好物 寻台北生活设计好店》
+

HK$ 44.7
《趣生活:不小心,日子就变得这么有趣》
+

HK$ 77.7
《环法自驾八千里:从巴黎出发,看见不一样的欧洲》
+

HK$ 59.2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独家赠送“世界·遇见你”多色创意行李》
+

HK$ 64.8
《路过世界的角落》
+

HK$ 92.1
《零度南极》
編輯推薦:
旅行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归。旅行是一种体验,工作也是一种体验。不要把旅行当逃避,找对自己的方式,偶尔给心灵放个假,用远足积聚的正能量重新看待生活和自己,达到良性循环。责任和压力无从逃避,旅行不能总是作为辞职的正当借口。

旅行,应是生活这段锦上添的花。
旅行,就是一件小事。
內容簡介:
1997 年到2014 年,这是作者菜菜行走的第18 个年头。从最初的一个人的游走,到两个人的牵手旅行,再到带着宝宝的三口之家的旅行,她将多年来行走的旅途见闻、故事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来,妙趣横生的旅行经历,奇异幻彩的异域世界,她用自己的真实旅行经历,告诉大家,不辞职,不休学,未退休,也能实现环球旅行的梦想。
關於作者:
蔡晓昉(@菜菜行走手记),人称菜菜,有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有一个斗智斗勇的小娃。大学毕业后进了四大,生活轨迹属于平凡的大多数,从没试过间隔年的滋味。为了填平心中文艺的巨坑,曾干过三个月的报业编辑,客串过小半年的电台嘉宾主持,竞逐过两档真人秀节目……做工作以外的事,底线就是要好玩,不知不觉中去过的国家数与年龄齐平,预计未来仍会在折腾人生的大道上一路徐行。写游记是为了“搭救濒临消失的记忆”,写书是 “被事情推着走”,没刻意,反而水到渠成。
目錄
每个人都爱旅行

保有做梦的能力 0 1 6

旅行这件小事 0 1 9

旅行, 为了更好地出发 0 2 4

不辞职, 也能环游世界

如何安排华丽丽的行程 0 3 0

随心 随性 随行 0 3 3

临门一脚, 保持顺签纪录 0 3 5

便宜未必省心, 让人又笑又恼的廉航 0 3 8

斯德哥尔摩遭遇航班取消 0 4 2

要住得舒服还少花冤枉钱 0 4 6

出门在外, 一个硬币掰两半 0 4 9

免费旅行不是白日梦 0 5 3

单身上路, 美丽止于冒险 0 5 6

我的宝贝, 收藏旅途美丽记忆 0 5 9



青春, 在路上

一个人旅行, 你比想象的更勇敢 0 6 4

埃里温:祖国在我心中 0 6 8

伊斯法罕:黑色长袍下的热情 0 7 5

亚兹德:向往外面的世界 0 8 1

清迈:找回简单快乐的能力 0 8 7

马六甲:梦里不知身是客 0 9 1

河内:漫长的一天 0 9 7



两个人, 一起出发, 一起回家

两个人, 一起出发, 一起回家 1 0 6

蒲甘:骑行在千塔荒原 1 1 0

圣托里尼:波折过后仍是美丽 1 1 9

布拉格:当梦想照进布拉格 1 2 5

贝希特斯加登:国王湖吹响悠长的号角 1 3 1

巴黎:巴黎没有以后, 只有瞬间 1 3 8

埃及:通往众神的窗, 打开了 1 4 4

冰岛:相拥在北极光下 1 5 1

罗瓦涅米:拽正牌圣诞老人的胡子 1 5 9

库斯科:写在印加太阳节盛典前夕 1 6 5



与孩子共赴一场完美的旅行

结束暴走的日子 1 7 4

爸比妈咪, 我们去哪儿? 1 7 8

一岁的你, 跟我们一起飞 1 8 1

布达佩斯:我不在咖啡馆, 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1 8 5

哈尔施塔特:快乐的小脚印 1 9 1

瑞士:妹妹头爱火车 1 9 9

巴厘岛:神的孩子会跳舞 2 0 7

清迈:给大象的一串香蕉 2 1 4

跋:生活还可以有另一种可能 2 2 2
內容試閱
保有做梦的能力

它是三毛笔下远方的一棵橄榄树,也是许巍歌声里那株永不磨灭的蓝莲花。从校园毕业到工作多年,朝九晚六,社会将我们的稚气和棱角磨去,好像一切都趋于平淡和平凡。男人忙于事业,肚子逐渐隆起,渐渐地看不见自己的鞋尖;女人忙于照顾孩子与家庭,渐渐地忘记了还有个自我。我们每日奔波于两点一线,拥挤在地铁人群中,埋头刷微信微博,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事物,根本来不及做梦;最初的梦想统统被残酷的现实打败。梦想,摇摇头,这个词似乎已经隔了3个世纪之远;环游世界,摇摇头,没有钱,更没有时间……更重要的是,明天,还要早起上班。

常有朋友问我:你怎么那么能折腾?我玩笑作答:因为人生在于折腾啊。从少年时起,钟情于长发长裙的三毛,渴望亲身所及那无以伦比的风情—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美万水千山,东德倾国倾城,一步一步走至今天……没料到,有一天自己可以走那么远,其实彼时已种下了追逐梦想的种子。我一直觉得,纵然岁月留痕,可内心深处还是17岁那年荔枝树下那个不安分的单车少年,满心憧憬着未来……工作挣钱追求事业,也结婚生子追求安稳,但仍刻意与平凡的生活保持一点距离。在现实考量的最大限度内保有做梦的能力和自我的意识,让心中那一团噼里啪啦闪动的小火花,时刻准备燃成熊熊火焰;让追随大江大海的小沙砾,稍稍逆流而上,没那么快被洪流所吞没……积跬步以至千里,这个能力默默支撑着我,不断实现每一个梦想。世界的半径在我面前徐徐展开——起初我只是忐忑地迈出了一小步,到后来越走越远,去到了西藏、布拉格、巴黎、冰岛、开罗、秘鲁……一个个地图上的名词成了眼前鲜活的存在。我想说,梦想成真的感觉,真的很好。

所以,别再让“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成为推脱的理由,认真看看周遭吧,有多少人正在为梦想而努力着,越来越多的人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实现旅行,同时兼顾梦想和现实,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到。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热爱旅行的人,旅行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早已被旅行所占据。”

我一直在行走,为自己而活;我也会回来,因为只要具备了做梦的能力,随时可以出发

远方。



旅行这件小事

必须承认,我曾经也有过自己和自己较劲的阶段,但现在,我特想知道一件事:那些为出走而放下一切的朋友,辞职、休学甚至逃课,后来是一直都没再找工作,就这样继续绕地球转下去了呢?还是乖乖地又重拾书本或重返职场了呢?这有点像小时候听的童话故事,王子和公主最后总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再后来呢?平凡的日子,还是每天上演浪漫奇遇吗?

每个热爱旅行的人心中,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世界地图,我也不例外。我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几乎是我唯一的收入来源。如同写字,旅行也是我工作之余的爱好和乐趣之一。我每年有20天的带薪年假,通常我利用年假以及公众假期来安排每年的旅行计划;有时候地方远点,有时候地方近点,长的时候20天,短的时候2~3天,有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和相知相伴的家人。假期结束后,我又会回到工作岗位,努力专注地工作,并且满心期待下一次精彩的旅行。旅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打个比方,生活若为主菜,那么旅行则是配料之一。

旅行是生命和环境在精神层面独特的碰撞。离开现实的生活,去到一个具有强烈反差的地方,会有些新鲜的念头产生。旅行能叫人思索。在陌生的旅行地,轻松的放空状态,往往更容易倾听到内心的声音。而一次突发奇想的旅行,仅仅可能是因为在某处瞥见了一张叹为观止的风景大片:高居在悬崖上的寺庙,空无一物,独世而孤立。或者是一部小情小调的电影,为了主人公故事的发生地而极度向往。这番景象或场景所具备的气质和自己先前的认知有所重合,于是便把它们很快地联结在一起,像是用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来解读一本早已烂熟于心的书。有时间、有金钱、有精力,就可以出发——旅行就是一件小事。我每次踏出家门前,最后检查并确认的三样物件无非是:有效的旅行证件、足够的钱或银行卡、去往目的地的车船机票。我喜欢以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自助长途旅行总是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其实在设计行程线路的最起始阶段已经面临不少取舍,比如目的地、住宿点等,无时无刻不挑战你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自助游将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在准备中的计划能力,旅行中的实践能力,还有判断力和应对能力。旅行,变成一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在旅行这件事上,总有比你走得远的,见得多的。目的地的数量和质量固然可以拿来比较,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才是旅行最让人倾心的所在。

我们借助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来缓解我们对欲望的渴求和现实的焦虑,特别是身处在大自然

中,生命体得到了最原始的尊重。旅行不是生活烦恼的万金油,在现实中找不到的自我,在短暂逃离现实的旅行中同样找不到。不如尝试找到平衡的状态。我对于辞职旅行这事,不主张,不推崇,不反对。但刚工作一年,或者还没毕业就想着不工作要一个旅行间隔年,那真的有些拔高旅行的美好和功能。其实,不需要动辄一个间隔年,旅行的感悟往往不在旅途长短,深度是由内心决定的。

旅行,很简单,就是闷了,出去换换空气,看点新鲜的事物;可为什么现在铺天盖地地把这么简单的事上升到了对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折射?美化和升华旅行的意义,还非得鼓动大

家都跟着效仿,不由得让人联想这内含的商业企图。旅行不是没有难度,但这个“难”不在于你是否有勇气完全出世,难在在出世与入世之每个热爱旅行的人心中,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世界地图。间保持平衡。对大多数热爱旅行的普通人来说,更加具有借鉴意义的是,如何在入世和出世两者间找到平衡,才是最勇敢与最难的。好多人都在说,“旅行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梦想”,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也是这样吗?真的只是这样吗?不,不,不,最大的梦想,应该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其中,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对于我来说,旅行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归。旅行是一种体验,工作也是一种体验。不要把旅行当逃避,找对自己的方式,偶尔给心灵放个假,用远足积聚的正能量重新看待生活和自己,达到良性循环。责任和压力无从逃避,旅行不能总是作为辞职的正当借口。

旅行,是为了“在路上”,经历不一样的故事、遇见不一样的人、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旅行,应是生活这段锦上添的花。

旅行,就是一件小事。



一天只有24 个小时,一年只有365 天。我们试着把生活想象成一个游戏—空中抛接五个球。它们分别代表着: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灵魂。我们千方百计地不让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掉地,但很快就会发现,只有工作是只橡皮球,即便掉在地上还会反弹回来,其余的四只球,都是玻璃的,一旦落地,即成碎片。



旅行, 为了更好地出发

我毕业后进入世界第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工作,四年后加入现在的国际咨询公司。这份工作最开始的时候,我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职员,成天与客户打交道,有时加班到深夜,直到有一天我一个人出差在外地,发着高烧,浑浑噩噩地躺在酒店房间。房间整理员发现了烧得稀里糊涂的我,好心的客户送我去医院打针、吊水……我终于开始认真考虑我的工作与生活—一年有7个月在外地出差,紧张的工作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和生活,这是否就是我想要的,又是否适合我。

我其实非常喜欢我毕业以后的两份工作,它们给了我一份不失体面的薪水,开阔了我的视野,甚至成就了我的价值观;没有从它们中得到的积累,我不会是今天的我。有一次,在校园招聘会现场,有位同学举手提问:“经常出差,生活和工作如何平衡?”老板,让我回答。那时的我已经转到了支持部门,不再在一线打拼,于是我笑着老老实实地坦言道:“生活和工作无法达到真正的平衡,你必须有所选择和取舍。在我们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欲望诉求,可以是事业上的追求,也可以是生活上的从容。”在这件事情上,我做了选择,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放慢脚步,看清楚生活本来的面目。这五个球中,我让工作掉下又弹起。幸运的是,我从旅行这件事上,找到了我想要的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这是属于灵魂的部分,它令工作与生活无缝对接,角色妥帖转换。具体实操是这样的:利用好公众假期,每年计划至少一次大旅行,
两到三次小旅行,为生活和工作充电。有了孩子以后,尽可能带上她,陪伴她的成长时光。规划到每周,最好能花点时间做细致规划:

首先,将一天相对固定的大块时间进行分段,比如上班、陪伴小朋友等。想要的平衡其实在这些之外的娱乐、独处等私人时间。其次,尽量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看书,有时可以牺牲午休的时间去博物馆看个展览,或者写个游记。然后,周末一天给孩子,一天给自己。除此以外,我留了周三晚上的时间,用来处理非公事务,比如约稿、采访和朋友聚会。等小朋友睡着以后,可以悄悄地在外厅看一场晚电影。

最后,将各时段予以归类加总,得出相应的数值。一周的时间分配一目了然,非常直观。

工作时间最多,这很正常;陪伴孩子的时间其次,但几乎能和工作时间相等;接下来是私人时间,虽然比例不算高,但我没有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一切,仍然可以做很多喜欢的事情,即便需要额外付出一些代价,即便这个频率以及这个量不如以前。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我陪伴孩子的时候,完全做到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地陪她玩,非常开心。这个时间分配也可按照自身的满意度进行调整,比如要是觉得陪伴宝宝的时间还不够,那就相应地从私人时间中拿取,减少私人时间的比例,直到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平衡状态。



蒲甘: 骑行在千塔荒原

“Hello,我叫Sodia。你叫什么名字?你一个人吗?你来自哪里?……”当被这一连串的询问打断冥想时,我正独自站在蒲甘荒原最大的他冰瑜佛塔脚下仰望神迹。他冰瑜塔是整个蒲甘最高的佛塔,由于塔尖正在维修,整个佛塔像是戴了顶怪里怪气的帽子。我循声低头,发现不知何时已被一群小孩团团围住。他们大概七八个人,都斜挎着小布包,小手挥舞着明信片,眼神中满是殷切渴盼,大声问我:“你想看看我的明信片吗?”噢,他们是一帮穷孩子,整天在荒原里穿梭,靠兜售质量低劣的旅行纪念品帮补家中窘境。我想了想,答道:“我叫Jessie,我来自中国,现在我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看这座佛塔。”“那好吧。”说完,他们立刻散开了,唯独两个小男孩不离左右。他们不再提明信片的买卖,只为我讲述佛塔的典故,告诉我什么不应错过。我们自觉地脱鞋,步入这神圣之地。门前有卖沙画的小贩,烈日下坚守着摊位,期盼着可能需要等待很多天才会出现的一笔生意。塔内有四尊呈立姿的巨大佛像,当地人会指着其中一尊告诉你,远近各不同;近时肃,远时笑。这里的四壁被凿出无数个佛龛,用来摆放大大小小的佛像,坐立卧均有。有一块据说留有佛祖脚印的石盘被供奉起来,隔着铁丝网,被虔诚的信徒们塞进三两纸币。一束午后的阳光穿透木窗,照亮了隐匿在暗处的佛祖的脸。如果说在接触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之前,我对这里民众的贫困生活怀揣着一种悲悯之心;那么,在认识这些孩子们之后,我不再抱着怜悯的心态看待他们,而是怀着对生命的敬意。涂着天然防晒美容品“特纳卡”粉的蒲甘孩子不匆的过客停下走马观花的步履,终究敌不过这般拈花微笑,被轻轻拨动了一缕心弦。离开佛塔时,小孩们又重新聚拢来,簇拥在我身旁,七嘴八舌地发问:“Jessie,Jessie,你来蒲甘住几天?你已经来了几天?你什么时候离开?你的朋友在哪里呢?……”我快步向前走着,试图摆脱这令人讨厌的嘈杂……“你想看看我的明信片吗?今天不想看吗?那明天看吧……已经买了吗?那也许下一次买我的吧……Jessie,那明天还能见到你吗?……”突然这个问题跳入我的耳中,我怔住了,停下脚步,看着这位小绅士——只有他生气地制止其他孩子的强卖行为——这个帅帅的小家伙,眸子清亮,甚至有点害羞。我认真地说:“maybe。”

在蒲甘的鼎盛时期,据说佛塔达到了2万多座,后因战乱和灾害,特别是1975年的一次大地震,不少佛塔纷纷坍塌,仅剩下了现存的4000余座。在诺大的蒲甘平原,若试图将所有佛塔逐一细细端详,既不实际也没必要,所以如何能够行程紧凑又突出重点,这就得看向导的水准了。假设我们把蒲甘平原看作是近似方形的,旧蒲甘则位居左上角,向南走则是新蒲甘,向东行就是良乌,两者盘踞右上角和左下角位置。按照东南西北分,主要的大型佛塔集中分布在这三地:方形的北部、南部和中央地区,以及明卡巴村周边。有必要说明的是,所谓“新蒲甘”并非这里的佛塔为新修建之。早时蒲甘并无新旧之分,只称作“蒲甘”。人们因为信仰修筑佛塔,希望修得来世善缘。佛塔就在庄稼地里,神灵就在身边护佑,老百姓居住在此,与佛塔世代相守,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为了保护佛塔建筑,将原居于此的民众强制性全部迁出,安置到旧城以南5公里处,重新安家落户,也就是现在的“新蒲甘”了。新是相对于旧村落而言,佛塔仍都是古旧的。所以,旧蒲甘只有很好的酒店,没有民宅;新蒲甘有民宅,鲜有档次高的酒店;良乌镇居中,有集市也有更多低廉的旅馆。第二天我和这群男孩子又见面了。原来他们每天在酒店门口守株待兔。蒲甘荒原太过辽阔,除了几个主要的观赏日落的佛塔之外,酒店大门口是最好的营销地点。那两个小男孩也在其列,我注意到这次他们没背小布包,更没向我们推销任何一件小玩意儿,只为履行我回答的那个“maybe”而来。我知道了他们俩的名字:JOJO 和SODIA。于是我们邀请他们加入我们。大路左侧出现一个土路,辨不清方向,我们就一头拐了进去。阴沉沉的天,云层翻滚,暴雨欲来。他们很快踩着单车跟了上来,冲到了前面去,给我们引路。遇到陡坡不好走的路,他们就在后面推我们一把。推得猛了,车把在碎石头路上歪歪扭扭,吓得我不禁大叫起来,山哥就在后面幸灾乐祸地大笑。我们把单车停在大树下,一个穿红衣黄裤的小男生迎上来,殷勤地帮我锁单车。我担心他要收钱,连连摆手说不用。车锁生锈了,有些难拉。我费劲锁好车,正欲取出车前杂物筐里的《Lonely Planet》,小男生已经伸手主动帮我拿书。我说了声谢谢,告诉他我可以自己拿,于是他乖乖地递还给了我。这个小男孩的样子我记得,是那个昨天急急地向我兜售明信片的。我的担心其实有些多余,他们三个身上似乎都没有带着明信片。他们像昨天下午那样,带我们转悠佛塔,讲佛的故事。渐渐地,我们对他们的警惕感消失了。于是,他们成为了我们最好的向导。我们一起在千年塔林中骑车穿行,一路欢呼叫喊着和马车赛跑,一起在万尊佛像中轻轻走过,耳语流传千年的传说。南瑟雅是一座洞穴式的神祠,平时上着锁。一个老女人佝偻着背,给我们开了铁门。我们一下子跌进了黑暗之中,过了好一会儿眼睛才适应。她比划着指柱子上的三面梵天,为我们掌起一盏明亮的灯,使我们能够仔细观赏这些精美的浮雕。三面梵天的确十分细致,老女人示意我们照相,但我被她举灯的神态和木然的眼神刺痛,内心突然变得不安起来。那些簇拥上来的拉生意的小贩们,那些拉扯着孩童乞讨的母亲们……我只想快点逃离,把这种油然而生的悲悯生生地抛在脑后。可我止不住地在回想方才在庙门前,坐等生意的算命老妪。在她面前放有一只饭碗,最初我以为她是乞讨者,不经意的一瞥,发现碗里盛着的是贝壳,而不是钞票。我顿时明白,她是一个卜卦者,靠贝壳的卦象来传达天意。我饶有兴趣味地驻足观察了一下,老太太以为我有意,立刻显得活络,不说话,只是扬手招呼我过去。我犹疑着,一来怕言语不通,二来被山哥的那句“想好了算什么”抹杀掉了好奇心。异国他乡,终究还是底气不足,哪怕算下明天的天气可好也好啊。我一边犹豫着,一边踏出了庙门……正欲离去,穿鞋的工夫,老太太出现了,急急地拉扯来一个卖沙画的人,说可以充当老人的翻译,讲给我听;那灼灼的目光,充满了企盼,我没法面对……最终,我还是没有去,一直不敢回头望。我们登上旁边的素威库吉佛塔,感受拂面的凉风。JOJO指给我,那是阿南达,那是他冰瑜。我给他拍照,看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相机,我顺手就把小相机交给他自个儿玩去,他们欢天喜地地跑开了。远远地,我看到他们神气地在摆各种姿势,一会儿不见了踪影;可没多会儿,又跑回来了,问相机怎么动不了了。我一看乐了,他们误调成DV模式,内存一下子就用完,当然按不下快门。我帮他们调校正确后,他们又跑开了。在塔顶没待上多久,老天不客气地下起大雨来。我们所有人都走进大殿里去避雨。坐在大殿的石槛上,附近营生的小贩们也纷纷进来避雨,聚拢在我们周围,展示的多半是沙画和漆器。我用一个非常低的价格打发一个难缠的小贩,倚靠在寺门边,自顾从背包里拿出书来读。那雨丝从墙沿落下,像断了线的珠帘。小家伙们把相机玩到没电,终于肯老实地在我身边坐下,安静地陪着我看书。起初哇啦哇啦地大声说着,但只嘘的一声,立马就乖乖不作声了;轻轻地说话,明亮的眸子如同黑夜里的星星。然后,我们静静地,依偎相伴在一起……窗外的雨,滴答滴答。SODIA和JOJO,他们每天在公元11至13世纪修筑的佛塔丛林里奔跑和嬉戏,与千万尊佛相伴,他们善良淳朴,笑容纯真;生活虽然窘困,但活得高贵……我遇见了他们,这真是我的幸运。JOJO住在伊洛瓦底江边,也许就住船上。我问他们:“唱个歌好不好?”他们腆着脸,略带羞涩地齐声唱了一首缅语歌,打着拍子,有着快乐的节奏。唱毕,我们问:“哪儿学的唱歌?”SODIA答道:“学校里。”为什么现在不去上学?“爸爸死了以后,就不上学了”说这个话的时候,JOJO在笑,SODIA也在嬉笑,还反手捅了一下JOJO,好像在说一个和自己无关的笑话……雨渐渐小了,我们打算回酒店。我刚刚心想该怎么去拿放在塔外楼梯下的拖鞋,只见他们像能读懂我的心思一样,一下子就冲进雨里,小跑着为我提来了拖鞋。紧接着,又帮我把书塞到单薄的衣服下,以免被雨淋湿。我忙拿过来,说可以放到背包里。他们跟着我冲到大树下。车锁沾了水,更难开了。孩子们抢过我的钥匙,三下两下便给捣弄开了。我刚刚想,车座被雨淋湿了,没有带纸巾怎么办呢?正迟疑的工夫,他们已经毫不迟疑地把衣角盖在车座上,抹了又抹,把坐垫上的水擦干了。我心存感激地坐上车。就这样,我们冲进蒙蒙的雨中。在雨中,我听到他们喊:“下一站我们去哪里?”我回应道:“回酒店!”他们是很好的向导,带着我们在荒野中突围;骑过泥泞的小路,我们则像回到童年的孩子,一路高喊着:“Go!Go!Go!Let''s move!”这一天过得非常单纯和快乐,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他们和我在东南亚其他景区遇见的穷孩子不太一样,是我见过最有修养的好孩子——当我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塔殿中游览,他们拧亮随身携带的小手电筒,微弱的光恰好能让我们看清脚下的高高低低;头顶不时有蝙蝠被惊扰,噼噼啪啪四下乱撞,他们勇敢地护卫在我们的身边;因为我的一句赞美,他们专程从家中取了一块香木粉送我……自始至终,他们没有伸手乞要过小费。如此周到、体贴和善解人意,令我近乎羞愧。我们以为他们只是乡野里顽皮的孩童,不谙世事,一个11岁,一个12岁,哪曾料他们自有成熟的人生态度。也许是佛教教予他们的,让他们在贫困的生存条件之下尚能够平和快乐地生活,没有贪婪和虚荣。英籍德国学者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说道:“佛教徒认为文明的真谛不在于需求增多,而在于人格纯净。”也许是最好的诠释。据SODIA透露,他小时候在一间寺庙里做过几年的僧人,这在缅甸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由于缅甸80%的人都信仰佛教,所以缅甸男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便是——出家。下午4点,我特意擦上香木粉,拉山哥起来继续踩单车。路的尽头,树丛后走出来一个身影,红衣黄裤子,朝我挥手,嘴里叫着我的名字。我心里一热,原来,我的内心其实也希望能够再看见这个小男孩。他浑身都被雨淋透了,湿漉漉地往下滴水。我停下来,他熟练地站上了车,我们出发了!在河边遇上JOJO,原来他住这里,靠在河岸的,是他家的船。脸上的香木粉被雨水冲洗干净,原来也是一张可爱的小脸蛋。我问他们,脸上的香木粉好不好?小家伙真诚地给予赞美,说:“Jessie,you are very beautiful……”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古老的塔林中穿行,始终有他们勇敢地护卫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重逢相聚的时间太过短暂,匆匆的两个小时,雨又开始下,我们不得不再次折返回酒店。又一次离别,他们在花园外挥着小手,又问道:“什么时候可以再见?”天色暗了,雨还在下。孩子们,你们的衣服都湿了,快点回到温暖的家去吧。我们只是游客,明天就离开蒲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再见面。我一定想办法寄相小僧人过桥,跳跳蹦蹦的,仍有着普通孩童的童趣。在蒲甘平原劳作的妇女。片给你们的,把我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永远地记录下来。我们次日便要离开蒲甘,正在收拾行李,突然有人敲门;带着疑惑打开房门,竟是酒店门童。

他问:“你是不是Jessie?有人找你。“我正纳闷,这陌生的异国难道遇见了故知?只见门童的身后闪出一个小孩,这不是JOJO吗?此刻的JOJO看起来有点紧张和拘谨,他换了整洁的衣服,背着小布包,神情严肃地递给我一个纸卷。我展开一看,是一幅小小的缅甸沙画,上面描绘的动物栩栩如生。我有点哽咽,是的,我们谁也没有想到,JOJO会在大晚上的,冲破保安的封锁,孤身一人找到我们,只为了把他珍藏的礼物亲自交到我们手中。JOJO和SODIA家庭的贫苦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但他们处事非常平和、安宁,抱着对生活的感恩之心,这也许归功于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和少时的信教体验,自己的来世全靠今天的修行和对佛的贡献。如果说在接触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之前,我对这里民众的贫困生活怀揣着一种悲悯之心,那么,在认识这些孩子们之后,我不再抱着怜悯的心态看待他们,而是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因为,这些孩子们都有一颗玻璃般无瑕、晶莹剔透的心。他们用最无私和最纯净的爱感动了我们这些原本冷漠疏离的游客,让我们身在蒲甘荒原,内心却无比温暖。



清迈: 找回简单快乐的能力

我屏气凝神伫立在清迈古城街头,假装不在意那滚滚袭来的正午高温热浪,空气中弥漫着这个季节独有的金链花的淡淡芬芳。Tutu车和双条车是这个城市的标志,穿梭在狭窄的马路中央,透过不息的车流,一个年轻的流动摊档主正朝我微笑,似乎在默默询问我要不要来上一杯清凉可口的鲜榨果汁……那一刻,我刻意打开所有感官,辨别清迈的与众不同;那一刻,清迈不动声色,迎接我的到来。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一曲《小城故事》被邓丽君演绎得既温婉又柔情。在我看来,与其说清迈因电影《泰囧》而名声大噪,不如说 因一曲《小城故事》而平添情怀。为什么是清迈?青山环绕的一座泰北小城,被冠以“泰北玫瑰”的称号,成为邓丽君生前最爱的小城。我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啊,为什么会是清迈?

我在晨间寻找,也许答案在街头。此地佛教盛行,寺庙与佛教本身就是清迈人和谐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清迈人的一天是以清早街头的布施开启的——僧人们赤脚鱼贯步出寺庙,结队走上街头,手捧瓦钵化缘。早已等候多时的民众,将预先备好的新鲜饭菜毕恭毕敬地放入僧人的瓦钵内。部分信徒虔诚地面向僧人跪下,接受僧人诵经祈福。僧人们将一天的口粮留足,余下的则分给异常穷苦的孩童们。这种善意的传递在如今的清迈街头依旧平常可见,自然而然地,民众仍视助人乃尘世间最大的幸福。

我在古城寻找,也许答案在小巷。Tutu车嘎然停止,司机扶我下车,指指对面。广场上的大树连荫,有着700年历史的古城的红色砖墙沉淀了许多的往事,纳兰王朝时期的护城河缓缓流淌,犹在诉说古今。游客一般都会自塔佩门进入清迈古城,率先跃入眼帘的是挂在古老木城门上的两串已经晒蔫的玫瑰和姜花,令这城门洞开之处亦倾注着灵动和浪漫气息。不需要地图和向导,只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向前走。古城中纵横的小巷颇有看头—遍布禅意幽深的庭院,鲜花簇拥的餐厅,别出心裁的小店,门扉半掩的花园……五月之初,干季末尾,热季未及,各种娇艳的鲜花肆意绽放,在阳光下舞动,将古城点缀得恰到好处。

进入城中,发现不少同胞三五结伴地同游;有的则租了“小绵羊”摩托,在古城的小巷里潇洒自如地骑行。年轻的女孩子精心装扮,清新可人,身着一袭飘逸的长裙,来小城追寻小资文艺的步调。她们遇见钟情的景,便央路人来帮忙拍合影;然后是各种自拍和互拍,不肯放过任何能够留下娇俏倩影的机会。偶听得一女孩边回看手中相机所拍,边仔细叮嘱女友说:“你明天千万别再穿这双拖鞋了,不衬衣服,没法拍全身啊。”那女孩连连点头。我在后边不禁微扬起了嘴角,年轻真好,只要相照得好看,就能得到心满意足的简单快乐。

走过蝉鸣的树下,总有些当地人闲坐于荫凉处,面带微笑,看着游人走来走去,跟陌生的你道一声“萨瓦迪卡”。这座小城,有人来,有人走,也有人留下来,成为清迈的一景。我无意中走入一家意大利餐厅,餐厅名为斗兽场,不出意外,店主是位意大利帅哥,尽管年纪大了些。他热情地为我们点菜下单。四处张望时,我发现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里一个男人在大口吞咽意大利面。初看是一张广告宣传画,再仔细揣摩那眉眼和棱角,竟看出几分端倪。对照面前活生生的老帅哥,那剧照里的人物分明就是他年轻时的模样,莫非他曾是电影演员?吃完,一个混血小女孩送来账单,皮肤很是东南亚,大眼睛忽闪忽闪、笑盈盈的,拿了钱蹦蹦跳跳地跑开了。老帅哥正在专注地算账,我也没有开口去问那照片里的究竟是不是他,是什么打动他长留此地,我只是想,他终归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的故事,留在了小城里。

我在寺庙寻找,也许答案在宁静中。金色寺庙的塔尖在古城的低矮建筑群中十分显眼,

轻易便能望见。绕着城中最美的契狄龙寺佛塔走上一圈,周围成串的金链花压低了树枝,像是在和微风呢喃细语,串起灵动的歌。寺中较户外凉爽,风扇在喘气,两三位身穿橙色或红色僧袍的外来僧侣静坐在佛像前,或跪拜或合影。我脱鞋入内,关掉相机,找一个角落,也席地而坐;只是静静地待着就好,听一会儿诵经。雕花的木窗外,风起处,金链花朵纷纷扬扬地落下。临近傍晚时分,几位住寺的僧侣们排坐在庭院里的长桌前,一旁的牌子上用英文标注:欢迎和僧人交谈。我迟疑了下,还是没挪步子。不知这是僧侣们锻炼英文口语、了解外界的机会呢,还是众生得以窥探僧侣生活方式的渠道。斜阳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下来,不时传来慢条斯理的诵经之声,纵使如桑拿般的潮热天气,也让人心生一丝宁静和凉意。古树上示有警句:The modest is beloved(谦虚是美德)。庙前总有一两个零散的摊档,却大多清静,从不缠客兜售。在清曼寺佛塔周围,甚至空无一人。清迈,明明是那么热闹的一座城,可在它的某些角落,偏偏又是那么宁静。

我在夜晚寻找,也许答案在集市。当夜幕降临,我走出星级酒店,投身于热闹的夜市之中。那些市井小商贩为每一位惠顾的游客精心呈递上淳朴和用心—一朵香皂花、一串手工珠链、一包芒果干、一瓶龙眼果汁……和那一同传递来的羞赧和微笑。

我突然间悟到了答案。在忙碌纷扰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只顾着向前冲,往往忘记停下疾走的脚步,看一看自己周遭的风景,而对身边的人和幸福视而不见。生活中换一种思想,也许就能找回曾经最简单的快乐。其实,快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恰如《小城故事》歌中所唱:“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唱一唱说一说小城故事真不错请你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作客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作为父母,我们想给予孩子们的不只是物质条件,

还有那些能帮助他们导航以后人生的回忆和经历。

带着他们旅行, 让他们睁眼看世界,也给自己一个再次用童真的眼睛看世界的机会。

尽管这一过程中, 有时不免会焦虑,有时相当辛苦,但我将愿意再做一次。



布达佩斯: 我不在咖啡馆, 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美丽的多瑙河将布达佩斯城一分为二,右岸是布达,左岸是佩斯。

我们订的酒店在佩斯。早上请前台帮忙叫了车,然后乘车穿过曲折的街巷,越过宽宽的多瑙河,绕盘山路上到城堡山。老布达就盘踞在这高高的山丘之上,远望隔岸的佩斯尽收眼底;多瑙河蜿蜒而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佩斯是一片平原,相对于山地的布达,更容易发展经济;而受地形限制,布达的发展速度远不及佩斯。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布达佩斯城堡山得以完整保存,吸引不少富人依山而居。著名的锁链桥横跨多瑙河,和其他几座桥一起,将布达与佩斯紧紧相连。

布达佩斯,无论对于我们还是仅13个月大的妹妹头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此乃我们共同出国游的首站。我和山哥两人同游了十年,突然间多出了一个喝奶的小家伙,既是开心又是挑战。临行前,太多人跟我们说妹妹头太小了,深圳市民中心广场和布达佩斯英雄广场没什么大不同;带一个才一岁的孩子旅行,他们许多东西不领会,等他们长大了也完全不会记得发生过什么,不存在任何旅行记忆,不如等他们大点才会比较有意义……尽管这些观点我们认为都非常有道理,但是我们的想法可能较为单纯——只要妹妹头当时开心就好。

街区教堂响起洪亮悦耳的钟声,巨大沉缓的指针提醒我们,此刻已到午饭时间。研究下地图,中央市场离此地很近,毗邻多瑙河岸和自由桥,据说可以体验到本地美食的风味——不妨去看看是否适合妹妹头。光凭外观,这栋古老欧式建筑就引人驻足,以至于我看到的第一眼,难以相信这就是中央市场所在地。在几年前的欧洲旅行中,开始接触到欧洲的菜市场,令我对市场的固有印象大为改观,甚至彻底颠覆。就好比眼前这座建于1897年的布达佩斯中央市场,有如活生生的古董。市场如同火车站般宽大敞亮,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通道干干净净,摊档井井有条,果蔬光鲜亮丽,副食品齐齐整整;难闻的气味仿佛预先经过了碳过滤,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层主要售卖蔬果、肉类、香料、调味料等,二层则集中了各色手工艺品摊位和小吃店,价格都相当平易近人。二楼小吃店数量有限,比较集中,香肠、薯条贵、腐酒,所有摊档外都围聚了一群人,生意火爆到全无立足之地。这里可谓是购物狂和吃货的天堂,足以消遣一天的时光。

咖啡馆在布达佩斯遍地开花,随处可见;不仅售卖咖啡,也提供美食。咖啡是布达佩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元素,如同他们做菜不可缺少辣椒粉般。早在19世纪末,布达佩斯就享有“五百咖啡馆之城”的美誉。直至今天,仍有几间古董咖啡馆存世,经营良好,例如声名远扬的纽约、杰波德、卢卡奇、皮沃克斯等,它们本身就是这座城市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1848年,皮沃克斯咖啡馆作为起义策划地,揭开了匈牙利资产阶级革命和自由斗争的序幕。 咖啡馆是当时文人的聚集地,他们年复一年地坐在固定的座位,喝固定口味的饮品,畅谈国事,写就佳作,意气风发,挥洒自如。文人雅士们名片上的地址都不写住所,而是自己经常光顾的咖啡馆。如果有人找他们,那么来咖啡馆就可以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前苏联的统治期,咖啡馆文化曾经一度落寞,后来随着前苏联的分崩瓦解,咖啡馆又重回繁荣景象。

我们所到的这家咖啡馆名叫Café Kr,侍应生热情地迎上来:“请问有订位吗?”“没有。”他看了妹妹头一眼,说:“Just a moment,”他再出来时,说道:“有客人还没到,如果你们能在一点半前结束用餐便可。”我们当然没问题。Café Kr面积不大,人声喧哗,座无虚席;餐桌之间稍显拥挤,侍者们穿梭其中,忙得不可开交。食客们多为本地人,兴高采烈地交谈着,并无礼节性刻意压低声调的拘束感。这间咖啡馆仍保持着传统的风貌,__墙壁涂成暖橙色,挂着关于这座城市的老照片,浅绿色的吊灯点缀着弧形的天顶,浅色原木地板配上木制家具,很是温馨。几扇大木窗朝里打开,户外的人行道也摆放了一些餐台座椅。一落座,侍者对着妹妹头打招呼,客气地递上菜单,顺手也给了妹妹头一份。她显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乖巧地坐在咖啡馆提供的婴儿椅上,一本正经地翻看花花绿绿的图案。

“Miss,想吃点什么?”他笑容可掬,手在半空中,拿着纸和笔。

这时,还不会说话的妹妹头像是听懂了,激动地用手指猛戳菜单,“嗯,嗯,嗯”。侍者凑上前,“哦,好的,是的。”他一一点头。我们在一旁都忍俊不禁。

“要来一杯餐前酒吗?”他回收餐牌的同时建议道。

“嗨,这主意太棒了!”山哥对这个建议非常买账。于是,我赶紧补充道:“餐后请给我一杯卡布奇诺。”

对面桌的东欧大爷们不时投来饶有兴趣的目光,当然,统统都落在妹妹头的身上。一路走来,不知本地人是否比较少见亚洲婴儿,大家对妹妹头都格外友好,也主动和她交流……同航班的老夫妇与她捉迷藏,博物馆管理员给她玩工作牌,教堂外遇到的小姐姐搂她猛亲……Café Kr的侍应生对妹妹头始终尊重,并没有因为她年纪小就忽略她的存在。他在用餐中间循例前来关照一下:“Everything is fine?”是的,一切都很好,服务优良,食物美味,十分满意。等甜品的空当儿,我带妹妹头在门口转悠(她刚学走路,喜欢多练习)。这时的客人渐少,那位侍应生终于不再满场小跑,而是得闲在门口作咨客,于是我们攀谈起来。

“你女儿?她多大了?”妹妹头牵着我的手,不停地踏上马路牙子,再下来。

“嗯,13个月。”我答道。

“她很漂亮。我有两个孩子,小的和她年纪差不多。”

“谢谢。你那么年轻,就已经有两个孩子了。”我看着他帅气的脸,惊讶地说道。

“是啊,我结婚得比较早。”他听了有点得意,哈哈大笑,“我有两份工作,这样挣钱比较快。你知道,养个孩子很贵。”

妹妹头望着他笑,听他困难地发出kun(坤,小名)的音。

我们登上圣史蒂芬教堂顶部,抱着妹妹头举目远眺。多瑙河仿若一条闪闪发亮的项链,映射着布达佩斯的浮生万象;而布达佩斯则如同项链中央最大的一颗宝石,让人一见倾心,目光不舍游离。正如《蓝色多瑙河》歌中所唱:多瑙河多么蓝,多么亮,溪谷、田野,你总是平静地流过……美丽的多瑙河将布达佩斯城一分为二,右岸是布达,左岸是佩斯。

如斯美景,我心中感慨万分,曾无数次质疑带妹妹头的出行,也无比忐忑可能面对的境遇,但当双脚真实地站在布达佩斯这个美丽的城市,我知道我们做到了。为了妹妹头的首次出国旅行,我们事先做了很久的准备工作,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可一句“舍不得离开她那么久”就打败了其他所有的借口,让我们心甘情愿面对并克服一切困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