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其长达五千年的文明中,存留
下来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人类最早的发明创造之一,古陶器的发展演变与人类
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中,陶器的产
生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分界标志?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陶器扮演了极
其重要的角色,是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一直伴随着炎黄子孙从
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典型古陶器已经成为重要时代文化的代表符号?其内涵十分
丰富,功能极为广泛,渗透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见证了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考古学研究中建立器物类型学和断代发展序列最重要的实物
资料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保护好这些古陶器意义
不言而喻?
然而,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物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自然风化?人为活动?生
物侵蚀?环境污染,特别是近代工业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空气严重污染,使陶质文物出
现盐析?表面酥粉?釉色蜕变?表面片状脱落?磨损等病害;陶质彩绘文物中大量存
在彩绘层粉化?起翘?龟裂?脱落等病害;这些病害不仅造成视觉上的污染,而且其
中的有害成分严重威胁着文物本体的保存,造成文物损毁,同时会影响进一步保护措
施的实施与实施效果?尤其在考古发掘现场,多处于露天或半露天保存,腐蚀损失状
况相当严重并呈日益加重之趋势?因此,开展陶质文物保护技术?方法?材料的研究
是非常迫切?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 本书的目标
针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陶质文物酥粉?彩绘脱落等病害,通过病害机理研究,研
发考古发掘现场具有可控去除特性的固形材料及加固工艺;研究制订考古现场保护流
程;研究彩绘陶质文物的保护效果评估方法,并建立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技术规范和
材料评估标准?
第二节 本书的任务
以陶质文物保护为主要研究内容,选择秦始皇兵马俑坑等考古遗址现场出土彩绘陶器为研究对象,针对陶质彩绘文物彩绘层起翘?脱落等突出问题,开展考古发掘现
场易损出土陶质彩绘文物应急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在有机硅?天然材料?纳米材
料等材料中,研发考古发掘现场具有可控去除特性的固形材料及其实施工艺;制订考
古现场保护流程和规范,建立陶质文物保护材料科学评估体系,研究制订相应的规范
标准,使我国考古发掘现场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实
施科技示范性保护和推广应用?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考核指标
通过跨学科联合攻关,本书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公益技术成果,完成五项技术标准规范制订,完成两项重大考
古发掘现场出土彩绘陶器示范保护工程,研发出文物保护新材料两项,截至目前发表
了25 篇相关研究论文,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一部?具体如下所列?
1研发出考古发掘现场具有可控去除特性的固形材料两种及其实施工艺,并已
经申请专利两项;研发出适宜于考古发掘现场彩绘陶器保护的加固材料两种及其实施
工艺;研发出陶胎加固材料一种及其实施工艺?
2研究制订《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
范》?《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陶质文物彩绘保护修复技术要求》?《可
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陶质文物》五项标准,其中《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三项
标准已经颁布出版,另两项标准草案已经提交至文物标准委员会审查?
3发表研究论文25 篇?
4与高校?研究所联合培养5 名博士,8 名硕士?
5实施考古发掘现场出土彩绘陶器保护示范工程两项?
6完成《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报告》?
第四节 本书的意义
4.1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
古陶器是华夏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珍贵文化遗产,为研究和弘扬我国
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这其中陶质彩绘文物众多,且分布广泛,
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1]?汉阳陵陪葬坑[2]?咸阳杨家湾汉墓陪葬坑[3]?徐州狮子山
汉墓陪葬坑[4]?山东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5]等大型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彩绘陶器是我国众多陶质文物中的杰出代表?因此,开展相关保护技术研究,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存,
意义重大?
4.2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的普遍需求
我国存在大量陶质彩绘文物,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加重,
大气污染?酸性降雨?工业降尘?燃油尾气等使得陶质文物受损日趋严重,并有逐步
加速的现象?古陶器中存在盐析?表面酥粉?釉色蜕变?表面片状脱落?磨损等病害;
陶质彩绘文物中大量存在彩绘层粉化?起翘?龟裂?脱落等病害?据调查,考古发掘
现场彩绘陶器出现中度损害的约占30%,重度损害的超过10%,考古发掘现场多为露
天或半露天环境,环境波动剧烈,彩绘陶器的腐蚀损失状况相当严重并呈日益加重之
趋势?
陶质酥粉?彩绘起翘?脱落不仅影响文物的表面外观,还会与环境污染物中的有
害物质共同作用,加速陶质文物表面风化,造成彩绘信息的流失?研究陶质彩绘文物
病害机理,掌握病害种类,分析病害产物,开展陶质文物保护材料及工艺实施研究,
研究保护效果评估方法;研发考古发掘现场具有可控去除特性的固形材料及加固工
艺;研究确定考古现场保护流程,确立应急保护材料与技术,建立陶质彩绘文物保护
材料评估标准;制订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流程,是陶质彩绘文物现场保护的迫
切需求,对于其相关技术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4.3 陶质文物保护材料技术创新和提高的需求
陶质彩绘文物的绝大多数信息集中体现在其表面层上,对陶质彩绘文物彩绘
层的加固与保护应持有科学的严谨态度,所有的加固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
之上,不当保护材料及工艺的实施,不仅不能起到减缓陶质文物风化的作用,反而会
导致文物产生新的损害?
目前,我国在陶质彩绘文物加固材料成体系规范化研究不足,整体技术水平相对
落后,适用的加固材料及工艺的研究缺乏,导致加固材料使用不当造成的文物损失的
现象时有发生?
4.4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的需求
由于文物保护材料研究的不足,标准缺失,严重阻碍了文物保护技术的进步?通
过该项目的实施,建立文物保护材料性能评估等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为我国文物保
护行业建立自主国家行业标准体系,提高我国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的学术水平与地位,
提升我国整体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水准,对我国陶质文物科学保护具有普遍的指导
意义?__ 4.5 引领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技术进步,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极其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各行业中的研发和应用工作,以
其全面引领和推进我国技术产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工作总体部署,国家文物局于2003 年8 月至今,组织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
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理清了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瓶颈?热点及难点问题,并结合国际文化
遗产保护科技前沿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文化
遗产保护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确定了将“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
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作为“十一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点
科技攻关项目?
本书的技术成果,可为我国出土彩绘陶器的考古现场保护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
支撑,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成果符合国家“十一五”期间对科技发展
的要求,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 ] 吴永琪.2009.秦俑博物馆文物保护十年.文博,6:1-3.
[ 2 ] 王蕙贞,宋迪生,程玉冰,等.2009.汉阳陵出土的陶质文物保护研究.文博,6:244-
250.
[ 3 ] 汪娟丽,李玉虎,邢慧萍,等.2008.陕西杨家湾出土西汉彩绘兵马俑的修复保护研究.文
物保护与考古科学,4:59-63.
[ 4 ] 万俐,徐飞,范陶峰,等.2009.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6:
125-135.
[ 5 ] 党小娟,容波,段萍,等.2012.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西汉彩绘陶器腐蚀病害及其机理分
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50-55.
第二章 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我国陶质文物概况
陶质文物是指用硅酸盐为主要成分加工的器物,包括生活用品?生产用品?建筑
用品?艺术品等?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新物质,主要包括四个类别,即素陶?彩陶?
彩绘陶?釉陶四大类?素陶是指在烧制陶的过程中未加任何元素釉?漆等和色彩
的纯土陶,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彩陶是指陶坯
在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彩绘牢固
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
纹和几何形纹饰等?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汲水器?彩绘陶是指在陶器烧成
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1]?釉陶
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我国本土自制的釉陶根据釉层的化学成分可分为3 个体系:铅
钡釉体系?铅釉体系和钙釉体系,从西方输入的釉陶的釉层则以钠钙釉体系为主?根
据烧制温度来划分,铅釉和铅钡釉属于低温釉,在700 ~ 900℃条件下可完成烧制;而
钠钙釉和钙釉属于高温釉,烧成温度稍高,最高可到1200℃?
经调查统计,我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馆藏陶质文物148 万多件,
占我国可移动文物总量的12.5%;其中一级文物近万件?而且新出土的陶器还以每年
逾万件的速度递增,陶器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清末民初,涵盖8000 多年的历史?我国陶
器品种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世界文博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陶质文物损毁现状调查概述
国家文物局于1999 ~ 2003 年组织实施了《陶瓷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2],调
查结果表明:古陶器中存在盐析?表面酥粉?釉色蜕变?表面片状脱落?磨损等病害;
陶质彩绘文物中大量存在彩绘层粉化?起翘?龟裂?脱落等病害?出现中度损害的约
占30%,重度损害的超过10%,古陶器的损毁状况相当严重并呈日益加重之趋势?虽
然陶器由于其自身材质比较坚固结实,耐风化能力强,但是由于长时期经历自然风化
的影响?破坏,古陶器中有相当数量的属易损性陶器,如彩陶?彩绘陶?釉陶等?陶
器长期处于缺氧?缺光照的潮湿环境,在发掘过程中,其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变,极易因脱水?氧化等因素而发生褪色?变色?脱釉?彩绘脱落等损毁?
第三节 陶质文物科技保护国内外研究概述
陶质文物的科技保护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陶质文物的病害种类?病害
机理?预防病害发生和治理病害的技术方法,以及陶质文物的修复技术方法?
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研究自19 世纪在英国伦敦的大英美术馆[3]开展以来,发达
国家一直比较关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各类博物馆石
质?陶质文物受损调查[4],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Ashley-Smith,Jonathan 所著的
Risk Assessment for Object Conservation《文物危险程度的评估》[5]从方法学角度客
观实际地提供了一套评估文物危险程度的理论方法,并举例分析了陶器保护修复前评
估病害程度的方法和措施?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专家Cesare Brandi 所著的The Theory
of Restoration《保护修复理念》[6],将文物修复理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辩证地阐
述修复中审美?艺术性?文物本体保护等各方面的关系和保护修复方法?Rose Kerr 和
Nigel Wood 所著的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12, Ceramic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