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HK$
250.8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HK$
85.8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HK$
107.8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HK$
74.8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HK$
305.8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HK$
76.8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HK$
64.9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1. 全新译校白话本,最适合今人阅读的版本。
2.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最终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对每个读者具有特别的启示作用。
3.《曾国藩评传》并不是站在作者个人角度去评论,而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通过丰富的史料,去拼图一个完整的曾国藩肖像,通过史料去还原更为真实和全面的曾国藩。相比一般的曾国藩传记,本书更为客观,更具有阅读和史料研究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曾国藩评传》为“述评”体例,以“述”为主,“述评”结合。全书引用典籍、著作百余种,资料丰富考究。作者在该书写作过程中得到黎锦熙、钱玄同等著名学者的指导,初版就获得广泛的关注。1957年,该书在台湾再版,重印七次,可谓影响巨大。
有关曾国藩的书籍并不缺乏,有关曾国藩的评价和讨论也从未停止。本书之所以历经几十载仍有重要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并不是站在个人角度去评论,而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讲究资料的广征博引,立论的客观有据。通过丰富的史料,力图还原历史中更为真实和全面的曾国藩。学者伍立杨曾评价本书:“有时代背景、早年、中年生活、晚年生活、思想体系、教育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军事学识、文艺批评等等……其完备如此”。
|
關於作者: |
何贻焜(1908—1959)
字一风,湖南衡南县东阳乡(今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人。毕业于湖南大学,后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先后在北平高级商科学校、湖南省立二中等中学任教。1943年出任衡阳县师范学校校长,1951年至1957年任衡阳铁路一中教员。
在湖南大学读书时,所写的《续文心雕龙》就被湘中著名学者李少聃推荐在《长沙晚报》连载。在北师大求学时,深得国学大师黎锦熙器重。1936年写成《曾国藩评传》,甚得海内外学者推崇,影响巨大。
|
目錄:
|
目 录Contents
原序
题记
第一章 导言 001
002 第一节 评传曾公的缘起
005 第二节 评传曾公的方法
007 第三节 评传曾公的目的
第二章 时代背景 009
010 第一节 人物与时代
011 第二节 曾公的时代背景
017 第三节 曾公与时代的关系
第三章 家世 019
020 第一节 家世与人生
021 第二节 曾公的家世
024 第三节 曾公所受的影响
第四章 早年生活 027
028 第一节 曾公生平的划分——三个时期、四大阶段
030 第二节 曾公的早年生活
第五章 中年生活(一) 045
第六章 中年生活(二) 081
第七章 晚年生活 123
第八章 个性 151
152 第一节 个性的涵义
154 第二节 个性差异之原因
155 第三节 曾公的个性
158 第四节 曾公个性的形成及发展
160 第五节 曾公个性与其生平、学问、德行、事业的关系
第九章 思想的渊源 165
166 第一节 思想的重要性
167 第二节 对曾公思想的探讨
第十章 思想的转变 173
174 第一节 思想与时空的关系
175 第二节 曾公思想的转变
第十一章 思想范畴 181
182 第一节 中国学术领域
183 第二节 清代学术思想
185 第三节 曾公思想的范畴
第十二章 思想体系 203
204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体系
207 第二节 曾公思想的中心
210 第三节 曾公思想的体系
第十三章 哲学思想 215
216 第一节 曾公哲学思想概论
217 第二节 曾公的宇宙观
219 第三节 曾公的人生观
222 第四节 曾公与孔孟之学
223 第五节 曾公与老庄之学
224 第六节 曾公与墨学
226 第七节 曾公与程朱理学
226 第八节 曾公与陆王之学
230 第九节 曾公与佛学
第十四章 伦理思想 233
234 第一节 伦理思想为儒家思想的中心
235 第二节 曾公的伦理思想
第十五章 教育思想 247
248 第一节 教育起源论
250 第二节 教育沿革论
251 第三节 教育目的论
252 第四节 教育材料论
253 第五节 论教育方法
255 第六节 论教育环境
256 第七节 论治学方法
262 第八节 论治学目的
264 第九节 曾公与中国近代教育
第十六章 政治思想 269
271 第一节 曾公对当时政治的批评
273 第二节 曾公的政治思想
276 第三节 曾公的人才政策
287 第四节 曾公理想中的政治人才
293 第五节 论对待绅士之道
296 第六节 论爱护民众之法
297 第七节 论政治与舆论的关系
299 第八节 论政治与军事的关系
300 第九节 论政治与财政的关系
301 第十节 曾公的财政政策
303 第十一节 曾公的外交政策
306 第十二节 团务论丛
第十七章 军事学识 309
311 第一节 曾公对当时军事的批评
313 第二节 曾公治军的方法
315 第三节 论将才
317 第四节 论选将
318 第五节 论用将
320 第六节 论用人
321 第七节 论治事
323 第八节 论带兵
324 第九节 论兵机
328 第十节 论战守
332 第十一节 论治心
337 第十二节 论爱民
340 第十三节 论湘军的优缺点
342 第十四节 论水师的优缺点
342 第十五节 论平江勇的优缺点
343 第十六节 论太平军的优缺点
343 第十七节 论“四眼狗”的作战本领
344 第十八节 论楚军耐战的原因
344 第十九节 论军事与吏治的关系
345 第二十节 论军事与财政的关系
347 第二十一节 论军事与交通的关系
348 第二十二节 论军事与武器的关系
350 第二十三节 论军事与舆论的关系
第十八章 文艺批评351
352 第一节 曾公文艺批评概说
353 第二节 曾公的文学评论
384 第三节 曾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89 第四节 曾公艺术论丛
第十九章 治家理论397
399 第一节 论家道兴衰的原理
400 第二节 论家道兴衰的征象
401 第三节 曾公的治家方法
406 第四节 曾公留心家事的原因
第二十章 养生方法407
408 第一节 论养身之道
409 第二节 论治身与治心
409 第三节 论养生宜得自然之妙
410 第四节 论养生方法
413 第五节 曾公的养生之道
第二十一章 曾公对时人的叙论415
第二十二章 他人对曾公的评价441
|
內容試閱:
|
第一节 评传曾公的缘起
历来品评人物,不外乎褒贬二字,关键在于得当。郑板桥曾云:“隔靴搔痒,赞亦可厌;入木三分,骂亦可感。”实在是通达之见。对于曾国藩一生,褒扬者固然多,诋毁者亦不少。在认识曾公为人时,倘若盲从他人观点而无自己主见,终究谈不上什么获益。若欲对其做一番透彻准确的了解与评价,就须深入探讨其生活及思想。此其一。俗谚云:“时势造英雄。”又云:“英雄造时势。”可见时势与英雄之间关系甚为密切,彼此互为因果。曾公,用当今眼光审视之,并非奇异人物,亦无杰出建树。然而在当时,官居侍郎,最终平定暴乱,其丰功伟绩和出色才干,寻常人的确难以望其项背。我们在考察曾公成就伟业的原因时,须结合时代背景,尤其应了解曾公生平。而要了解其生平,就非得对其生活与思想进行详尽的研究不可。此其二。
曾公一生,历经艰辛,频受挫折,所以著述其生平时,大多谈论其克服磨难之经验。近人如梁启超、蔡松坡、龙梦荪、许啸天等,鉴于曾公的言论多有可取之处,将之收录编纂成书,以供广大民众阅览借鉴,目的极好,然而只言片语不足以全面展现曾公生平。新近有胡哲敷《曾国藩治学方法》、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虽为佳作,但内容过于简略,读来令人叹为缺憾。本人在此十分愿意尽己所能,探究曾公生平,以飨广大读者。此其三。
一个人的思想,往往随时间、场合的变迁而演进,与其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就曾公而言,少年时之思想与老年时之思想必定是截然不同的;京中做官时言论与营中领兵时言论亦有明显分别。我们若不能熟谙曾公生平,则不足以阐明其思想渊源及演变轨迹。所以只有深知其生平,才能了解其思想。此其四。
文明制度,随时代而变更;性情意志,亦是因人而异。唯有至理名言与浩然正气,往往历久弥新,经百代而不减其魅力。曾公一生,并非完美不缺无可指摘,然而就其高尚言行而论,十分值得后人借鉴。我们若能谨慎择取、吸其精华,将对自身修养大有裨益。绝不能视之为明日黄花,以致其宝贵的精神价值白白流失。本人研究曾公生平及思想时,殚精竭虑在所不惜,岂是仅为满足自身的学究之癖?此其五。
纵览古今,横观中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不能仅归功于三两人,亦不可只凭借某一二日,而是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由无数人前仆后继,付出其心力才干,日积月累而成。我们生在当代,对文化所担负的责任,就是继往开来:一方面继承优秀的中华文明,不致前人徒费心血;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文化质量,供后人汲取借鉴。否则,“凡前人之知,无以为后学之凭借,以益求进步,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所已得而复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无以资后学之考鉴,以益求精密,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相求者,犹是前人粗简之法焉,或转即前人业已嬗蜕之法焉”(见蔡予民先生《中国伦理学史·序例》)。此种情形,对文化而言,是何等损失!曾公一生好学,且乐于嘉奖读书人,大有孔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之遗风;平日又常以孟子“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之格言自警,甚为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及发扬。我们倘若果真要“取人为善,与人为善”,欲为文化界稍尽自己应尽之责任,其实途径甚多,当中即包括研究曾公生平,为其作翔实评传。而本人不自量力,窃欲尽己所能,担当此任。此其六。
对曾公生平记载较为详细者,首推黎庶昌所编《曾文正公年谱》,其次为王安定所著《曾公大事记》,又其次则属《清史列传》中之《曾公本传》。然而以上著作偏重政治军事范畴,记录内容大多为清廷谕旨和曾公奏疏,其他方面则少有涉及,以至于令人读来兴味大减而昏昏欲睡。本人深感此类曾公传记不能满足读者览阅之趣。所谓“吹尽狂沙始到金”,曾公的历史地位与价值已被世人明确,远非当时囿于时代局限的见解所能企及。因此,本人不揣冒昧,窃欲为曾公作一新评传。本人多年来探究曾公生平,自认为不遗余力,期望将心得体会付诸笔端。此其七。
自殷墟甲骨文出土,考古之风一时盛起。罗振玉、王国维倡导于前,董作宾、郭沫若宣扬在后。文人学子争相追捧新奇之事,喜好附庸风雅,纷纷加入考究甲骨文之伍。此好学之态度与考古之精神,就“为学问而学问”而言,绝对无可厚非。然而,仅就“为人生而学问”而言,与其琢磨数千年前龟甲兽骨,终究不如仔细研究关乎日常民生之事物。儒家观点不离伦常,倡导凡事必躬行践履;墨家崇尚实用精神,志在拯救苍生。当今之世,生灵涂炭,礼崩乐坏,欲寻有效解决之道,何必崇洋媚外?本人借业余时间,将曾公生平仔细探讨,虽看似考古,然而与甲骨之考古自有差别。至于曾公本人,即是追求身体力行、倡导实用精神之楷模,对此本人深信不疑。当今世道衰微,真正于儒学墨学上有深厚造诣者,已寥寥无几。恰遇如曾公此等接近儒墨圣贤之人,便特意将其生平详细述来,实是无奈中尚存的一丝希冀。此其八。
上述种种,即是本人为曾公作评传之缘由。无论批判人物、考察功业、浏览格言、研究思想、修身养性、发扬文化,还是阅读传记、从事学术,但凡与曾公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而欲对曾公作深刻认识者,均须全面了解其生平。正是有鉴于此,本人竟全然不顾德行未足、才力尚
缺,不以“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为虑,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曾公作此新评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