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吴鸿自选集

書城自編碼: 249582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吴鸿
國際書號(ISBN): 9787537842457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1-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0.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香事渊略
《 香事渊略 》

售價:HK$ 108.9
这就是山海经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HK$ 107.8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261.8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HK$ 76.8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HK$ 86.9
有机农业
《 有机农业 》

售價:HK$ 29.5
穿搭也有公式:100个不过时的搭配
《 穿搭也有公式:100个不过时的搭配 》

售價:HK$ 47.2
不完全契约
《 不完全契约 》

售價:HK$ 97.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0.3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邹跃进自选集》
+

HK$ 70.3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朱其自选集》
+

HK$ 70.3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孙振华自选集》
+

HK$ 70.3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陈默自选集》
+

HK$ 70.3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刘淳自选集》
+

HK$ 70.3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李晓峰自选集》
編輯推薦:
吴鸿,“美术同盟”主编“雅昌艺术网”总编,长期关注中外当代艺术批评理论前沿研究,在艺术批评领域影响深远。这次集结成册,是作者学术成果的全面展示。本集所涉及的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界热点话题的有关论点,曾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反响强烈。
內容簡介:
《吴鸿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之一,这套文库以《自选集》的形式收录了中国艺术批评领域大部分50后、60后批评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均是每位作者1990年代以来学术成果的菁华。这些文字在见证和记录中国当代艺术的成长史、梳理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的同时,更直接指向的则是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整体实绩。
《吴鸿自选集》分为快意江湖、角色内外艺舟双楫和品人评画四个部分,收集了作者吴鸿1990年代以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对某些艺术作品的评论。此外作者作为一位独立策展人策划了一系列展览,积极关注艺术发展的新动向,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關於作者:
吴鸿,出生于1968 年,先后接受汉语言文学专业、雕塑专业和美术学专业的教育。2000 年至2006 年担任国内重要的艺术网站“美术同盟”的主编,2006 年至2008年担任“雅昌艺术网”总编。2008 年2 月至今,创建并主持大型中英双语艺术门户网站“艺术国际”。同时,从事当代艺术评论及展览策划工作。
目錄
001 快意江湖
003 从“体制”到“圈子”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前卫艺术状态分析
008 丹青归来,“魂”兮安在
013 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和“架上”艺术
——关于成都双年展的批评的批评
018 “倚老卖老”与“倚小卖小”
021 新媒体,你到底怎么个“新”
025 愚民同乐:2004 年艺术界岁末大点评
035 买椟还珠
——北京“双年展”,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游戏
039 “买得起的艺术”是一个
039 理想主义的假设
044 “批评”之病
052 “猪”们为什么敢公开“耍流氓”
056 被透支的“未来”
059 论“飞天神女”的拆掉
063 肖鲁之“鲁”
069 角色内外
071 文化之间的摇摆——对蔡国强的访谈
079 如果没有网络,一件事不可能传播这么广泛
——吴鸿访谈
088 我怀疑我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
099 艺舟双楫
101 中国前卫艺术 “生态”考察
109 我“闪”故我在
116 网络多媒体艺术概述
120 当“画幅”可以成为态度的时候,
它也可以成为策划一个展览的理由
125 何处忆江南——文化怀乡与地方意象
134 “艺术宋庄”的前世今生
140 从“理想”的偏执到“时尚”的狂欢
——中国当代艺术嬗变的社会文化分析
152 “摄影”何为
157 “西藏”在哪里
 ——一个以主角身份来叙述的配角故事
162 “风骚”之河
168 对象·方式·背景——数字时代的艺术批评
175 以展代教——当代艺术教学的一种思路
181 品人评画
183 “意义”的森林
——与封岩的照片有关和无关的一些废话或不废话
187 静观玄览 以玄观玄
——论李天元摄影作品中时空的精神性表现
191 黑暗中的光
——张小涛作品中的心理、环境及社会背景分析
204 灵光乍现
——作为“文人画”传统体现的叶强作品
210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评郑路的雕塑作品
218 叙事与图像的战争
——瑞士艺术家彼特·库尔特的数字影像艺术
223 “上帝之眼”——关于王劲松的近作
227 破碎的乌托邦——评汤杰的工业题材摄影
230 渡河之舟——评张勇的雕塑作品
235 视觉考古
——作为一种社会图像学批判的石珩伯作品
240 手术:身体与社会的转译
246 以梦为乡
——关于李玉端作品的心理分析
257 “天堂”九章
——关于乌托邦和敌托邦悖论的图像演绎
279 后记
內容試閱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丹青归来,“魂”兮安在

丹青同志归来了,带着对客居异乡近二十年的人生感悟兼对“现代艺术中心”潮起潮落的旁观默想,归来了。
十八年前,丹青出国的时候,给人们留下一个问号:他为什么要走?
十八年后,丹青归来的时候,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问号:他为什么要回来?
陈丹青的这次归来是作为清华大学百名特聘教授的身份“落户”在前身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清华美院,结束了他在美国的“艺术之旅”。也正因为陈丹青出国久焉,关于他的种种传言,关于他后来画的那一批画,还是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从这一点上来说,陈丹青总会是一个话题,但是作为一个“话题”的陈丹青在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人们议论起他的时候,其切入点是不一样的。
陈丹青9月5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办的作品展以及9月15日开的“陈丹青作品展研讨会”,是关注陈丹青的人们最近又谈起他的一个焦点。这个展览的作品似乎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构成。
出国之前的作品,呈现在画面之中的是对绘画的热情与自信,这里的“热情”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而“自信”又是来自于他通过“绘画”这种方式对于世界的认识与把握,同时更来自于他天赋的对于“绘画”这一方式的悟性。
这一部分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观察、表现客观“物”时的直接性。陈丹青的学艺经历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自学的道路,这个经历决定了他没有机会接触到当时受苏联影响很大的学院派程式化的训练方法,再加上他似乎天赋的对于古典油画审美经验的归属感,使他能较早地在“三大面、五级调子”之类概念化的学院派程式之外,体味到古典大师们“画眼睛只把它当眼睛来画,画鼻子只把它当鼻子来画”的朴素单纯的写生体验。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些在当时的上海,受殖民时期民间画馆的影响,可能会保留一点“古典”的余脉,丹青的绘画启蒙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受到影响。另外一个“直接性”则是针对他的美学经验而言,具体来说,就是他的作品中 “习作性” 的特征。在当时“美术作品”的范畴中似乎没有“习作”这样的概念,包括画面构图、人物神态,都有一定的标准与程式。而在陈丹青这个时期的“创作”中除了《泪水洒满丰收田》这幅作品似乎具备了当时的对于“创作”这个概念理解的标准之外,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习作性”的因素可能更大些,这种“习作性”体现在构图与人物的描绘中就是对于生活“原态化”的审美趣味,他有一幅不太被注意到的画白求恩在行军途中的作品,据他说当年是为了一个创作任务而画,后来则落选。我的理解,这幅画在当时落选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构图太不符合“创作”的标准,人物描写也太“生活化”了。
他的这种美学趣味后来集中体现在他的成名作《西藏组画》中,在这组作品中“创作”的概念被进一步削弱了,构图似乎是随意从生活中摄取的一个片断,人物的描绘也与此前我们在美术作品中熟悉了的红光满面、充满了莫名的幸福感的藏民形象大异其趣。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没有提供给我们以往面对一幅作品时一个明确的“主题”的期待,既有的一些社会经验与审美经验在这批作品面前失去了判断力,而正是这批作品给我们突破既往的概念化的美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基础。这是陈丹青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价值所在。
但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现代美术随即超越了,或者说中断了这个阶段。如果说在《西藏组画》中陈丹青是借由这种“异域情调”所具备的“审美距离”以及由此而来的远距离的“审美真实”实现了他对概念化审美经验的突破的话,那么,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美术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对于现实生活“近距离”的个人感悟。但此时陈丹青人在纽约,国内美术界的这个阶段他没有“在场”,否则很难预料身在这个“场”中,他的艺术发展将会是一种怎样的面貌。
整个这一阶段是陈丹青的一个艺术空档,这期间虽然他也画了很多作品,但无非是延续了《西藏组画》的风格而更精致化了,不具备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美学特质。但陈丹青以他的学养,以他的悟性,没有停止过思考,正是这种思考使他没有走上商业绘画的道路,但同时也带来了他的困惑与痛苦。
这种困惑与痛苦是一个曾经对“绘画”充满了自信的人在传统绘画正在失去了最后的尊严时的困惑与痛苦,而这些,对他而言,长期处在纽约这样一个现代艺术之都,相比较于国内的“绘画”界同行而言可能感触更深。他的所有思考概括起来无非是寻找一条“绘画”的出路。那么在他困惑与痛苦之后产生的这批作品,就他的个人而言,确实是一方面保留了他对“绘画性”的留恋与执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于当代艺术“观念性”的理解的“两全之策”。但正是这批作品对于此时国内的艺术界而言,显然又是“不合时宜”的。
国内艺术界的“当下”状况,所谓“在朝”与“在野”或“前卫”与“传统”的阵营之分可能从未像现在这样尖锐过。这种划分可能也不完全能用“架上”与“非架上”或“绘画性”与“观念性”来涵盖,但这样的区分对于国内艺术界复杂难辨的现状来说也是权宜之计。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讨论点,但各方各派似乎都按照各自的标准设定了一个“角色期待”来“规定”纽约归来的陈丹青,这却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
“ 传统派”的回应,大体上反映了当前国内油画界的一些问题与现状。前文已述,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突破“文革”时期僵化的美学概念上,油画曾经起到过很大的作用,也曾经产生过很多“热点”,但是这种意义可能更多的是在社会文化经验上的突破,也就是说更多的可能是一种“题材”上的效应。
对于油画语言自身而言,作为一种对概念化的“典型化”美学标准的“反拨”,它自然会产生向古典技术美学的回归,继而产生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复古主义的样式。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规律。
在科学技术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借由外部力量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一种比较大的跨越;而在社会文化方面,可能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这就像菲律宾或印度的政治制度,表面上是引入了西方议会制的民主,似乎“大踏步”进入了现代社会制度,但由于这种“速成”缺乏它自身发展的连续性,那么它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最基础的社会普遍民主理念的缺乏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么说来,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文化艺术来说,也应该符合这样的规律。具体到油画而言,由于油画在我们的近现代史上曾经作为一个“伟大”的画种存在过,另外也曾经作为某种革命与进步的象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那么,中国人似乎也有理由让油画再作为一个画种继续存在下去。问题是,只要我们还继续在一个“画种”的范围内来讨论油画的发展,那么,油画技术语言上的一些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一定会成为一个个我们绕不过去的“结”。正因为这种在油画技术语言上先天性的自卑感,我们会为在技术语言上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突破而自我感动。
正是这种纯技巧上的“自我感动”被前卫艺术家们所诟病,他们的“非架上性”实验实际上是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油画通过技术进步而达到自我完善的幻想。而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90年代消费文化即时化、平面化文化观代表的“新锐”画家们的观念性绘画实际上更像是用油彩画的卡通画,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消解了传统绘画的“绘画性”特质。
在这样的情形下,强调传统“绘画性”的人士似乎更愿意从“绘画性”的方面来谈论陈丹青的近期作品,似乎陈丹青以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油画史的价值,以及他在国外对于地道的古典油画的“开眼”,他应该为中国油画史的发展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当然他们在陈丹青近期的“静物摹本”中也发现了诸如对于各种纸本画册质感处理的技巧性、对于用油画工具来临国画的开创性,但同时更是像用一种保护一件“出‘ 污泥’而未染”的“流失文物”的心态,来期待从现代艺术纷乱的纽约归来的陈丹青能用回国后的“现实感触”产生出一批像当年《西藏组画》那样具有一定“人文主义”精神的作品。
总之,其情殷殷而不能与陈丹青所苦心构筑的“文本的摹写”“复制的复制”等“后现代”的课题所相通。只是陈丹青的此“绘画”已非彼“绘画”焉,他手中的画笔更像是一个复印机,以他此时对“复制”的兴趣远大于对于“绘画”的留恋,他能否担此“复兴绘画”的重任?
对于“前卫派”的人士而言,陈丹青近期作品中的“观念性”似乎也会为他对于“绘画性”的留恋而打个折扣。只是丹青出国太久,他不知道在国内做“前卫”与在国外做“前卫”,你标明的“立场”、你表示的“姿态”可能会比你的作品更重要。国内的“前卫”艺术,可能一方面受传统的重压,另一方面受体制的限制,更是由于处在一种欲被“中心”所注意的期待之中,
所以,姿态上会免不了更激烈一些。那么陈丹青的这些中性化的“观念性作品”显然也是不合国内的时宜的,那些太强的“绘画性”似乎也是一条没有割干净的“资本主义尾巴”。
陈丹青在国外的二十年也许最大的收获便是悟到了“画画”可以是一件“个人的事”。但是国内的同行们现在按照一种“角色期待”来设定陈丹青,更是愿意再把他变成一个“公共符号”,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陈丹青就曾经被视作一个公共符号。他现在宣称“画画”是他个人的事,也许同样也是不合时宜的,所以使方方面面的人士谈论起他来的时候,不免会带有隐隐的
惋惜、困扰、挑剔以及暧昧之情。这些其实与陈丹青的绘画已没有什么相关,而是如实地映照出谈论者自身的处境与认知的差异。这或许才是陈丹青归国所引起的议论的背后所耐人寻味之处。
2001 年10 月5 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