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

書城自編碼: 246763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滕五晓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53934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04/31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9.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危局
《 危局 》

售價:HK$ 84.0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财富方程式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1.6
《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
+

HK$ 143.1
《应急管理演练式培训》
+

HK$ 100.7
《应急规划、预案与演练:借鉴与思考》
+

HK$ 100.7
《应急预案管理》
+

HK$ 112.1
《风险治理与政府应急管理流程优化》
+

HK$ 153.4
《应急管理:中国模式与实践》
內容簡介:
本研究基于国际应急管理前沿理论,结合我国应急管理实践,建立了以突发事件预防准备、应急处置、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的评估指标,构建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特征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本研究基于案例分析视角,对照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选取经典案例,分析评估该案例在这一指标下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其能力,并结合应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政策建议。
關於作者:
滕五晓,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曾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助教、讲师;(日本)都市防灾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与教学。近年来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民政部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并主持完成上海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等数十项政府委托研究项目。著有《社区安全治理:理论与实务》《日本灾害对策体制》等书,发表了《基于危机管理模式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研究》等数十篇学术论文。
目錄
第一章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
第一节 应急管理中的评估
第二节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研究综述
第三节 构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章 法律法规:应急管理的依据和准则
第一节 法律法规缺失带来管理难题
第二节 有法必依方能发挥法律功效
第三节 法律体系需要与时俱进
第三章 预案体系:有规划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 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其发挥作用的保障
第二节 落实执行是预案之魂
第四章 监管落实:执行能力的体现
第一节 层级式管理导致效能衰减
第二节 过程性日常监管重于认证审批
第五章 风险评估:目标聚焦和集中力量
第一节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的基础
第二节 落实综合风险分析减轻灾害损失
第三节 危害评估是灾害预警的基础
第四节 风险告知确保风险评估结果被知晓
第六章 应急队伍:有组织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 管理队伍是应急管理的核心
第二节 应急救援队伍是现场处置的主力
第三节 志愿者队伍是应急管理的有效补充
第七章 宣教演练:处置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 灾害现场“准专业”人员的应急技能培训
第二节 普遍提升公众的应对能力
第三节 演练提升临灾应对能力
第八章 应急保障:有准备的应急管理
第一节 保持信息通畅是通信保障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 救援物资与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
第九章 治理防范:风险消减与防御能力的提升
第一节 工程防御是减少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第二节 生命线系统承载着城市的安全
第三节 重要设施保护是减轻灾害损失的必要措施
第十章 监测预警:风险变化的掌控与告知
第一节 实时监测是准确预警的基础
第二节 预测预报指导减灾工作
第三节 预警发布应该更明确
第十一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紧急事件的及时响应
第一节 应急决策指挥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应急快速评估增强决策依据
第三节 跨区域应急联动
第十二章 公共信息管理:回应公众的需求
第一节 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收集与报送机制
第二节 基于公共信息管理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第三节 从公众角度把握信息公开的度
第四节 信息发布的时机选择
第十三章 危机沟通:理解与认同的桥梁
第一节 基于信息共享的跨组织沟通
第二节 媒体是沟通桥梁而不是洪水猛兽
第三节 组织与民众应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四节 网络为双向沟通搭建平台
第十四章 社会参与:社会共同体的责任
第一节 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不可替代
第三节 灾害保险制度分担灾害损失
第十五章 恢复重建:日常生活回归与提高
第一节 事故报告要兼备客观性和可读性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规范化
第三节 心理重建应贯穿恢复重建始终
第四节 重建,灾区复兴之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序言
以2003年“非典”疫情的应对为契机,我国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已逐步从单灾种的部门应对模式发展成为多部门协调应对的综合应急管理模式。近十年来,我国形成了以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以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专项预案、国务院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部门职责编制的部门预案和各省(市、自治区)总体预案为主的全国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本大法、以《防震减灾法》、《食品安全法》、《消防法》等专业类法律法规为专项法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构建了以消防部队为主导的国家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形成了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的全社会应急支援体系。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上海静安特大火灾事故以及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等一系列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后,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达数十年的历史相比,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成的时间还很短,特别是近年来在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中,不同程度暴地露出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许多措施和管理方法还需要经过大量突发事件的应对实践加以检验完善。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将进入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将面临灾害事故频发,社会运行风险不断增大的新形势。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也需要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已近十年的现阶段,全面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并准确评价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基础,对于科学衡量和评价应急管理绩效,指导应急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能客观反映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并评价应急管理能力,本研究将根据应急管理理论体系、国内外应急管理经验和我国应急管理框架,尝试构建符合我国应急管理特征的能力评估体系。然而,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虽日臻完善,但是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果不通过突发事件应对实效的检验,很难评估出现有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和应急管理的能力高低。因此,本研究一改惯用的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直接对评估指标赋值打分进行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方法,而是基于案例分析视角,从评估体系中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指标出发,选取典型案例,针对该指标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求,分析评估该案例在这一能力指标下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和能力,并结合应急管理理论与国内外应急管理方法,对该指标领域进行拓展,提出符合我国应急管理实践能力建设要求的改进方向或实际方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