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肌肤会说话 : 听懂自己肌肤的语言,呵护肌肤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最系统、最全面、最易懂的历史科普读本。
中华上下五千年,四字成语说不完。将最经典的历史写进最易懂的成语,国内第一部“精选历史百科读本”。
一书在手,搞定中国历史!
读历史,就是读人心。
|
內容簡介: |
中华上下五千年,如此漫长的历史,若将历史事件尽数收纳其中,细大不捐,未免太过纷乱冗杂,一不小心就写成了另一部《上下五千年》。因此,本书并非一部供人查阅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而是撷取历史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部分,以时间顺序串联起来,锤炼成的一部独具特色的著作。
世界上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历史事实虽是客观存在,但只要一经人叙述,就难免会加入个人感情,使读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汉武帝是一个人,其人生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不同史学家的笔下,却出现了千百个汉武帝;再比如项羽,有人将其视为千古英雄的代表,又有人视其为狂妄的莽夫,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不同的项羽。历史就如同一块大石头,任后人雕琢、打磨,这是不可避免的。本书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崭新的观点进行深刻剖析。对所有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也比较公允,避免了将读者带入死胡同,引导读者理性思考、客观分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趣味性、思想性。
为了让读者更迅速地理清中国五千年纷繁、复杂的历史脉络,并将整个历史牢记于心,我们严格筛选出最贴切的成语、四字熟语,将其作为每段历史的向导。中国的历史,纷繁复杂、跌宕起伏;中国的成语、四字熟语,微言大义、底蕴深厚,两者相得益彰;再以幽默、睿智的语言相糅合,生动地再现了中华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走向,窥一斑而知全豹,展示给读者一个既深刻又妙趣横生的历史文化空间。
相信此书在手,你也能读懂中国史!
|
關於作者: |
三皮,非典型性70后正能量高级知识分子、正向思维励志青年。自学成才,两次大学经历,8年文理兼修。热爱阅读及写作,长期为各大媒体及机构策划并撰写励志、文化类文稿,立志终身以研究中华文化为己任,定将中华文化深入人心,推向世界。
|
目錄:
|
第一章?三皇五帝、夏、商、周
1.鼓腹击壤◆酒池肉林 02
2.济济多士◆玩物丧志 16
?第二章?春秋战国、秦代
1.尊王攘夷◆辅车相依 28
2.假仁纵敌◆兵不厌诈 39
3.?卧薪尝胆◆急流勇退 50
4.革故鼎新◆作法自毙 60
5.合纵连横◆胡服骑射 70
6.春风化雨◆和光同尘 81
7.鸡鸣狗盗◆狡兔三窟 88
8.远交近攻◆悲歌击筑 98
9.羽化登仙◆焚书坑儒 105
10.乾坤一掷◆四面楚歌 110
?第三章?西汉、东汉
1.国士无双◆兔死狗烹 122
2.韬光养晦◆铁腕柔情 131
3.穷兵黩武◆封狼居胥 140
4.兼容并蓄◆门可罗雀 150
5.蛊惑人心◆尸位素餐 157
6.偷天换日◆重蹈覆辙 165
第四章?三国时期、晋、南北朝
1.倒戈相向◆青梅煮酒 176
2.乐不思蜀◆狗尾续貂 184
3.投鞭断流◆风声鹤唳 194
4.枕流漱石◆天花乱坠 202
?第五章?隋、唐、宋的繁荣
1.一衣带水◆破镜重圆 212
2.马耳东风◆惊天动地 219
3.泰山北斗◆汗牛充栋 226
4.黄袍加身◆一掷千金 232
5.碧血丹心◆循规蹈矩 240
?第六章?元、明、清和近代
1.北帝南臣◆异军突起 250
2.舳舻千里◆南倭北虏 259
|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国家昌盛、物质充足的时期。但除了物质文明外,我们还应该为自己点亮一盏前行的灯。这盏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就像是每个时代的微观缩影,而生于后世的我们,在追根溯源的同时,也大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所有历史事件的始末,看清它本来的面目;比较谁的计谋更胜一筹,谁的智慧决定其霸业。曹孟德性格奸猾,但却恰好能使之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之中崛起,称霸一时,这并非历史给我们开的玩笑;李世民能够取代太子,成为李唐的统治者,并非偶然,而是必然;赵宋之繁华达到历史巅峰,最终却衰朽灭亡,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通读历史,我们就会成为睿智的推理家,因为所有历史世界的结局,都是必然的结果。无论这几千年的历史多么诡谲神秘,我们都能一丝一缕地梳理顺畅,这个过程中,所思所想、所得所悟,自会增长智慧,磨砺性格。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就曾提出“在史中求识”的观点。他在抗日战争逃难之时,携带了一本宋高宗时期的编年体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沿途阅读,可谓史书不离身。读到汴京被攻,都城沦陷,谣言流窜,烽火四起,陈寅格将这段宋史与今日处境一对照,发现如此雷同,仿佛是进入了历史的一个轮回,不禁冒出一身冷汗,这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读史的意义。我们都将会成为历史,我们也都应该了解历史,否则,只能处于混沌之中。现代人若将《史记》抛于脑后,将《左传》、《资治通鉴》等典籍束之高阁,不懂历史为何物;或者说,只知道历史的影子,却理不清脉络,看不明走向,此乃人生一大悲哀!
诚然,《史记》、《左传》等经典史书,对许多不通古文的现代人而言,过于晦涩,实难读透。为了使广大读者能以最舒适的方式读懂历史,我们以这些经典历史著作为基础,经过精心剪裁、潜心编辑、倾力勾勒、细心打磨,将精彩的中国历史汇聚成集,认真梳理,编写了这部别出心裁的历史读物。
中华上下五千年,如此漫长的历史,若将历史事件尽数收纳其中,细大不捐,未免太过纷乱冗杂,一不小心就写成了另一部《上下五千年》。因此,本书并非一部供人查阅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而是撷取历史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部分,以时间顺序串联起来,锤炼成的一部独具特色的著作。
世界上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历史事实虽是客观存在,但只要一经人叙述,就难免会加入个人感情,使读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汉武帝是一个人,其人生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不同史学家的笔下,却出现了千百个汉武帝;再比如项羽,有人将其视为千古英雄的代表,又有人视其为狂妄的莽夫,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不同的项羽。历史就如同一块大石头,任后人雕琢、打磨,这是不可避免的。本书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崭新的观点进行深刻剖析。对所有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也比较公允,避免了将读者带入死胡同,引导读者理性思考、客观分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趣味性、思想性。
为了让读者更迅速地理清中国五千年纷繁、复杂的历史脉络,并将整个历史牢记于心,我们严格筛选出最贴切的成语、四字熟语,将其作为每段历史的向导。中国的历史,纷繁复杂、跌宕起伏;中国的成语、四字熟语,微言大义、底蕴深厚,两者相得益彰;再以幽默、睿智的语言相糅合,生动地再现了中华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风云变幻,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走向,窥一斑而知全豹,展示给读者一个既深刻又妙趣横生的历史文化空间。
相信此书在手,你也能读懂中国史!
第一章 神话、夏、商、周
1、 鼓腹击壤◆酒池肉林
最初的理想政治--中国史的黎明
华夏上古时期的历史文化,由于文字记载甚少,仅存的记载也都主要描绘人神共处的社会,所以,人们只将其当作神话和传说来看。太史公司马迁撰写《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自此,后世通常将五帝时期视作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开端,而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历代炎黄子孙尊称为始祖。从五帝时代起,中华民族便在神传文化的基础上,揭开了以人为中心的一幕幕璀璨的历史文化序幕。
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
黄帝,是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公元前2717年出生在寿丘。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聪明” ,意思是说,这孩子出生几个月就能够说话了,七八岁时就有了成年人的风度和气魄,十二三岁便智慧超群。可见,黄帝天生就聪慧敏捷、气度非凡,颇具神异之气。
后来,他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并在涿鹿建造宫殿,称轩辕帝(后因有土德之瑞,土色泛黄,故被称为黄帝)。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黄帝不喜欢战争,并施行以德服人的领导方式,因此,各诸侯都相继归从,黄帝部落便日益强大起来,逐渐发展扩大至现在的河南一带。由于当时作为中原地区部落之首的炎帝部落日渐衰退,黄帝部落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其发生了冲突。之后,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恶战了三场之后,黄帝征服了炎帝。不过,黄帝素来德行出众,并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与其结成了部落联盟,从此,炎黄部落两相交好。
这时,在东方九黎族出了个穷凶极恶、十分残暴的首领蚩尤(chī yóu)。蚩尤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大魔王,使人闻风丧胆,谁都不敢与他交战。不料,蚩尤这个大魔头看上了炎帝的地盘,动不动就率其部族攻打炎帝。炎帝不敌蚩尤,只好向黄帝请求支援。黄帝非常果敢,立即决定亲率部族与大魔头蚩尤在涿鹿决战,这就便是著名的涿鹿之战
然而,征战过程却不顺利,蚩尤并不好对付。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个个都是铜头铁额,凶悍无比。蚩尤本人也极有本事,他会铸造刀剑,兵器非常先进;他神通广大,能够呼风唤雨;他还能布起漫天大雾,使黄帝的军队晕头转向,不辨东西,被打得狼狈不堪。黄帝与蚩尤激战不断,却连连败退,“九战九不胜”,结果整整三年都在吃败仗。
正当黄帝对蚩尤所布的大雾一筹莫展之时,其一名手下“风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依照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了一辆让军队辨明方向的“指南车”。黄帝军队利用指南车冲破重重大雾,杀出重围。后来,狡猾的蚩尤又利用各种诡计与黄帝交战,但黄帝仍然顽强地战胜了蚩尤。经过涿鹿之战,黄帝统治了中原,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华夏民族的帝王。炎、黄等部落也在黄帝的领导下逐渐融合成华夏族,所以,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
公元前2599年,黄帝逝世了。黄帝在位的一百年间,国力强盛,政治稳定,人民谦让和睦;他还命臣民建房室、种五谷、造舟车,使百姓生活富足;在他的领导下,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音乐、文字、算数、历法、衣服、陶器等也渐渐产生,中华民族从荒蛮时代步入了文明时代。 人们把先民众多的发明创造都归到了黄帝的名下,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德仁兼备、天下为公的尧舜
帝尧时代的太平景象
帝尧名叫放勋,是帝喾(kù)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挚,一个是放勋;帝喾死后传位于挚,但挚即位后没什么政绩,也不善管理,德行也远比不上放勋,在位九年后便将帝位禅让给了放勋。
那么,这位深孚众望的新王者是否会给黎民带来福音呢?历史已经对帝尧作出了肯定的评价,证明他的确是一名圣贤的帝王。他雄才大略,以仁德治理天下,爱民如子,也深受百姓爱戴;他制定历法,确立节气,防治水灾,大力发展农业,使得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他完善了政治制度,明确了百官的职责,使得官员们政绩卓著,部落间都能协调一致,相互融合;他还对百姓关怀备至,毫无私心,鼓励人民畅所欲言。司马迁满怀着激情对帝尧进行了笔酣墨饱的描述:
他的仁德如上天一样博大,他的智慧若神灵一般精妙。人民与他接近,就像葵花真心地面向太阳;人民仰望着他,犹如禾苗渴求甘霖从天而降。他富而不骄,贵而不傲。他能够彰显恭顺高尚的德行,使得同族九代团结和睦;亦能领导百官,使得各诸侯和谐共处。
拥有了这样一位圣贤的君主,可想而知,百姓们的生活是多么安宁,心情是多么舒畅。人们没什么好操心的,也就有了许多闲暇的时光。为了打发这些闲暇的时光,他们便创制了许多游戏作为娱乐。其中一个叫做“击壤”的游戏很快就在民间流行起来。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写道:“(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於道”,由此可知当时人们的闲逸舒适之态。
据传,帝尧在民间视察时,偶见数十人在乡野间玩“击壤”的游戏。他们先将一块木板置于距其大约二三十步的地方,然后用手中另外的木块向它投掷,击中者获胜。他们一边争先恐后地击壤,一边兴高采烈地歌唱,气氛非常热烈,情绪异常欢快。每个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帝尧正微笑着看着人们游戏,这时正轮到一位老人击壤了,不知谁大声喊了一句:“大哉,尧之德也!”,那老人听了,一边将手中的木块投掷出去,一边即兴地唱了一首歌谣。
歌谣的意思是,我在黎明之时随着太阳的升起去劳作,天黑了便伴着星辰的光华回家休憩;我自己凿井饮水,耕田吃饭,与他尧帝的功德有什么关系!
帝尧听完这首歌谣,兴致锐减,便默默离开了,一路上别提有多郁闷。后来,帝尧身边的人对他说,这个老汉唱得多好啊,他唱出了这个时代人民质朴而祥和的生活,也道出了子民们安逸而平和的心境;即兴表达,不事造作,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浑然天成,绝无恶意;虽然说“与尧帝无关”,实则对尧帝领导的这个时代满意之极,才直抒胸臆,这正是对大王您最真挚的赞颂啊。尧闻此言,思索一番,觉得有点道理,心情顿时大悦。
《隋书·儒林传·何妥》亦曰:
“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期间。”
这也描绘出了尧帝时代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怡然自得的一幅美好的景象。可见,帝尧的领导才能的确是非凡的。
举贤推能的君主“禅让制”
帝尧看到在自己的管理之下举国安宁,各族和睦,他便意识到了帝王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作用的重要性,因此,他考虑到了接班人的人选问题。尧逐渐年迈,加之这时洪水泛滥,接班人的人选问题也就尤其迫切了。于是,他便准备在他的几个儿子及朝中文臣武将中挑选贤能之士接替帝位,以延续一个时代的盛况。有人举荐帝尧的儿子丹朱,尧却认为他爱与人争吵,德行不够;臣子四岳推荐鲧(gǔn),尧认为他治理水患九年都没有成效,能力不够。最后,四岳推荐了以孝顺闻名的虞舜,帝尧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并打算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
舜让两个妻子屈尊住到自己家中,遵守妇道,孝顺长辈。尧非常欣赏他的做法,便让他担任司徒的职务,理顺五种伦理道德,人民都遵从这些道德,德行也因此越来越高。尧又让舜参与百官之事,舜的表现也都很不错。后来帝尧因年事已高,便让舜代行天子之政,藉以观察他是否符合民心和天意。舜代行天子政务八年后,尧逝世了。服丧三年之后,舜将帝位让给了丹朱,但百姓不理会丹朱,都来归服于舜,舜只得重登天子之位。
传贤而不传子,这就是令后世称颂的禅让制度。禅让制度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历代炎黄子孙称颂。试想,一个呼风唤雨的帝王能够将帝位让给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这需要怎样的胸怀!后人借孔子之口对此评论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也说明帝尧是一位“天下为公”的典范。
舜即位后,以德治天下,知人善用,百官各司其职,人民明晰道理,天下诸事都迅速振兴起来,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德行功劳。帝舜时期的太平景象比帝尧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尧舜时代一直以来都被历代华夏子孙称颂,而尧舜这两位古老的帝王也成为后世炎黄子孙心目中的明君。
舜知道自己的儿子商均无能,便延续帝尧的德行作风,将帝位禅让给了才德兼备、治水有功的禹。禹后来建立了夏朝,也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朝代的第一任君王。
历史诸行无常的反复
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始于夏朝。
禹在接替了舜的帝位之后,励精图治,划分了九州,完善各种治国制度,这一系列管理措施为后来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禹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获得了大量俘虏和财富,他的儿子启的势力也随之越来越大。看到父亲有如此权势,启怎么甘心让这个王位落入他人之手呢?所以,禹还在位时,启就开始酝酿夺位之事。待禹死后,启便在其他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杀死了禹按照禅让制所选定的传位对象伯益,继承了帝位。
启的即位,结束了禅让制,拉开了中国历代君主世袭制的序幕。许多人认为,启废除“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实在是自私的,是不可取的,而事实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正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因为只有结束了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选举制度,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才能随之建立起来。
国家的兴盛与衰亡
夏王朝与之后的商、周这两个朝代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代”,它们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三个王朝。然而,诚如我们所知,历史车轮的前行轨迹一向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与历史上其他阶段一样,这“三代”王朝的命运也并不那么平稳和顺利,它们就像潮水一般,此消彼长,起伏更迭,变化无常。每个朝代都有兴起之时,也都有衰亡之日。不过,国家的兴衰不是毫无理由的,不能单凭“物极必反”四个字来加以解释。一个王朝兴衰的原因通常有很多,但与之最为密切的,不能不说是统治者的治国能力和自身德行。而这一点,在“三代”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夏启治国
夏朝初期,在禹和启这两位君王的管理下逐渐稳定并兴盛起来。虽然启打破了“公天下”制度,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也正因如此,启才更加竭心尽力地治理国家。为了让民众对自己心服口服,启施行仁德之政,同时也非常注重自身德行的培养。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每日粗茶淡饭,生活比普通百姓还要朴素;他不喜好享受,除了祭祀以外,从不大兴娱乐;他尊老爱幼,体贴民众疾苦;他知人善用,谁有本领,就亲自请来,委以重任,谁武艺出众,他就让谁带兵打仗。夏启这种收买人心的方法的效果很不错,不到一年,他的声誉就大大提高了,人民对他也越来越信任。再也没有人对这种“子承父位”的家天下制度心怀不满。
启的确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君王,他不仅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王朝走向了鼎盛时期,其统治范围也以中原为中心日渐扩大。可是,启死后,继位者太康和之后的两代君王都因君主权力集中,并开始沉溺于享乐,不问政事,在贵族内部矛盾以及外族(东夷族)进攻的双重打击下,丧失了统治权力。后来,智勇双全的少康夺回了天下,才又恢复并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整个过程。
仅仅在一个朝代之内,国家的命运就如此波澜起伏,可见,君王的贤明与昏庸,对国家的运势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幸的是,夏朝最后出了一个昏庸无能、残暴至极的君王,从而使夏王朝走向了衰亡。
夏桀亡国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jié)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少康复国之后,夏朝的统治者都善于与东夷族搞好关系,但桀即位后,却不计后果地大肆兴兵讨伐外族,劳民伤财,使得诸侯纷纷弃他而去。不仅如此,桀还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的人,他在位期间,驱使百姓为他建造了无数宫殿,使得人民苦不堪言;他重用奸佞,杀人成性,酗酒好色,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夏王朝就这样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这时,黄河下游商部落的首领成汤率领军队对夏桀进行了讨伐,夏桀兵败,死于南巢,夏朝被商朝取代。
夏朝历经十几代君主统治、数百年的兴衰动荡,最后葬送在了暴君夏桀的手里。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朝代就这样寿终正寝了。
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
成汤灭夏建商之后,吸取夏亡国的教训,施行仁政,不过他在位仅十二年就死了。商朝在成汤死后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商朝才再度兴盛繁荣起来,不过商朝最兴盛的时期则是在盘庚迁殷之后。
商朝建立之初,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由于黄河下游常常发生水灾,导致经济萧条,加上王族内部常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政局动荡不安,对外族的控制力逐渐削弱,商王朝逐渐衰弱下来,仅仅一百五十年间,商朝就相继迁都四次,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小。直到第二十代君王盘庚即位,商朝的这种状态才得到了改善。
盘庚为了摆脱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政权,决定将国都迁至殷今河南安阳。一开始,这个决定遭到了大部分奴隶主贵族的反对,因为迁都必然会使他们丧失大量已有的奴隶、大面积土地和许多房屋等,损失比较惨重。不过,盘庚还是冲破了大奴隶主贵族的各种阻拦,最终成功迁都。盘庚迁都之后,一直到商朝灭亡的二百七十多年,商朝国都一直设在殷,因此,商朝又被称为“殷”或者“殷商”。
盘庚迁殷之后,商朝国势逐渐上升。武丁即位以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能人志士,加强了政治统治,征服了周边各个部落,商朝疆域空前扩大,人口逐渐增多,这也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成熟的条件。这段时期,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起来,商朝达到了鼎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丁中兴”。
商纣亡国
商朝最终也没能逃出历史的怪圈,其国势到达鼎盛之后就开始逐渐衰退。武丁死后,连续几代君王都是无德无才之辈,甚至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荒淫无道,弄得整个社会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无独有偶,与夏朝一样,商朝最后也诞生出了一个暴君,终于使商朝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商纣,其昏庸残暴的程度比夏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离经叛道,宠爱毒妇妲己,贬斥贤臣,重用奸佞。为此,朝中大臣、贵族都群情激愤,诸侯和周边小国也都渐渐不愿服从纣王的统治。公元前1027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率领之下,对残暴的商纣进行讨伐,并在牧野之战中一举歼灭商君。自此,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