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HK$
98.6
《
钛经济
》
售價:HK$
77.3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HK$
322.6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HK$
109.8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HK$
72.8
|
內容簡介: |
本书不以常套的纵向时轴表现日本文化史,而是从世相的横断面着手,深入至文化的内核并从中观察和体验。于是,勾勒出了很多令读者有感兴趣的话题:间的红唇黑齿为何意?汉字的魔方如何玩转?一个木字,为什么令日本人喜爱?生死又是如何化为千年之风的?卡哇伊的幼稚力量从何而来? AKB48走红与美少女的深层关系?非黑非白的幽玄之美与湿气文化有关?当然,还有切腹的白日青天,艺妓的浮生欢世,情死的和式之恋,将棋持子的后世理论,落樱的本土感觉等考述与解读。作者总是用别样的眼光,将纷杂在事象背后的文化根由揭出。用语雅赡,用意深至。可读性强。
|
關於作者: |
姜建强,出生于上海。出国前曾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多篇,编著多部。因其学术成就,曾被收入英文版的社会科学名人辞典。20世纪90年代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学。后在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担任客员研究员,致力于日本哲学和文化的研究。著有《山樱花与岛国魂——日本人情绪省思》、《另类日本史》等,发表各类文章百篇以上。现在东京从事新闻媒体工作。
|
目錄:
|
前言: 花儿最盛时 何必月正圆
——文化是什么?
一章 为什么要牢牢守住汉字?
——汉字文化的魔界幻境
1,汉字的魔方如何转?
2,最初和汉字遭遇是什么时候?
3,汉字外交文书的首次登场
4,法隆寺五重塔发现了涂写的文字
5,卑弥呼——固有的名词用汉字书写
6,催生了大批写经生
7,最古的文章——汉式和文诞生
8,日本最古的国字——鰯
9,汉字游戏与假名的发明
10,日本人汉字造语力惊人
11,与禅文化相联的汉语
12,日本人玩汉字的杰作——汉诗
13,粪太郎的姓名能用吗?
14,戒名——花钱玩汉字
15,善于变换汉字的日本人
16,诞生了第一台文字处理机
17,店员募集 若干名 近日开店
18,表征日本年度世态的汉字
19,无所不力的“力书”热背后
20,守住日本人的心魂
二章 日本人是如何玩转这块魔方的?
——间文化的红唇黑齿
1,幽玄的生命力来自何方?
2,间的魔方如何转?
3,间是思维意识的一唱三叹
4,间是观念上的不战而胜
5,间是一种雾雾霭霭的心相
6,间是一种柔软的受容性
7,间是生死的圆形构造
8,间是玄关的自在与圆融
9,间是艺术的无言和余白
10,间是武道的极意
11,间是歌舞伎与能乐魂灵
12,间是一个异质的世界
13,间的感觉难翻译
14,红唇黑齿的能乐面具
15,那个分离神界与冥界的间
三章 木有神灵的思考从何而来?
——木文化的春夏秋冬
1,木有神灵,人有魂灵
2,日本何以成了木的王国?
3,日本古典中的木文化
4,正月木文化的传统行事
5,木字旁的汉字文化
6,日本人参道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
7,日本住宅——木结构中的文化传承
8,牛排味和生鱼片味的区别
9,白木刨皮的瞬间美
10,弥勒菩萨木雕用材的风波
11,佛像从樟木到桧木的变迁
12,形成日本人美意识的松
13,膳箸中的木文化(首先是祭器,然后才是食器箸是通往生与死的桥用箸的禁忌何其多筷子的感谢祭如此用心做筷世上少见漆筷的最大用心何在?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快餐筷?)
14,从德富芦花到国木田独步
15,还有一种叫木禅一致
四章 为什么不割喉不刺胸?
——切腹文化的心绪告白
1,有趣的切腹问答
2,最初的切腹者成了女神
3,西方人的胸 日本人的腹
4,切腹何以变得可能?
5,死的作法:东国切腹 西国跳水
6,切腹的种类与样式
7,最具大和色彩的切腹
8,首次在外国人面前切腹
9,信长,秀吉,家康与切腹
10,《忠臣藏》究竟想说什么?
11,从切腹中繁衍出两种文化内涵
12,瞬间美掩盖了善恶
13,切腹者的精神袈裟
14,切腹与耻感与义理
15,剩下的就是选择方式的问题
五章 何以生出贫寒的乡愁与童心?
——湿气文化的青苔绿墨
1, 一只熟透了的梅子落地声
2,拖住你脚步的湿气
3,日本特有的草庵思想
4,木屐与和服的湿气论
5,寿司和味增:高温多湿的智慧
6,泡澡泡汤泡温泉
7,釧路湿地——生命的曼陀罗
8,日本人的感觉-——虫鸣和青苔
9,日本人的性格——粘糊糊的日本语
10,日本人的美意识——非黑非白
11,日本人为什么喜欢紫色?
12,贫寒的乡愁与童心
13,又传来了风铃之声
14,给人以湿漉漉的记忆
六章 青春女子的神秘世界如何打造?
——艺妓文化的浮生欢世
1,她们总是令我欢喜
2,京都艺妓的意象学
3,肌肤与发结最敏感
4,小木屋艺妓室的政治模式
5,使人迷醉的京都五花街
6,京都花街的经济规模
7,东京六大花柳界
8,花街的信用保证制度
9,见红的瞬间充满了喜悦
10,母性的魅力与女性的污秽
11,艺妓的边缘诗学——粹
12,文学作品中的驹子和阿雪
13,留下哀哀的淡淡的惆怅
14,无法获解的一个难题
七章 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富士山?
——富士文化的秀色可餐
1, 兼具两性的富士山
2,富士山名的由来
3,换作人的寿命只有10岁
4,积蓄了大约0,3立方公里的岩浆
5,青木原树海的神秘
6,何以成了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7,奇妙的富士山可视图
8,此刻的富士黎明最迷人
9,作为灵山的富士山
10,作为诗歌的富士文化
11,作为小说的富士文化
12,作为绘画的富士文化
13,作为信仰的富士文化
14,日本人共有的心象风景
15,一种宗教式的幸福
16,睡姿优雅带来可怖?
八章 不在墓前哭泣的含义何在?
——死生文化的明暗显幽
1,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
2,死的授课的趣味性
3,《源氏物语》中的死
4,出家是另一种形式的死
5,为什么最后的瞬间要饮水?
6,日本人为什么接受了火葬?
7,最后归无的往生诸相
8,在生死之间来来往往
9,接受死这个事实
10,日本人死的样板是西行法师
11,遗骨放在嘴里啃爵
12,肉体 灵魂 白骨三元素
13,葬礼解决二个问题:肉体与灵魂
14,正月,盂兰盆会和彼岸的真意
15,到底有没有死后的世界?
16,两座墓——参拜的墓和抛尸的墓
17,日本人何以有晚霞信仰?
18,或许这就是死生文化吧?
九章,幼稚的力量从何而来?
——卡哇伊文化的前世今生
1,日本还在卡哇伊
2,天皇也卡哇伊?
3,卡哇伊的词源考
4,幼小的就是可爱的
5,从大正到昭和:卡哇伊模样的变迁
6,为卡哇伊作出贡献的画家们
7,布玩偶布与作为文化的卡哇伊
8,《佛兰德斯的狗》的长年之谜解构
9,卡哇伊与低智商
10,卡哇伊与文化的无臭性
十章 日本文化八大之谜解构
——从情死到落樱
一, 情死为什么用“心中”来表示?
1,心中是一种爱的起誓
2,心中何以被仪式化的?
3,何谓“日本版的宫廷心中”?
4,和式的短暂之恋
5,回头再看戴季陶的情死论
二,日本人何以创生出赠答·互酬的文化模式?
1礼尚往来生出情绪
2,形成了三种形态的赠答
3账本成了记忆的装置
4赠答与多神的关系
5赠答·互酬是如何互动的?
6日本人的智慧与狡谐
三,游女何以成了观音的化身?
1,游女是观音的化身
2,神游是性事的神圣化
3,戏游的男性代表是天皇
4,好色的宗教感觉
四,为何称自己是杂种文化?
1,说他纯种倒反生气
2,说变就变的日本人
3,放弃“多”比登天还难
4,日本知识人的困惑
5,日本人嫌弃自己的脸
五,日本人为什么喜欢左?
1, 上古时代尚左
2,左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2, 是左好还是右好?
4,孔子老子如何说?
六 日本和尚为什么能娶妻喝酒?
1,为什么要唱南无阿弥陀佛?
2,破了佛教的戒律
3,相信神而不依赖神
4,宗教的东西能先用来试试吗?
七 日本将棋何以能“持子”?
1杀死主人可以再重用
2织田信长是玉碎的渊源
3杀主君被谴责是后世的理论
4不存在永远惩罚的对象
八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落樱?
1赏樱的本土感觉
2樱花 稻谷 惜情 无常
3吹雪”道尽了落樱的全部
4落樱文化的最大看点
5用落樱文化对抗玫瑰哲学
|
內容試閱:
|
1
文化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转换为春夜的语言是什么?
那么,什么是春夜的语言?
芥川龙之介说是“小安屙了一泡绿苔尿。”
2
堀口大学的诗。《叹息》:
岂不可悲么?蔷薇的花。
花散落了;花的香却还余留的熏着。
岂非无常么?人间的恋。
恋消失了;想起来时,长在心里留着。
这就令人想起一句话:
鬓发的散乱,这是枕头的磨折。
面容的消瘦是你的磨折。
有人说,这是文化的。
3
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大文豪。更是日本人的骄傲。但他不知道米饭从稻谷中来。
那么,夏目漱石还文化吗?或者文化还配夏目漱石吗?
更甚者,这是否就是文化的得意之处——任何人休想一网打尽我?
4
院子里。结红果的树上有蝉蜕。
仔细一看,一旁有刚蜕壳的明明蝉。一动不动地歇息。
它通体娇嫩,浅色。翅膀如白珊瑚与翡翠的组合,承托着水晶贴在那里。沐浴着朝露,宁静安详。
日本人说这就是幽玄的诞生。更意味着发生的瞬间。
这当然是文化的。
5
争夺2020年奥运会主办权。作为申奥大使,日本美女主播滝川雅美用流利的法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国家。如果一个外国游客在日本丢失了钱包,基本都能找回来。去年民众检到后向东京警方上交的现金超过了3000万美金。
在抓小偷都还来不及的欧洲,委员们听了是否有天方夜谭之感?或者委员们听了真是被被诚实与善良所打动?不得而知。但最终主办权落到了东京手里。是否也是因果律的一个小小验证?
显然,这里讲的是道德力。但道德力的背后不就是文化力吗?
6
《好色一代男》中写:
一位名叫飞入的俳谐高手咏出俳句的首句:
凉爽呵,昨夜吉田陪我坐。
这位江户吉原游廓的吉田游女,即兴配句:
萤火虫呀,飞进我的被子里。
毫无疑问,这位游女是知风情为何物的。
《源氏物语》说了万语千言,最要紧的一句话就是女人要懂风情。
那么,这个风情,从哪里来?是否与文化有关?
7
江户时代的小说家井原西鹤,在1685年完成《西鹤诸国奇闻》。里面有一篇名为《大年夜对不上账》的故事。读来生趣。
原田内助是一个经济拮据的浪人,当医生的义兄送了他10个金币给他过年。内助非常高兴,就在家中请客好友。内助当着所有客人的面出示了金币,借此显示义兄的慷慨。宴请结束后,再清点金币时发现少了一枚。为了避免客人的尴尬,内助连忙说那一枚是自己先前花掉的。客人们自然不信,纷纷叫嚷着搜身检查。大家都自动掏口袋,抖衣服,表示自己的清白。
巧合的是,在座的客人中正好有一位带着金币来赴宴的。这就有理讲不清了。他只好决定用切腹的方式洗脱嫌疑,大伙手忙脚乱地安慰他。就在这时,有客人在角落中发现了一枚金币。大家这才安心下来。可偏偏没几分钟,内助的妻子又在先前存放金币的盒盖内层发现了一枚金币。金币一下变成11枚了。
很显然,那多出的一枚一定是某位客人为了化解丢失的风波,悄悄放上去的。没有人承认那枚金币是自己放的,内助只好将所有的金币都放进洗手盆里。客人一个一个地回去了,那多出来的一枚金币,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它的主人拿了回去。
仔细想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向?
这种心向如果是文化的话,那么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呢?
8
文化有时也是一块招牌,可以挂在任何想挂的地方。
如,日本偶尔还能听到暴力团(ヤクザ)火并的枪声。有人说这是日本的暴力团文化。如,日本从城市到乡村都有“扒金库”(パチンコ)赌博机的轰鸣声。有人说这是日本的“扒金库”文化。
如,日本每年有超3万人自杀。有人说这是日本的自杀文化。
确实有泛文化之嫌。受到挑战的是文化的公信力。但从细部分析的话,又难以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这些行为模式的背后,确实有文化因子在活跃中。
因此,万事从文化着手,有时倒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
9
五月的鲤鱼旗。风中飘飘。
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夏日之光,闪闪烁烁。
这便是对孩子们的祝福。以天空为河,五月的鱼,不可思议地鼓满各种欲望:健康,勇气,天才,腾达,名誉。幼小的心灵,随着迎风鼓动的鲤鱼旗,催生着未来之梦。尽管有时在无风的深夜,屋顶上的鱼尾疲软地耷拉着,显得有气无力。
多少年了,这个风俗在日本一直延续至今。
这就是一种传承。意念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
10
日本电影《楢山节考》。并不遥远。上世纪的80年代。
百年前的日本信州(今长野)。一个荒壁贫瘠的小村落,遇上了饥荒。儿子将自己69岁的母亲,背上山遗弃。
儿子是个孝子。当然舍不得送母亲上山等死。于是还健壮的母亲敲掉自己的门牙,让自己显老。并告诉儿子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把生留给年轻的儿孙,比自己活着更好。再是孝子,面对如此执者的母亲,也是无奈,最后背着老母亲上了楢山。漫天的大雪,舞动着的是生命的鲜活。而老母亲在雪中静待,确是期望死神快点到来。
从表面看,日本的老人,如同西洋意义上的“old”,意味着无人祝福,远离人间热情的一团死灰。但是暗地里涌动着的是一股生死文化之泉:对生命的眷恋,只能放在年轻人的“生”这点上。
11
冈仓天心在《茶书》中,讲了个寓言:
释迦牟尼,孔子和老子三人,站在同一个醋坛前。每个人都用手指蘸醋之后,放在嘴里品尝。注重实际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祖说,醋是苦的;老子说,醋是甜的。
三人三味。强调的都是本土性。
这时,站在一旁的日本人说,我再加上一味:醋不酸不苦不甜。
这位日本人的智慧要比上面三大圣人高吗?可能性好像没有。但是这位日本人确实是说出了文化上的一个新概念:无臭性。
12
日本人用“山水”,“风月”,或“天地”,“乾坤”等,代替我们所说的那个大自然。
日本人用春莺鸣叫,藤松悬挂,夏日杜鹃,收割秋田,红叶满山等表现造型艺术中的那个大自然。
“藤之间”。“枫之间”。“樱之间”。“菊之间”。这是代替数字序号的宾馆宴会厅之名。
显然思路来自于镰仓时代的《庭园记》。南庭之池,浮动小岛。而小岛的种类有山岛,野岛,杜岛,玑岛,运岛,霞岛。
人的一般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如:
庭园之梅—梅—木—植物—生物—有机物—自然—存在。
但日本人一般不深入到“存在”这个抽象的最后阶段。他们总是在形象的入口处徘徊。
这是他们审美认知的一个特点。永远停留在具象性上。
这也是他们感性文化特别发达的一个主要出处。
14
多田道太郎著有《举止的日本文化》一书。里面写了做鬼脸,脸红,微笑,干咳,哭泣,喷嚏,哈气,蹑手捏脚,蹲下,躺下,坐姿,直立不动,低姿态等人所共有的举止。
他有一段写模仿的。举了日本私小说代表作家上林晓氏的《在圣约翰医院》作品中的一个情景:
一天晚上,正吃着饭,电灯突然灭了。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我坐在黑暗中,拿起筷子,端着碗,夹着盘里的萝卜,仍继续用餐。我故意不点蜡烛,就是想体验一下妻子所处的那种既无日光又无灯光的世界。这是个令人恐惧的世界。我猛然间觉得头晕脑胀,心跳加速。那种境地想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我立刻点亮了蜡烛,瞬间便得到了解脱。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妻子那完全没有解脱希望的那个世界。尽管如此,平时我为什么还要对她破口大骂,大发其火呢?我不禁为自己深深的罪孽感到自责。
多田道太郎说这真是一篇好小说。或许,上林晓氏在小说中所暗示的正是我们所谓的宗教感情的核心吧。
而这个宗教感情的核心又与什么有关呢?
太郎说绝对与文化有关。
15
这是一首英国诗人丁尼森的诗:
在墙上的裂缝中有一朵花
我把它连根一起拔下。
手中的这朵小花呀,
假如我能懂得你是什么,
根须和一切,一切中的一切,
那我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上帝和人。
这是一首松尾芭蕉的俳句:
凝神细细望,
篱笆墙下一簇花,
悄然正开放。
不同之处何在?很显然丁尼森是想占有这朵花。于是他将这朵花连根拔起。他对花的兴趣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扼杀了这朵花的生命。芭蕉的反应则完全不同。他不想去摘取,甚至联动它一下的欲望都没有。为了看这朵“悄然正开放”的花,他能做的只是“凝神细细望”。
铃木大拙在讲《论禅宗》时,引用过这段非常“文化的”小插曲。结论是什么呢?当然也是非常文化的。
16
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
一个人在读过日本诗之后不可马上读现代德国诗,否则我们的诗就会显得臃肿,笨拙,无可救药。日本诗人发明了十七俳句之类的奇妙诗体,他们时刻牢记,艺术不会来自轻松,而是相反。曾经有位日本诗人写了一首只有两行的诗:大雪盖疏林, 梅开两三枝。他将诗交予一位行家品评。行家却告诉他,一枝梅足也。
诗人感到人家完全正确,自己离真正的简约还何其远。于是接受了劝告,改成的诗直到今天还不曾被世人忘记。
黑塞说了一个文化的故事。
17
郁达夫写有《日本的文化生活》。他的笔下的日本传统美又是怎样的?
他说和歌。所谓和歌就是“写男女的恋情,写思妇怨男的哀慕,或写家国的兴亡,人生的流转,以及世事的无常,风花雪月的迷人等等。只有清清淡淡,疏疏落落的几句,就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
他说俳句。所谓俳句就是“若以情韵取长,余韵余情,却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所自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妮妮婷婷。”
他说插画。所谓插画就是“所费不多,而能使满室生香。”
他说茶道。所谓茶道就是“进退有节,出入如仪,融融泄泄。”
他说日本舞。所谓日本舞就是“以单纯取长,以清淡取胜。”
18
日本人也讲“无”的文化哲学。
那么,何谓无?
日本人说,剥去所有的虚饰即是无。无就像茶。茶是无的艺术。是无须语言论理的艺术。所以也是无言的艺术。如:
茶碗,火炉,炭火,花轮,字画,茶室,露地,飞石。
它们托垫着无的荒凉。
19
任何国家都有文化的积累。
这些文化,借用富永仲基的话来说,就是它们的“癖”各自不同。日本有日本文化的癖,亚洲其他诸国的文化也有各自的癖。
山本七平说,日本并没有什么变魔术的天分。也不是通过否定,抹煞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取得现代化成功的。对日本的历史,古代文化和宗教的无知,就如同忘记了唱歌的金丝雀一样可怜。
20
一轮明明的月亮,有时竟然与死连在一起。
这是在读日本作家濑户内晴美的散文《月夜》才知道的。
在有一年的中秋之夜,她去嵯峨野赏月。
“月亮升高了。已经照不进池子了,而寺庙的山披却披满了银白的月色,山影清晰地印在水面上。划船的游客已经归去,池上只遍洒着月亮的清辉,显得幽寂宁静。啊。这就是嵯峨野的月夜啊。”她由衷地感叹。
但就在赏月的这天夜晚,接到她远房表妹自杀的电话。就是这位表妹说过:寂庵的月儿多么迷人。
是迷人的月色夺去了她的生命?美的极致是为美献身。难道一语中的?
今宵的明月,为什么与死相连?寂庵清光辉映的庭院,嵯峨野的月夜,然道给人以死的冲动?清寂的月色,有催眠着人长睡不醒的效用?
“人为离别而相逢,人为死亡而生存。”这位女作家得出了人世无常的结论。给人瑟瑟缩缩的质感。她最后说:带着这番心情,我问天上的月亮。
看来,月色不总是给人以甜美。
从月亮的清辉想到死。这是种怎样的文化呢?
21
日本人一般只选择两种状态的花插在花瓶中。
一种是含苞欲放的花蕾。
一种是凋谢的残花。
这种选择方式的思维点在于:
初放之花与凋零之花,比盛开的花更美;
月缺之时,比明明的满月更诱人。
祭日结束,游人归去,那种喧闹杂乱过后的静寂,才更有祭日气氛。
看似有点神经质兮兮的。但有一位禅师说得好:
花儿最盛时,何必月正圆。
22
文化史有几种写法。
一种是从历史的顺序写。这是时间的文化史。
一种是从概念的发生来写。这是概念的文化史。
一种是从意象的片段来写。这是意象的文化史。
时间的文化史就是从绳文到到昭和到平成。
概念的文化史就是从侘到粹到酷。
意象的文化史呢?如:
樱花。艺妓。相扑。寿司。动漫。切腹。榻榻米。歌舞伎。富士山。武士道。浮世绘。美少女。卡哇伊。AKB48——
哪一种文化史更有趣,更好读,更有亲和力呢?
于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意象的日本文化史。因为是意象的,可能与“正统”无缘。而与“正统”无缘,岂不就“另类”?
23
天下最好的东西往往与最坏的东西相似。
禅宗与前卫。一个是无心,一个是刻意。完全的异质。
但日本人则能异质相容。于是诞生了适合他们风土的,我们看起来有点另类的文化。
这就有点像轻舟从雾袋中穿过。到了湖边,才看见那么一条细痕。
或者干脆说:午夜,曲倦灯残,星星自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