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性、股市与兴衰周期
》
售價:HK$
72.6
《
来自苏格兰的帝师:庄士敦爵士的生平与时代(1874—1938)
》
售價:HK$
96.8
《
海德格尔文集:宗教生活现象学
》
售價:HK$
151.8
《
案析口腔黏膜病学(第3版)
》
售價:HK$
391.6
《
光年
》
售價:HK$
79.2
《
面向2035特种加工技术路线图
》
售價:HK$
96.8
《
不可能的戏剧:洛尔迦先锋戏剧三种
》
售價:HK$
60.5
《
清史馆文人群体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173.8
|
編輯推薦: |
读哲学,用哲学;品哲理,悟人生。用哲学的眼光了解世界,用哲学的思想品味人生。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每天读点哲学,可以增长学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感悟人生的真谛。
|
內容簡介: |
哲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上、宏观上来把握世界的。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哲学来不断增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成为一个充满知识与智慧的人,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本书包含一切哲学基础知识,是初学者必读之本。
|
關於作者: |
李岩田原名吴力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原内蒙古通辽电台新闻中心编辑记者,现从事文化出版事业。出版《左手温暖右手》、《二十几岁规划你的人生》、《厚道人必知的人生经验》、《低调的智慧》、《一生三智》、《一生三策》等作品,出版现代禅系列《禅在心中——得失寸心知》、《禅在心中——本来无一物》、《禅在心中——灵山在心头》等作品。
由台湾先智出版的《为自己亮一盏灯的50则箴言》、《打开心田的50把钥匙》、台湾海鸽文化出版的《方与圆》等作品也深受广大台湾读者的欢迎。
|
目錄:
|
·中国卷·
阴阳八卦002
五行学说002
仁义礼智信003
三纲五常004
性三品说004
大同005
小康005
慎独006
践履006
三纲领007
八条目008
中庸之道009
忠恕之道009
性命双修010
和与同010
精气神011
道012
无为而治012
小国寡民013
心斋013
坐忘014
法术势014
五德终始015
·外国卷·
形而上学016
辩证法016
逻各斯017
假相018
实体018
形式019
自因020
第一推动者020
绝对观念021
实践范围021
二律背反021
生命之流022
·哲学为何物·
哲学是什么024
哲学就是爱智慧025
哲学源于惊讶026
哲学的基础026
哲学活动的本性027
什么样的人是哲学家028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030
·中国哲学问题·
中国人关于天的观念031
中国人的自然观031
天与人是合一的032
中国人的生死观032
中国人的一元哲学033
中国人与“自然”关系034
中国人宇宙意识的特点035
天人交感,主客相容035
·外国哲学问题·
人的本质037
人的属性037
人的价值038
人的自由038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039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039
世界的本原问题040
·中国卷·
儒家042
道家043
墨家043
法家044
名家045
纵横家045
阴阳家046
禅宗046
宋明理学047
·外国卷·
亚里士多德学派049
柏拉图学园049
伊壁鸠鲁学派050
犬儒学派050
经院哲学051
智者运动051
毕达哥拉斯学派052
实证主义053
实用主义053
存在主义054
人格主义055
解构主义055
生命哲学056
唯意志主义056
后现代主义057
经验批判主义058
·中国卷·
老子060
孔子061
庄子062
墨子063
董仲舒065
王充066
王弼067
裴頠068
周敦颐068
邵雍069
张载070
二程070
朱熹071
陆九渊072
王阳明073
王夫之074
严复075
李泽厚076
冯友兰076
·外国卷·
苏格拉底078
柏拉图079
亚里士多德080
德谟克利特082
西塞罗083
伊壁鸠鲁084
毕达哥拉斯085
奥古斯丁087
司各脱087
皮浪088
培根088
卢梭090
康德091
伏尔泰093
马克思094
恩格斯096
笛卡尔098
亚当·斯密099
斯宾诺莎101
蒙田102
孟德斯鸠103
黑格尔104
叔本华105
尼采106
海德格尔107
萨特107
波伏娃108
罗素109
维特根斯坦110
·人生哲学·
人生不过一百年112
认识生命的价值113
明白生命的意义115
扮演好每个角色117
富贵如过眼烟云120
人生要做好选择123
·生活哲学·
留条退路,向往自由125
生存权柄,永不授人126
爱慕虚荣,损失惨重129
没有必要追求完美132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134
爱,真的需要勇气137
·成功哲学·
气度影响格局140
少承诺多做事143
制订计划,提高效率145
汲取教训,获得勇气147
成功之下,不可久处149
坚持到底,便可成功150
超越自己,拒绝平庸153
·管理哲学·
魅力比权力更重要155
管理在于经营人心157
人比资产更重要16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162
无为而无不为163
管理中的和谐166
·励志哲学·
剖析自己,常做反省168
相信自己,信念坚定170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172
你越想赢,就越会输176
忍受苦难,锻炼耐力178
·处世哲学·
要抵得住诱惑180
喜怒不形于色182
宠不惊,辱不惊184
好汉能吃眼前亏186
不计较别人的毁誉187
生命短促顾不上计较188
对人对事不要太认真189
韬光养晦,待时而动191
为人处世,在于变通194
锋芒太露,必遭祸殃196
能方能圆,所向无敌198
“呆子”处世,无往不利200
不流世俗,方有丰功202
大智若愚,藏巧于拙204
·交际哲学·
诚实是名誉上的财富206
成为最值得信赖的人208
生气时不要乱说话211
用舌头代替拳头213
多看多听少开口215
宽恕别人,原谅自己217
朋友易交,知己难求219
当众不揭短,背后传好话221
·快乐哲学·
快乐就在手中225
快乐由自己创造226
别为小事生气229
让心选择乐观231
珍惜我们所拥有的233
·中国卷·
紫气东来236
马吃禾苗236
孔子学琴237
孔子绝粮237
自得其乐239
庄周梦蝶239
庖丁解牛240
辨识忠奸241
歧路亡羊243
杨布打狗244
墨子劝鲁班245
田忌赛马246
塞翁失马246
踊贵鞋贱248
程门立雪249
王阳明收弟子249
脱衣审案250
·外国卷·
理想的伴侣252
求生的欲望252
求知如呼吸253
踢驴一脚253
走出洞穴的囚徒254
大圆圈与小圆圈255
请鸭嘴兽原谅255
挖苦尼采256
人生的幸福256
独身的解释256
无需再锦上添花257
剩下谁呢257
岂可再乎257
难成亲戚258
相形显小258
衣着问题258
·中国卷·
《道德经》260
《庄子》260
《论语》261
《孟子》261
《周易》263
《尚书》263
《春秋繁露》264
《韩非子》265
《公孙龙子》266
《论衡》266
《潜夫论》267
《四书章句集注》268
《传习录》269
《厚黑学》269
《中国哲学史大纲》271
《中国哲学史》272
《美的历程》273
·外国卷·
《名哲言行录》274
《沉思录》275
《道德情操论》275
《形而上学》276
《理想国》276
《物性论》277
《君主论》278
《利维坦》278
《哲学的慰藉》279
《逻辑哲学论》280
《第一哲学沉思集》280
《先验唯心论体系》281
《人是机器》282
《自然的体系》282
《人类理解论》283
《人类理智新论》283
《人类理解研究》285
《纯粹理性批判》285
《实践理性批判》28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87
《语言、真理与逻辑》287
《尼各马可伦理学》288
《遗书》288
《伦理学》289
《功利主义》290
《善恶的彼岸》290
《爱欲与文明》290
《第二性》291
《正义论》292
《上帝之城》292
《神学大全》293
《自然宗教对话录》294
《基督教的本质》295
《精神现象学》295
《存在与虚无》296
《论法的精神》296
《社会契约论》297
《学术的进步》与《新工具》298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299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99
·中国卷·
老子302
孔子304
庄子306
孟子309
易经310
墨子311
董仲舒311
王充311
朱熹312
王夫之312
·外国卷·
苏格拉底313
柏拉图315
亚里士多德317
德谟克利特319
西塞罗320
伊壁鸠鲁321
毕达哥拉斯322
培根322
卢梭324
康德327
伏尔泰328
笛卡尔328
斯宾诺莎329
蒙田330
黑格尔331
叔本华331
尼采333
萨特335
罗素335
维特根斯坦336
|
內容試閱:
|
第一辑哲学概念
中国卷
阴阳八卦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于《周易》,内容有六十四卦,但没有图像。
《易传》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阴阳,可在不同时候引申为天地、昼夜、男女等。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在不同时候,可分别对应四方、四季、四象。青龙居东,春之气,少阳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气,太阳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气,少阴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气,太阴主之。四季养生也分别对应为:生、长、收、藏。八卦,即干、坤、巽、兑、艮、震、离、坎。每卦由三爻组成,以“一”为阳,以“--”为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五行表述的是事物的五种状态,是从时间意义上对事物的分析。木指事物的萌发、成长阶段;火指事物的鼎盛阶段;金指事物的衰退阶段;水指事物衰退到极点并终归于空无的阶段。根据太极原理,一切事物凡是终点也就必是起始。也就是说水是上一个时期的终结,下一个时期的孕育阶段。土是万物的归宿,又是起点。万物生于土、终归于土。
《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点类似于现在说的矛盾双方,这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阳代表事物刚性、外在、向上、运动、简明、积极的一面,阴象征事物阴柔、内在、低下、静止、细腻、消极的一面。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以人为例:男为阳,女为阴;一个人身上,前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形为阳内部为阴。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则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从字面意思来看,能爱人即为仁;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敬人即为礼;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即为智;信者,人言也。进一步说,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或作“知”)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复、诚实不欺。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贵阳而贱阴”理论,对五伦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连用。
性三品说
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认为“中民之性”可上可下,可善可恶,“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这就是“性三品说”的基础。
董仲舒以后,王充明确指出:本性有善有恶,是指一般人的本性;孟子说的“性善”,是上等人的本性;荀子说的“性恶”是下等人的本性,从而更加明确了人性分为三等。
到了唐朝,韩愈作《原性》,明确提出“性三品说”。韩愈认为人的本性(仁、义、礼、智、信)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上品的人,有一条做得很好,其他四条也能做到;中品的人,有一条做得较差,其他四条则勉强可以;下品的人,其中的一条会完全做不到,其他四条也常常违背。同时,韩愈提出对上品人用“教”的办法,对下品人用“制”的办法,使之“畏威”。教育可以使中品的人变好,但无法改变下品人的行为。
大同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而用“大同”来描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则是在《礼记·礼运》。《礼记》是孔门后学解释《仪礼》时所作的记,附于礼经仪礼各篇之末,阐述仪礼各篇之义理。“大同”思想为孔子首创。
在大同时代,人人都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讲究信誉,和他人友好,“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财物虽然不可以随便浪费,却不一定要属于自己;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会感到遗憾。这样的时代,不需要智慧和谋略,也没有偷盗和抢劫,人们不用关锁门窗。
小康
“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其意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小康”在《礼记·礼运》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在小康时代,为政者以礼仪为标准,考察人们的行为,有功者赏,有过者罚,实行仁义,给人民以行为的规则:不这样做,就被认为是有罪,会被大家抛弃。
慎独
“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心要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臭气和喜欢美丽的颜色一样,这样才能说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要谨慎对待离群独居的生活。
更明确地说,“慎独”就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慎独”是一种道德自律,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
践履
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后转为步行、经历等义,再引申为行动、实行、实践,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
践履这个概念在宋明理学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它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而其具体内容则多指封建道德的实践躬行。朱熹说:“《大学》之书,虽以格物致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践履,而直从事于此也。”他认为从教育孩童孝悌诚敬开始,洒扫应对之间,礼乐射御之际,都要在涵养践履上下着实的功夫。他批评“今人之所谓践履者,只做得个皮草”,而他自己则“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但是,在一般地讨论到知和行、穷理和践履的关系时,他总是强调必先求知明理而后践履。明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廷相的“履事”概念也相当于“践履”,他说:“学之术有二,曰致知,曰履事,兼之者上也。”这里表现了知和行并重的思想。
明清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则从行先知后、行高于知的意义上来强调践履的重要作用。例如王夫之说:“学之必兼笃行,则以效先觉之为,乃学之本义。……必以践履为主,不徒讲习讨论而可云学也。”认为学不只是讲习讨论,它本身就包括行,而且应该以践履、笃行为主要内容。王廷相、王夫之、颜元等人都很重视“践履”的作用。
三纲领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治国平天下准则。“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亲民、至善。具体意义简释如下:
(1)明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便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2)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像自己一样能够达到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这一天生的能力之后,就须“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
(3)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致方向是“至善”。以“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八条目
“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辨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就是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之恢复光明,获得真知。
(3)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4)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5)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7)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以度己之心度人”的崇高品质,成为天下人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之境界。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有道是“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中”,表征为一个恰切的“度”,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确把握事情的“分寸”。“中”强调的度既不能过(过分),又不能不及(达不到)。这一合适的“度”非同小可,不可小看。“中庸”实际上强调的是“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就是说,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什么问题都要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把中庸之道看作是“和稀泥”、“折中主义”,其实是误解。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还意味着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中庸”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即中和,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