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HK$
9784.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了信息资源的概念、特征、作用和功能,系统分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任务、内容、历史沿革和发展过程,以及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工具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分布、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的检索与挖掘、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估、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安全、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价等方面。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考生的参考教材,还可以作为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教材。
|
目錄:
|
第1章 信息资源
1.1 信息资源的概念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1.1.3 信息成为资源的背景和条件
1.1.4 信息成为资源的表现——社会经济信息化
1.2 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划分
1.2.1 记录型信息资源
1.2.2 实物型信息资源
1.2.3 智力型信息资源
1.2.4 零次信息资源
1.3 信息资源的特征与功能
1.3.1 信息资源的特征
1.3.2 信息资源的功能
1.3.3 信息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2章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2.1 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2.1.1 传统管理阶段
2.1.2 技术管理阶段
2.1.3 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2.1.4 知识管理阶段
2.1.5 资产管理阶段
2.2 信息资源管理的三大领域及其发展
2.2.1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2.2.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2.2.3 社会信息资源管理
2.3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3.1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2.3.2 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
2.3.3 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2.4 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2.4.1 宏观管理
2.4.2 中观管理
2.4.3 微观管理
2.4.4 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3章 信息资源分布
3.1 信息资源分布的特征
3.1.1 信息资源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3.1.2 信息对时间的分布特征
3.1.3 信息资源对空间的分布特征
3.2 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
3.2.1 信息资源的离散分布——布拉德福定律
3.2.2 信息生产者分布——洛特卡定律
3.2.3 普赖斯定律
3.3 信息资源的分布格局
3.3.1 文献信息资源的分布格局
3.3.2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格局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4章 信息资源采集
4.1 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
4.2 信息资源采集的程序
4.2.1 需求分析
4.2.2 信息源的评价与选择
4.2.3 信息资源采集策略的确定
4.2.4 信息资源采集的实施与监控
4.3 信息资源采集的方法
4.3.1 信息资源采集的效率指标
4.3.2 传统信息资源采集方法
4.3.3 网络信息的采集方法
4.4 信息资源采集的技术
4.4.1 信息获取技术
4.4.2 文本挖掘技术
4.4.3 自动分类技术
4.4.4 自动文摘技术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5章 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存储
5.1 信息描述
5.1.1 信息描述的原则及程序
5.1.2 传统文献的描述著录
5.1.3 数字信息资源的描述
5.2 信息揭示
5.2.1 信息主题
5.2.2 信息揭示的一般程序
5.2.3 信息标引
5.3 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
5.3.1 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
5.3.2 文献实体型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
5.3.3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
5.4 信息资源索引系统的建立
5.4.1 索引系统概述
5.4.2 计算机索引系统的建立
5.5 信息资源组织的新特点
5.5.1 组织主体多元化
5.5.2 组织对象深入化
5.5.3 组织结果社会化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6章 信息资源的检索与挖掘
6.1 概述
6.1.1 信息检索的定义
6.1.2 信息检索的类型
6.1.3 信息检索的历史
6.2 信息检索系统与过程
6.2.1 信息检索系统
6.2.2 信息检索过程
6.3 信息检索模型
6.3.1 布尔模型
6.3.2 向量空间模型
6.3.3 概率模型
6.4 信息检索评价
6.4.1 查全率和查准率
6.4.2 常用的评价指标
6.5 信息检索相关技术
6.5.1 网络搜索引擎
6.5.2 多媒体检索
6.5.3 跨语言信息检索
6.5.4 XML信息检索
6.6 Web挖掘
6.6.1 Web挖掘基础知识
6.6.2 Web挖掘分类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7章 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估
7.1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意义
7.1.1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理论意义
7.1.2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实践意义
7.2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
7.2.1 信息资源质量的内涵
7.2.2 信息资源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
7.3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方法
7.3.1 定性评估方法
7.3.2 定量评估方法
7.3.3 半定量评估方法
7.4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流程和实施
7.4.1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流程
7.4.2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的实施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实验难点分析7-1 信息资源质量评估与信息资源评估
实验难点分析7-2 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估
第8章 信息资源规划
8.1 信息资源规划的概念
8.1.1 信息资源配置规划
8.1.2 信息资源技术规划
8.1.3 信息资源规划综合论
8.2 信息系统规划
8.2.1 信息系统阶段规划理论
8.2.2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理论
8.3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8.3.1 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
8.3.2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比较
8.4 信息工程与总体数据规划
8.4.1 信息工程理论
8.4.2 数据管理理论
8.5 信息资源整体规划
8.5.1 EA的概念与内涵
8.5.2 信息资源整体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8.6 信息资源规划方法比较
8.6.1 方法论的比较
8.6.2 实施环境比较
8.6.3 功能和形式的比较
8.6.4 综合比较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9章 信息资源开发
9.1 信息资源开发概述
9.1.1 信息资源开发的内涵
9.1.2 信息资源开发的目标
9.1.3 信息资源开发的原则
9.1.4 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与任务
9.2 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9.2.1 需求驱动型开发模式
9.2.2 价值驱动型开发模式
9.3 信息资源开发流程
9.3.1 需求分析
9.3.2 计划制订
9.3.3 项目实施
9.3.4 效益评估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10章 信息资源利用
10.1 信息资源利用策略
10.1.1 记录型信息资源利用策略
10.1.2 实物型信息资源利用策略
10.1.3 智力型信息资源利用策略
10.1.4 零次信息资源利用策略
10.2 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产权保护
10.2.1 信息资源利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10.2.2 信息资源合理使用制度及其调整
10.3 信息资源利用中的用户行为
10.3.1 用户信息行为概述
10.3.2 用户信息需求
10.3.3 用户信息查询行为
10.3.4 用户信息消费行为
10.4 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伦理原则
10.4.1 信息伦理的内涵与特点
10.4.2 信息资源利用中的伦理问题
10.4.3 信息资源利用的伦理规范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11章 信息资源安全
11.1 信息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
11.1.1 信息资源安全的内涵和特征
11.1.2 信息资源安全隐患
11.1.3 信息资源安全的意义
11.2 信息资源安全策略
11.2.1 信息资源安全策略规划
11.2.2 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11.2.3 信息网络安全策略
11.3 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1.3.1 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11.3.2 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机制
11.4 信息资源安全技术
11.4.1 不同服务层面上的信息资源安全技术
11.4.2 网络信息资源安全技术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实验难点分析11-1 X公司多级分布式网络系统安全建设项目
第12章 信息资源配置
12.1 信息资源配置与信息福利
12.1.1 信息资源配置的概念
12.1.2 信息资源的横向配置和纵向配置
12.1.3 信息福利
12.2 信息资源配置机制与模式
12.2.1 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市场自组织过程
12.2.2 信息市场失灵
12.2.3 信息资源总体配置机制
12.2.4 政府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2.2.5 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的边界
12.2.6 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功能
12.3 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与效率
12.3.1 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层次
12.3.2 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衡量
12.3.3 信息资源总体配置与社会经济效率
12.3.4 信息产业资源配置与信息产业经济效率
12.4 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产权
12.4.1 外部效应和“黄金法则”
12.4.2 公共物品和“搭便车”
12.4.3 产权对外部效应的作用
12.4.4 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
12.4.5 产权制度的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效率
12.4.6 信息产权的效率
12.5 信息资源共享
12.5.1 信息资源共享的沿革与发展
12.5.2 中国文献信息资源布局与共享模式
12.5.3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
12.5.4 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
12.5.5 信息资源共享与效率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13章 信息政策与法规
13.1 信息政策与法规的需求
13.1.1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政策与法规需求
13.1.2 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需求
13.1.3 信息技术的政策与法规需求
13.1.4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与法规需求
13.1.5 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法规需求
13.2 信息政策
13.2.1 信息政策的含义
13.2.2 国家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
13.3 信息法规
13.3.1 信息法规的含义
13.3.2 国家信息法规的体系构建
13.4 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实施保障
13.5 国内信息政策与法规实践
13.5.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
13.5.2 《互联网行业“十二五”规划》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14章 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价
14.1 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价内容
14.1.1 绩效评价的实质和意义
14.1.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4.2 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14.2.1 平衡计分卡
14.2.2 直接比较评价法
14.2.3 差额比较法
14.2.4 分离贡献评价法
14.2.5 影子收益评价法
14.2.6 投资评价法
14.3 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流程和实施
14.3.1 绩效评价的流程
14.3.2 绩效评价的实施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实验难点分析14-1 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应用BSC实施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2版序言
在移动计算、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支撑下,网络生活、社交媒体、协同创造、虚拟服务等新型应用模式持续拓展着人类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范围和形式。这些日新月异的新兴技术与应用模式的涌现,使得全球数据量呈现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同时,数据复杂性也急剧增加,其多样性(多源、异构、多模态和富媒体等)、低价值密度(信息不相关性和高“提纯”难度等)、实时性(流信息和连续商务等)特征日益显著。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的基础和要素。
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寓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即“三个融合”和“三新”。“三个融合”指IT融合(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业务的密不可分性)、内外融合(企业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整合的重要性)和价值融合(企业“造”与“用”价值创造的模式创新性)。这三个融合意味着:①越来越多的传统管理和决策成为基于数据分析的管理和决策(如数字化生存、数据运营、深度业务分析(Business Analytics,BA)核心能力等);②用户公众创造内容(UGCPGC)(如评论、口碑、商誉、舆情和社会网络等)成为企业活动的重要关注点;③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日益体现出 “无形围绕有形”的互动(如“服务围绕产品”的业务拓展方式等)。而“三新”则指大数据时代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人群。这意味着:①现有企业需要升级转型(如数据驱动的精益管理和模式创新等);②新兴业态在诞生和发展(如赛博空间生活和众包等);③信息社会中“移民”和“原住民”的多样化生存(如新型客户关系、新式企业文化和新颖行为特点等)。大数据时代管理寓意的上述两个方面反映了大数据时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变化特征,其中前者主要体现管理领域和视角上的变化,后者则主要体现管理主体和方式上的变化。
在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展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将持续呈现出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新兴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信息化新拓展、绿色信息化路径等领域的主流现象和发展趋势,也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快速更迭、动态演进的学科专业,必须以综合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丰富,以适应新时代前进的步伐。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的第2版修订,就是希望通过更为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和更具前瞻性的内容组织,帮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领域的学生以及实践者更好地理解现代信息系统在“造”(技术)和“用”(管理)维度上的分野和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包括企业进行数据运营、利用深度业务分析(BA)构建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次对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的修订,在基本保留第1版主要内容的框架基础上,仍然强调把握领域知识的“基础、主流与发展”的关系,并体现“管理与技术并重”的领域特征。同时,在整个系列和相关教材内容中,从领域发展与知识点的角度,以不同程度和形式反映新技术时代的特点(如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一新型计算模式)、IT应用特征(如移动性、虚拟性、个性化、社会性和极端数据)、信息化拓展(如两化深度融合和企业外部数据分析)、新兴电子商务应用(如移动商务、社会化商务和O2O)、搜索方法与服务(如关键词搜索与营销、信息检索与匹配)、IT战略与管理(如服务管理、伙伴管理、业务安全管理和连续商务管理)等。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教材专业编委会的共同努力,第2版系列教材能够成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生循序渐进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材料,成为大数据环境下从业人员及管理者的有益参考资料。
本系列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们感谢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编委会专家们对教材体系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教材编写者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以及所在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本系列教材研讨和编审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同时,我们对电子工业出版社在本系列教材整个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第2版系列教材在内容上肯定存在不足和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
2013年12月于北京
第2版前言
本书是对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教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修订。
2013年3月8日,“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编委会扩大会暨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修订工作会议。会议的目的是交流和讨论教材的修订大纲和原则。通过讨论交流,大家明确了此次教材修订的目的和要点。每位作者根据自己主编的教材的特点提出了修订大纲和修订内容。
《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教材的本次修订,仍然遵循第1版《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教材的框架结构和逻辑思路,即在介绍信息资源及其管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沿革历史的基础上,按照信息资源分布、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的检索与挖掘、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估、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安全、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价展开。内容上对过时的数据和提法进行了更新,除基本概念、发展沿革过程、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章节未进行修改外,第5、6、7、8、9、10、13章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根据学科发展补充了新的内容。希望新版教材在保持内容和结构延续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在新版教材出版之际,谨向关心和使用本教材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也向参加教材修订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他们为本教材的修订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也希望同行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不断反馈教材使用中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次修订完善。
马费成
2014年1月6日于珞珈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