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HK$
112.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HK$
88.5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人一生中有两种情结,永远无法割舍:一种是乡愁,一种是童年。
乡愁是一壶漂泊,童年是一碗快乐。
美食,将童年留在我们的舌尖上,将故乡留在我们的胃里,贯穿于我们的生命,永不消逝。
常常怀念起那些旧时的味道,那是一种叫人心生愉悦的忧愁,如当初的暗恋,如现今的怀念。
|
內容簡介: |
美食与时间一样,弥足珍贵,常留念想。我们吃过的东西,有些已吃不到、见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借着对那些美食的回忆,怀念昔日美好时光。有时候,吃几碟菜,喝一杯酒,看一篇文,怀念几个人、几件事,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本书是《旧时光的味道》全新姊妹篇,堪称升级版、豪华版,内容更加丰富,感悟更为深刻,文字愈加老练,而又不失活泼,读来时而令人怅惘,时而令人捧腹,口齿生香,久久回味。
|
關於作者: |
许亿,本名黄永明,江苏盐城人,专栏作者。生于70年代,学业无成,曾从业地产,后混迹网络,写些无聊文章打发时间,号称“做文青不才,当愤青不敢”,总体乏善可陈。时光悠然,无可阻挡的中年以后,回忆往事,才发现多年以来的阅读、阅历大有可写之处,经年累月,积字如斯,且老且杂,得过且过,是为一个中年吃货的自我说明。
2013年出版《旧时光的味道》,一经上市,持续热销,深受读者喜爱和追捧。
新浪微博:@许亿白胖子
|
目錄:
|
序:若有闲情与旧味,何愁不下酒
第一辑
蚕豆米子清纯时
春江水暖误河豚
春吃槐花
蛙的索引
闲情藕寄
冷吃紫果叶
昂刺鱼与虎头呆子
鲶鱼
带鱼
乌鱼
秋天的滋味是蟹味
蟹值得一写再写
蒸鱼之味
亲爱的肝
糖扒蹄时蜜在心
江湖独大的豆腐干
醉去的螺
我爱荤油
第二辑
小炒
清蒸
糖醋
糟卤
红烧
烧烤
锅们只是一个传说
第三辑
像大糕一样的高兴
如何善待一包方便面
纪念一碗藕粉
一个鸡蛋
炒米
一根油条的风云际会
全家福
紫菜蛋花汤
蛋炒饭
关于八大碗
一段人生在食堂
致我们终将百吃不厌的水果
第四辑
只言片语的抚今追往
终将陌生的故乡味
乡间的数事
临时起意的一场家宴
乡下的伙食
蜜一样的生活
茹素
和我的茶叶说话
就这样慢慢地咀嚼
独食记
诗意、无聊及味道
不眠乱字
人生正途是腐败
第五辑
小龙虾的仲夏夜之梦
米的态度
苦尽,甘未必来
一碗带有报复心的蟹油口蘑手擀面
臭不可闻的香
猪蹄浮世绘
食欲先从饿开始
时刻准备着的香肠
茶之禁
后记:未曾离家,却感乡愁味道
|
內容試閱:
|
第一辑
蚕豆米子清纯时
春天的时候,有几样东西是最鲜的,蚕豆便是其中之一。这时候即使简单做个蚕豆米子蛋花汤,起锅的时候稍放点盐,也是鲜美绝伦。我们这里虽然不时尚饭前喝汤,但饭后盛一碗来喝,也是畅快得不得了。好吃的东西在做法上其实越简单越好,当然好吃的东西也是吃起来越直接越好。不施粉黛的美好,便是清纯。
春天还有一样最迷人之物,便是河豚。那日和朋友做了一个河豚蚕豆汤,好喝至极,河豚也肥美。其实我以前不怎么爱吃河豚,但也看情况,鲜活的河豚现杀做汤,当然绝美,加点蚕豆到里面,更是鲜上加鲜。春天最大的好处,是舌头上的味蕾和食材们一起苏醒。当其时,当其食,有因缘际会的感觉。这时候,什么事情都可以放下,唯独应季的食物不可错过。一错过,又是一年的等待。林语堂说,中国人过去是这样写请帖的:“已是六月底了,如果你不来,那就等到明年五月份才能吃另一条鲱鱼。”
所以有些反季节的蔬菜,永远达不到那种恰当其时的妙处。甚至最好的保存方式,也留不住当季食材那种独一无二的鲜美味道。比如蚕豆,每年我爸都要剥十几斤放到冰箱里。但日后每吃一回都厌恶一回。味道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根本吃不出印象中那种理所当然的鲜美。食材徒有其表的时候,便叫你生出时光不复的哀叹。当然有些东西注定是种遗憾,也许正是因为遗憾,才生出惊艳感,生出美好。好像人生,若没有生老病死,人人更是要无所顾忌,作恶多端。
不过,小时候是根本吃不出蚕豆的好的。那时胃口好,吃什么都香,反而对一些细微的好滋味没有注意。
小时候吃蚕豆,记得只有一种吃法最好玩,便是将蚕豆用盐水煮熟,用细线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如一串佛珠。一串蚕豆,可以吃一个下午,想起来的时候就抓一个丢到嘴里。与其他孩子打闹的时候,彼此拽对方脖子上的蚕豆吃,拽的力气若大些,一串蚕豆便散落一地。反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家继续打闹,然后一哄而散。
大人最爱的吃法,是用咸菜煮蚕豆,咸菜首先要好,最好是那种现腌时间并不长的小菜,与蚕豆一起煮出来,咸菜也是嫩滴滴的。一嚼起来,满口生动。咸菜也是至鲜的美物,与蚕豆相得益彰。两者搭配,虽是草根结合,也如神仙美眷一样的动人。大人们都爱吃这个,往往一炒便是一大锅,早上搭粥,中午下酒。闲得无事的时候,拿一双筷子,一人也能吃下去半碗。小时候,我们视所有的蔬菜为畏途,所以吃得不多,倒是如今大了,口舌之欲日深,反而喜欢起蚕豆。
当然,家里做蚕豆也有不合适的吃法。尤其我丈人家,中了电视上那些扯淡专家的毒太深,有时候做出来的菜叫你哭笑不得,比如烧番茄汤的时候,也加一些蚕豆下去。我不懂化学原理,直觉上,我认为酸味的食物虽然开胃,而至鲜的食物则与之相冲。当然,比起有时候他们烧番茄汤的时候还会放蟹黄来说,这个多少还能接受。
蚕豆花细看很漂亮,如紫色的小蝴蝶,大面积地看去,似乎比较平常,但俯身下去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一份大自然呈现出的精美。蚕豆还可以生吃,尤其在刚刚结出豆子的时候。那些春天的傍晚,在亲戚家田地里散步,随手抓把小蚕豆,边剥边吃,虽然有淡淡的豆腥味,却是别具一格的口味,尤其新蚕豆嫩得如包着一汪水,味道也是甜津津的。吃起来欲罢不能,甚至不怕吃坏了肚子。后来蚕豆长成,再生吃也可以,只是豆渣明显多了。
蚕豆我们这里叫“蚕豆米子”,米子是指豆角里的内容,连起来叫透着一份亲切。有时候想,在外地,假如恰好也是春天,在饭店里看到有新上市的蚕豆,必然要点一份加蚕豆的鱼汤来喝。如果点单的小姑娘就便往厨房里一喊:“来碗蚕豆米子鱼汤。”那个时候,听到这一声乡音,心里便会生出一丝思乡的温暖,也恰好温暖了那一刻的春风。
后记:未曾离家,却感乡愁味道
我朋友在他家拆迁后的废墟上拍了一张照片,发微信很煽情地说,他曾在这废墟上某一高度的地方生活了很久。这个高度,是指他家住的二楼。
在他家不远处,便是我爷爷奶奶的房子,也一样被拆成了残垣断壁的废墟。那个老式的房子里,曾有狭小的庭院,有花花草草,有深长幽静的堂屋,有支着三角灶的厨房,还有堆满古旧家具的房间。我的爷爷在里面过世,我的奶奶在里面过世,我的外婆也在那里过世。她的晚年,和我的父母一起住在那里。
去描述那个房子发生的故事,是一件很让人怅惘的事情。因为自那以后,房子便已经全部化为乌有,这个地方和我也没有什么关系了。无论它将是一条路或者是一栋新的建筑,总之那里发生的与我的昔日时光有关的一切,是不复再有了。
这些年,生活的方式也有了很多的改变,不再喜欢声色犬马,不愿意和不认识的人应酬,渐渐地,连门也不愿出去了。生活中的全部,就是读书写字,做一些根本不来钱的项目。有时候,会和一些朋友约着去喝酒,到了傍晚,为去哪里、吃些什么,商量很长时间。一切都要在计划中,甚至包括喝什么牌子的黄酒。但也仅仅如此,酒精的作用很奇怪,它让你的身体麻木,却让你的情绪却无比细腻起来。接着,每一天也这么过。忘记了许多东西,又记起许多,将日子摊开,如一幅八大山人画的长卷,无一处有着落,又无一处脱颖而出。只是一笔复一笔,一句重一句,似乎无有穷尽,但心中明白,长卷终归有尽头。
有时候是真的想留住什么,但什么也留不住,这种眼见着流逝却无能为力的感受叫人沮丧,唯一能拯救自己的,也只有那些似是而非却无可厚非的旧时味道。是的,只有当我谈论吃的时候,心情会好起来,即使吃不到了,也是叫人心生愉悦的忧愁,如当初的暗恋,如现今的怀念。
于是每个酒局的后半场,总会不由自主地谈论起回忆中的味道。有一些,我希望可以记录下来。
我们以前不大吃辣,空气里也绝少麻辣的气息。我们烧烤也吃得少,孜然味可不是能勾起食欲的味道。但我们喜欢糖醋,尤其是醋的味道,淡淡地散发开去,叫人清醒。感冒的时候,下碗面条一定要往里加些醋,这样一大碗吃下去,堵塞的鼻子马上就通了。
我们很喜欢甜味,糖在生活中必不可少。我们努力将红烧肉煮得再甜一些,甜到极致,一点盐也不放,这样就做成了糖扒蹄。一顿周全的宴席,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甜菜,可以是桂圆蜜枣,可以是桂花汤圆,也可以是银耳百合,还可以是特产的藕粉圆。贪图快捷方便的时候可以直接开罐头,糖水的橘子、菠萝,甚至是人工的椰果。生活的满意度和这些菜肴的甜度合拍,越甜越感到幸福。
吃席的时候有许多规矩,冷盘怎么安排,卞蛋要对着谁,都有许多的说法。那时候一桌子人,口音纯粹,词汇丰富,讲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慢慢地喝老酒,后来,夹杂着普通话,即所谓的“洋夹土”,开始在说话前考虑一个词汇,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说出来不至于被人笑话。再后来,自己也是一嘴普通话,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嬗变,思维的方式也在变化。
每个人都擅长爆炒。每个中午的餐桌上都有一盘用猛火去争夺时间的小炒肉,或者是炒长鱼、炒腰花。春天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炒蚬子肉,炒螺丝肉,搭配一把韭菜和一个青椒。我们不大吃辣,但青椒的辣味足以使空气变得开胃起来。中午放学回来,大院子里家家户户散发着诱人的炒菜味,不过总会遗憾,感叹最香的那户不是自己家。
我们更喜欢汤汤水水的菜:肉膘、粉丝、拆骨肉、猪脚爪、乌子、淡菜、鸡丝、木耳、香菇、萝卜、青菜、豆腐、白菜,可以任意组合搭配,当然也可以独秀。总之是一大碗一大碗地上来,让人的内心感到定当下来,看上去就知道可以吃得很饱,也确实很难吃得不饱。无论是请客,还是被请,最后都会盛一碗堆得高高的米饭来吃。筷子在饭菜上游弋,时光却被定格在那里,无数人的欢笑都被留在记忆中。
这些被记住的味道,当你真要去记录它们的时候,又变得模糊不堪,就好像努力去复制什么东西,怎么做都觉得总有不对劲的地方。好比拿一个破桶去装水,水一直在漏,直到漏完,最终一无所获,但破桶至少是湿了。那些记忆,不是雁渡寒潭,不是白马过隙,而是蜻蜓点水,一圈一圈的涟漪荡漾开去,不复平静。
记得有部日本电影叫做《步伐不停》,讲城里生活的男人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的故事,电影拍得优雅细腻,里面出现的生活场景,我们以前似曾相识。母亲们在厨房里做饭,炸玉米天妇罗。大家闲聊着往事,虽然有矛盾和隔阂,但就这样在旧旧的、狭小的屋子里围桌而坐,聊天,谈笑,时光泛着黄色的色调,却透着温暖和感动。
排除刺激的快感,还有一种愉悦叫感染。你看着那些电影镜头一动不动,声效里全是知了的恬呱和轻轻的风声。那些演员真如同家人一样,七嘴八舌地说话,仿佛这些台词根本不是写出来的,而真是一个家庭在某个午后的絮叨。
记得看的时候被这样的安逸感染,于是晚上安静地看了一半后就关掉,留着第二天再继续看。
这样,温暖的情绪就被我故意拉长了两天乃至更久。
不知道怎么,越看到后面,越想将某个时刻挽留下来。我们心知,时间是停不住的,也知道许多事情在记忆里已经速朽,但那份情绪还在,陈旧却美好,安静却略感不安,情绪就这样忽然低落了下去。
于是起身出门,去这个城市略远的地方看看。面目全非,一片崭新,走着走着,连道路都不熟悉了。
我住在这个从未离开过的城市,竟忽然感到一股乡愁袭上心头。在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中,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陌生人。
乡愁是终将消失的情感。
万幸,总归还有些东西未被忘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