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售價:HK$
76.2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唐韵笙(1902~1971),京剧文武老生,兼演红生,为红生三大流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自成“唐派”,与马连良、周信芳并称“南麒北马关外唐”。建国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擅演剧目有《长坂坡》、《铁笼山》、《古城会》、《刀劈三关》、《闹朝击犬》等。《银汉三星鼎立唐唐韵笙评传》作者:宁殿弼叙述唐韵笙的人生经历后,对其艺术道路、流派风格等,有较为深入完整的介绍和分析。
|
內容簡介: |
唐韵笙(1902~1971),京剧文武老生,兼演红生,为红生三大流派之一。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自成“唐派”,与马连良、周信芳并称“南麒北马关外唐”。建国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
擅演剧目有《长坂坡》、《铁笼山》、《古城会》、《刀劈三关》、《闹朝击犬》等,多扮演不惧生死的爱国将领、历史名人。唐韵笙受到东北民风影响,形成了凝重大气的艺术风范,在京剧老生、红生诸流派中独树一帜。《银汉三星鼎立唐唐韵笙评传》作者:宁殿弼分为生平传记和艺术评论两部分,在叙述唐韵笙的人生经历后,对其艺术道路、流派风格、表演特色等,有较为深入完整的介绍和分析。书后附有唐韵笙大事年表、剧目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
|
關於作者: |
宁殿弼 笔名“霁晨”,1941年农历五月五日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先后毕业于甘肃财经学院政治经济学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辽宁戏剧》理论编辑,《社会科学辑刊》文学编辑,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特邀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辽宁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督学,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影视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青岛市戏剧家协会理事。出版专著:《戏林拾薪》、《当代中国戏剧家论谭》、《关东奇伶唐韵笙》、《新时期探索戏剧研究》;译著:日本长篇小说《海誓山盟》合泽;合著合编:《中华百科要览》、《中国烹饪文化与京剧艺术》、《文艺美学辞典》、《古代爱情涛词鉴赏辞典》、《古典文学鉴赏集》三、《电影艺术欣赏》、《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诗选》、《当代中国文学名作选读》等。曾发表书评、影评、电视剧评、文艺随笔、散文、杂文、诗词等数百篇。
|
目錄:
|
总序谢柏梁
序 马少波
代序:题《唐韵笙评传》翁偶虹
唐韵笙传
一、童年的变迁
二、跨进梨园的门槛
三、初登红氍毹
四、闯荡江湖
五、千里寻孙
六、倒仓时期
七、津门缘
八、爱的旋律
九、与周信芳合作
一○、涉足京师
一一、营口劫波
一二、关东大地之子
一三、“七七事变”前后
一四、辗转北国
一五、共益舞台
一六、女徒弟之殁
一七、重建家庭
一八、一进上海
一九、二进上海
二○、迎来了黎明
二一、上海救灾义演
二二、紧急救场
二三、与梅兰芳合作
二四、边陲万里行
二五、载誉苏杭
二六、在十字路口的抉择
二七、定居沈阳
二八、在反右斗争的漩涡中
二九、回杭州
三○、晋京巡回演出
三一、收徒传艺
三二、不为困而改节
三三、千磨万击还坚劲
三四、业未竞身先逝
三五、复旦
三六、余音
唐派艺术论
第一章 唐派京剧剧目
第二章 唐派表演艺术
第三章 唐派艺术的革新
第四章 唐派艺术的风格
第五章 唐韵笙的人品与戏德
第六章 唐派艺术在京剧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附录一 唐韵笙大事年表
附录二 唐韵笙剧目表
附录三 唐韵笙源流谱系
附录四 唐韵笙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宁殿弼
|
內容試閱:
|
一、童年的变迁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呐喊·自序》“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呀呃),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挂着绣花守旧的舞台上传来清脆如鸟啭莺啼、由缓渐紧、起伏连绵的高音长腔,台下爆发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这是民国三年(1913)上海二马路老天蟾舞台的一个演出场面,原来演唱这段《辕门斩子》[西皮导板]接[西皮慢板](或称之为[三眼])“娃娃调”的竟是一个身高仅及鞭长、脸庞不如碗大的童伶。这个扮演杨延昭的童伶是谁呢?他就是唐派艺术的创始人——11岁开始舞台生涯的唐韵笙。唐韵笙本不姓唐,他原名石斌魁。提起唐韵笙名字的来历,说来话长。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农历十一月初十,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繁华商业区河东街的一个深宅大院里,传出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生得五官端正、模样可人的男孩呱呱坠地了。看他生来身体硕壮,爷爷给他起名叫“石斌魁”,小名“强子”。
小斌魁的先祖是满族外八旗,祖籍在辽宁省沈阳,属正红旗。祖父石秀川青年时代就随清军被派驻福建当差,退役后便在福州城定居下来。石家宅邸颇具规模:门前铺大石板条,门首钉着一个木牌,上书“沈阳石寓”四字。进了门楼,便是宽敞的客堂,后面有天井,后院庭中种着龙眼、荔枝、黄皮树。院墙外靠着河,环境幽雅清静。父亲石寿臣,幼承家学,当了秀才,能写一手好字,作得满纸好文章,靠官俸养家。母亲姓郎,名惠兰,是一位相貌姣好、性情温柔、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他们在福州结婚,生下三男一女:长子石斌栓,次子石斌魁,女石玲子,三子石斌贤。
老二小斌魁长到6岁就显出天资出众,石寿臣夫妇喜爱非常,送他人私塾拜先生。穿过老式的石板路,走不多远,就到了悬挂“行春首境”匾额的旧庙改成的私塾馆。斌魁同十来个小伙伴,每天喉咙鼎沸地背诵着《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先生见头上扎着双丫角的小斌魁长得俊,又有灵气,宠爱有加,很想在他身上多倾注一番心血,把他培养成一个能显亲扬名的才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料刚过40岁的石寿臣一天吃完面条,突然闹肚子,没过几日就撇下妻儿老小长逝了。自此,石氏家道中落,失去了生活依傍,由小康坠入困顿。因无力偿还债务,不得不把整幢老宅抵押给债主,举家从河东街搬出来,到背靠城墙的南门大街另租一处小点的房舍安身。这地方离闹市近,对面是茶馆,旁边是毛笔庄,行人熙来攘往。
母亲去给人家当保姆,洗衣服,又把哥哥斌栓送到科班学艺,这样困难就减轻一些。小斌魁也变得十分懂事:体念长辈的辛苦,课余抽空便自己上街做点小买卖,卖点糖果、香烟之类,以分担一点家庭用度。光是这些还远不能解决全家糊口问题,五口之家的生计主要靠爷爷石秀川拼命干活支撑着。辛亥革命后,到了民国时代,行伍出身的石秀川断绝了清廷俸禄。如何谋生呢?幸好他学得一手编织竹柳的巧手艺,不但会编筐篓、竹器,扎制风筝、彩灯也相当拿手。按福建民俗,每逢夏日,特别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都喜爱放风筝。
那当儿,石秀川总要在家门口摆出他扎的各色各样风筝出售:蝴蝶的、蜈蚣的、龙的,还有“和尚背尼姑”、“时迁偷鸡”……到了冬天,正月十五逛花灯的前夕,爷爷的小屋里上上下下的架子上又挂满了叫人眼花缭乱的彩灯:绣球灯、走马灯、荷花灯、鲤鱼灯……爷爷的手艺渐渐有了名气,收入也增加了。就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总算维持过来。
正当全家忙于东奔西走、艰难度日之际,从上海来个戏班到福州台江讯舞台演戏,那是辛亥革命那年(1911),领班的叫唐景云,30来岁,原籍河北武清县南蔡村郭官屯,是唱河北梆子的,文武花旦应工。他出身于河北宝坻县“永胜和”科班,擅演《阴阳河》、《大劈棺》等剧,与他同班的有著名京剧演员程永龙、一盏灯(张云青)等。唐景云带的戏班找不到住处,正巧石家在南门街的木板平房还有两间空闲着,经人介绍,石秀川答应借给唐景云夫妇等七八个人暂住。
演戏的间隙,唱角的常聚在石家的客堂内练功,拉弦吊嗓。小斌魁在一旁观瞧人了迷,常常连饭都忘了吃。原来,这娃子早就和戏沾了边,石家附近有个小戏园子,斌魁两年前就时常钻进戏园子里看戏。打那时候起,幼小心灵就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唐家班的到来像春风化雨,催发了这颗种子的萌芽。
每当放学回家后,小斌魁时不时围着唱戏的跑前跑后,端茶送水,一会儿给伶人带路当向导;一会儿跟伶人上茶园(即剧场)后台打零杂,就像戏班里的一个小家人似的。
时间长了,无儿无女的唐景云自然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三天五日地让斌魁在他们那儿吃饭。唐景云相中了石斌魁是个可造之才,暗暗盘算把他培养成遍地走红的“名角儿”,以支撑戏班的门面。
二、跨进梨园的门槛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小雅·蓼莪》一年后,唐家班演出合同期满,要回上海去了。
临行前唐景云把石斌魁叫到自己的屋里,拉着他的一双小手说:“强子,我们要走了,你跟我走吧,跟我学戏,我带你去上海、天津,去很多地方,保你享福。”小斌魁眨了眨机灵黑亮的小眼睛,想了想,爽快地回答:“唐叔叔,我乐意,可我舍不得我妈、我爷,怕他们不让。”于是,唐景云把石秀川、郎惠兰请到客堂落座,拱手施礼道:“强子这孩子是个好苗子,请二位恩准把他写给我吧!他学戏肯定会有出息。”石秀川、郎惠兰明白,孩子写了字就等于写了典身契呀!当家长的怎能心甘情愿呢?沉吟半晌,紧锁双眉的爷爷方才开口:“强子他妈,你倒说话呀,你舍得吗?”郎惠兰眼里噙着泪花,百感交集地说:“孩子是娘身上的肉,我怎么舍得?不过,让他跟小老板学点能耐,日后有碗饭吃,也是好事。再说,他走了,家里还省些,您老也少挨点累。”“不管家里有吃没吃,孩子在身边,总算眼睛看得见。这若是带走了,不在本乡本土,想见面都不知上哪儿找去。”爷爷脸上现出忧戚的神色,一手捻着胡须说。
“八年为期,学徒期满,孩子你们可以领回来。
”唐景云说。
……P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