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没有有效的概念,我们理论的价值就微乎其微。
--加里·戈茨
概念是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它们从来不是天然的,而是经验和逻辑双刃交叉剪合的产物。
本书使用了大量来自政治科学和社会学的实例,如革命、福利国家、国际争端和战争、民主,以阐明概念建构和使用的理论和实践议题。
如果其他关于概念的方法论书,你觉得太浅而不满意,那你正是本书的读者。
这是一部有深度的著作,虽然它的确不是那么好读,一目十行肯定不是它的读法。但若能耐下心来细细研读,必然受益匪浅。
|
內容簡介: |
戈茨对于概念界定、测量及其因果作用的清晰剖析,为我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处理概念问题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指南。特别是,他独创性地将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是我们实际操作、领悟以及评析概念的具体运用时的路线图。
在本书中,作者将试图跨越横亘在关注实体性有效概念的定性学者与热衷于精确量化测量的定量研究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正如本书标题所示,这将是一种非平衡的处理:本书将集中于概念问题的讨论。
本书第I部分将探讨概念建构的理论、结构、形式以及经验方面;第2章将讨论三层次框架以及原型状态的家族相似性概念结构和充要条件概念结构;第3章则涉及概念结构如何与经验范围(如外延)相关;第4章将解释概念结构和量化测量理论的顺流结果;第5章将阐明重要的理论命题如何嵌入概念之中,以及如何能够接受经验检验。这些章节将结合许多具体案例,解释概念建构的因果性质、本体论性质以及经验性质。
本书第Ⅱ部分集中论述了概念的一种核心用途,即选择个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化,对于经验分析和因果推论的意义至深且巨。几乎毫无例外,任何学术研究所分析的总体(population)都是由概念加以定义的。第Ⅱ部分的所有章节都彰显了概念对于个案选择以及随后对于因果推论的强烈影响。我们可以把第Ⅱ部分所讨论的内容看作是一个研究链条,即概念→个案选择→因果推论。或许,概念所具有的最为戏剧化的效果是在链条的末端。本书第6至第8章将阐述概念对因果推论施加影响的不同方式。其中,在第6章中,我们将看到,那些被冲突研究者通常视为选择效用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权力变量,就是那些因其所在而使得概念变化引起因果推论发生最大变化的因素。第7章指出,为斯考切波的大多数读者所相对忽视的变量即农民起义(peasant revolt),在经验层次上,会比广受关注的国家危机变量更为重要。第8章说明,在统计分析中纳入那些定义个案总体(如政治相关二联体)之变量的通行做法,会怎样对总体定义之变量的因果评估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只要依据研究设计,概念通常在研究的起点就得到使用,那么,它们接下来对因果推论的顺流影响就是不可忽视的。
本书第Ⅲ部分将考察多层次概念怎样出现于理论之中。在第9章,我将分析斯考切波的社会革命理论、希克斯(Hicks)的福利国家原因研究、奥斯特罗姆(Ostrom)的公共资源制度(common pool resource institutions)研究以及唐宁(Downing)有关早期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分析。从上述诸多案例中,我们在等式的因变量一边与自变量的另一边都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概念建构方式。我们还将看到有关现实研究的理论情境下的充要条件概念和家族相似性概念。
|
關於作者: |
尹继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国际政治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曾访学于德国慕尼黑大学。2013-2014年访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兴趣: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心理学、国际安全与中国外交。
|
目錄:
|
1 导论
第Ⅰ部分概念的理论、结构和经验分析
2 结构化和理论化概念
3 概念内涵与外延
4 增加概念度量的一致性
5 可替代性、聚合以及最弱连接度量
第Ⅱ部分概念和个案选择
6 概念和因变量(有关的)选择
7 否定性个案的选择:可能性原则
8 概念和总体选择
第Ⅲ部分理论中的概念
9 理论中的概念:双层次理论
参考文献
练习与网站
术语及专有名词英汉对照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定义一个事物,就是从这一事物所有的属性中,选取那些被理解为由其名称所指代且宣示的特定属性;而在我们足以能够确定选取哪些属性作为定义之用最为合适之际,这些属性必须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每个命题包括两个名称(概念):并且每个命题都肯定或否定其中之一,或者另一概念……在此,我们因而发现了名称之含义以及更为一般意义上的名称与所指涉的事物间之关系,为何必须成为我们所从事的探究的预备阶段之事的新理由。
J.S.密尔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anStuartMill)在他的《逻辑体系》(SystemofLogic)开篇之初,就宣称这是一本专门探讨概念的"书"。从概念开始,这是一种逻辑选择,因为对于建构理论命题来说,概念就是主要的建筑之物。命题逻辑包括对符号(symbols)的恰当处理。为此,为了具备科学的有效性,这些符号就必须被赋予实体内容。在本书中,我将阐述我们如何建构实体概念,并且讨论对于不同概念结构的经验研究(定性与定量的)的意义。
尽管概念有着原生意义上的重要性,但多年以来,社会科学家对于它们的关注却微不足道。在概念研究方面,乔瓦尼·萨托利(GiovanniSartori)与戴维·科里尔(DavidCollier)是顶尖级人物;然而,较之于浩如烟海般的定量测量、指标、量表以及诸如此类的文献,我们所看到的差距之大简直无以复加。因此,这就是我们的矛盾之处:正如密尔所指出的,概念是我们各种理论的核心部分;然而,除萨托利和科里尔之外,大部分研究者对于社会科学概念本身的关注却微乎其微。(尽管可见到Ragin,2000)
这种悖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定性研究者与定量研究者之间的深刻分歧。作为社会科学(至少是在政治科学与社会学)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学事实,定性研究者主要关注概念,这通常被认为是非数学的领域且涉及实体性的问题,而定量研究者则集中于研究测量、指标、信度以及与产生最优量化测量有关的其他问题。
在本书中,我将试图跨越横亘在关注实体性有效概念的定性学者与热衷于精确量化测量的定量研究者之间的这一鸿沟(或者按照你的意愿而称之为裂痕)。正如本书标题所示,这将是一种非平衡的处理:本书将集中于概念问题的讨论。然而,我将揭示概念对于定量测量的设计与建构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和数学含义。正如数十年前,拉扎斯菲尔德和巴顿所言:
在我们能够着手研究存在或缺失某个属性之前……或者说,在我们能够根据某个变量归类对象或测量它们之前,我们必须形成有关那个变量的概念。(LazarsfeldandBarton,1951,155,斜体为引者所加)
尽管我们对理论应该引导方法论的断论赞赏有加,但常见的情形却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这一症状,在加格斯和格尔(JaggersandGurr,1995)关于民主的政体概念讨论中显露无遗。他们两人关于民主概念的分析,实际上是在"操作化民主"一节当中:很明显,讨论的焦点在于定量测量,而不是概念本身。与此相反,我将以大量篇幅讨论有关民主的各种概念化工作;只是在此之后,我才能随之分析有关定量测量的结果问题。
在定性研究者与定量研究者之间的分歧一仍其旧的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分析者而言,要同时兼顾二者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戈茨的第二定律(SecondLaw)宣称:
对于概念的关注程度,与对定量测量的关注成反比。
科里尔和博伦(Bollen)关于民主论说的差异,彰显了这一定律的存在。科里尔和马洪(CollierandMahon,1993)对于民主的概念提出了富有洞见的分析,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定量研究却并没有提供什么指导。在民主的定量测度上,博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对民主概念的讨论却只有寥寥数语。
就此而论,本书意在破除戈茨的第二定律。我将详尽分析建构概念的主要途径,但又并不会止步于此。我将继续推进我的分析,亦即检视不同的概念结构如何对于定量度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含意。例如,本书讨论民主问题的第4章会说明,信服于某种概念,也就意味着由此所进行的测量会大大不同于从民主指标、量表等定量研究文献中所发现的测量。
金、基欧汉和维巴(King,Keohane,andVerba,1994)著作的出版,重新点燃了关于定性方法的独特性以及缺失定性方法所造成之局面的讨论。2003年,美国政治科学学会定性方法小组的设立,就是对于金等人挑战的一种回应。这一小组已经创设了三个奖项,其中之一便是乔瓦尼·萨托利图书奖。回溯萨托利于1970年发表的那篇名作,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在批判定量方法。与此不同的是,我将认真对待概念,但同时我也将提出一些大多数定性方法学者如何建构概念的形式模型和数学模型。因此,我的分析将一分为二:一者是说明,萨托利的某些主张必须加以认真的验证;二者则要揭示,许多定量测量并未完全适合它所预设反映的那些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