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編輯推薦: |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不同于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工程的重要纽带。吴国林编著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为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用于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学。
|
內容簡介: |
吴国林编著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为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用于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作为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程,同时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
目錄:
|
绪论
一、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二、 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三、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四、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 实在的涵义
二、 量子力学的测量问题
三、 时间、空间与物质
四、 量子态: 一种新的资源
五、 人工自然观
六、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一、 系统的涵义与描述
二、 部分、整体与突现
三、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四、 层次的涵义与层次的基本规律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二章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
第一节 序、信息与熵
一、 演化的基本概念
二、 经典信息、量子信息与实在
三、 熵与熵增原理
第二节 自然界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一、 贝纳德对流
二、 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复杂性
一、 混沌及其基本性质
二、 复杂性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历史上的自然观
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 数学自然观
三、 机械自然观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发展
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 生态自然观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观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特征
一、 经验特征
二、 理性特征
三、 实践特征
第二节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二、 整体主义科学观
三、 证伪主义科学观
四、 历史主义科学观
五、 建构主义的科学观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四章 技术观
第一节 技术的界定及其本质
一、 技术的一般定义
二、 技术与科学
三、 技术的本质
第二节 技术的演化发展
一、 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 技术演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五章 工程观
第一节 工程的内涵
第二节 工程的特征
一、 工程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
二、 工程具有特定的实现目标
三、 工程与环境相互影响
四、 工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五、 工程需要最优化
六、 工程包含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
一、 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二、 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 演绎、归纳和辩证思维方法
一、 演绎法与科学约定论
二、 归纳法及归纳问题
三、 演绎与归纳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科学解释的方法
一、 演绎律则解释模型
二、 归纳统计解释模型
第三节 问题猜想的创新思维方法
一、 创新思维方法的起点——怀疑与悬置
二、 波普尔的问题猜想法
三、 科学猜想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第四节 科学事实
一、 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
二、 科学事实的特点
三、 科学事实的作用
第五节 科学实践
一、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二、 科学观察的涵义及类型
三、 科学实验的涵义及功能
四、 基本的科学实验类型
五、 科学仪器的作用
第六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一、 观察和实验的理论负荷
二、 观察的客观性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七章 技术方法论
第一节 技术方法的一般研究
一、 技术认识的方法论基础
二、 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技术活动的方法
一、 技术思维及其特点
二、 技术活动的一般方法
第三节 技术解释
一、 技术规则的解释
二、 技术客体的解释
阅读资料
思考题
第八章 工程方法论
第一节 工程方法的内涵和外延
一、 工程方法的涵义
二、 工程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 工程的系统方法
一、 工程活动的两重性
二、 工程的系统性
第三节 工程系统方法论
一、 工程的系统方法论概述
二、 工程的系统方法论
三、 层次分析法
四、 工程环境分析法
五、 工程评估方法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论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社会关联
第一节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与工程
一、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二、 作为社会建制的技术
三、 作为社会建制的工程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共同体
一、 科学共同体
二、 技术共同体
三、 工程共同体
第三节 科技和工程的社会运行
一、 科学、技术、工程在社会中的整体化
二、 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十章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效应
一、 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走向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变迁
第二节 科技发展的社会建构
一、 科技发展的社会推动
二、 科技发展的社会评价
三、 科技发展的社会选择
四、 科技发展的社会调节
五、 科技发展的社会制约
第三节 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 科技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二、 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度量分析
三、 科技兴国与国兴科技的和谐统一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十一章 科技与人文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社会效应
一、 人猿揖别的标志
二、 人的社会进化的手段
三、 提高人的能力的基础
四、 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人文问题
一、 科学技术与人的善与恶
二、 科学技术与人的尊严
三、 科学技术与人的自由
第三节 呼唤两种文化的融合
一、 从科技与人文到两种文化
二、 从分裂到融合
三、 走向融合的路径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十二章 工程的社会人文向度
第一节 工程与社会
一、 工程的社会性与“社会史”
二、 工程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第二节 工程与人文
一、 从工程的人文向度到工程善
二、 工程伦理与工程的人文教育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五篇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十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 向科学进军
三、 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四、 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五、 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第二节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 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四、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五、 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六、 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第三节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 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四、 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
五、 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
六、 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四节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三、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四、 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 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 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十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一、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一、 科学技术功能观
二、 科学技术战略观
三、 科学技术人才观
四、 科学技术和谐观
五、 科学技术创新观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一、 时代性
二、 实践性
三、 科学性
四、 创新性
五、 自主性
六、 人本性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十五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征与形成
一、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
二、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三、 创新型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
一、 世界新科学技术革命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二、 科学技术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三、 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基础和条件
四、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第三节 核心技术及其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一、 核心技术与产业创新的涵义
二、 核心技术之源
三、 核心技术驱动产业创新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一、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 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四、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 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第五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一、 自主创新的内涵及类型
二、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
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阅读材料
思考题
附录 常见逻辑符号与推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