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HK$
96.8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HK$
52.8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HK$
108.9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1、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修订,内容丰富,物超所值;
2、权威党建专家撰写,理论性、实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强;
|
內容簡介: |
党的18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为贯彻落实党的18大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本书根据18大党章要求,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最高理想和目标、党员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对党员标准进行了阐述,并对发展党员的程序和手续以及入党常用文书写法进行了讲解,附有文书范例和党章原文,并附测试题,是各级党组织开展入党培训的权威教材。
|
目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
【本章学习导读】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三、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
【本章测试题】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本章学习导读】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本章测试题】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本章学习导读】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最新理论成果
【本章测试题】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本章学习导读】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投身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本章测试题】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本章学习导读】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二、执政党必须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本章测试题】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的纪律
【本章学习导读】
一、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
二、党的纪律处分
三、从严治党、严肃党纪
四、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
【本章测试题】
第七章 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
【本章学习导读】
一、申请入党的基本条件
二、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三、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
四、党员享有的八项权利
【本章测试题】
第八章 发展党员的程序和手续
【本章学习导读】
一、发展党员的一般原则
二、个人自愿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三、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四、预备党员的接收
五、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
六、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纪律
【本章测试题】
第九章 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共产党
【本章学习导读】
一、端正入党动机
二、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三、为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努力
【本章测试题】
附 录
附录一:入党常用文书写法及参考例文
一、入党申请书的写法及参考例文
二、思想汇报的写法及参考例文
三、自传的写法及参考例文
四、入党志愿书的写法及参考例文
五、转正申请书的写法及参考例文
附录二: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
2012年11月14日通过)
附录三:各章测试题答案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
◎ 本章学习导读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工人运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领导和依靠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学习党的历史,是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坚定跟随党、加入党的信念的重要前提,也是正确理解党的性质、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帝国主义用重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相继侵入,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另一方面又残酷地统治中国、剥削中国,企图变中国为它们的殖民地。与此同时,地主封建势力仍然在中国具有优势的统治地位,而且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欺压广大的中国人民。因此,以鸦片战争为主要标志,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中国的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在艰难的尝试中都失败了。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为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建立起来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世界范围来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民主革命,就是由新兴的并在经济上不断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来领导,消灭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开辟道路。然而,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决定了中国的农民阶级已不是先进的阶级,而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夹缝中艰难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则是一个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它们都不可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重任。因此,旧式的民主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事实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80多年英勇顽强的斗争。这些斗争主要有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这些斗争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阻止了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步伐。但是这些斗争都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也不可能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较大规模的农民革命,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农民在封建制度压迫下强烈的斗争精神。这次革命运动前后坚持了14年,其革命势力达到18个省份,并在南京建立了农民政权,颁布了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纲领。但是,太平天国革命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失败了。失败的客观原因固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的强大,但从主观上分析,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一个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当时太平天国革命军主要以宗教作为统一思想的精神支柱,从拜上帝会中寻找共同的革命语言和思想武器。这就造成了太平军不能容纳其他革命力量,始终是一个狭隘的宗派,在全国难以形成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的革命力量。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单凭太平天国一支革命力量是不足以战胜他们的。而在太平军内部,以宗教为思想武器终究不能有效地改造农民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劣根性和游民习气,更无法有效地改造参加到农民革命队伍中的地主阶级分子,这样就无法在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战斗整体,无法克服互相争权夺利的情况,无法解决内部分裂,后期的内讧和互相残杀就是明证。这说明,农民虽然人数众多,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农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方向,提不出有远见的革命纲领。他们虽然提出了一个反封建的土地纲领,但在宣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同时,又主张绝对平均主义。更严重的是,由于农民小生产的局限性,在他们建立革命政权以后,不是考虑如何巩固政权,真正为农民和广大劳动者谋利益,而是忙于争权夺利,重新走上了封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享受、挥霍之路,其腐败和失败是必然的。起义初期,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还能团结一致情同手足,与士兵同甘共苦。但定都南京后,就分等级贵贱,养尊处优。学封建皇帝那样,妻妾成群。为争权夺利,不惜刀兵相见。可以说,即便不是被清政府剿杀,太平天国自身也会灭亡的。即便自身不亡,太平军所建立的也绝不是一个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的政权,而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翻版。
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在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自发的以原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它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使西方列强看到了在中国除软弱的清政府外,还有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广大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的这种反抗精神,是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所在。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被清政府欺骗、利用和出卖,敌我力量悬殊,从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二是缺乏统一的思想和依靠宗教迷信,使义和团的眼光受到限制,不能从更广阔的视角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口号;三是由于农民小生产的分散性和无组织性,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义和团运动是悲壮的,义和团运动的悲壮留给中国人民以深深的思考。历史经验证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民斗争不能独立战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农民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次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到处奔波宣传,并先后组织了八次武装起义,但都宣告失败,直到1911年10月,革命党人终于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然而,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帝制,但革命果实却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等人窃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相继领导了“二次革命”、“第一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等斗争,但都没有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的。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虽然想把中国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但又非常害怕帝国主义。他们先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认为帝国主义可以赞助中国革命;随后又惧怕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对帝国主义的利益采取了容纳的态度。在对封建主义的问题上,他们同样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幻想只要民主共和国建立起来了,封建势力自然会退缩。因此,他们不敢去触动中国封建势力的庞大经济基础,不敢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不敢发动农民群众去进行土地革命。这是造成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及其代表过分软弱,不可能领导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因此,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0多年,是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的80多年。中国人民在这80多年间的斗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正是这些斗争为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财富。其表现有二:一是为中国社会注入了现代因素,即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表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了,且中国工人阶级一旦得到农民的支持,就可以形成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二是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80多年来屡遭失败的原因和要取得胜利的条件,即必须有先进阶级、先进政党的领导,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于是,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以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就提上了日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二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屡战屡败之时,世界和中国各发生了一件大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这两件大事使在中国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日趋成熟,是促成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两大政治事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正如毛泽东所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以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标志,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长篇文章,比较详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过同当时在中国影响较大的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三次激烈论战,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且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优秀知识分子成了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经过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亲身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劳动人民解放思想武器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不但在知识界、思想界,也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扎了根。经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互结合起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在中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坚定了用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信仰。而中国劳工阶级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认识到了自身的力量所在,从而由“自在的阶级”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这就表明在建立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工人运动的阶级基础以及二者的结合这些条件均已具备。
1920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号召民族殖民地国家建立共产党组织,并对要建立的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作了说明。中国工人阶级也派代表参加了大会。从此,建立一个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开始着手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通过了党的纲领,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在这90多年里,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多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90多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新生活的90多年;是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多年。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的是从1921年7月党的成立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共28年。党成立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人民民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历史主题,就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党领导和推动的1924~1927年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这是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把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作为主要任务。为了凝聚一切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在工人中进行马列主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使工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另一方面努力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国共统一战线,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参加大革命,使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消灭了当时中国三股军阀中的两股,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这是共产党创造的第一次辉煌,首次展现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威望和光辉形象。但由于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特别是大革命后期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出现右倾投降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终归失败。
我们党独立领导了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这一时期,我们党所做出的最重大贡献,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唯一的选择就是,必须独立地高举起革命大旗,进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经历了多次城市武装暴动失败的教训之后,毛泽东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但由于党对中国革命道路仍处于探索过程之中,使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三次且一次比一次更为严重的“左”倾错误,特别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全党整整四年(1931年六届四中全会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党遭到极其巨大的损失,党和工农红军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生死攸关的一次历史转折。从此,党开始摆脱和纠正了一度盛行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党在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时期,我们党所创造的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标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以民族大义为重,一面批判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一面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正确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抗日战争的进程,指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抗日战争必定胜利。在最艰难的时期开展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党在坚持长期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通过1945年党的“七大”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所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中所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改变了屈辱挨打的状况,使全中国人民找回了自信与自尊,民族精神空前提升,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
党成功领导了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一时期党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就是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以美帝国主义为靠山,勾结日伪汉奸,蓄意发动内战,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但是,党领导广大人民与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不断挫败他发动内战的阴谋。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21万余人,大举围攻共产党领导的中原解放区,这标志着全面内战正式爆发即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始。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为彻底消灭蒋介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前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是中国历史的根本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结束,标志着一个独立的、富强的、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最突出地表现为理论上第一次科学而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实践上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共7年时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恢复国民经济,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间,我们党承担的主要历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国际上一方面得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来自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制裁或威胁。国内一方面人民的革命热情被极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有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颠覆以及敌对阶级的反抗。特别是在经济上新中国遇到的困难更大、问题更多。首先,工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加之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多年的战争破坏,使本来就极端落后的经济濒于崩溃状态。其次,市场动荡,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再次,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等。能否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进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对我们党来说是比完成军事任务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把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作为中心任务。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党开展了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抗美援朝等,从而开始了我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的伟大历史整合,为新生的国家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从建立新中国到1952年底的3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率为21.1%,迅速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从1952年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为了实现工业化,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基本建设各条战线喜报频传。“一五”期间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为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同时把对私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了起来,把资产阶级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剥削制度在中国彻底废除了,中国的劳苦大众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寻找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规律,进行了20年的艰辛探索,既取得了宝贵的执政成果,也经历了重大曲折。
1956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是,伴随着崭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由于历史的多重原因,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的现实却不是一下子就能随之迅速改变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应该制定怎样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迅速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能否回答和解决好这个全新课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在探索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重要思想,特别是1956年党的八大,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规划了党的执政蓝图。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十大关系的基本原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科学艺术发展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关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等等。从1956年到1976年的20多年间,我们党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党犯了急于过渡、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政治生活中,党的指导方针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当然,并不是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没有成就,而是说由于这些运动影响了国家建设的发展和正常进程。这一时期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的曲折历程说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在思想上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完全清醒,在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怎样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指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段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僵化转变到各方面的改革的方针政策。1982年,以党的十二大为标志,中国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发展。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989年,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组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上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分析了我们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21世纪中华民族的前途,表达了我们党继承、发展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奋斗成果、把老一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进行下去的坚强决心和雄心壮志,极大地激发了全党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奋斗。特别是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成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并列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上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们党组成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基本经验和成就,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措施更加得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党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之路和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并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充满信心。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而带领人民继往开来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在党的全部历史中,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我们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党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这些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一直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毛泽东对执政党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新贡献。
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决定》指出,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一条基本经验,强调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明确了党的建设以及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
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决定》指出,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党的事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实践源泉。而党的建设又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一条基本经验,强调了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
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建党思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决定》强调,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各方面人才和力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条基本经验,强调了党的建设的主线。
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在总结我们党执政60年间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这一条基本经验,强调了党执政的基本理念,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决定》指出,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这一条基本经验,强调了党的建设的活力源泉,明确了党的建设的动力。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从今天看来,党的执政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状况和战斗能力、领导水平。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如果党不管党,治党不严,就会使党组织涣散,丧失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甚至会危及党的生存和发展。《决定》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纪律,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条基本经验,强调了党的建设主体作用,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