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艾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 少年游学 人一生一定要看的博物馆
》
售價:HK$
38.1
《
世界四大博物馆4册套装 卢浮宫大英大都会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青少年游学艺术参观科普书
》
售價:HK$
152.3
《
艺术家之路 塑造插画风格
》
售價:HK$
166.8
《
古乐钩沉(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中青年学者文集)
》
售價:HK$
132.2
《
我和抑郁症的3000天
》
售價:HK$
66.1
《
与骸骨交谈:我希望每一个真相都被发现
》
售價:HK$
76.2
《
人体使用手册3:自愈力的逻辑(全面解读身体面对疾病时的反应逻辑,学习更多有效的系列家庭按摩)
》
售價:HK$
61.6
|
內容簡介: |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是陈来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目錄:
|
陈来先生儒学思想访谈录代序
第一部分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五四”文化批判的基本偏失1987
传统思想复兴的最大条件就是现代化1987
论“五四”激进功利主义1988
东西古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1988
内在价值的普遍性与连续性1988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1988
“五四”儒家批判的历史评价1988
“文革”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
“后文革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
困境意识与相互依赖——评墨子刻《摆脱困境》1992
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东亚传统——贝拉《德川宗教》读后1997
和而不同,多元共存1998
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评于连《迂回与进入》1999
世纪之交话传统1t999
现代性与传统性中的中国哲学2002
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2005
文化全球化:变“西方化”为“世界化”2005
价值的多元普遍性2005
启蒙反思是保守主义运动的新阶段2010
启蒙价值不能完全否定2010
启蒙主义运动与保守主义运动平行发展和良性互动2010
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西方化问题2010
什么是现代化?——东亚之行随笔2011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文化传承2011
文化传承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2011
追寻“继续启蒙”和“反思启蒙”的平衡2011
“东西”之外,还有“古今”2013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普世价值2013
结构论视域下的多元普遍性2013
第二部分 儒学与现当代
未来儒学发展,不需要高度思辨的哲学运动1987
儒学的泛道德化问题1988
多元文化结构中的儒学1988
儒学的重新定位1988
儒学应为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1988
儒家思想与现代性1994
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1994
世俗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1994
儒教与市场工具理性1994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1996
先秦儒家比较接近自由派1996
儒家可以接受怎样的人权话语1996
儒学在现代中国遭到全面放逐1997
儒学在近现代为何不断受到关注1997
近现代儒学的困境1997
儒学并未死亡1997
亚洲价值1998
宋明仁说的生态面向与现代诠释1998
儒士与专业化知识分子2002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2005
民间草根在中国文化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7
儒家社会实践的新考验2007
孔子与当代中国2007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个性2007
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2009
儒家与基督教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2010
20世纪儒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意义2010
大学与现代儒学发展2010
现代教育与儒学教化2010
儒家的治国思想2010
儒家的人生观2010
儒学与当代中国2010
儒学在20世纪遭受到四次大冲击2011
百年儒学的五次自我建构2011
儒家与本土宗教的会通2011
孔子塑像立在国家博物馆是积极的2011
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与儒学复兴2011
儒学复兴的运势2012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2012
当前新儒学的三种存在方式2013
儒家的身体意识与当代器官捐献伦理2013
第三部分 古典儒学新诠
儒家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1987
儒家伦理的体与相1988
经典与权威1989
圣人与道统1989
经典与解经1989
价值与传统1989
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1994
韦伯忽略了世俗儒家文化1994
“和”的五个层次1994
以和为用,以仁为体1994
近代以来的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1995
原始儒家经典中的上帝观1998
儒家思想与“内在超越”1998
儒家经典体系的三个阶段1998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1999
古典儒家“礼”的六种意义1999
“礼之本”与“礼之文”1999
礼的精神1999
“礼”的性格和表现1999
宋明礼学与古礼的历史演变1999
礼的社会模式1999
“礼”作为国家间交往准则的意义1999
孔子与早期儒家伦理的特质2002
“好学”的重要性2005
道的追求始终是君子之学的目标2005
圣人可学2005
为己之学2005
成人之道2005
古典教育的共通宗旨2005
儒家教育的根本目标2005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政治特点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民合一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德合一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礼合一2006
人性说在儒学传统中的地位2008
朱熹与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2009
船山学与宋明理学的关联2009
什么是儒家文化2010
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2010
孟子德性论2010
朱子学的现代意义2011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2011
第四部分 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文化观的建立与发展1992
马一浮哲学的体用论1993
新理学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1994
梁漱溟与韦伯中国文化观之比较1994
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1996
梁漱溟的权利观与伦理观1998
梁漱溟早期的文化观1998
梁漱溟是儒家色彩的社会主义者1998
梁漱溟的思想是进步的1998
梁漱溟是“五四”精神的一部分1998
冯友兰论情感2000
评熊十力的哲学2000
熊十力哲学的意义2002
儒学护法张岱年2004
冯契哲学的特点2006
梁漱溟与密宗2009
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2J13
第五部分 国学论衡
90年代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1994
“国学”与21世纪中国1994
国学热与国学研究2007
“求新的世界眼光”造就了清华国学研究院2009
老清华国学院“中西融合”的文化观有待发扬光大2009
老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不可复制的2009
“国学”观念的嬗变2009
“国学”概念的三种意义2009
作为研究体系的“国学”演进的三个阶段20{9
国学研究背后的文化观很重要2009
冯友兰与后国学院时代的清华文科2009
张岱年与清华国学院的文化观是一致的2009
胡适国学研究的局限2010
如何看待国学热2010
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2011
编者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