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HK$
113.9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HK$
102.4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9.3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73.7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HK$
89.7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HK$
125.4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HK$
79.4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101.2
|
編輯推薦: |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佛教修行的指南,成佛做祖之正印
南怀瑾极为推崇的佛教经典,著名佛教大师圆瑛法师最全面最权威的楞严经讲义
|
內容簡介: |
《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本经是佛教修行极为重要的经典,主旨为明悟如来藏性,谨持佛戒,进修楞严大定。开示了二十五圆通法门,并讲述了如何选择修行的法门、修行的过程、修行的境界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对治的方法,是佛教修行必备的经典。
圆瑛法师从1903年听讲《楞严经》,自此潜心刻苦研修《楞严经》8年,至1920年起在北京广济寺第一次开讲《楞严经》,此后讲演此经13次。1940年开始撰写《楞严经讲义》,是年编成《楞严纲要》,直至1951年才撰成《楞严经讲义》。
《楞严经》内容深奥,本书是讲解《楞严经》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值得认真研读。
|
關於作者: |
圆瑛法师(1878-1953),福建古田县人。俗姓吴,法号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18岁在福州涌泉寺出家,从妙莲法师受具足戒。先后从当时禅宗名师冶开、寄禅修习禅定,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法师听经研教,广猎大小乘诸经论。1929年与太虚大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后被推为理事长,连任7届。曾因募集抗日救灾资金,1939年被日本宪兵逮捕,备受种种迫害,始终未屈。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选为会长,同年8月在浙江宁波天童寺圆寂。圆瑛法师对《楞严经》造诣尤深,晚号“楞严座主”。主要著作有《楞严经讲义》、《金刚经讲义》、《圆觉经讲义》等二十多种,门人弟子集有《圆瑛法汇》行世。
|
目錄:
|
《归元文库》总序
楞严经讲义序
自序
楞严经讲义第一卷003
楞严经讲义第二卷041
楞严经讲义第三卷078
楞严经讲义第四卷108
楞严经讲义第五卷137
楞严经讲义第六卷167
楞严经讲义第七卷190
楞严经讲义第八卷213
楞严经讲义第九卷243
楞严经讲义第十卷270
楞严经讲义第十一卷296
楞严经讲义第十二卷322
楞严经讲义第十三卷349
楞严经讲义第十四卷378
楞严经讲义第十五卷410
楞严经讲义第十六卷438
楞严经讲义第十七卷468
楞严经讲义第十八卷496
楞严经讲义第十九卷524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卷568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602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二卷631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三卷657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四卷697
|
內容試閱:
|
第一卷
今解此经,谨遵贤首十门解释。考诸贤宗诸疏,而十门次序名目,亦不尽同,或具足十门,或略取数门,皆先述一经大意,乃以总释名题,别解文义,两门列后。今则略为变更,提总释名题为第一,先释经题,继述纲要,后解经文。俾阅疏者,一开卷便知题中义理。闻经亦复如是,第一日即可听讲经题,此固一时之权变耳。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题为全经之总,经乃一题之别;全经要义,萃于一题,欲识经中别义,须解法题总纲。凡释题者,当知经家既以题目冠列经前,而释题者自应据经而取其义。如密因、了义等,即当说是何等法,经中何文即是,未可笼统拈弄,而与经文毫不相涉。若陡事论量文体,不依解释文体,安能令文义双畅乎?此题,乃佛自命五名中,结集者,拣择重要,略取十九字,合成一题。前三字,分取第一题;中八字,全取第三题;后八字,分取第五题。名异诸经,故谓之别题。经之一字,凡是经藏,诸部同名为经,故谓之通题。今先约别题,依古判定,后合通别,逐句分释。
一切诸经,别名无量,按古德所判,不出七种立题:以人、法、喻三字,单字三种,双字三种,具足一种。一单人:如《佛说阿弥陀》;二单法:如《大涅槃》;三单喻:如《梵网》;四人、法:如《地藏菩萨本愿》,五人、喻:如《如来师子吼》;六法、喻:如《妙法莲华》:七人、法、喻:如《大方广佛华严》。此经以人、法为题。如来是果人,菩萨是因人,密因是理法,了义是教法,万行是行法,首楞严是果法,故以人、法为题。亦可略兼于喻,以佛顶二字,非举相似之物,比类发明,乃举直称法体之佛顶,以表胜妙,故曰略兼于喻。此依古判定,下逐句分释:
大佛顶三字,为能赞能表,下之四法,为所赞所表。大者,称赞之词,赞下四法,犹言大矣哉是经也!则知密因为大因,得成菩提故;了义为大义,称实理说故;万行为大行,如实修行故;楞严为大定,王三昧故,具此诸大,是为大经。首标大者,意令受持是经者,当依大教解大理,称大理起大行,满大行证大果,故以赞之。佛顶表显之义。佛顶,则佛肉髻相上,无见顶相也,乃三十二相之第一相。肉髻在青螺绀发正中,周围红色,状如春山吐日。佛初生时,岚毗尼林神,为佛乳母,捧持谛观,不见其顶;又佛成道后,游化波罗奈国,东方应持菩萨,欲穷佛顶,上历恒沙佛土,终不能见。此不属于有,而能放光化佛,又不属于无,双离有无,是之谓妙,表下四法,犹言妙矣哉是教也!则知密因为妙因,因心果觉,二不别故;了义为妙义,一门深入,六根清净故;万行为妙行,称真如理,中中流入故;楞严为妙定,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具此诸妙,是谓妙法。表以佛顶者,意令受持是经者,当依发妙耳门之妙教,悟如来藏性之妙理;从妙理起妙行;满妙行证妙果(即妙觉极果,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以表之。结集者,取此三字,冠于经题之首,令知所赞所表,必非权渐教也。
如来密因,如来,是诸佛通号。佛有十号,如来为第一号,乃仿同先德号;以佛佛道同,后佛如先佛之再来,故曰如来,此约普通解释。今按本经,终实教意,如为本觉,来为始觉。依本觉不生灭之理性,起始觉回光返照之观智,依妙智证妙理,始觉与本觉合一,名究竟觉,方成佛道,方称如来。更约三身释之:身者,积聚之义。一、法身如来,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此积聚理法以为身;真如妙理,犹若虚空,遍一切处。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即法身义。二、报身如来,梵语卢舍那,华言净满,此积聚智慧以为身;诸惑皆净,智慧圆满。经云:“明极即如来”,即报身义。三、应身如来,千百亿化身,随机应现,此积聚机缘以为身;如有可度机缘,即现八相成道。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即应身义。今连下密因二字,当属报、应二身如来。密因,拣非事相修行,显因可见者。而曰如来密因,即是十方如来,得成果觉所依之因心;亦即一切众生,所具之根性,为菩提涅槃本元清净之体,可为修证果觉之因地心。十方如来,皆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众生人人本具,迷而不觉,未能依之修证,故诣之密。又,此不特是因性,亦即是果性。以如来虽证极果,不离正因,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问:“既即果性,何复名因?”答:“须见此不生不灭之根性后,方是究竟果觉之因,更须依此圆湛不生灭性,成为因地心,称性起修,始获究竟果觉。即此一性,而能通因彻果,故如来破识显根,即显此密因也。”
又,密因二字,遣五种人过。密之一字,遣凡夫、外道、权教、小乘四种人过。以彼不达密具不生灭之根性,即是成佛真因,反认意识为心,错乱修习,尘劫劬劳,终无实果。第一卷文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佛欲令人舍妄本,而依真本也。因之一字,遣利根狂慧人过。以彼未明所具不生灭之根性,但是正因佛性,须假了、缘二因,正因方显。遂乃自恃天真,本来是佛,顿捐修证,不依方便进修,终无得证。如矿虽是金,不假锻炼,终久是矿,不能成金。
然此密因,即二种根本中真本。经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众生在迷,非失说失,实则人人本具,所应取为本修因者。十方如来,得成菩提,靡不依此因心,而成果觉。此之密因,即是寂常心性,奢摩他体。十番显见,显此密因,非惟近具根中,实则远该万法。会四科惟是本真,融七大无非藏性,明三种生续之因,示五大圆融之故,全彰三藏,不离一心;如来密因之旨,显发无遗矣。题中此一句,经中占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奢摩他。第一卷阿难求示真心,文云:“开示我等,奢摩他路。”此三如来臧性,即自性本定,而能开解照了于此者,即奢摩他微密观照也。
修证了义,即称密因,所起之修证也。由阿难闻佛极显密因,天然本具,顿悟藏性,圆满周遍,喻如天王,赐与华屋,求门而入。而如来为答三摩提,妙修行路,分门以定二义:一、决定以因同果,澄浊顿入涅槃义;二、决定从根解结,脱缠顿证圆通义。击钟,验闻性真常不灭;现佛,证涅槃生死无他;绾巾,以示结解伦次;冥授,以选此方本根。盖必一门深入,逆彼无始织妄业流,解六结而越三空,方为了义之修;获二胜而发三用,方为了义之证。
了义复含二意,与通常之解不同:一、用根不用识。用识,则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经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等,故非了义。用根,则依不生灭圆湛性成,然后圆成果地修证。经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乃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故为了义。又特选耳根圆通,文殊白佛言:“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更是了义中之了义耳。以其超诸圣而独妙,为三世之通轨。经中佛告富楼那云:“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当知胜义,即修证之了义,耳根圆通,乃了义中真了义耳。二、称性不著相。著相之修,为事相之染修;著相之证,为新成之实证,未悟圆理,均非了义。称性之修,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但向一门深入,而得六根解脱,修则无修;称性之证,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乃发现其本有家珍,证亦无证。“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方为了义。至若道场定慧,神咒利益,无非修证圆通加行,亦即了义也。题中此一句,经中占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三摩之问。第四卷佛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决定义,亦即了义。依此了义,修证自性本定,得耳根圆通,所谓“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而修证了义之旨,更无余蕴矣。
诸菩萨万行,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此方人有好略之习惯,简称菩萨。菩提译云觉,萨埵译云有情,乃大道心众生之称。今作三义释之:一、已经觉悟我、法二空之有情;二、能觉法界无量诸有情;三、智悲并运,自他两利。运智,上求佛觉以自利;运悲,下度有情以利他。修诸波罗密,乃如来道前之号,自觉觉他,以求大圆满觉。而言诸者,通指五十五位也。
万行,即称圆通体所起之无作妙行也。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双蹑前奢摩他,即定之慧;三摩,即慧之定;定慧圆融,中中流入萨婆若海。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十住,生佛家而为佛子;十行,广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其行应有无量,今言万者,但明其多,非局定数也。要之,此行根柢于三如来藏性,归极于四无碍法界,请详十行,后五行自知。
问:“五十五位诸菩萨,应是证位,今以位为行,岂不屈证为修耶?”答:“诸位正是因行未满,深入真修之行位也,不是极果之位。若是修终,只有佛位。”
问:“此位为行则圆通了义之修,应不具万行。”答:“理具而非事造也。虽圆融胜解,念念具足诸度,以初心贵在精专,但反闻自性,不兼万行,故但称了义。”
问:“了义之证,不摄诸位耶?”答:“此有二义:一、但证圆通体,初发二胜用,是故不摄;二、圆人所修,一证一切证,一位即摄一切位,初心、究竟,二不别故。”
又前言修证,推重圆通,此分阶级,对治狂慧,令知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究竟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题中此一句,经中占半卷之文,即答阿难所请三名中妙禅那之问。
第八卷结经名后,阿难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证圣位,显是住持自性本定,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安定经文,问答相应,已尽正说全经,历收大定别目,故结经名。至七趣五魔,五阴妄想,自是经外余意,别详初心紧要,以戒慧助定而已。
首楞严者,大定之总名也。圆含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别名,而成一定全体,迥不同于常途工夫引起之定,亦不同于起心对境之定,此自性定耳。《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而古德即明其为彻法底源,无动无坏。经中自显见起,至四卷半圆彰藏性止,极明一切事,究竟坚固之理。会四科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也。
今释此定,二义料拣:一、此是圆定,不但独取自心不动,乃统万法,悉皆本来不动,为一定体。即所谓“日月经天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故称为圆。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不然,何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定哉!据此凡不兼万有,独制一心者,皆非圆定也。二、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动,不假修成,纵在迷位,其体如故,即所谓“长安虽闹,我国安然”,故称为妙。经中飞光亲验,双离动静,不然,何以为彻法底源,无动无坏之定哉!据此凡不即性,而别取工夫者,皆非妙定也。
合此圆妙二义,故为首楞严王三昧。自发解起行,直至历位成佛,从始洎终,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亦无出退,非常途之定有入、住、出。入之则有,出之则无,在定纵经多劫,必以静而碍动;出定略涉须臾,必以动而碍静,皆非圆妙大定也。此经前自请定,后至结名,乃为正说。经中前半全谈藏性,所以开发圆通;后半全说圆通,所以修证藏性,始终不出一定耳。当知三定,不出三因佛性。奢摩他,全取四卷半前,所显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为定体;了因慧心开发,当机承教解悟,朗然照体现前,即此照体,为了因佛性,名奢摩他微密观照。然解从性发,乃即定之慧也。三摩,亦取所显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定体;缘因善心开发,选根直入,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乃为出世善法,即缘因佛性,然行依解起,乃即慧之定也。禅那,全取正因佛性,双兼了缘二因为定体;寂照双行,不浮不沉,不昏不散,即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妙庄严果海也。今合三定别名,成一大定总名;复摄大定总别,为一全部经题,共十九字,是别题,属所诠之法。
经之一字是通题,为能诠之文,即诠上四种实法。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又此方圣教称经,今译契经,显是西域圣教,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串所应知之义,令不散失故;摄,则摄受所应度之机,令得解脱故;常,则尽未来际,万古不能易其说;法,则极十方界,众生所应遵其轨。此经亦具四义:贯串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所应知之义;摄受亲因,度脱阿难,及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常、法二义,如圆通法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十方三世,共遵不易,岂非法、常义耶?余义避繁不录。
|
|